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康德的先驗道德律

康德的先驗道德律

發布時間: 2022-06-16 13:55:07

『壹』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1)康德的先驗道德律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貳』 怎樣理解康德的三個絕對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內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容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

道德律令,是德國康德用語。指先天的可作為道德基礎的普遍法則與條件。

(2)康德的先驗道德律擴展閱讀

康德的批判哲學認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個人的、特殊的、經驗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斷之上的先驗規則之上。只有從純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來的先驗規則,才能適用於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規律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出現,說明它是強制性的。康德認為人不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質慾望的誘惑。他們必須克服這種強迫形式的經驗慾望。

『叄』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自律原則是唯一的道德原則。——康德
2、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康德
3、人是萬物的尺度。——康德
4、我不能讓人變得更好,除非他們身上還殘存著善良;我不能讓人變得更聰明,除非他們身上還有些許理智。——康德
5、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康德
6、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康德
7、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康德
8、我從不擔心被證明有錯,卻擔心被誤解。——康德
9、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康德
10、橫波一盼,說話一句,勝過世界上的一切知識。——康德
11、凡是在理論上正確的,在實踐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2、事實上只有三種人適合結婚:傻瓜、惡棍和牧師。牧師習慣受縛於義務,惡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貞,傻瓜則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實的。——康德
13、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康德
14、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場合運用理性的人。——康德
15、一種在直觀中被給予的雜多的統覺,它的這種完全的同一性包含著一種表象的綜合,並且只有通過這種綜合的意識才是可能的。——康德
16、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時候都以一種先驗的條件為基礎。——康德
17、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
18、凡人的一舉一動,必是社會准則。——康德
19、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0、自然的美是一個美的事物,藝術的美是一個事物的美的表現。——康德
2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2、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康德
2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24、對顯象的雜多的把握在任何時候都是漸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繼而起。至於它們是否也在對象中相繼,則是反思的第二點,它並不包含在第一點中。——康德
2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康德
26、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27、為一個判斷中的各種不同表象提供統一性的同一種功能,也為一個直觀中的各種不同表象的純然綜合提供統一性,用一般的方法來表達這種功能就叫做純粹知性概念。——康德
28、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康德
29、美最忌諱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遠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說他無能,女人最討厭你說她醜陋。——康德
30、將人視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為目的,這永遠都是錯誤的。——康德
31、自由不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康德
32、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康德
33、活動或運動是人體健康的導師。——康德
34、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康德
35、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36、沒有信仰的人類生活與獸類生活無異。——康德
37、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康德
38、啟蒙就是讓人有勇氣去自己思考。——康德
39、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40、有學問,然後有先見;有先見,然後能力行。——康德
41、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康德
42、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康德
43、只要你盡職盡責,人們都會由衷地對你尊敬。——康德
44、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45、盡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開始的,它們卻並不因此就都是從經驗中發源的。——康德
46、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康德
47、一個人沒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48、我已選擇了一條路,將要終身實行;我要繼續我的事業,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擋。——康德
49、審美觀念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沒有語言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康德
50、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康德

『肆』 康德哲學中道德律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在談到「道德律」(moral law)時,必須先了解「法律」的意義:
法律的涵義很廣,包括「物理律」和「道德律」。物理律是一種不須訴諸人類意志的律法,這個律規范了所有自然界的運行以及一切的事件,因它顯示出萬物的自然本性,所以又稱為「自然律」(natural law)。「道德律」是指一種規范人類生活的命令;它必須訴諸人的意志─ 人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對法律所下的定義即是指「道德律」而言,他說:法律是行為的規范或准則,人們依照它去實踐或戒避行動。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道德律也有神學上和哲學上的意義。從神學的角度來看,道德律來自上帝,基督徒根據信心來接受;其最具體的表現乃是聖經中的十誡,它是一種實際的道德命令。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道德律的內容不是來自上帝的命令。其根據也不是基督徒的信仰;而是根據「萬物的本性」。在此意義之上的道德律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自然道德律」;它是全人類,包括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共同的基本倫理原則、共同的道德基礎。它來自人類的理性、反省和分析的能力。所以這種自然道德律是任何人都能發現的,而且對每一個人的道德生活都是有所助益的。它是有理性的人類在自己的人性上所發現的做人之基本要求。

『伍』 請問康德說的「道德律」是指什麼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陸』 什麼是先驗道德意識

先驗道德律首先審視康德的道德哲學。面對相當系統和自我完備的康德理論,對其整體哲學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是各取所需的,然而這種哲學操作方式在此並不適用。如果僅僅是為了發現康德道德哲學中對道德意識有所幫助的部分,那麼這種努力將收效甚微。不但如此,康德事實上對道德意識並不在意,康德的觀點似乎是,道德意識是一個明顯的道德事實,並且道德意識事實不足以成為論證的核心。盡管在康德的認識論中意識問題占據了一定的位置,然而在道德哲學理論中康德對道德意識問題的關注遠遠低於諸如理性事實、先驗自由這樣的核心概念。 道德意識所受到的冷遇與它的經驗性有關。道德意識是經驗而非先驗的,按照康德的慣用邏輯,經驗性的事實並不具有與先驗理念等同的地位,何況道德意識所具有的經驗事實被康德視為無礙其道德哲學理論的核心部分。道德意識成為了一種相當於人們的直覺的東西,它同樣地作用於所有人,然而,由於這種道德意識的作用形式在先驗人類學的關照角度下變得相對單薄,以及此一意識的經驗性與諸如理性事實這樣的經驗性以及人性的經驗愛好等康德理論中的經驗性內容有所區別,道德意識也就同時無法在康德的認識論與倫理學中獲得論證。康德對道德意識的此論證不足間接地解釋了康德在倫理學理論上的偏差。盡管不同研究者對康德倫理學的好惡在倫理學中是一個事實,仍然有理由認為康德持有的道德觀是狹窄的,當康德反復舉出的是那些內容有限、事實過於簡單的例子時,可以相信康德的道德觀也就是其所縈繞腦際的道德事實,而問題恰恰在於,這些道德事實與真實經驗中的道德事實相比過於簡單。對此的可能反駁將是,康德確實僅對那些在其自身倫理學范疇之內的道德事實作出深入分析,然而,如果對這些已經狹窄的道德事實作出了剖析,由於道德事實簡單性的預先限制,其自身論證的完整性與有效性也就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限制。所以,重要的是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中可以保留哪些部分。先驗道德律應在是其中最為重要,先驗道德律和與之聯系的先驗自由不僅為康德所獨有,而且也同時是康德倫理學的基礎。然而,先驗道德律作為道德知識以及先驗自由作為人性論卻與康德的其它理論一樣受到了為數都眾多的歡迎和批評。難道在認為康德持有著過於狹窄的道德觀之後可以繼續認為先驗道德律是可以被單獨接受的理論成分?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事實上可以通過如下看待方式來達到這一點,亦即將先驗道德律視為康德倫理學論證基礎的同時也將其視為一種公共的論證基礎資源。這是一種將理論中一個部分析取出來的做法。如果同樣承認了康德道德觀的狹窄性,則在狹窄范圍內的先驗道德律由於其特殊性質而可被更寬范圍的道德觀所接受,從道德知識的角度來說,先驗道德律對康德的倫理學與經驗論的倫理學同樣有效。前者容易理解,後者卻似乎不然,此處又引致一個問題,先驗道德律如何成為經驗論的基礎資源?回答此問題的關鍵既在於康德對其所作出的卓越的肯定也在於經驗論視野下的倫理學本來也將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識基礎,沒有先驗道德律的康德倫理學將是難以想像的,與之相同,沒有道德知識基礎的經驗論也是難以想像的。盡管還面臨諸如怎樣將先驗道德律的先驗性質轉換為經驗中道德知識的困難,對先驗道德律的充分承認卻完全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柒』 康德先驗感知論簡介

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表現出其哲學思想的終極關懷,第一次指
明了人類追求真、善、美之永恆理想。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所表達的先驗
自我是一個真善美有機統一的完整自我。先驗自我意識於不同的領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與自然的認知領域,先驗自我意識設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這自在之物一方麵包括物質性的部分,它刺激經驗主體而最終構成知識中質料
的因素,成為對感性材料來源的終極解釋;另一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驗自
我意識本身這一精神性的部分,它產生知識中作為形式的諸先天因素。先驗主
體以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綜合質料的因素,來為自然立法,而對這種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稱為現象界),人類要在其中認識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進去的東
西,.故而能夠獲得「真」的認識,這就追求到了「真」。同時,先驗自我意識成
為對經驗主體存在的終極解釋。這兩者相結合就表現出對整個宇宙(包括經驗
主體人)的終極解釋與終極存在的關懷。在道德實踐領域,先驗自我意識以善
良意志這一先驗主體的形式,制訂出先驗道德律來引導經驗主體依照先驗道德
律不斷地實施道德行為,以期達到絕對的善,即「至善」,這就實現了「善,表
現出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在審美活動領域,先驗自我意識以反思判斷力這
種先驗能力來對人與自然關系予以反思,在徹底地依據先驗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為自由與自然的客觀目的相符合,這時人與自然的對立就完全消
失。人一方面超越了自然,另一方面超越了經驗形式的自身,這就在達到最高
的善與最徹底的自由的同時,產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驗自我意識以宙美之我為橋梁,把認知之我與實踐之我聯系起來,從而構成
一個真、善、美完整統一的自我意識。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學發展史上,雖然
每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現出
對人與自然的終極關懷,但是,只有到了康德這里才第一次明確指出什麼是、
以及如何達到人類追求真、善、美這一永恆理想,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終極關懷。

最後,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作為其哲學之核心,高揚了人類理性,突
出了人類的主體能動性,抬高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國際黑格爾聯合會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學的核心是他根據自我意識的狀態和形式而對認識的
諸種形式的論證。」康德哲學思想體系之所以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關鍵在
於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學的「對象必須依照知識」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調,
而這一基調則是通過他那以先驗自我意識一為其前提與基礎的「先天綜合判斷如
何可能」這一主旋律得以表現出來的。可以說,在康德哲學中,沒有先驗自我
意識,就沒有先天綜合判斷:沒有先天綜合判斷,就沒有全新的知識論。同時,
沒有先驗自我意識,其同樣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義的倫理學與美學也不會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驗自我意識為其思想體系大廈之堅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體系大廈的過程中,以先驗自我意識的形式高揚了人類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現了人類在認知領域、道德實踐領域、審美領域中的主體能動性,從而抬升了
人類在宇宙中相對於自然的主體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處處被動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擺脫了一切外
在束縛、獲得了最終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為如此,康德以先驗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哲學思想被認為是
體現在德國思想領域中的法國政治革命,它成為當時德國社會中思想啟蒙的先
導。

盡管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但它依然具有其歷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們予以正確地認識。

其一,先驗自我意識不能等同於主體。康德指出先驗自我意識為一種單純
的形式主體與邏輯設定,他以先驗自我意識代稱人類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稱整
個人類,而以經驗自我意識指代經驗主體,即個人。在其全部思想體系中,是
先驗自我意識在進行認知活動,是先驗自我意識在制訂先驗道德律,在實施反
思判斷。也就是說在康德那裡,先驗自我意本質上是等同於主體的。但是我
們認為,而且康德也曾明確指出,先驗自我意識本質上為一種純粹思維活動,
這種思維活動是屬於主體所有的。先驗自我意識與主體的關系是主體的屬性或
能力與主體的關系,是表述與被表述的關系。雖然先驗自我意識的各種活動在
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主體的作用與地位,但是嚴格說來,先驗自我意識不等同於
主體,兩者畢竟有差別。

其二,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顛倒了認識過程中主客觀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識論,是以先驗自我意識為最終根據與最高條件的。他認為,
感性直觀之純形式、知性范疇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產生於先驗自我意識,
邏輯上先於知識經驗而存在。先驗自我意識通過先驗綜合與經驗綜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稱之為現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一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觀烙印,
這與馬克思所稱的「人化自然」頗為相似。但實質上,外界自然是客觀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規律性,人類只有在正確地
認識這一客觀條件之下,才能對之實施科學的合理的能動的改造與利用,從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觀烙印。正是在此意義下,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這一概念。康德試圖讓「對象依照知識」,讓客觀符合主觀,雖然對於探
討認識過程中的主觀因素不失為一種全新的嘗試,但根本上說,這是顛倒了主
客觀位置,是一種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誇大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並未真正解決物質與
意識的對立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康德的自然界其質料因素即感性雜多由物自體
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這是其認識論中可貴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過
程中,他過分誇大了先驗自我意識所體現出的人的主體能動性。先驗自我意識
產生先天的知識形式對感性雜多予以規整,從而為整個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觀關繫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主觀的現象界。
當代德國哲學家施太格繆勒指出,康德的「這個所謂『真實的世界』—即我
們所唯一熟悉的、能夠有意義地談論的、經驗上實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質
來說,是我們自己的(空間—時間的)直觀能力和悟性的構成物。」對此,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種認識論思想稱為「形式的唯心
主義」或「先驗的唯心主義」,以期與笛卡爾的「經驗的唯心主義」也與貝克萊
式的「質料的唯心主義」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義」區別開來。康德說:「因
為我的這種唯心主義並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為在我的思想里我對它從來
沒有懷疑過,而是僅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們認為,康德的這種辯護是
蒼白無力的,因為自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屏障,人類只可認
識與利用而不可絕對地改變,人類不可能在實質上為自然立法。康德誇大人的
主體能動性,在認知活動中為自然立法,在道德實踐中為人自身立法,只注重
人的自身而忽視客觀自然的存在,這使他的理論始終在主觀的圈子裡打轉,使
得他試圖解決的主客觀的統一,不過是在真正的物質與意識的統一問題上打了
一個擦邊球而己。康德並未徹底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其思想體系所表現的人
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恆理想,無異於沙灘上建樓房,是不具備穩固基礎的。

其四,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討論的是人的抽象的認識能力,它所表現
的主體為抽象的人。康德為了克服唯理論者的「獨斷論」和經驗論者的「懷疑
論」,提出在認識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認識能力,確定它所達到的范
圍和界限。但是,他脫離了實踐活動,脫離了具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過程去考
察認識能力,這是一種抽象的考察,一種片面的考察。對此,黑格爾曾批判說,
這就好象是「以為在得到知識以前已在認識,或是在沒有學會游泳以前勿先下
水游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認識能力誠然不錯,但他沒認識到,考察思
維形式己經是一種歷程了。所以,我們必須在認識過程中將思維形式的活動和
對於思維形式的批判,結合在一起。這正如列寧所說,「為了學會游泳,必須鑽
到水中。」我們認為,認識能力是體現在具體的認識活動中的,而具體的認識
活動是在人類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發生的。從發生認識論的觀點看,「認識起因於
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
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這種主客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勞動實踐,實踐產
生了認識。實踐過程中,人類對客體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各種概
念,如時間、空間等。這些概逐漸念固化在人腦中,成為人類特有的認知結構。
人類正是以這些認知結構進行再認識,繼而指導進一步的實踐。這本是一個在
不斷往復中前進的過程,但是康德卻孤立地抽去其中一個片段,當作認識的全
過程。這就是他把純時空形式與知性范疇認作先驗自我意識所產生,卻不能夠
解釋如何產生,以致於帶有「天賦觀念論」之嫌疑的原因。由於康德考察的是
一種抽象的認識能力,為此,這種抽象的認識能力所體現的主體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處於實踐活動中的具體的人。

『捌』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玖』 康德的先驗意識和道德律令是什麼意思,簡單准確的表達下。一定要簡單。不需要詳細解釋

樓上抄渺渺說的理論沒錯,不過襲你可能不是很理解。我給你舉例說明一下,「先驗」即先於「驗」,這個「驗」就是我們能夠感知、檢驗的客觀存在,是「後果」,先驗就是導致我們感知到客觀世界之所以如此的一種可能存在的「前因」。比如:你剛走出門口,忽然上面掉下來一個花盆,你看到花盆掉下來是「經驗的」,你推測花盆掉下來的原因這個「先於驗的存在」。可能是風吹的;可能是小孩子不小心碰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的,但是你並沒有感知到花盆掉下來的「因」,你只是憑著「果」來推測,所以「先驗」的存在不用置疑,而「先驗」的方式有很多可能,且你又無法去驗證它。 至於「道德律令」,我認為僅僅一句話就可以說明:「不願自身及自身所在乎的東西受到傷害,當這個范圍擴展到群體時就是:我不傷人,人亦不傷我。」這就是道德律令。

『拾』 康德「絕對命令」是什麼意思

絕對命令是指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其經典表述為,除非願意自己的准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你不應該行動。

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10)康德的先驗道德律擴展閱讀

康德哲學是從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開始的,不同的是他並不懷疑普遍必然性原則存在,他認為自己要做的是為已有的科學知識尋求其可能性條件,並劃定科學知識的范圍,從而為科學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礎。為了說明這一點,康德主張「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

他一方面贊同經驗論的觀點,即世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經驗知識,離開經驗世人沒有任何知識;另一方面,也贊同唯理論對經驗論的批評:對科學知識來說僅有經驗是不夠的,它們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熱點內容
民法典金老 發布:2025-01-26 17:15:17 瀏覽:827
中國民法著名教授 發布:2025-01-26 17:02:54 瀏覽:407
商法的技術性如何理解 發布:2025-01-26 16:12:28 瀏覽:490
克拉瑪依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6 16:04:45 瀏覽:28
中國法學會培訓 發布:2025-01-26 15:55:55 瀏覽:82
法律責任承擔的方式包括懲罰和 發布:2025-01-26 15:48:08 瀏覽:331
合同法中對於贈與財產的規定 發布:2025-01-26 15:48:02 瀏覽:667
法院去部隊 發布:2025-01-26 15:47:55 瀏覽:299
法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2025-01-26 15:28:09 瀏覽:521
地方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6 15:19:49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