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型政府建設的論文
Ⅰ 依法治國關乎你我他論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此舉對老百姓的生活將產生怎樣的影響?11月18日,記者采訪了黨的十八大代表、江西南芳律師事務所主任廖澤方。
「依法治國,意味著公民的權益將更有法律保障。政府權力由法律設定,並實行清單制度,曬在陽光下,沒有法律、法規作為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也不得減損其權益,使公民的權益更有法律的保障。政府的重大決策將由公眾參與,政府將更加陽光、透明。」廖澤方說。
「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里程碑,我國的法治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廖澤方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目標要求我們要樹立法治理念,實現國家與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法治建設的動力要實現由「計劃型、強力推動型」向國家主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三方合力推進轉變;法治建設的主體要由單一的國家公共權力主體向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公民的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轉變;法治規范體系由單一「國家硬法」體系向「國家硬法」與社會組織自治規范、鄉規民約、社會道德習俗等「軟法」規范體系共治協調體系轉變,法治社會建設將向多層次、多領域推進。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廖澤方建議,要增加公眾參與在決策中的分量和權重,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依法治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必須弘揚法治精神,讓老百姓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這樣才能迎來法治的春天。
Ⅱ 對十八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方略 談談如何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了「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法治政府的目標」。目標既定,重在踐行。各級政府各部門要認真領會、准確把握《綱要》的精神實質,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結合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這一偉大工程。
堅持發展為上,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經濟動力和基礎。市場經濟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法治緊密相連。法治要得以堅持,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經濟體制之中,惟有市場經濟才能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我國法治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並與市場經濟的啟動大體同步的,是在改革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時,即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1992年,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取向於市場經濟後,1996年即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目標。這說明,法治是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相聯系的,市場經濟越發達,對法治的需求層次也越高,市場經濟是法治和法治政府建設的經濟動力。所以,要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大力培育市場經濟。當前,我市經濟結構層次還不高,民營企業發展相對不足。針對我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市黨代會提出的宏偉目標,堅持既定的發展思路,大力招商引資,加大市場開拓,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要著力治理和優化發展環境。要在加快改善投資硬環境同時,著力加強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政務環境建設。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要求,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豐富多彩的市場經濟主體;要按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逐步完成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收縮政府權力的覆蓋范圍,為市場經濟主體提供更多的自由;要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平等創造條件,營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堅持「一切從客商出發,一切為客商著想,一切對客商負責,一切讓客商滿意」的原則,抓好政務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提高行政服務效能。要樹立誠信是興商之本、依法辦事是最大的誠信的思想意識,善於從法律的角度與外商洽談項目,依法簽訂合同,依法履行合同,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要以公正執法為重點,強化對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事件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嚴肅處理向投資者進行敲詐勒索和吃、拿、卡、要的人員。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有效地吸引投資,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促進鶴壁經濟發展。
堅持民主決策、民主施政,積極促進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是與民主相生的,是與專制不相容的。沒有充分而廣泛的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制度越發達,它的法治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必須推進和發展民主。當前,我市少數地方、少數單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等現象還存在。這是人治觀念在實踐中的反映。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推進民主建設。今後,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依法、科學和民主的行政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程序。要擴大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公眾參與度,對一些重要的規范性文件,要完善聽證程序,提高聽證質量,重視聽證結果。對與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密切、社會影響大的規范性文件應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更好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之符合客觀規律,體現社會正義,反映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充分發揮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實施管理的作用,充分運用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體現民主精神的方法實施行政管理。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上網工程,進一步促進政府部門間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要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實行政策法規公開、崗位職責公開、工作流程公開、收費標准公開、服務時限公開、工作紀律公開、投訴舉報方式公開、監督結果公開,為公眾查閱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條件,著力打造「透明政府」。真正做到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良好的體制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容,又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保障。所以,必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前,我市行政管理領域還存在著交叉管理,多頭執法;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少數部門、工作人員的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改革和完善我市行政管理體制。一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要繼續按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三個優先」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實際上也管不好的事,下決心交給企業、市場或者社會組織、中介機構。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市已完成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除依法保留的234個項目外,凡是沒有合法依據的項目一律停止執行。這要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的一條政治紀律來執行,對違反規定的,執法執紀部門要依法追究責任。二是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我市行政執法主體。在加強調研、學習外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以解決重復執法、交叉執法和執法真空問題,切實推進城市文明創建工作,促進城市管理。三是要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解決「皇糧」、「雜糧」並存的現狀,使行政執法權與執法者的利益徹底脫鉤。要全面推行「罰繳分離」和「收繳分離」制度,堅決杜絕「以權生財」、「以權謀利」。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必須全部上繳財政,嚴禁以各種形式返還,行政經費統一由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各級政府和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要認清自己的歷史責任,帶頭依法行政。要把貫徹實施《綱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擺上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及時解決貫徹實施中的具體問題,確保《綱要》落到實處。貫徹實施《綱要》,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全局性工作,不單是政府法制機構的事情,而是政府所有部門的共同職責;不僅是主管法制工作的領導幹部的責任,也是所有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重要責任。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按照《綱要》的要求,科學制定規劃,落實具體方案,精心組織實施,一級抓一級,逐級抓落實,真正把依法行政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
Ⅲ 2015形式與政策法治中國論文1500字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著眼科學民主立法;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著眼保障司法公正;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本論文轉載於論文天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74028.2/
Ⅳ 依法治國2000字論文寫作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膽識,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我黨最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早在設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時,他就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強法制建設是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四化,關鍵是穩定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法制也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 其二,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政策連續性的需要。實踐表明,有了健全的法制,政策就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鄧小平同志說:「究竟什麼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是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這些政策我們都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動搖的。」正是由於這些政策規定寫入了憲法和法律,所以對我國大政方針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三,加強法制建設是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滲透進來了,如吸毒、嫖娼、經濟犯罪等,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對此,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制建設逐步加以解決,通過專政手段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明確地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其四,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廉政建設的需要。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建設,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靠加強法制。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屬於法律范圍內的問題,要用法律來解決……現在從黨的工作來說,重點是端正黨風,但從全局來說,是加強法制。」 其五,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 法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既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要用改革精神加快立法進程。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根據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結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情況,以憲法為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立法步伐。1、盡快制定規范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2、積極做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3、抓緊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工作,該修改的及時修改,該廢止的及時廢止,使「立、廢、改」成為立法工作的統一整體,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要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加強法制,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認真抓好以憲法為核心、以專業法為重點的普法教育工作,並分層次、分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要以黨政幹部、執法人員和青少年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自覺地學法、守法、執法,做遵守法律的模範;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 3.要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檢查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明確這樣的觀念:「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為此,一要深化對執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立法與執法並重的原則。二要嚴格執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增強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要建立和健全執法情況的報告、登記、檢查、仲裁等制度,嚴肅查處失誤、瀆職和執法犯法行為。四要加大監督力度,自覺地把執法工作置於黨委、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 4.要大力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強政法、公安部門的建設和工作,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是要選調那些政治、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到法制部門工作。二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加強法制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三是要盡力幫助法制部門解決實際困難,盡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並在經費、裝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5.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這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是要把法制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守法、執法,自覺地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三是逐步由傳統的開會、決議、命令等領導方式,轉向引導、建議制定法律法規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嚴格執法為主要形式的領導方法,及時總結、推廣和表彰先進典型,努力為法制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從而使法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Ⅳ 求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哲學使命論文1500字
如何推進依法執政?依法執政的內涵非常廣泛,它首先是一種新的執政思想和觀念,其次它意味著新的執政體制和機制,還有新的執政方式與方法和新的執政素質與能力,以及新的執政效果與水平,這一切都與依法執政的原則與制度息息相關,與黨的領導制度、執政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密切關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實現執政理念的更新和轉變,踐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和依法執政這一根本的執政觀。實踐依法執政的執政觀,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執政體制機制,變革和發展新的執政方式方法,需要塑造和提升新的執政素質和能力,改善和提高執政效果和水平,而這一切都需要依法執政原則與制度的駕馭和保障,需要黨內黨外相應的制度創新予以保障和促進,需要加強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和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並保持兩者協調統一,由此為依法執政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如前所述,依法執政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它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在一段時期里將是一個恆定的命題,依法執政的實踐是這一命題的根本所在。實踐依法執政理念與原則,需要在「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點推進依憲執政」與「立足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切實通過人大執政」三個層面上探求依法執政的實踐途徑。加強黨內治理和黨內法治建設,為依法執政奠定製度基礎和積蓄法治定勢,將依法執政提升到依憲執政的高度並具體到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實現依法執政的必由之路。
1.通過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來推進依法執政。對當代中國而言、對中國共產黨面言,黨內無規則國家無矩,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依法治黨與依法執政息息相關。黨內政治生活沒有依規辦事的習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就很難做到依法辦事。從一定意義上講,依法治黨,建設法治政黨,構成了依法執政的前提和基礎。促進依法執政,必須推進依法治黨,這就需要加強黨內法治建設,尤其需要加快構建完整的黨內法規體系。中共十八大之後,黨內法治建設全面啟動,2013年可以視為黨內法治建設元年。2013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這部黨內「立法法」為黨內法治建設尤其是黨內法規建設確立了基本規范;2013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300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通過黨內法規清理程序被廢止或宣布失效,為黨內法治建設夯實了制度基礎①;2013年11月,第一個黨內法規建設規劃綱要———《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 2017)》發布,為黨內法規建設規定了近期目標和長遠方向②。無論是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黨內法規清理工作,還是中央黨內法規規劃綱要,都充分體現了「憲法為上、黨章為本」這一重大觀念和原則,尤其是中央黨內法規五年規劃綱要從黨的領導和黨的工作、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等六大領域共37個方面布局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包括制定《中共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中共黨組工作條例》、《中共統戰工作條例》、《軍隊政治工作條例》、《中
共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共巡視工作條例》、《中共紀檢機關案件辦理工作條例》等系列黨內法規,這無疑將為黨內依法治理奠定更加寬厚的制度基礎,也為依法執政提供更為豐富的制度資源。 依法治黨僅有黨內法規是不夠的,必須強調國家法律對於依法治黨的重要意義。黨內法規建設不可能孤立進行,在長期倡導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以黨內民主促動國家民主的基礎上,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聯動建設的跡象,黨內法治建設與國家法治建設關系的重要意義得到深化③。國家法治與黨內法治聯動必然要求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與協同,就如同僅有國家法律難以充分實現依法執政一樣,僅有黨內法規也無法充分實現依法治黨。依法治黨需要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統一或者說一體建設,依法執政需要國家法治與黨內法
治相互聯動,只講黨內法規和黨內法治或者只講國家法律和國家法治,都無法充分實現全面加強依法治黨和全面推進依法執政④。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黨內立法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不斷提升黨內制度建設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度,確保黨內制度建設質量,使黨內政治生活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強化和協調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的關系,逐步形成由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相銜接和相統一的制度體系,形成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合力,為依法治黨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建立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的有機聯動,將黨內治理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尤其要從內在規律和外在需求上有效促進黨的領導方式的轉變和黨政關系的轉型,促進黨政關系規范化和執政活動制度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旨在推進執政黨現代化轉型、政黨治理模式轉變和依法執政。
2.加快法治政黨建設,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在實現依憲執政。國家政治生活主要立基於憲法規范基礎上,這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也是法治政黨的基本特徵。依法執政需要政黨具有民主法治品性,根本在於塑造政黨的法治品格。概言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執政為民、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要求。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必須堅持黨對法治國家建設的領導,這就必然要求執政黨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最關鍵的一條是將黨政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在政治生活最關鍵的部分實現政與法的統一。這就需要執政黨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不替代立法,不包辦行政,不幹涉司法。
在政與法的關繫上,尤其需要處理好黨的領導與立法和政法的關系,需要正確處理黨的決策與國家立法的關系,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職權的關系,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立法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大的關系,改進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促進黨的各級組織支持同級人大依法履職,善於將黨的政策經由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善於通過人大作用於政府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必須改革政法體制,改善黨領導政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對政法工作的意義,善於將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人大相關工作結合起來,善於用制度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職權,通過制度防止黨的各級組織干涉政法機關依法辦案。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①。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際上就包含了依憲治國的根本要求,也意味著對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根本需求。「無論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如果沒有執政黨的依憲執政,任何意義上的法治都可能不復存在。在『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方略的實施中,執政黨依憲執政具有特別的意義」②。依憲執政是指執政黨以憲法為執政的根本依據,遵守憲法規范、原則和精神,實踐憲法確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民主集中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憲法原則,貫徹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基本制度、基本國策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運用憲法思維和方式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這是由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反映了「黨的領導———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政治邏輯,體現了執政黨新的政治思維和對新的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加強和推進依法執政,應當將黨的領導和執政活動上升到憲法的高度加以認識,將依法執政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將執政活動規范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將執政的合法性、權威性、有效性建立在與憲法的關聯上,在憲法確立的根本原則與根本制度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是依憲執政,依憲執政就是要依據憲法確立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執政。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原則,是國家根本政治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制度,是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依憲執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執政活動遵循人民主權原則,保證執政黨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政治框架內和政治舞台上執掌政權。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尤其是依法執政需要樹立起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極大權威,依照憲法監督和規范黨的各級組織的政治活動,使憲法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最高准則。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加強憲法與憲法相關法制建設,完善有關政黨的組織、行為和責任法律制度,規定執政黨和參政黨的性質地位、職能權責、組織原則、決策與立法(黨內法規制定)准則、違法違憲責任等。確保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必須完善與政黨執政、參政相關的憲法相關法制建設,為執政黨的執政活動提供更加完備的憲法性規范,為規范依法執政形成憲法規范基礎,將黨的執政活動納入憲法規范框架內。同時,完善憲法實施監督制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機制和程序,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責,特別是要完善對憲法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制度,及時發現和
糾正違反憲法的行為。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憲法監督制度或者違憲審查制度相適應,也應當完善黨內法規審查機制,通過一定的制度構建,比如設立黨內法規監督委員會或者稱為黨內司法事務委員會,依章履行處理黨內事務爭議職能,並擔當黨內法規審查責任,以此形成依法執政的監督和保障機制,以確保黨內法規的合法性、合憲性,保持黨規國法的協調性,確保黨內法規建設貫徹「憲法至上、黨章為本」的黨內法治原則①。
3.切實推進依憲執政,必須立基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制度保障,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依憲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立基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遵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原理和內在邏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方式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組織形式,是關於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時也是關於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黨政適度結合、黨和國家關系科學化與規范化的制度依託,是關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組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保障。概括地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依憲執政實踐,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這直接關系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水平和法治國家建設進程與國家法治化的程度。一般來說,政黨是人民與國家之間的橋梁,由此產生的人民———執政黨———國家的邏輯結構,其關鍵要素就是民主、法治及其相互關系,人民代表大會是民主與法治的基本載體和展示民主法治關系的制度機制。如果說依法執政就是將執政活動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加以認識並納入法治框架和軌道,那麼,這個框架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條軌道就是由憲法鋪設的「執政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府兩院」的法治軌道。換言之,人民代表大會是執政黨作用於國家政權的主要通道,是實現依法執政的有效途徑。
不僅依法執政(根本是依憲執政)內在地需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民主執政、科學執政與通過人大執政也存在邏輯關系。民主執政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應當強調黨內民主建設,建立民主執政的堅實基礎,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民主,尤其是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規范黨內權力,保障黨員權利;二是執政黨應與人民代表大會結合起來實現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是最容易將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國家意志統一起來的政治場合,也是唯一實現黨的政策轉化為國家法律的政治機制。民主執政要求執政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適度結合,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民主執政的具體表現。拋開人民代表大會,黨的各級組織就會與政府組織高度關聯,不僅容易降低執政
的民主性,也不利於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學執政也有兩個側面,一是執政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反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二是執政必須遵循政治規律,尤其是政黨執政規律。既有適用於世界各國的一般執政規律,也有各國不同的特殊執政邏輯。在當今社會,執政黨與民意機關的結合是政黨執政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當代中國,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政治結構,構建符合民主法制規律的政治機制,保證執政黨依據執政規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這是政治上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踐科學執政原則的必然要求。
Ⅵ 急求:「依法行政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方面的論文和資料
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副書記、講師 樊 莉
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執政黨的任務,無論在指導思想和工作要求上,還是在輿論引導上,都要有利於黨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在我國權力系統中,行政權是最特別的,在行政權力與公民的關繫上,公民從生到死的全部生活都同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服務密切相關,受到行政部門侵權的可能性最大。行政權是最不可萎縮卻也最不可膨脹、最需要自由而又最自由無度、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的權力。在構建一個由人來治理人的政府時,最大困難就在於,必須首先讓政府有能力控制受它統治的人,其次是強迫政府控制自身。為此,必須依法規范和制約行政權力。
一、目前我國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國將依法行政貫徹到整個行政過程之中,合法行政、合理行政、依程序行政、信守承諾、權責統一,成績巨大,但在行政管理觀念、行為方式、職能和機制等許多方面,與依法治國的要求、與建設法治政府、廉潔高效政府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行政管理體制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適應,依法行政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二是制度反映客觀規律不夠,難以全面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行政決策程序和機制不夠完善;四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五是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違法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制止和糾正;六是一些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制約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依法行政對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依法行政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充分體現民主精神
人民主權的政治體制決定了行政機關必須依照法律行使權力,行政權力來源於人民的委託,來源於權力機關的賦予。行政機關本身沒有創造制定法律的權力,但它有執行、實施法律的義務。社會主義法治必須體現「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政精神,必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體的一切行政行為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行政監督等等,都必須堅持依法行政的正當程序原則,必須讓公民廣泛參與,使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利益的分配者,而且同時是利益分配的決策者,從而使行政決策者對行政相對人的各種主張和選擇進行過濾,避免採取激烈的手段來壓抑對抗傾向。
2、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保證市場秩序的公平公正
只有從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等各方面都堅持依法行政,才能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透明度原則要求各成員方政府在凡是涉及關稅貿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司法判決等都一律公開,而且公開的時間與實施時間至少要間隔一個月以上。讓政府管理經濟的行為置於「陽光」之下,才能保證世界貿易的市場主體平等;才能保證市場秩序的公正公平,從而保證非歧視原則等的實現。依法行政的正當程序原則要求政府行為公開進行,及時發現和糾正決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避免「暗箱操作」,避免權力尋租現象,避免行政專制和決策失誤,使行政行為始終置於市場主體的監督之下。
3、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體多元化了,利益多元化了,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要調整、要處理。在這種形勢下,只有把政府各項工作置於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礎上,把基本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納入法製法的軌道,只有充分提供行政救濟途徑,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依據統一的法定活動規范、行為准則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才有可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人民利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4、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轉變政府職能
堅持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使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決策,依照法律規定執法,按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保證行政管理符合國家、人民的要求。同時,堅持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簡化行政機關辦事的手續和程序,都將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機關只有依法行政,在行政立法中,體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在行政執法中,依據法定職權,按照法定程序辦事,才能使權力與利益徹底脫鉤,才能把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的趨勢,要求我國政府在市場「競賽」中由「運動員」轉變為「裁判員」。而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按照法律規范和市場規律自主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因此,政府的行政行為只有建立依法行政的法製程序規范,才能降低行政成本,才能真正轉變其職能,才能保障政府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市場,才能避免多頭執法、違法行政的現象。
5、堅持依法行政有利於加強政府廉政建設
依法行政要求各級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都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辦事,在政務公開的條件下保證正確行使權力,防止濫用權力,保證行政管理遵循為人民服務的目標,使行政管理不致偏離軌道。「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實質就是依法治官,而非依法治民,是依法治權,而非依法治事。」要解決腐敗問題,必須完善和健全監督制衡機制,必須解決監督什麼和如何監督的問題,也就是需要有監督的標准和程序,而法律才是是非評判的唯一標准和操作規則。因此,只有嚴格依法行政,才能完善制衡監督制度,依照憲法和法律,用整體權力格局的設置與動作,制約特定權力的行使;用整體利益格局的設置與動作,制約特定利益的獲取。嚴格依法行政,才能糾正行政機關「一條龍」(自己立規矩、自己執行、自己監督),「一支筆」,「一言堂」,「一個將軍一個令」等弊端。
三、以依法行政促和諧社會建設
當前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在依法行政方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完善制度機制
一是健全民主決策機制。科學、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完善政府內部決策規則。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二是理順行政執法體制。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繼續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工作,積極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的工作,推進綜合執法試點。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三是探索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積極探索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路子。要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對矛盾糾紛要依法妥善解決。對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調處的民事糾紛,行政機關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及時予以處理。要積極探索解決民事糾紛的新機制。四是完善行政監督機制。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對行政機關實施的監督。對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出庭應訴、答辯。創新層級監督新機制,強化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建立健全經常性的監督制度,探索層級監督的新方式,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
(二)注重民主法治建設
高質量的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保護人類社會公平的強制性規范法律制度是人類社會偉大的特徵,更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後盾。優良的法律制度是社會和諧幸福、欣欣向榮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民主法治不僅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而且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在現代社會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法律,在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法律是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庇護神,這樣的法律才會為社會尊重。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和最重要的運作機制。當代世界治理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民主法治不僅是國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會自治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只有將民主法治的指導原則和運作機制引入社會公共治理的過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權制、官僚制向社會滲透可能造成的弊端,從而提高社會結構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在我國現階段一些「不和諧」的社會現象依然存在,有些問題的社會影響還比較嚴重,要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有賴於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
(三)尊重人民訴求
公民的利益訴求、權利訴求、民主訴求等公正訴求得不到有效表達時,當社會不能提供足夠資源滿足這些訴求時,就會產生社會矛盾。如果民意和訴求沒有正常渠道得到順利表達,它就會以某種不正常的方式釋放出來,產生破壞性。如果激烈程度較高的沖突連連爆發,就會使社會出現風險。近年一些地方上訪現象增多,已引起社會的局部不穩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的訴求在某些地方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還不暢通。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民眾訴求增加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造成我國社會矛盾的風險源主要有:經濟風險,即失業,它使一些人的生存缺乏保障;政治風險,即腐敗,它使人民對黨和政府的認同度降低;社會風險,即貧富懸殊,它使一些人產生失落感;體制風險,即民眾訴求得不到通暢表達,它使一些人採取非理性行為。規避和化解風險,就必須通過民主法治建設及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民眾訴求表達機制,順暢的民意溝通機制,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便民利民的服務機制,公正的司法機制,完善的監督機制和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既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又努力解決利益矛盾。
(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從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人民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使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共生共進,即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或者是「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共生共進」應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就是公平和正義形成合力,共促發展。
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勢下,必須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眾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尤其要消除產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因素。一方面繼續鼓勵有能力的人走勤勞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堅決防止那些利用種種非法手段搞歪門邪道的人富起來;同時,還要加強社會調控,讓那些能力和條件較差的群體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幫助,逐步改善自己的境遇,最終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現在群眾意見大的,不是對那些勤勞致富的人,而是對那些非法致富和不合理致富的人。在收入分配差距面前,群眾要的是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的發展機會。
(五)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政治任務,是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問題。因此,我們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解決利益矛盾。同時要注重研究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類型、基本特徵、形成機理和發展趨勢,尤其要研究探索各類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規律和化解辦法。
要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和依法治國的新進程,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切實推進行政法治,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不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力是有限的,除非法律授權」,「無授權無行政」等法治基本觀念,政府機關應從命令行政、權力行政向依法行政和非權力行政轉變。
淺談依法行政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沈世鋒
依法行政,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的活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依法行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和諧社會是依法行政目標理想。
一、依法行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只有奉行法治,人們在制度的指引下才能充分實現預期、獲得利益,整個社會在規則的基礎上才能規范運行,各種矛盾和糾紛只有在法治框架內才能得以有效解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當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擴大,就業困難,腐敗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可持續增長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製約、農民失地和城市拆遷引起的社會矛盾較為突出,影響和阻礙了和諧社會的進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確反映、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注重社會公平,依法保障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的利益,充分發揮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服務的職能,才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充分發揮法律「定分止爭」的功能,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確保違法行為得到及時制止和制裁.只有嚴格依法行政,認真抓好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收入分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突出問題。才能使人民群眾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切實保護,才能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誠信政府的首要環節。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核心,是誠信建設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要建設誠信社會,首先要從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須依靠依法行政取信於民 政府行為關繫到國計民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原則,誠信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投資環境。政府在行政過程中要將誠信擺在突出位置。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樹立起政府誠信形象。沒有誠信的政府就沒有誠信的社會。誠信是立國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環節。要打造「誠信政府」,制定決策時要從群眾利益角度出發,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理念和人民公僕意識,而不局限於部門和小集團的利益。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不能「朝令夕改」;在執行有關政策時不受人情、關系等「外來力」沖擊和制約,堅決杜絕「吃、拿、卡、要」和辦事拖拉的現象,以提高辦事效率來打造「誠信政府」,塑造廉潔、高效、公正的政府形象。「不作為」是政府最大的失信於民,要進一步增強執政為民的責任感,打造「誠信政府」,最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為群眾多辦實事、好事。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會充滿活力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而只有依法保護合法收入,依法保護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多勞多得,增強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積極鼓勵人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達到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共同發展.只有通過立法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機制、權利訴求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並嚴格依法行政,才能激發、調動人們努力工作、獻身社會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障礙,從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激發人們創業沖動,從而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依法行政是社會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力保障。 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權利、契約社會,著力創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並以法治作為保障。要通過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實現民意充分表達。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利益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動,各種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願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達,依法開辟和疏通各種渠道反映他們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導各種利益主體在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行政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制度在解決社會矛盾中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依法行政,可以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司法保障建立利益救濟機制,當社會的和諧關系受到威脅或遭到破壞,公民的合法權益被組織或者他人侵害之時,司法機關作為正義的保護神應該挺身而出,預防和打擊犯罪,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只有嚴格依法行政,始終把控制人口、嚴格依法保護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相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夯實基礎。
二、當前依法行政理論與實踐的局限性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負面影響
(一)依法行政觀念的相對滯後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由於受封建專制舊觀念和傳統習慣勢力影響,行政者難以走出行政法即管理法,行政法是管理社會、管理公民的法,行政行為模式就是「命令—服從」的誤區;規則意識淡薄,缺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崇尚法治的理念,工作主觀隨意性大,官僚主義、強迫命令、權力膨脹、把個人凌駕於國家政權和法律之上,忽視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違法行政,濫用職權甚至墮落腐敗現象仍然存在,不適應建設法治政府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制度建設的局限性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制度建設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政出多門, 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忽視社會公共利益 。制度建設結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夠、圍繞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制度不夠,沒有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一些政策的出台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導致有令不行,政令不通,很難把黨和國家的意志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依法行政實踐的相對滯後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依法行政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行政決策程序和機制不夠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或糾正,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得不到及時救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對建設法治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妨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四)行政執法問題影響和諧社會建設。行政執法受利益驅動與利益掛鉤,隨意提高罰款標准、跨管轄范圍執法、重復執法的現象較為嚴重,加重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經濟負擔;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執法時生搬硬套,導致不文明執法、執法擾民,濫用執法權越權執法,野蠻執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行政執法監督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監督措施不力,受利益驅動嚴重,輕事前監督,重事後監督,該監督時不監督,有了利益亂監督現象,對行政執法不作為缺乏監督現象較為突出。
三、推進依法行政助推和諧社會建設實踐
行政者的觀念和法律素養、制度建設質量、行政管理體制、行政執法及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已成為推進依法行政助推和諧社會建設的幾個基本實踐問題。
(一)強化依法行政觀念,助推和諧社會建設實踐。建設和諧社會要求行政者自覺堅持依法行政觀念,在思想觀念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在關於人民與政府關系的認識上,必須從公民義務本位和政府權力本位向公民權力本位和政府責任本位轉變;二是在法治觀念上,必須從依法治民、依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權轉變;三是在責任意識上,必須從片面強調公民責任向強化政府責任轉變。轉變觀念,要注重提高行政者的法律素養。一是全面掌握法律知識,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懂得授權在民,執法為民;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意識,培養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做執法、守法和依法行政的模範;三是培育法律思維的能力,用法律思維來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越是情況緊急,越是問題突出,就越要想到運用法律思維、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
(二)提高制度質量,夯實和諧社會建設基礎。提高制度建設質量,首先要注重把握制度建設的規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考慮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制度建設;要防止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要實現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在法律制度上的平衡。其次要堅持制度建設的原則。一是堅持公平原則。制度建設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基本著眼點;二是堅持權責一致原則。權力與責任要緊密掛鉤、權力與利益要徹底脫鉤,權責要統一、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要賠償,控權到位、監督有力;三是堅持公共利益與公民合法權益一致原則;四是堅持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緊密結合的原則。把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緊密結合起來,用法律規范引導、推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體現改革創新精神。
(三)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和諧社會建設體制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政府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促進政府由「全能政府」轉向「有限政府」,由「審批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一是落實「三個優先」原則。就是要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和中介組織,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恪守信賴保護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必須全面、准確、真實,政策和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確要改動的造成相對人受損害的,要依法予以補償;三是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曉、執行的政策、決定都要公開並得到老百姓認同,並受其監督;四是創新管理方式。要實行規則導向型管理方式,對需要實施行政許可管理的事項,要嚴格依法進行,對不需要行政許可但需要政府管理的事項,要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
(四)規范行政執法,抓好和諧社會建設重要環節。構建和諧社會,行政執法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嚴格、文明、公正執法。一是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失職、越權和濫用權力,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二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按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處罰權、許可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減少行政執法層次,改變行政執法「上下一般粗」的狀況,執法與執法者利益要徹底脫鉤,保障執法經費;三是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四是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紀律嚴明、業務精通、清廉務實、作風過硬的行政執法隊伍。對以權謀私、徇私枉法、執法犯法、欺壓百姓的行為嚴肅查處,絕不姑息;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機制,獎勵和責任追究機制。
(五)強化權力監督,創新和諧社會建設監督機制。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確保執政為民,從而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一是健全行政決策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明確決策許可權,完善和遵守決策程序,堅持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按「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肅追究決策失誤者責任;二是認真實行行政復議制度。妥善解決行政爭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三是完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依法對違反上位法規定、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以及相互「打架」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及時廢止和修訂;四是加強審計、監察等專門監督。通過嚴格審計和監察及時發現問題,並依法處理,行政機關要重視民主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要認真查處,改進工作,並訊速反饋信息,以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作者單位:湘西州政府法制辦)
Ⅶ 如何建設法治政府
重點在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提高認識。我們要建成的法治政府,既是一個尊法守法的政府,更是一個有為、有效、有力的政府。
二是抓住關鍵。推進法治建設,領導幹部是關鍵。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要在工作實踐中,發揮好示範表率作用,帶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處理問題,帶頭運用法治方式推動完成任務,帶頭參加應訴出庭等法治實踐,以自身實際行動維護法治、推進法治。
三是完善規則。建設法治政府,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職能,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同時,進一步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與協調,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健全體系。加強政府內部的制約和監督,以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為目標,努力實現行政執法監督從個案監督到體系監督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行政執法效能,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五是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政治視野、又精通法律知識,既能堅持政治原則、又能捍衛法治精神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參考:努力在法治政府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http://news.163.com/15/0408/03/AML98V9K00014AED.html
Ⅷ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論文
「法治」與「法制」,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從內涵上講,卻有重大區別。「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是一種社會意識;而「法制」通常是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社會制度。強調依法治國,是法治的本質特徵之一。
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項:
(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原則,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堅持立法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用立法引導和推進國家的改革、發展;堅持立法嚴密、細致的原則,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堅持經濟立法與政治立法並重的原則,保證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同步推進;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科學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術和方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水平,以高質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們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並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四點: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體系來套我們的法律體系。二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是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區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調整手段的關系,需要用法律調整的才通過立法來規范,以更好地發揮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們的法律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本身就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需要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加以完善。
(二)提高黨依法執政的水平
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一種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黨關於國家事務的重要主張,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需要全體人民一體遵行的,要作為建議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使之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督促和支持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依法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建設法治政府,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加快推進政企分工、政資分工、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二是提出法律議案、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三是全面、正確實施法律、法規、規章,保障法制統一,政令暢通,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及時糾正、制裁違法行為,有效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四是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使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確、及時,使制定的政策、發布的決定相對穩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誠信。五是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使社會矛盾得到有效防範和化解。六是使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明顯加強,行政監督效能顯著提高。七是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觀念明顯增強,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增強,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能夠依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四)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1)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3)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4)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5)健全巡迴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6)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7)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8)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9)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詢私枉法,失職讀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五)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1)強化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使權力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的監督經常化、制度化。(2)充分發揮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作用,切實保障檢察機關付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的法律監督權。(3)進一步完善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機制,切實發揮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的監督職能。(4)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完善司法機關內部制約與監督機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高度重視、大力完善社會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黨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等。
(六)培植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繼承人類優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設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意願的新型法律文化。(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立足中國實踐,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既繼承中國優秀的法律傳統,又吸收外來有益的法律文化。(2)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社會氛圍。
Ⅸ 淺談怎樣加強基層法治政府建設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第一,法治政府必須是責任政府。權責一致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政府應該在法律框架下活動,遵循職權法定、法律優先的基本行政原則,堅持權力與責任相稱,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既不失職,做好法律法規規定要做的事,又不越權,不做超越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的事。
第二,法治政府必須是服務政府。法治的根本是保障群眾基本權利,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民本思想,重視對行政權的控制和相對人權利的保護,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嚴格權力運行監督,強化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在管理手段和行為方式上找准角色定位,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第三,法治政府必須是廉潔政府。廉潔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如果在法治政府建設進程中不能有效遏制和解決腐敗問題,群眾就不會信任政府。必須以完善的規則、嚴格的法律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權力運行與政府行為,不斷提高行政過程的開放性和透明度,從源頭上防止和治理腐敗,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