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測試事件

道德測試事件

發布時間: 2022-06-16 17:59:49

Ⅰ 你怎麼看"道德測試"、「人性測試」類節目

電視節目需要真正的開始改革了,因為現在很多的電視節目趨於模式化,早就被大家所厭惡,我覺得電視節目應該更貼近大家的生活,促進社會的人性化,這樣的節目一定可以受到大家的喜歡。電視節目本身就應該充滿正義感,伸張正義,揭露社會丑惡現象,這才是電視節目的一個真正的意義。

最近我看到網上有人議論道德測試和人性測試一類的節目是不是應該播放,其實我覺得無聊什麼樣的節目,只要是真正的適合社會,那麼就能夠播放,最近廣東衛視推出的你會怎麼做這個節目,因為新穎的特定受到大家的喜歡,我覺得這一類社會行為觀察類節目確實應該多播放有些。

廣東衛視的大膽改革,確實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特別是現在大家熱議的杭州霸氣姐姐,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的事跡值得我們作為一個榜樣,這樣的節目給社會帶來的是正能量,讓我們看到社會的希望,看到一個保護別人的好姐姐,同時對於做出醜惡事件的那個所謂經理,一定會遭到社會的唾棄。

看完這個節目,我感覺真的很不錯,這是一個很好的節目,其實電視新聞就應該直接面對社會的此類事情,對於人們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做出積極的反應,無論這件事情的善與惡,只要及時的公布出來,那麼社會都會引起關注,這樣就可以讓好人得到表彰,壞人得到懲戒。

對於道德測試和人性測試一類的節目,我個人十分支持。因為這是一個新的電視節目的創舉,是一個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層剖析的節目,這樣的節目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喜歡,因為人們都希望看到真實的事件,看到人性的各種變化,這樣可以教育自己,也可以提高每一個人的社會思想道德。

Ⅱ 什麼是品德測評

總體印象測評法 所謂總體印象測評法,又稱整體印象評判法。是品德測評者根據自己平時對學生情況的隨意了解,及業已形成的總體印象進行價值性判斷的一種方法。例如,某小學要求班主任評定學生品德時,根據平時對學生行為實踐的觀察與了解,評出印象分;某中學及其他一些學校目前試行的總體甲、乙、丙、丁等級測評,雖然表現上有一些總體等級標准規定,對初、高中生規定:對評定內容規定的諸方面都做得好,或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好的表現評為優,基本能做到評為良,大部分基本做到,或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有嚴重缺點但能改正評為中,大部分不能做到評為下,但調查中一些班主任告訴我,評定時很少去查看《守則》、《規范》與《大綱》中的有關規定要求,一般都是根據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及其印象評定。顯然,前者是總體印象評分法,而後者是總體印象評等法。這種方法被廣泛滲透到其他品德測評方法中,是其他品德測評方法的基礎。這種方法的操作步驟是,先明確測評任務或要求,再對學生業已形成的「事實」與印象進行回憶與綜合,最後作出總體價值評定。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方便可行花費最小。它主要是利用測評者平時觀察所獲得的信息,不需要作什麼特別的資料收集工作。測評時注重於學生的平時表現,注重於測評者自己最熟悉最清楚的行為表現。因此,測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這種方法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與片面性,可靠性較差。首先,整體印象評判法所依據的測評信息非常有限。測評者僅僅是根據他個人平時所看到或聽到的有關情況進行評判。這種「聽」與「看」是偶爾的、隨意的,缺乏目的性與系統性。因此所得到的信息就只是零碎的、片面的。在所有這些零碎與片面的信息中又只有那些測評者評判時,殘留於記憶中尚處清晰狀態的那部分信息才能真正作為評判的依據。因此,整體印象評判法依據的信息是有限的。其次,這種測評方法缺少衡量學生行為表現的具體標准,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由於總體印象測評法沒有明確與嚴格的測評標准,因此,測評者平時對測評信息的收集與記憶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突出表現是,它依據測評者個人主觀意向對測評依據的選擇性。有的教師可能有意無意因學生聽話,學習成績好,群眾意見少而給他(她)一個甲等或高分數;有的教師則可能因為學生能言善辯,口頭表達能力強,能迎合教師的需要來說話辦事,上課遵守紀律,給他(她)一個甲等或高分數;而有的教師還可能是從細微的言行舉止表現加以檢查,因為某次學生一句話或行為大損了自己的尊嚴而給他(她)丙等或不及格。因此,不同的測評者對同一個學生品德的總體印象測評,其結果的差異常常會判若兩人。再次,整體印象評判法所依據的印象會受到多種心理效應的影響。最突出的是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定勢效應與暈輪效應的影響。當測評者信息掌握不充分時,或者當測評者對所掌握的信息難以處理時,各種心理效應所發生的影響就會更加嚴重。然而這種方法的缺點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加以改進。例如,廣泛地從不同角度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評者,或增加測評者的數量等都可以大大地彌補整體印象評判法的不足。 評語鑒定測評法 所謂評語鑒定測評法,又稱操行評語法、品德評語法、思想品德鑒定法、思想政治表現鑒定、操行評定、定性描述法、評語法。這種方法一般是指品德測評者,根據自己對測評對象長期的觀察與了解,參照有關標准內容(例如「五育」情況或評定標准)用陳述句的形式,對學生某一時期中的品德水平與狀況概括地作出個人鑒定意見。雖然單獨使用評語鑒定法的學校還是大多數,但發展的趨向表明,評語鑒定法正傾向與其他測評方法結合使用,對其他品德測評方法的測評結果起一種補充、說明、解釋或指導的作用。因此,它是以某些變式的形式出現。例如附言,補充意見,希望,特殊說明,甚至簡稱意見。這種方法目前的操作步驟是,了解情況民主評議(包括個人、集體、幹部、課任教師、家庭幾方面),依據鑒定內容與要求,結合自己觀察事實進行評語鑒定,最後反饋給學生、教師、家長與學校領導,大多數只讓領導審定或徵求有關人員的意見。應用評語鑒定法的另一創舉,是要求對學生進行分項評語鑒定,實踐中人們應用評語鑒定法,一般都是對學生品德進行總體性的鑒定或說明。評語鑒定法既汲取了總體印象測評法的優點,又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它的不足。首先,評語鑒定法的測評者,一般事先知道自己的身份與職責,會對測評對象作比較系統而有目的的觀察與了解,減少了測評信息搜集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其次,評語鑒定者一般要求由那些受過專門訓練,或者具有一定專業素養與觀察鑒定經驗的人擔任。因此,測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准確性與可靠性,再次,它是針對一定的規范標准(例如《規范》《守則》)作出鑒定,不像總體印象測評法那樣缺乏明確的標准而隨其自然。因此測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規范性與針對性;另外,它的測評結果是由一系列觀點明確的語句表述。而且一般對測評對象在各個主要活動領域中的行為表現都有鑒定,比較全面,能使第三者對被測評者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測評者還可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或詳或略地評定,評一人像一人。然而,評語鑒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還是以總體印象測評法作基礎。每一條評語的鑒定仍然是以測評者個人對測評對象的總體印象為根據,只不過每次鑒定側重某一個方面而已。因此,其缺點類似總體印象測評法,要麼鑒定主觀隨意、憑印象,要麼差不多,大多數學生套用同一等級語言,分不出張三李四。甚至有人整個地套用總體印象測評法,首先按印象把學生分為上、中、下三等,各寫好一個模型後,逐個學生「對號入座」,內容大致相同,有時稍為變換幾個詞語或調換一下句子順序。同一個學生,則將前幾個學期或上一個學期的評語底稿拿出來,抑或照搬抑或摘錄,還有的地方出現了評語復寫的天下奇事。因此人們提出評語鑒定要做到「准」、「實」、「像」,要恰如其分,不要擴大也不要縮小;要內容具體,不要籠統含糊;要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個性,不要千篇一律;要肯定成績,點出薄弱環節;要措詞確切,切忌絕對片面。 寫實測評法 寫實法,又稱記實法,它是針對評語鑒定法的不足而提出來的。目前,在評語鑒定過程中經常出現三個問題,一是許多測評者在搜集、解釋與評論測評信息時,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或者只寫一些學生生活上的小事或一些不著邊際的「通用性」語言,使人無所參考,或者為了迎合某種目的(例如升學)需要,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把很差的寫成一般的,一般的寫成很好的。為此,對於評語鑒定,人們特別強調要實事求是。幾乎每篇操行評語論文都提到這一點甚至還有專門的論文;二是有的測評者缺乏把握材料綜合信息的良好能力,不善於分析與綜合所搜集到的事實、現象與材料,抓不住本質,最後的評語鑒定歪出了本來的事實表現;三是評語鑒定往往要對現有的行為表現作出價值評定,但是,由於人的認識能力具有歷史的局限性,有些事實與現象現在看來評價是錯誤的,是不合社會要求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將越來越被證明為是正確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有些東西現在看來是對的、是好的,但過些時候卻被證明是錯誤的,是壞的。另外,就某次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行為表現,我們只能記述其事實表現而無法去推斷更多的東西。評語鑒定法滿足不了需要。因此,寫實法實際上是評語鑒定測評法的一種改革形式。它是一種較之評語鑒定更為隱蔽一點的品德測評方法。它有覆蓋品德各個側面的30項(後縮減為12項)記實內容和統一的測評人中,從其實施的目的來看,是再現「學生平時思想品德表現」「做為評優,任用幹部和畢業時保送」依據,和克服「過去對學生鑒定千人一面、套話連篇的弊病。」什麼是寫實測評法呢?目前尚未看到有關的定義,據有關方面的情況來看,所謂寫實測評法,就是實事求是地把品德行為的表現記錄下來,客觀地反映事情的本來面目,作為品德測評的依據。由此可見,它基本上是對品德表現的一些主要事件或關鍵行為進行「復寫」與「攝影」性的記述。它與軼事記錄有點類似,但它沒有任何的評價與解釋。作為一種品德測評方法,它不可能像軼事記錄那麼詳細而局限於某一件事,它必須盡可能簡潔而系統。它也不可能像評語鑒定那樣「入木三分」,具有深刻性,它限於對事件或行為的客觀描述,而不作更深入與擴展性的任何評價。品德的好壞優劣留待他人去作評定。寫實測評法的操作步驟是,明確寫實的內容與要求,捕捉搜尋記實的有關事實與行為,選擇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進行詳細記錄,期末整理後,概要地記入到有關欄目中。目前類似寫實測評法的另一種方法是檔案資料品德測評法。檔案資料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課考試成績、平時品德測評分數、期終評語和所有重大好壞事、獎懲記載。寫實測評法的特點是客觀、實事求是。因而寫實性的測評結果具有永久存檔價值。它不但具有反饋信息、服務於教育與評價的作用,而且對於教育學、心理學等實驗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寫實測評法也並非絕對客觀。在選擇事實行為及其記述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記錄者個人的價值觀,思想情感、寫作能力及風格等主觀因素的影響。 等第測評法 等第測評法,又叫操行等級評定法、品德考核評等法,即按照一定標准對被測評者的品德水平和狀況予以總括性的等級評定,以顯示品德發展水平的差異。這種測評標准既可以是被測評者外部的絕對標准,也可以是包括在被測評者內部的相對標准。這種方法可看作評語鑒定與寫實測評法的改革形式。人們感到評語鑒定比較籠統,大同小異反映不出同學品德之間的差異。寫實測評法,雖然比較實事求是,內容具體明確,但不便比較。也就是說,無論是評語鑒定法還是寫實測評法,它們只是便於學生個體內部或相互之間的橫向特點差異比較,而不便於相互之間的縱向水平差異比較。而等第測評法恰好可以彌補它的不足。等第測評法操作步驟是,首先,確定測評的內容與標准;其次,讓學生自評自報,學生小組(學習小組或評議小組)評議;再次,班主任在徵求課任教師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同學評議結果及自己的觀察作出等第評定,最後由學校審定。這種測評方法在實踐中已有許多變式。從等第形式來看,有好、中、差、和上、中、下等三級制;有甲、乙、丙、丁或優、良、中、差(下),或優、良、及格、不及格的四級制;有優、良、中、可、劣與A、B、C、D、E等五級制;有最好、比較好、一般好、中等、一般差、比較差、最差等七級制,有A+、A、A-、B+、B、B-、C+、C、D等九級制;有優上、優、優下、良上、良、良下、中上、中、中下、差等十級制。從標准形式上看,有等第標準式與非等第標準式,有總體標準式與分項標準式。所謂等第標准就是每個等第都是具體明確的標准規定。所謂總體標準式,就是等第的標準是相對測評對象的整體來規定的,等第的評定有控制比例型與非控制比例型。所謂控制型,即給各種等第的數量下達一定的指標,把它們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

Ⅲ 道德與法律期末考試題求解..小悅悅事件在法律與道德方面的問題

兩歲的廣東女童小悅悅於10月13日在佛山被兩輛汽車碾過,18名經過的路人對此視若無睹,最後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經由傳統與網路媒體的傳播後廣為人知,並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廣泛的道德反思熱潮。
事發至今已有2個多月的時間,小悅悅因傷重已於10月21日不治身亡。兩名司機肇禍逃逸的不負責任行為,以及那18名路人見死不救的表現,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廣大輿論的譴責,而見義勇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揚。這起事件引發了全社會對於道德和良知的探討,總體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幾個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能否單憑此孤立事件就認為整體社會道德水平已經嚴重滑坡?相信並非如此,中國社會也不乏樂於助人也勇於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對於諸如「小悅悅事件」的負面新聞,並不能在大眾傳播上吸引眼球而獲得轟動效應,因此較不為人知。不過,那18名路人的冷漠態度,也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當人們從「小悅悅事件」聯繫到自身經歷過的類似事件,遂不免認為社會道德已經出現了危機。也就是說,此事雖然未必有普遍意義,但卻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其次,從此事發生後媒體上所出現的種種反思言論看,不少人認為媒體在報道五年前的「彭宇案」時,在導向方面出現了偏頗,片面渲染和誇大南京市民彭宇攙扶摔倒老太,反而被老太以撞倒自己為由控上法庭,因此造成今日民眾普遍有「想救不敢救」的心理。姑且不論媒體是否該為此負起責任,「急公好義、濟危抒難」終究是一種先人後己的高尚道德行為,倘若要先考慮到救人的成本與代價再來決定是否救人,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三,還有一些反思言論主張立法獎勵見義勇為者、懲罰見死不救者,持此觀點者包括一些著名律師和學者。事實上,早在「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醞釀此事。表揚見義勇為者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善舉,但是一旦與金錢掛鉤,恐怕會引起更大的社會道德問題。
政府和全社會應該如何積極、公正的面對小悅悅事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一、有效行使輿論監督職能,建立正確社會輿論導向。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喉舌」,是反映人民心聲的重要渠道,發揮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橋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體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是構成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既是由媒體的政治責任所決定的,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所要求的。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我國媒體來說可謂意義重大。小悅悅之死經過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在人們指責人人冷漠、社會道德退步的同時,新聞媒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且看,這些年來,媒體上所宣傳的是什麼?從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許雲鶴案,大家看到的是如「東郭先生」一般熱心幫助他人的下場,是數年的官司纏身、心力交瘁。近段時間,媒體報道的又盡是某老人摔倒沒人敢攙扶,或者是要去攙扶的人還有找個路人做旁證……新聞媒體如用放大鏡般把那些極個別的訛人事例拿出來賺取觀眾眼球、博取收視率,導致一些沒有是非辨別能力的人也跟著盲目起鬨,社會互信狀況被負面案例不斷蠶食,報道的多了,彷彿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相信,現實社會中每天都會有人跌倒,而且每天都在發生扶人的事件。但是為什麼扶人的事件是沒人報道?因為他不是一個新聞視點,因而他不會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因此新聞媒體應該進行深刻反思。不能片面的把輿論監督作為提高發行量和收視率的手段,應有大局意識,把媒體在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輿論導向的高度來認識。在享有新聞自由權利的同時,真正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去反映社會現象。如果我們一直都有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果雷鋒的名字,一直就活在我們中間,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救還是不救,也不會再是一個問題。
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樹立社會良好道德規范
今年是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十周年,也是中國社會關於「道德」話題討論最熱烈的一年。「小悅悅事件」掀起了全社會關於道德的反思,而從這一系列的反思言論看,很多反思者或是歸咎於媒體,或是責難於制度,或是不滿社會麻木,或是批評法律不夠周全,唯獨從自身的角度對此事進行自省和反思者極之罕見。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道德終究還是要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全社會道德修養的提高,其根源就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要實現仁德,須要從自己做起,而不應要求別人去做」的話,這是非常深刻的,只有批判、沒有自我批評,終究會落入「手電筒思維」的陷阱——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歷史早已證明,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群體道德水平呈現出整體提升態勢的時候,實際上就預示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振興的黃金時期的到來;相反,當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出現滑坡、墮落態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拉響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的警報。道德可以因為個人、團體的自律而實現,但道德的自律需要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個人、團體要有道德的自覺。自覺遵守道德准則,這是人與人之間道德范圍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對人們行為的關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今年9月,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出54名全國道德模範和260名提名獎獲得者,部分全國道德模範在基層,在高校展開事跡巡講。有評論分析,近年來,政府方面發力社會誠信建設、普及基本道德規范的努力就是在引導人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用全社會的力量培育和諧健康的社會文明機體。
三、營造懲惡揚善的和諧社會環境
建立健全懲惡揚善的社會環境,保護和激勵人民群眾見義勇為的行為。使見義勇為成為公眾本能的行為、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事前事後談起認識來,人人出口成章、口若懸河,但在下一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又展開新一輪的討論,本質上仍然舊話重提。
我們要正確和科學的看待「小悅悅事件」。社會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見死不救的事件發生,也都有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涌現,我們誠然沒有必要把個案上升到整體全局,但是「小悅悅事件」中18名路人而不是一兩個路人的冷漠,暴露出的問題確實帶有社會的普遍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正視在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公民道德卻嚴重滑坡的客觀現實。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突出矛盾和問題的主要表現就有:「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因此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創造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
必須認識到,我們在消除貧窮追求財富增長過程中的一手硬、一手軟,是導致這種社會冷漠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些備受公眾矚目的司法案例,比如令訛詐救助者、誣陷好人者得逞,對本來令人不齒的行為罩上法律的外衣加以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社會風氣。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的判決,即完全沒有考慮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那些以己度人的判詞,為後世留下笑柄之餘,也嚴重混淆了是與非的界限,重創了公眾的善良心理。一旦見義勇為成了高成本的事情,令公眾心有餘悸,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環境出問題了。因此,創造揚善懲惡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

Ⅳ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實驗

實驗一、米爾格倫實驗(1961年)
實驗步驟: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與你所想像的不同,在米爾格倫所組織的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將扮演「老師」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給隔壁房間的另一名受試者進行記憶力測試。事實上「另一名受試者」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這一切只是米爾格倫布置的一場局。
受試者被告知,只要對方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他將按下一個按鈕,控制器將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此外,一名身穿 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將在旁邊作指導和監督(必須指出的是,並沒有真正的電擊發生,當然受試者並不知道這一情況)。
受試者還被告知,實驗中的初始電擊為45伏特,每逢作答錯誤,電壓值將隨之提升。受試者每次按下按鈕,「學生」將在隔壁房間發出尖叫聲,請求受試者停止測試。
那麼,你可以預測一下實驗將如何進行下去么?
實驗結果:在實驗進行到某一程度(如電擊330伏特)時,許多受試者表示開始感到不舒服,並質疑是否繼續實驗。然而,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員對每一次的暫停請求都鼓勵他們繼續。在得到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大多數的受試者都選擇了繼續,提升電擊電壓,給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電擊。一些受試者則在聽到「學生」的尖叫聲後緊張得笑了出來;因為當電流傳向另一個人的軀體卻無能為力時,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葯。
最終,隔壁的「學生」會開始痛苦地敲打牆壁,懇求檢查自己的心臟狀況。在電擊繼續提升後,來自「學生」房間的聲音將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經死去或者失去知覺。假如你必須給出猜測,此後有多大比例的受試者將會繼續給予電擊呢?
在「學生」可能已經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約61%至66%的受試者選擇繼續實驗,直到電擊達到最大電壓450伏特。重復的 實驗研究表明了同一的結果:只要實驗室里的那名工作人員認為沒有問題,受試者將無意識地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數受試者在電擊達到300伏特之前都不會提出質疑或反對,0%的受試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實驗(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100伏特的電壓就足以使人喪命)。
結果分析: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扞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這是源於身後的「那個人」總會令你堅持那些想法,即使那隻是一個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試想假如他身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著徽章將會如何。
查爾斯·謝里丹(Charles Sheridan)和理查德·金(Richard King)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實驗,但對受試者的要求變為,一旦某隻幼犬做出不當舉止即給予電擊。與米爾格倫實驗不同的是,這種電擊是真實的。實驗結果表明,26名受試者中有20位達到了最高電壓值。
幾乎高達80%。請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購物中心時——你周圍有80%的人都願意對一隻小狗施以極端酷刑,只要一個穿著 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們這樣做。

實驗二、斯坦福監獄(1971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那會有什麼問題嗎?
津巴多將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僅通過報紙廣告而來的志願者均通過了身體健康和心理穩定測試,這些測試在篩選監獄實驗的受試者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受試者都是男性的大學生,被隨機分布12名獄警和12名囚犯。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監獄總監。此模擬監獄的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周。
是的,關於這一點絕不會有任何問題。
實驗結果:每個受試者都花費了一天左右的時間來適應這種生活,並開始變得瘋狂。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這個人為設立的監獄里發起了暴亂,用床鋪在牢房裡設立障礙並譏笑獄警們。看到這一情形,獄警彷彿找到了向囚犯開火(事實上使用滅火器替代)的絕佳借口,嘿,見鬼的為什麼不這么干?
至此開始,斯坦福監獄已經真的見鬼了,在這一地獄里日復一日地上演暴亂。一些獄警開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並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為特權(常常被剝奪的特權)相威脅。他們強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訓練,並用雙手去清潔馬桶。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囚犯」被告知他們有機會被假釋、但假釋申請又被駁回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簡單地要求終止這見鬼的實驗。請記住,他們絕對沒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監禁,這僅僅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實驗。這意味著,他們將繼續赤身裸體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頭上套著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實驗人員參與觀察和關注這一監獄,然而道德的審判卻從未遭到質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絲蒂娜·馬絲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強烈抗議。僅在此後6天,津巴多便終止了這一實驗(幾位「獄警」對此表示失望)。如果你想要就此稱贊馬絲拉是這一見鬼實驗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話,那麼你還應該知道的是,後來她便嫁給了策劃這一實驗的津巴多。
結果分析:這一結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預謀造反,扮演獄警的角色則開始變得具有暴力傾向。難道說是因為扮演被暴動折磨的獄警們都是混賬,不問情由地把人隨意擺布嗎?科學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換,你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
正如它所驗證的那樣,這通常是出於對方反擊的恐懼使得我們對我們的人類同胞百般折磨。當我們比某些人擁有絕對權力或來自上級的空頭支票時,阿布格萊布監獄(編者註:虐俘丑聞,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疊成金字塔狀)光禿禿的「金字塔」都會恪遵。呵呵,假如這是在一夥越戰時期的嬉皮士大學生,那麼這絕對會見鬼地發生在你的身上。

實驗三、旁觀者冷漠實驗(1968)
實驗步驟: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謀殺事件中,新聞報道稱,現場有38個人親眼目睹或者聽見案件的發生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納(Bibb Latane)希望通過研究驗證,當人處於群體環境中時,是否就不願意施以援手。
這兩位心理學家邀請了一些志願者參與了試驗。他們告訴受試者,鑒於會談可能涉及極其私人化的內容(諸如討論生殖器的大小之類的話題),因此每個人將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間,僅使用對講機來相互溝通。
在會談中,一名參與人員將假裝突然病發,當然這可被其他受試者所聽見。我們並不完全確定此通話傳達給他們的信息是對方發病,但我們確保諸如「噢我的癲癇發作了」之類的話將被受試者聽到。
實驗結果:當受試者認為除發病者外,他們是參與討論的唯一一人,85%的人會在對方假裝病發時自告奮勇地離開房間去尋求幫助。與另一個人進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會談(再次強調,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問題)已屬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時間里被迫一個人自言自語僅僅是可悲而已。但不管怎樣,有85%的人願意幫助;這一結果還不錯,不是么?
但實驗還沒有結束。當實驗環境發生轉變,受試者認為還有另外四個人參與討論時,只有31%的人在對方發病後尋求幫助,剩下的受試者猜測會有其他什麼人去照顧此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多多益善」這種詞彙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況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於發病)。
結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緊急情況下,假如你是當事人身邊的唯一一個人,你參與援助的動力將大大增加,你將感覺到對此事具有100%的責任。然而,當你僅是10個人中的一個時,你將只感到10%的責任;問題在於,其他每個人也只感到10%的責任。
這便給我們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釋。假如受傷的女子躺在荒無人煙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視若無睹的司機可能更願意停下來幫忙。題外話,當然他們也可能更願意棄之不顧,因為他們知道無人在旁監督(這與本實驗的受試者不同,因為至少受試者知道有人在記錄和分析他們的舉止)。
又或許,這個問題也可被歸結於我們能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我們會說,「顯然,這條道上總會有人路過去救她的」。抑或,「顯然,保護環境總會有人去做些什麼的」或者「顯然,鯊魚總會飽的,所以到某個程度就不會吃他的」。我們只是需要為自己的不作為找一丁點的借口而已。
實驗四、好撒馬利亞人實驗(1973)
實驗步驟:如果你沒有聽過「好撒馬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這一《聖經》故事,在此可以簡要介紹如下: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而身受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不聞不問,惟有一個過路的撒瑪利亞人不顧隔閡,動了善心幫助了他,故事藉以表明鑒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C·丹尼爾·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對宗教信仰在助人行為上的影響進行測試。
他們的受試者是一組神學院學生,其中的一半給予「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並要求他們在另一所神學院里佈道,另一半則要求在同一地點對就業機會的問題進行佈道。
作為額外的變數參照,受試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內到達佈道的地點,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會顯得匆忙。
同時,在到達指定地點的途中,受試者將會經過一個癱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幫助。我們可能會認為達利與巴特森僅是就一些助人的隨機現象作測試,但研究資料表明這位可憐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並且表現得十分逼真。
實驗結果:相比那些准備演講就業機會問題的學生,被給予「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學生並沒有因為寓言的教育意義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們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
事實上,假如時間緊迫,僅有10%的學生會停下來提供援助,即使他們即將佈道的話題是停下來給予援助是多麼地重要。然而平心而論,如果你在課上遲到了,教授會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來幫助一個受傷的旅客」的借口么?很可能不會,除非你能出示那個人沾滿鮮血的襯衫作為證據。
結果分析:正如我們喜歡開玩笑時所說的那樣,一個反同性戀的男議員可能被發現與一名男子共浴愛河,呼籲環保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可能擁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
……而事實上,我們這些普通的民眾與政客一樣偽善。畢竟,與面對一個渾身散發惡臭甚至淌著鮮血的流浪漢相比,面對一眾聽者高談闊論應該幫助陌生人顯然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指出他們的虛偽也難掩自身販虛偽。
假如你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僅限於偽善的神學院學生,那麼請看看新聞。還記得數年前,攝影機拍下至少12輛車拒絕搭載躺在路邊的受傷女子那一幕么?
也正如這些學生那樣,他們總會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司機或許還感到慶幸,因為自己僅僅是拐了個彎路過了她,而不是像車禍慘劇中那樣壓扁了她。
實驗五、阿希的從眾實驗(1953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驗證從眾效應的研究,其實驗結果可令所有讀到它的人都為之沮喪不已。
受試者們被告知,他們將與另一部分人一同參與某項視力測試,隨後將出示一些圖片,並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顯見的問題。這個測試的陷阱在於,除受試者本人之外,房間里還有其他實驗合作者共同進行這一測試,他們將按照要求給出顯然錯誤的答案。那麼,在大多數人都犯了再明白不過的弱智錯誤時,受試者會與其他人給出不同的結果么?
實驗結果:受試者們要求回答的「難題」可參考下圖所示
他們所需做的僅是指出右側中的哪一條線段與左側的線段等長。你看,阿什所提的問題遠未達到什麼設計下一代空間站的那種難度。說實在話,一個能在這種類似線段長度的問題上答錯的人,除非是你當天早上服用了兩個劑量的迷幻葯,還把它擦在了眼球上(當然這將會引發其他更為可怕的「試驗」,我們略過不談)。
然而遺憾的是,當看到參與測試的其他三個人給出錯誤的回答時,32%的受試者也給出同樣錯誤的答案,即使線段長度的差別達到幾個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諺語無疑得到了驗證。
結果分析:試想一下,當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那麼黑白分明、顯而易見的時候,這個32%的比例將會上升到多少。即使我們沒聽懂一個笑話,我們也更願意跟著大多數人一起笑起來;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時,我們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小學時我們所經歷過的同齡人的競爭壓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類的鼓勵,彷彿都不知所蹤。
「嗯,我應該是一個叛經離道的獨行者,這樣挺好。」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總是這樣說。當然,也同樣是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下一步的舉動就是觀察其他「獨行者」所做的事……
……然後,確保自己與他們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違背。

Ⅳ 關於道德的心理測試

做好事不讓人知道,是有道德的行為,做的事情對人家有好處對自己並無好處;那是有道德的行為;一句想罵人的話還沒出口,就收回去了,那是有道德的行為,孝敬父母師長,隠惡揚善都是有道德的行為。

Ⅵ 找5個關於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1、解救奴隸

魯國曾經制定一條規則,如本國人在外國能贖回一名魯國奴隸,魯國將報銷費用且有獎勵。這個制度解救了許多在外的魯國奴隸。

一名道德高尚者解救回一名魯國奴隸後,向魯國國君提出不要報銷費用且不要獎金。國君向孔子提出在全國學習此人,孔子說絕對不可。

國君急問為何?孔子說:如果將此人樹為榜樣,以後有國人在外國遇到魯國奴隸該如何辦呢?花錢贖回奴隸回國後,如向國君報銷費用領取獎金,則道德不夠高尚可能受人鄙視。

大部分人也不會自己負擔全部費用去做此事,最後的結果是可能導致無人再在國外救贖奴隸。

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只有人人能遵守規則將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

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Ⅶ 用人單位在試用期增設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測試的現象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就是考察員工,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也開始注重思想道德層面了。其實用人單位這樣做,也不是什麼新東西,年紀大的人,都應該知道,過去也曾經強調過又紅又專,那麼現在就是在回歸傳統了。再聯想到清北的學生出國不出來,這不是買炮仗給別人放嗎?所以用人單位這樣做,也是在保證培養的人才為我所用,為國所用。

Ⅷ 道德測試

你這樣一說,還有幾個願意當第一,第二回帖的人?

Ⅸ 請教ACCA道德測試

不都抄必須要做。
1、Professional Ethics mole。職業道德測試,也就是F階段的ACCA學員都可以做;這個測試會影響到申請申請ACCA的各個階段證書和最後的member等。

2、Foundations in Professionalism mole。這個測試是針對通過F1-F3的學員的,官方對這個測試沒有強制要求做。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熱點內容
董海峰律師 發布:2025-01-26 14:52:10 瀏覽:249
深圳勞動法辭快工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26 11:30:32 瀏覽:699
離婚律師姚晨服裝 發布:2025-01-26 09:35:58 瀏覽:38
各國環境立法 發布:2025-01-26 08:53:53 瀏覽:830
社區綜合減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6 07:50:20 瀏覽:949
道德建設先行 發布:2025-01-26 06:47:04 瀏覽:308
下列行為的法律責任中表述正確的有偽造變造 發布:2025-01-26 06:10:53 瀏覽:19
15年司法考試卷三 發布:2025-01-26 05:51:43 瀏覽:159
收某某人定貨款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6 04:54:53 瀏覽:528
香港國安法能解決法官 發布:2025-01-26 03:31:35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