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立法
法律分析: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期盼。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典的頒布,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⑵ 民法典的立法程序是哪四步
人大代表提交提案;立案小組起草;人大常委會審查;人大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並領布。
民法的基本原則效力貫穿民法始終,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裁判的基本准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了四項基本原則: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在此基礎上,民法總則草案對基本原則作了豐富,規定了平等、自願、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還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自覺維護交易安全;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
法律分析: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的規定明確了民法典的立法依據。憲法是民法的立法根據,民法的規定必須體現憲法精神,落實憲法的要求,不得違背憲法。不僅民法的實體內容應當落實憲法的原則和要求,民法制定的立法程序也必須符合憲法關於立法制度和程序的規定。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民法保護單個主體的民事權利,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並維護整個社會的民事生活秩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⑶ 民法典立法目的
法律分析:民法典五個方面的立法目的:第一,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是民法典的首要目的,合法權益包括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知識產權等權利。第二,調整民事關系。民事權益的存在是相對於他人而言,既存在於特定社會關系之中。第三,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民法保護了單個主體的民事權利,調整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就是維護整個社會的民事生活秩序。第四,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第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凝練,是法治的價值內核及法治建設的靈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⑷ 民法典出台前共經歷了幾次立法
法律分析:自1949年至2002年,前後僅五十餘年間,我國就已歷經四次民法造典運動,分別於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但囿於經濟、政治、社會和學術等條件的約束,均未成功。2020年民法典最後階段提請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編纂進入最後階段。我國的民法制度也終將迎來民法典時代。
法律依據:《關於的說明》第一條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條件尚不具備。因此,當時領導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立法工作的彭真、習仲勛等同志深入研究後,在八十年代初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工作思路下先後制定的。
⑸ 民法典的立法價值和時代意義
民法典的立法價值和時代意義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法典》
第一條__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⑹ 民法典是誰制定的
法律分析:民法典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根據立法法規定,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來行使國家的立法權。而民法是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是國家調整社會生活關系的基本法律,所以民法典的制定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來制定和修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依據什麼制定的
民法典的立法依據是「依據憲法,制定本法」,表明其立法依據,確立了民法的憲法基礎。
一部法律的制定應當以憲法為依據,其原則和內容都應當淵源於憲法,體現憲法的基本精神。
這一立法依據(1)表明民法典受憲法約束,依據憲法制定法律,並遵守憲法,以維護憲法的最高權威,維護國家法制統一。(2)表明民法典制定機關是憲法賦予立法權的立法機關。(3)表明民法典的法律地位是保護民事主體人身、財產等方面合法權益的民事權利基本法。
原《民法通則》的立法依據中有「我國的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這次在總則制定時刪除了。並不是說「我國的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在立法工作中不重要,而是這是立法過程的事情,不必要重復寫入立法依據中去。立法依據主要還是法律淵源。
⑻ 民法典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民法典立法的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律分析】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保障私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充分保護私權,才能全面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並有利於規范公權。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新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反映出一個民族對生存發展民生關鍵問題的基本立場。縱觀世界法制發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的,凝聚起這一時期社會發展要求的廣泛共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工作堅持以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為根遵循,結合民生實際,密切關注人民發展要求,體民情、聚民意、保民生,創造性地做好立法工作,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更加深刻地回答了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在總則第一條中明確提出「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⑼ 民法典的立法經過
法律分析: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第一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