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立法人格權利
❶ 人格尊嚴權包不包括隱私權呢(初二政治)
人格尊嚴權集中表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
立法和司法上並未有規定或解釋,因為人格尊嚴本為抽象。民法學理上,有認為人格尊嚴是具有倫理性品格的權利,是主體對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統一,是對個人價值主客觀評價的結合。也有認為人格尊嚴是一般人格權的內容之一,也是一般人格權的最重要內容,是指民事主體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社會地位並且受到他人和社會的最基本尊重,是民事主體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與其在社會上享有的最起碼尊重的結合。這幾種認識基本一致認為人格尊嚴具有基本性和主客觀價值復合性。因此,判斷自然人人格尊嚴是否受到侵害,不能僅考慮該自然人的主觀自尊感受,更要從客觀角度考慮其在通常社會范圍內所享有的作為「人」之最基本尊重是否被貶損;如果是,則其人格尊嚴遭受侵害。
給點案例
案例:當隱私權遭遇生命健康權
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卻侵犯了病人的隱私,日前在廈門市某醫院發生的一件事引起了有關人士「隱私權、生命健康權究竟哪個更重要」的爭議。
19歲的宮小姐因子宮出血,一個星期前走進了一家心理門診就診,在心理醫生作了「絕對保密」承諾後,宮小姐袒露了自己的心病:自己因未婚先孕擅服流產葯物造成子宮出血不止。就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宮小姐開始出現昏迷狀態。為搶救宮小姐的生命,這位醫生違背承諾,向有關的婦產科醫生道出了實情,並請求婦產科醫生進行緊急救助。
經搶救,宮小姐脫離了危險,但心理醫生的一片善良之心卻遭來了宮小姐的責怪聲:本來不為人所知的隱私,現在很難再遮遮掩掩。趕來醫院的父母親也從她難以自圓其說的回答中隱約感到了女兒的秘密。此後,雖然宮小姐的子宮出血病一天天痊癒,但她的心病卻一天天加重,19歲的她始終感到難以抬頭見人。
一些人士認為,在本人不同意的情況下,醫生絕不能公開病人隱私。宮小姐已經向心理醫生陳訴過保密要求,而且心理醫生也已承諾「絕對保密」,雖然這位醫生向他人公開隱私是為了病人的生命,卻違背了病人本人意願,侵犯了隱私權。
許多醫生認為,生命健康權大於隱私權。省人民醫院的張醫生認為,醫生當然應該尊重病人的隱私權,但當病人出現病危、昏迷時,首先考慮的是搶救,這是醫生的職業道德。
福建八閩律師事務所的蔣金音律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必須保護病人的隱私權。但當患者的隱私權危害公共安全時(如按規定,患者患了傳染性性病,醫師必須將其上報衛生防疫站),隱私權必須服從公共安全。而當隱私權與生命健康權發生矛盾時,生命健康權應該大於隱私權,也就是說,當一種危害必然發生時,當事人可以選擇較小的危害避免更大的危害。
案例:「早戀」少女告倒班主任
16歲的少女王雪終於向學校討回了自己的尊嚴——北京市首例女中學生狀告班主任和學校侵犯名譽權案2001年9月塵埃落定,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定被告向王雪作口頭賠禮道歉並給予一定的精神撫慰金。
去年暑假,邱女士發現女兒近來電話頻繁,還有個男孩常在她家樓下徘徊,便找到班主任蘇某反映。沒想到這卻將女兒帶入了痛苦的深淵。
蘇某發現王雪和班裡一個男生關系比較密切後,便在課堂上、教研室里多次翻看其書包、日記以及給其他同學的信件,還下令不許同學和她說話。性格活潑的王雪頓時成了「孤家寡人」,同學們遠離她,不敢和她說話。王雪在日記里寫下:「蘇老師經常侮辱我,逼我轉學。我一想起這些就害怕,夜裡常做噩夢……」由於無法承受完全被孤立的痛苦,王雪於去年6月4日離家出走。4天後,當邱女士接到女兒的電話,在南京找到她時,王雪哭著請求媽媽搬出北京。這場「風波」給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陰影——身為公司副總經理的邱女士被迫遞交了辭職報告,家裡的老人也住進了醫院。去年8月1日,王雪將班主任和學校告上了法庭,訴訟的請求很簡單,只要求老師的一聲道歉。
法院認為,班主任蘇某在對王雪進行教育管理中,確有翻看其書包、日記等歧視性行為,侵害了她的人格尊嚴,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應向王雪作口頭賠禮道歉並給予一定的精神撫慰金
❷ 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您好,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的人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權益。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
1 、平等權;2 、人身自由;3 、政治權利自由;4 、宗教信仰自由;5 、監督權和取得賠償權;6 、社會經濟權利;7 、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8 、婦女、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
二、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這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之一。2、遵守憲法和法律,尊重社會公德。3、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4、依法納稅。5、不得損害國家、集體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
我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公民,小到選舉權,大到政治自由,都是我們的權利與義務,我們有權行使它們。但是,我們不能違法法律法規,不然就有可能喪失國家給予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有:1.公民的平等權。即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包括了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2.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國家保護。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4.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任何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5.公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和取得賠償權。即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6.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物質保障,憲法對公民享有的社會經濟權利作了具體的規定。這些權利包括公民的勞動權、休息權,以及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和物質幫助權。
❸ 何謂公共安全法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罪名,是指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等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主觀表現為故意。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該罪屬於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後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夠成該罪
❹ 治安處罰法第五條怎麼規定的
第五條【實施治安管理處罰和辦理治安案件的基本原則】
治安管理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辦理治安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條文釋義】
本條共分為三款。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了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遵循的五條基本原則即以事實為根據原則、過罰相當原則、公開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第三款規定了辦理治安案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即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原則。
1 .關於實施治安管理處罰的基本原則
一是以事實為根據原則。「以事實為根據」是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的一條重要經驗,是正確辦理案件,防止錯案,保障無辜的人不受法律追究的重要原則。行為人是否違反治安管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情節輕重,都要以事實為根據。事實,是指公安機關實施治安管理處罰的根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經過調查屬實、有證據證明的事實,而不是靠主觀想像、推測、懷疑的所謂事實。以事實為根據原則要求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時,依法及時、客觀、全面地收集證據,了解違反治安管理的情況、經過和原因,查清事實真相,並以客觀存在的案件事實作為定案的根據,切忌主觀、片面。只有查清了客觀存在的案件事實,才能為合法、公正地處理治安案件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依法對行為人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提供依據,也才能為以後可能出現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做好充分准備。
二是過罰相當原則。本款規定的「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就是「過罰相當」原則在本法中的具體表述。過罰相當原則是刑法中的「罪刑相適應」原則在治安管理處罰中的運用。刑法第5條規定了「罪刑相適應」原則,即:「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治安管理處罰也一樣,應當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不能對輕微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行政拘留15日等很重的治安管理處罰;反之,也不能對嚴重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很輕的治安管理處罰,如處以罰款或者警告了事。本條第一款並沒有像行政處罰法第4條一樣,明確規定設定和實施治安管理處罰都應當遵循過罰相當原則。應當說,治安管理處罰中的過罰相當原則主要適用於治安管理處罰的實施方面,因為我國法律在規定治安管理處罰的幅度時就有一定的范圍,如行政拘留5日以上10日以下,公安機關在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時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同時,設定治安管理處罰也要遵循過罰相當原則。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治安管理處罰的設定權如同行政處罰一樣,是分層次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可以設定任何治安管理處罰,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公安部制定的部門規章、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規章權力不等地具有一定的治安管理處罰設定權。為了保證治安管理處罰從一開始規定時,就能體現治安管理處罰這一手段的目的,設定治安管理處罰應當遵循過罰相當原則。這就要求凡是有權設定治安管理處罰的機關,在制定法律、法規、規章時,就應當在全面、客觀地分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的基礎上,規定相當的治安管理處罰。
【案例】 同責同罰
對賭博行為的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條規定,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公安機關查處一起4人用麻將賭博的案件,對其中2人作出500元以下的罰款;另外2人因不願意繳交罰款,而對其作出五日以下的拘留。請問這樣的處罰是否屬同責不同罰?
回復內容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治安管理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行為人處拘留還是罰款處罰,是選擇性的。要作出拘留處罰和行為人是否繳交罰款沒有關系。
更加明確地說,在作出處罰決定前雖然應當考慮處罰決定能否執行的問題,但從理論上講,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不已行政處罰是否能夠執行為前提,也就是說,明知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難以執行,但依照法律規定應當作出行政處罰的就必須作出,不能因為無法執行而不作出行政處罰。 因此,不能以交不出罰款為理由而對應當作罰款的違法行為人作出拘留處罰。
在同一場賭博中,由於各行為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程度等都大體一致,因此作出的行政處罰幅度也應大體一致,除非其具有從重、從輕、減輕處罰的法定情節。
三是公開原則。公開,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要求對違法行為實施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要公開,要讓社會公眾周知。這就要求制定法律規定的機關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將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公布,沒有公布的,不得作為治安管理處罰的依據。有關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應當在全國范圍內公布。法律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為准,行政法規以國務院公報為准,公安部制定的部門規章以公安部公報為准。至於公布的形式,一般應當在公開發行的報紙、政府網站上公布。其次是要求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程序要公開,對違法行為人給予什麼治安管理處罰,據以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其法律依據都要公開,不得「暗箱操作」。依法應當舉行聽證的,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以外,應當公開舉行,允許群眾旁聽。治安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中的有關法律文書和資料,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應當對違法行為人、被侵害人以及其他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公開,不得有所隱瞞或者以各種理由拒絕公開。
四是公正原則。公正,即公平正直,是指平等地對待當事各方,堅持以一個標准對待不同案件的當事人,不偏袒任何人,也不歧視任何人,平等和公正地適用法律。公正是法治的靈魂,是執法者應當具備的品質。公正原則已經為法治國家所認同,並適用於行政法。這項原則是對行政專橫的根本否定,它有兩條公認的標准,具體到辦理治安案件,就是指:第一,凡是與民警本人有關的治安案件,不能由民警自斷。如果辦案人員與案件或者案件的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就應當迴避。人民警察法第45條和本法第81條規定的迴避制度是確保執法公正的有效制度,適用於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全過程。第二,必須認真、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這是法律的正當程序。這是有效防止逼、供、信,避免冤、假、錯案的前提條件,是執法工作的准則。公正是帶有普遍性的要求,公安機關在辦理治安案件過程中一刻也不能違背。否則,人民警察公平的形象就樹立不起來,公安機關的威信也絕對樹立不起來。
五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人權,是指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應當享有的權利,其核心是使每個人的人性、人格、精神、道德和能力都獲得充分發展。同時,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他所享有的權利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國家憲法和法律規定並加以保障的。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再次強調「尊重和保障人權」,並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我國的根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作了全面、廣泛、明確的規定,為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有權利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2004隻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人憲法,這將對我國的立法、司法、執法、社會管理、經濟管理等各項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的進步。「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要求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既要嚴格依法查處治安案件,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從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依法保護違法行為人的合法權益,對他們沒有被依法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要平等地予以保護,不能因為他們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而忽視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甚至體罰、虐待、侮辱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等。在辦理治安案件時,既要依法運用治安管理處罰對社會治安進行有效的管理,又要注意換位思考,全面考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問題;既要特別注意從實體上尊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又要從程序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特別是要防止和糾正不尊重和不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錯誤行為。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是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方面。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本條之所以將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加以突出規定,就是因為人格權是人身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中還存在一種錯誤認識,認為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不用太「客氣」,由於他們違反了法律,就可以隨便訓斥、謾罵,甚至對他們「動手動腳」。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就說明人們對人格尊嚴的重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雖然違反了法律,依法應當受到處罰,但是他們仍然享有人格權,人格尊嚴需要得到尊重。這不僅是國內法規定的原則,也是我國參加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規定的義務。
2 .關於辦理治安案件的基本原則
嚴格說來,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公開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不僅是實施治安管理處罰的基本原則,而且是辦理治安案件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在辦理治安案件的全過程都應當做到「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前面已經講到,這里不再贅述,而是重點講「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公安機關依法辦理治安案件,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旨在糾正其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社會或者他人帶來的危害,以及因此要受到的相應的法律制裁,從而對其本人和周圍群眾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公安機關必須把教育作為貫徹本法的基本方法,通過宣傳教育,不僅要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守法,而且盡量爭取使可能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知錯速改,不違反治安管理,使已經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相信給他以治安管理處罰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並從中吸取教訓,今後不再違反治安管理。教育多數,處罰少數,區別對待。處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通過處罰,達到教育的目的。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並不是單純為了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實施治安管理處罰,而是通過辦理治安案件,糾正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達到教育其本人,讓其他群眾自覺守法,保障法律貫徹實施的目的。
之所以要規定這項原則,主要是考慮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它畢竟是情節輕微、危害不大、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所以在處理時應當遵循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這樣做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消除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與政府的對立情緒,增進社會和諧。二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是輕微違法行為,對這種行為給予適當的治安管理處罰是必要的,但在處罰的同時強調說服教育,就更能促進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從而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果。三是辦理治安案件要遵循這一原則是由治安管理處罰的目的決定的。在我國,對一般違法行為人不能實施單純的懲辦主義。治安管理處罰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糾正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覺守法,即通過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既促使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引以為戒,防止其發展成為犯罪,又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要效仿違法者,從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教育和處罰是相輔相成的,在辦理治安案件,對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時,兩者都不可忽視。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第三條
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第四條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
第五條
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負責國家安全工作的決策和議事協調,研究制定、指導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和有關重大方針政策,統籌協調國家安全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推動國家安全法治建設。
第六條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全面評估國際、國內安全形勢,明確國家安全戰略的指導方針、中長期目標、重點領域的國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第七條
維護國家安全,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第八條
維護國家安全,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國家安全工作應當統籌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第九條
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和其他有關機關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能作用,廣泛動員公民和組織,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第十條
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積極同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開展安全交流合作,履行國際安全義務,促進共同安全,維護世界和平。
第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第十二條
國家對在維護國家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三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國家安全活動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任何個人和組織違反本法和有關法律,不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義務或者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
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第二章 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
第十五條
國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 國家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或者煽動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行為;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竊取、泄露國家秘密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境外勢力的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第十六條
國家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衛人民安全,創造良好生存發展條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環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十七條
國家加強邊防、海防和空防建設,採取一切必要的防衛和管控措施,保衛領陸、內水、領海和領空安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第十八條
國家加強武裝力量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設與保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需要相適應的武裝力量;實施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防備和抵禦侵略,制止武裝顛覆和分裂;開展國際軍事安全合作,實施聯合國維和、國際救援、海上護航和維護國家海外利益的軍事行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發展利益和世界和平。
第十九條
國家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健全預防和化解經濟安全風險的制度機制,保障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經濟利益安全。
第二十條
國家健全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和金融風險防範、處置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建設,防範和化解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防範和抵禦外部金融風險的沖擊。
第二十一條
國家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能源,有效管控戰略資源能源的開發,加強戰略資源能源儲備,完善資源能源運輸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加強國際資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能源持續、可靠和有效供給。
第二十二條
國家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流通體系和市場調控機制,健全糧食安全預警制度,保障糧食供給和質量安全。
第二十三條
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範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十四條
國家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發展自主可控的戰略高新技術和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科技保密能力建設,保障重大技術和工程的安全。
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設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路與信息安全保護能力,加強網路和信息技術的創新研究和開發應用,實現網路和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可控;加強網路管理,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網路攻擊、網路入侵、網路竊密、散布違法有害信息等網路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網路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第二十六條
國家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民族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第二十七條
國家依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動,堅持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利用宗教名義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反對境外勢力干涉境內宗教事務,維護正常宗教活動秩序。 國家依法取締邪教組織,防範、制止和依法懲治邪教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十八條
國家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加強防範和處置恐怖主義的能力建設,依法開展情報、調查、防範、處置以及資金監管等工作,依法取締恐怖活動組織和嚴厲懲治暴力恐怖活動。
第二十九條
國家健全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積極預防、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置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突發事件,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定。
第三十條
國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風險的預警和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三十一條
國家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術,加強國際合作,防止核擴散,完善防擴散機制,加強對核設施、核材料、核活動和核廢料處置的安全管理、監管和保護,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防止、控制和消除核事故對公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不斷增強有效應對和防範核威脅、核攻擊的能力。
第三十二條
國家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我國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第三十三條
國家依法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海外中國公民、組織和機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保護國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脅和侵害。
第三十四條
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利益的需要,不斷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
第三章 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
第三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規定,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行使憲法規定的涉及國家安全的其他職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規定,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行使憲法規定的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涉及國家安全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行使憲法規定的涉及國家安全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七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政法規,規定有關行政措施,發布有關決定和命令;實施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予的涉及國家安全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八條
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決定軍事戰略和武裝力量的作戰方針,統一指揮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行動,制定涉及國家安全的軍事法規,發布有關決定和命令。
第三十九條
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貫徹執行國家安全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管理指導本系統、本領域國家安全工作。
第四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的遵守和執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安全工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應當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第四十一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
第四十二條
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搜集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在國家安全工作中依法行使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職權。 有關軍事機關在國家安全工作中依法行使相關職權。
第四十三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應當貫徹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國家安全活動中,應當嚴格依法履行職責,不得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得侵犯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四章 國家安全制度
第四十四條
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實行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國家安全制度與工作機制。
第四十五條
國家建立國家安全重點領域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中央有關職能部門推進相關工作。
第四十六條
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工作督促檢查和責任追究機制,確保國家安全戰略和重大部署貫徹落實。
第四十七條
各部門、各地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貫徹實施國家安全戰略。
第四十八條
國家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門會商工作機制,就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的重大事項進行會商研判,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四十九條
國家建立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軍地之間以及地區之間關於國家安全的協同聯動機制。
第五十條
國家建立國家安全決策咨詢機制,組織專家和有關方面開展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分析研判,推進國家安全的科學決策。
第五十一條
國家健全統一歸口、反應靈敏、准確高效、運轉順暢的情報信息收集、研判和使用制度,建立情報信息工作協調機制,實現情報信息的及時收集、准確研判、有效使用和共享。
第五十二條
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有關軍事機關根據職責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 國家機關各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對於獲取的涉及國家安全的有關信息應當及時上報。
第五十三條
開展情報信息工作,應當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強對情報信息的鑒別、篩選、綜合和研判分析。
第五十四條
情報信息的報送應當及時、准確、客觀,不得遲報、漏報、瞞報和謊報。
第五十五條
國家制定完善應對各領域國家安全風險預案。
第五十六條
國家建立國家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定期開展各領域國家安全風險調查評估。 有關部門應當定期向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提交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第五十七條
國家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根據國家安全風險程度,及時發布相應風險預警。
第五十八條
對可能即將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危害國家安全的事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立即按照規定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
第五十九條
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的制度和機制,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特定物項和關鍵技術、網路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涉及國家安全事項的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項和活動,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有效預防和化解國家安全風險。
第六十條
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行使國家安全審查職責,依法作出國家安全審查決定或者提出安全審查意見並監督執行。
第六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有關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工作。
第六十二條
國家建立統一領導、協同聯動、有序高效的國家安全危機管控制度。
第六十三條
發生危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件,中央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根據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的統一部署,依法啟動應急預案,採取管控處置措施。
第六十四條
發生危及國家安全的特別重大事件,需要進入緊急狀態、戰爭狀態或者進行全國總動員、局部動員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國務院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決定。
第六十五條
國家決定進入緊急狀態、戰爭狀態或者實施國防動員後,履行國家安全危機管控職責的有關機關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有權採取限制公民和組織權利、增加公民和組織義務的特別措施。
第六十六條
履行國家安全危機管控職責的有關機關依法採取處置國家安全危機的管控措施,應當與國家安全危機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程度保護公民、組織權益的措施。
第六十七條
國家健全國家安全危機的信息報告和發布機制。 國家安全危機事件發生後,履行國家安全危機管控職責的有關機關,應當按照規定準確、及時報告,並依法將有關國家安全危機事件發生、發展、管控處置及善後情況統一向社會發布。
第六十八條
國家安全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應當及時解除管控處置措施,做好善後工作。
第五章 國家安全保障
第六十九條
國家健全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第七十條
國家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推動國家安全法治建設。
第七十一條
國家加大對國家安全各項建設的投入,保障國家安全工作所需經費和裝備。
第七十二條
承擔國家安全戰略物資儲備任務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准對國家安全物資進行收儲、保管和維護,定期調整更換,保證儲備物資的使用效能和安全。
第七十三條
鼓勵國家安全領域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作用。
第七十四條
國家採取必要措施,招錄、培養和管理國家安全工作專門人才和特殊人才。 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的需要,國家依法保護有關機關專門從事國家安全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合法權益,加大人身保護和安置保障力度。
第七十五條
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有關軍事機關開展國家安全專門工作,可以依法採取必要手段和方式,有關部門和地方應當在職責范圍內提供支持和配合。
第七十六條
國家加強國家安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
第六章 公民、組織的義務和權利
第七十七條
公民和組織應當履行下列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一)遵守憲法、法律法規關於國家安全的有關規定; (二)及時報告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線索; (三)如實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證據; (四)為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協助; (五)向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和有關軍事機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六)保守所知悉的國家秘密;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不得向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或者組織提供任何資助或者協助。
第七十八條
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教育,動員、組織本單位的人員防範、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第七十九條
企業事業組織根據國家安全工作的要求,應當配合有關部門採取相關安全措施。
第八十條
公民和組織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的行為受法律保護。 因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請求予以保護。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採取保護措施。
第八十一條
公民和組織因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導致財產損失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撫恤優待。
第八十二條
公民和組織對國家安全工作有向國家機關提出批評建議的權利,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提出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
第八十三條
在國家安全工作中,需要採取限制公民權利和自由的特別措施時,應當依法進行,並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為限度。
第七章 附則
第八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❻ 公共安全與隱私權如何協調
關於利益衡量問題是固定特定價值秩序還是委諸法官自由裁量,學者有不同看法。贊同後者的認為,利益衡量完全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疇;贊同前者的則認為,必須通過確立利益的順序,為不同的利益排序來確定先後。如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法典第327條為例:「1.在相同或同類權利上出現沖突時,各權利人應盡量妥協,使有關權利能在不對任一當事人造成較大損害之情況下同樣產生效力。2.權利不相同或其所屬類別不相同時,以在具體情況下應被視為較高之權利為優先
綜觀我國現行立法,有關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少之又少,並且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我國立法中,沒有明確規定「隱私權」的含義,也未直接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作出規定。涉及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憲法和民法有關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規定中。
(1)憲法規定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原則,而隱私權正是人格權的一種。
《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毀謗和誣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訊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
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沒有明確規定「隱私權」保護,僅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提供保護。在人身權的保護中,明確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毀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等。未提及隱私權保護。
直到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起訴要求賠償的,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第一次肯定了在違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
(3)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隱私權的認定。
由於我國法律沒有直接規定「隱私權」的法律依據和歸責原則,實踐中對侵犯隱私權的案件往往有兩種認定方法。一種,是將侵犯隱私權的行為,認定為侵犯「名譽權」,加以保護;還有一種,如果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可以認定為侵害「隱私利益」。
由此可知,中國有關隱私權的保護目前仍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在隱私權領域——法律缺位。
筆者認為,必須對高科技監控手段的使用加以限制,同時完善我國相關立法。
3.1限制高科技監控手段的濫用
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各種視頻監控設備的應用已不可避免,但對其監控范圍必須嚴格限定在公共領域內並且必須合法安裝。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1)只有特定的合法主體,具有合理、合法、明確的目的時,才可以使用視頻監控設備,並且這些主體的使用,也要受到限制。只要能夠實現管理目的即可,不能盲目貪多貪密。
(2)整頓視頻監控設備市場,打擊非法銷售者,建立較為完善的市場准入制度。
(3)加強信息保障制度建設,設立安全的網路信息交易環境,防範惡意軟體對公民的隱私權和財產權的侵害。
(4)明確責任主體和履行責任的方式。比如,在視頻監控設備使用中,建立一種「誰安裝誰負責」的制度,促進設置主體對監控錄像的管理。同時,應在立法中明確,侵犯隱私權的懲罰措施和具體程度,進而規范高科技產品的應用。
3.2完善我國「隱私權」立法
我國關於隱私權的保護體系尚未完善,目前還只是「間接」保護,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只有從立法上明確肯定隱私權,才能真正地把隱私權的保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完成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重大任務。如果立法上不承認隱私權,那麼我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只能處於一種理論與立法嚴重脫節的尷尬境地。筆者以為,隱私權的保護應以民法保護為主,其他法律保護為輔。
一方面,應該加快隱私權的民事立法,明確隱私權的權利范圍、權能、保護方式等,在《民法典》的立法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先制定單行的《人身權法》或《侵權行為法》等特別法,將隱私權列為其中一章,予以詳細規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由國務院制定統一的行政法規,或地方各級政府制定行政規章,在行政管理層面將高科技監控手段予以規范化,從而為隱私利益與公共利益劃定一個相對明確的界限,這樣就可以為隱私權提供一個完善的保護框架,較好地協調其與高科技技術手段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沖突。
❼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哊哪些這些權利都與哪些法律哊關
一、政治權利和自由
□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參加國家管理、參
政議政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
由。它包括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的言論、出版、集
會、結社、示威和遊行的自由。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指公民享有選舉與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
的代表或者某些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權利。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公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公民有被選舉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
3)公民對被選舉的代表享有監督和罷免的權利。
2.我國憲法規定,除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外,所有的年滿18周
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受民族、種
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
居住期限的限制。
(二)言論自由
1.言論自由是指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通過口頭、書面、著作及電影
、戲劇、音樂、廣播電視等手段發表自己意見和觀點自由權利。
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狹義的言論自由是公民在公共場所發表意見或者討論問題的權利
;
2)廣義的言論自由則既包括在公共場所發表意見和討論問題的權利
,還包括出版自由、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等權利。
2.言論自由作為近現代憲法上一項重要的公民權利是資產階級干革
命的產物。1776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憲法最早規定了保障人民的言
論自由,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宣布「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
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
版的自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也同樣重視言論自由,我國建
國以來的歷部憲法都將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寫入憲法之
中。
3.言論自由人作為公民的法律權利,其核心是指國家的任何立法與
行政活動都不得剝奪公民的言論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
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幾種:
1)保護個人不受誹謗或者對權利的其他分割;
2)維護社會道德水準的需要;
3)當國內發生暴力或者騷亂行為時維護社會治安的需要;
4)當外敵入侵時為捍衛國家安全的需要;
※我國憲法第5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權利和
自由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
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具體表現為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
1)不得用言論進行反革命宣傳、反革命煽動;
2)不得用言論進行誣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動;
3)不得用言論侮辱、誹謗、詆毀其他公民的人格尊嚴。
4.對於言論自由的限制范圍、限制方式,許多國家都制定有專門的
法律加以調整,如新聞法、出版法、誹謗法、廣播法等。憲法學
將各國不同的法律限制方式分為預防制和追懲制兩種:
1)預防制是事前限制,即所有的演說、出版等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
行為在表達以前要受一定的國家機關的干預和審查,前者只有通
過後者的審查才能實現其表達言論的意願。
2)追懲制是事後限制,即所有的言論與出版不受事前的審查,都事
先被假定為可以行使,只有在表達言論後構成違法的才依法定程
序予以制裁的制度。英國、美國等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實行這
種制度。
(三)出版自由
1.出版自由是言論自由的擴展,是廣義的言論自由。它指的是公民
有權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出版物表達自己的意見和
思想的權利。
2.在英美等國家,出版自由的觀念根深蒂固。英國在1695年的時候
就取消了出版領取許可執照的制度;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
:「國會不得制定法律來剝奪出版自由。」我國的歷部憲法都專
門規定了公民出版自由的權利。
3.但是,出版自由並非毫無限制,對於出版自由的限制方式主要有
追懲制、登記制和審批制。英美等國實行追懲制,我國則實行登
記制和審批制:
1)前者不受任何的事先審查,只在出版後構成違法才予以追究法律
責任;
2)後者在出版前要接受新聞審查,經批准並登記後才能出版的制度
。
3)從禁止出版的范圍看,有傷風化的出版物為各國所普遍禁止。
(四)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1.集會、遊行、示威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各國憲法大多賦予公民以
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經濟、社
會、文化權利公約》規定:「和平集會的權利應被承認。對此項
權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會中為維
護國家安全或者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衛生或者道德或
者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需要而加以限制。」
2.我國的歷部憲法都明確規定了公民的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1989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對我
國公民的集會、遊行、示威自由作了全面規定:
1)集會是指聚集於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活動;
2)遊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行進、表達共同意願的
活動;
3)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遊行、靜坐等
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思的活動。
※ 集會、遊行、示威具有如下特點:
1)它是由公民自發舉行的,而非由國家機關組織進行;
2)它是在露天公共場所公開舉行的,而非在室內秘密進行;
3)它的目的是表達某種意願,而非為了娛樂。
3.由於集會、遊行、示威是一種較為激烈地表達意志的方式,在客
觀上往往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因而,世界各國法律對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行使都給予一定的限制,其方式有
三種:
1)申報制,即僅須在集會、遊行、示威前向有關機關報告,無須經
過相關機關批準的制度;
2)批准制,即集會、遊行、示威須取得有關機關許可方能舉行的制
度;
3)追懲制,即在集會、遊行、示威前不受任何機關的干涉,也無須
向任何機關報告,只有在集會、遊行、示威中有違法行為時才依
法予以懲罰的制度。
※上述各種限制方式中,批准制限制最為嚴格;追懲制限制最為寬松
;申報制處於兩者之間--它既不會不當限制公民集會、遊行、示
威權利的行使,同時又使相應的維護公共秩序的國家機關可以有所
防範,能平衡秩序和自由的矛盾,所以是一種較合理的限制方式。
4.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規定,公民在行
使這些自由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1)不得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
2)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
利;
3)集會、遊行、示威的時間、地點、路線等都要按事先批準的內容
進行。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採取的限制方式是批准制。
(五)結社自由
1.結社自由是指公民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照法律規定的手續組織某
種社會團體的自由。
2.結社可分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不以
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又可分為政治性結社和非政治性結社。以營利
為目的的結社如組建公司,政治性結社如組織政黨,非政治性結
社如組建慈善機構。
3.在國外,結社自由包括組建政黨自由,在我國一般不包括此項內
容,因為我國由共產黨一黨領導,其他八個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參政黨,故不允許組建其他政黨。
4.1989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國家社
會團體依照其登記的章程進行活動,其他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非
法干涉。對社團的成立登記、監督管理等基本問題做出了具體規
定,為公民行使結社自由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
二、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是歐洲在反對宗教壓迫的斗爭中確立的,是言
論自由的先驅。
(二)我國仍要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1.宗教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現象,有它產生、發展和消
亡的過程,宗教存在的認識根源還遠未消除,宗教的存在有其客觀
基礎;
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於民族團結;
3.宗教信仰屬於思想領域問題,無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
4.宗教具有國際性,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促進國際交往;
5.在現階段,信教與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是一致
的,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三)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
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
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
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過
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
(四)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正常的宗教活動應當:
1.公開的、有組織的;
2.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不得妨礙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和工作秩
序;
3.與行政、司法和教育相分離;
4.非封建迷信活動;
5.堅持獨立自主辦教,不受外國宗教勢力的干涉和控制。
※ 但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信教。
三、公民的人身權利
(一)人身權利的范圍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憲法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
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
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
搜查公民的身體。
2.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我國憲法第38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
嚴不受侵犯,禁止採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
害。
1)人格是指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必須具備的法律上的資格;
2)公民人格權的范圍:
①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榮譽權;
②人身自由權和健康權;
③個人隱私權與個人意見權。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秘密與通信自由權利
1)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
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信的內容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人
不得非法拆封、毀棄、偷閱他人的信件。
2)扣押和拆封信件要依法進行:
①決定權--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
②法定原因--國家安全需要或者刑事偵查需要;
③法定程序--出示搜查證件或者情況緊急的也要製作搜查筆錄。
(二)對公民的人身權利進行限制必須具備的條件
1.合法的國家機關--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及行使
公安機關權力的機關。
2.有法定的原因--包括現行犯罪、搜集犯罪證據、國家安全需要和
刑事偵查需要。
3.合法的程序--包括著裝、出示證件、人數和筆錄等。
四、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國家賠償權
(一)批評建議權
1.批評權是公民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缺點和錯誤、態度與
作風有權提出要求克服改正的意見。
2.建議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的工作有提出改進的主張和方案的權
利。
(二)申訴、控告和檢舉權
1.申訴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做出的決定不服,可向有關國家機關
提出請求,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它有訴訟上的申訴和非訴訟的申
訴之分。
(1)訴訟上的申訴是指當事人或者其他公民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
律效力的刑事、民事、行政訴訟裁判不服,認為確有錯誤,依
法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請要求重新審查處理的行
為。它一般在申訴主體、申訴對象、申訴期限、申訴理由和申
訴效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2)非訴訟的申訴是指公民對行政機關做出的決定不服,向其上級
機關提出申請,要求重新處理的行為。它在申訴主體、申訴對
象、申訴期限、申訴理由和申訴效力等方面一般沒有特別的限
制。
2.控告權是指公民對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
有提出指控與請求有關機關對違法失職者予以制裁的權利。
3.檢舉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向有關機關進
行揭發和舉報的權利。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和檢舉,有關機關應當查清事實並處理,任
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同時,行使該權利的公民亦不得捏造或
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三)取得賠償權
1.取得賠償權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
民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受害人有權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2.1995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詳細規定了公民
取得賠償的范圍、程序、方式和計算標准等內容,從種類上看,國
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兩種。
五、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
(一)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1.勞動權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
利。
2.公民有平等的就業權、選擇職業權、勞動報酬權,國家要努力增 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機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勞動。
3.國家提倡勞動競賽,提倡義務勞動,獎勵勞動模範。
(二)休息權
1.休息權是指為了保護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提高勞動效率,規定勞
動者享受的休假或者休養的權利。
2.國家規定了休假制度,如八小時工作制、雙休日制度、節假日制
度和探親假制度等;同時,國家發展各種休息場所與設施。
(三)財產所有權
1.范圍--公民可合法擁有的私人財產,包括合法的收入、儲蓄、房
屋和其他財產。
2.保護途徑--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國家賠
償等三種。
3.保護公民合法的財產權同時意味著保護公民的財產繼承權。
(四)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
1.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達到一定年齡、條件的
有權退休安度晚年。
2.上述人員退休後享有一定的工資待遇和其他生活待遇。
(五)物質幫助權
1.前提條件:①年老;②疾病;③喪失勞動能力。
2.具體措施:
①國家興建和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②國家實行退休保障制度;
③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軍屬,優待軍人家屬;
④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廢的公民的勞動、生
活和教育。
六、公民的文化教育權利
(一)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1.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接受文化、科學、品德等方面教育訓練的權利
。
2.受教育同時也是公民的一項義務,主要包括九年制義務、崗前培
訓義務。
(二)科研自由、文藝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1.科學研究自由是指公民有權通過各種方式從事各種科學研究工作
,同時也意味著公民有權在科學工作中自由地探討問題,發表意
見,對各種科學問題和各種學派持有自己的見解。
2.文化藝術活動自由是指公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從事各項
文藝活動,有權按照自己的特點發展自己的文化藝術風格。
❽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解釋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解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8)公共安全立法人格權利擴展閱讀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第二條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條治安管理處罰的程序,適用本法的規定;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
❾ 我國憲法對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規定有哪些
一、政治權利和自由
□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參加國家管理、參
政議政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
由。它包括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的言論、出版、集
會、結社、示威和遊行的自由。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指公民享有選舉與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
的代表或者某些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權利。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公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公民有被選舉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
3)公民對被選舉的代表享有監督和罷免的權利。
2.我國憲法規定,除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外,所有的年滿18周
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受民族、種
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
居住期限的限制。
(二)言論自由
1.言論自由是指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通過口頭、書面、著作及電影
、戲劇、音樂、廣播電視等手段發表自己意見和觀點自由權利。
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狹義的言論自由是公民在公共場所發表意見或者討論問題的權利
;
2)廣義的言論自由則既包括在公共場所發表意見和討論問題的權利
,還包括出版自由、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等權利。
2.言論自由作為近現代憲法上一項重要的公民權利是資產階級干革
命的產物。1776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憲法最早規定了保障人民的言
論自由,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宣布「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
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
版的自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也同樣重視言論自由,我國建
國以來的歷部憲法都將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寫入憲法之
中。
3.言論自由人作為公民的法律權利,其核心是指國家的任何立法與
行政活動都不得剝奪公民的言論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
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幾種:
1)保護個人不受誹謗或者對權利的其他分割;
2)維護社會道德水準的需要;
3)當國內發生暴力或者騷亂行為時維護社會治安的需要;
4)當外敵入侵時為捍衛國家安全的需要;
※我國憲法第5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權利和
自由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
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具體表現為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
1)不得用言論進行反革命宣傳、反革命煽動;
2)不得用言論進行誣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動;
3)不得用言論侮辱、誹謗、詆毀其他公民的人格尊嚴。
4.對於言論自由的限制范圍、限制方式,許多國家都制定有專門的
法律加以調整,如新聞法、出版法、誹謗法、廣播法等。憲法學
將各國不同的法律限制方式分為預防制和追懲制兩種:
1)預防制是事前限制,即所有的演說、出版等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
行為在表達以前要受一定的國家機關的干預和審查,前者只有通
過後者的審查才能實現其表達言論的意願。
2)追懲制是事後限制,即所有的言論與出版不受事前的審查,都事
先被假定為可以行使,只有在表達言論後構成違法的才依法定程
序予以制裁的制度。英國、美國等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實行這
種制度。
(三)出版自由
1.出版自由是言論自由的擴展,是廣義的言論自由。它指的是公民
有權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出版物表達自己的意見和
思想的權利。
2.在英美等國家,出版自由的觀念根深蒂固。英國在1695年的時候
就取消了出版領取許可執照的制度;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
:「國會不得制定法律來剝奪出版自由。」我國的歷部憲法都專
門規定了公民出版自由的權利。
3.但是,出版自由並非毫無限制,對於出版自由的限制方式主要有
追懲制、登記制和審批制。英美等國實行追懲制,我國則實行登
記制和審批制:
1)前者不受任何的事先審查,只在出版後構成違法才予以追究法律
責任;
2)後者在出版前要接受新聞審查,經批准並登記後才能出版的制度
。
3)從禁止出版的范圍看,有傷風化的出版物為各國所普遍禁止。
(四)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1.集會、遊行、示威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各國憲法大多賦予公民以
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經濟、社
會、文化權利公約》規定:「和平集會的權利應被承認。對此項
權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會中為維
護國家安全或者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衛生或者道德或
者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需要而加以限制。」
2.我國的歷部憲法都明確規定了公民的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1989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對我
國公民的集會、遊行、示威自由作了全面規定:
1)集會是指聚集於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活動;
2)遊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行進、表達共同意願的
活動;
3)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遊行、靜坐等
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思的活動。
※ 集會、遊行、示威具有如下特點:
1)它是由公民自發舉行的,而非由國家機關組織進行;
2)它是在露天公共場所公開舉行的,而非在室內秘密進行;
3)它的目的是表達某種意願,而非為了娛樂。
3.由於集會、遊行、示威是一種較為激烈地表達意志的方式,在客
觀上往往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因而,世界各國法律對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權利的行使都給予一定的限制,其方式有
三種:
1)申報制,即僅須在集會、遊行、示威前向有關機關報告,無須經
過相關機關批準的制度;
2)批准制,即集會、遊行、示威須取得有關機關許可方能舉行的制
度;
3)追懲制,即在集會、遊行、示威前不受任何機關的干涉,也無須
向任何機關報告,只有在集會、遊行、示威中有違法行為時才依
法予以懲罰的制度。
※上述各種限制方式中,批准制限制最為嚴格;追懲制限制最為寬松
;申報制處於兩者之間--它既不會不當限制公民集會、遊行、示
威權利的行使,同時又使相應的維護公共秩序的國家機關可以有所
防範,能平衡秩序和自由的矛盾,所以是一種較合理的限制方式。
4.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規定,公民在行
使這些自由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1)不得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
2)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
利;
3)集會、遊行、示威的時間、地點、路線等都要按事先批準的內容
進行。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採取的限制方式是批准制。
(五)結社自由
1.結社自由是指公民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照法律規定的手續組織某
種社會團體的自由。
2.結社可分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不以
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又可分為政治性結社和非政治性結社。以營利
為目的的結社如組建公司,政治性結社如組織政黨,非政治性結
社如組建慈善機構。
3.在國外,結社自由包括組建政黨自由,在我國一般不包括此項內
容,因為我國由共產黨一黨領導,其他八個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參政黨,故不允許組建其他政黨。
4.1989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國家社
會團體依照其登記的章程進行活動,其他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非
法干涉。對社團的成立登記、監督管理等基本問題做出了具體規
定,為公民行使結社自由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
二、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是歐洲在反對宗教壓迫的斗爭中確立的,是言
論自由的先驅。
(二)我國仍要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1.宗教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現象,有它產生、發展和消
亡的過程,宗教存在的認識根源還遠未消除,宗教的存在有其客觀
基礎;
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於民族團結;
3.宗教信仰屬於思想領域問題,無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
4.宗教具有國際性,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促進國際交往;
5.在現階段,信教與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是一致
的,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三)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
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
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
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過
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
(四)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正常的宗教活動應當:
1.公開的、有組織的;
2.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不得妨礙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和工作秩
序;
3.與行政、司法和教育相分離;
4.非封建迷信活動;
5.堅持獨立自主辦教,不受外國宗教勢力的干涉和控制。
※ 但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信教。
三、公民的人身權利
(一)人身權利的范圍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憲法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
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
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
搜查公民的身體。
2.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我國憲法第38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
嚴不受侵犯,禁止採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
害。
1)人格是指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必須具備的法律上的資格;
2)公民人格權的范圍:
①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榮譽權;
②人身自由權和健康權;
③個人隱私權與個人意見權。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秘密與通信自由權利
1)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
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信的內容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人
不得非法拆封、毀棄、偷閱他人的信件。
2)扣押和拆封信件要依法進行:
①決定權--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
②法定原因--國家安全需要或者刑事偵查需要;
③法定程序--出示搜查證件或者情況緊急的也要製作搜查筆錄。
(二)對公民的人身權利進行限制必須具備的條件
1.合法的國家機關--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及行使
公安機關權力的機關。
2.有法定的原因--包括現行犯罪、搜集犯罪證據、國家安全需要和
刑事偵查需要。
3.合法的程序--包括著裝、出示證件、人數和筆錄等。
四、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國家賠償權
(一)批評建議權
1.批評權是公民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缺點和錯誤、態度與
作風有權提出要求克服改正的意見。
2.建議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的工作有提出改進的主張和方案的權
利。
(二)申訴、控告和檢舉權
1.申訴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做出的決定不服,可向有關國家機關
提出請求,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它有訴訟上的申訴和非訴訟的申
訴之分。
(1)訴訟上的申訴是指當事人或者其他公民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
律效力的刑事、民事、行政訴訟裁判不服,認為確有錯誤,依
法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請要求重新審查處理的行
為。它一般在申訴主體、申訴對象、申訴期限、申訴理由和申
訴效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2)非訴訟的申訴是指公民對行政機關做出的決定不服,向其上級
機關提出申請,要求重新處理的行為。它在申訴主體、申訴對
象、申訴期限、申訴理由和申訴效力等方面一般沒有特別的限
制。
2.控告權是指公民對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
有提出指控與請求有關機關對違法失職者予以制裁的權利。
3.檢舉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向有關機關進
行揭發和舉報的權利。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和檢舉,有關機關應當查清事實並處理,任
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同時,行使該權利的公民亦不得捏造或
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三)取得賠償權
1.取得賠償權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
民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受害人有權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2.1995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詳細規定了公民
取得賠償的范圍、程序、方式和計算標准等內容,從種類上看,國
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兩種。
五、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
(一)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1.勞動權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
利。
2.公民有平等的就業權、選擇職業權、勞動報酬權,國家要努力增 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機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勞動。
3.國家提倡勞動競賽,提倡義務勞動,獎勵勞動模範。
(二)休息權
1.休息權是指為了保護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提高勞動效率,規定勞
動者享受的休假或者休養的權利。
2.國家規定了休假制度,如八小時工作制、雙休日制度、節假日制
度和探親假制度等;同時,國家發展各種休息場所與設施。
(三)財產所有權
1.范圍--公民可合法擁有的私人財產,包括合法的收入、儲蓄、房
屋和其他財產。
2.保護途徑--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國家賠
償等三種。
3.保護公民合法的財產權同時意味著保護公民的財產繼承權。
(四)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
1.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達到一定年齡、條件的
有權退休安度晚年。
2.上述人員退休後享有一定的工資待遇和其他生活待遇。
(五)物質幫助權
1.前提條件:①年老;②疾病;③喪失勞動能力。
2.具體措施:
①國家興建和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②國家實行退休保障制度;
③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軍屬,優待軍人家屬;
④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廢的公民的勞動、生
活和教育。
六、公民的文化教育權利
(一)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1.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接受文化、科學、品德等方面教育訓練的權利
。
2.受教育同時也是公民的一項義務,主要包括九年制義務、崗前培
訓義務。
(二)科研自由、文藝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1.科學研究自由是指公民有權通過各種方式從事各種科學研究工作
,同時也意味著公民有權在科學工作中自由地探討問題,發表意
見,對各種科學問題和各種學派持有自己的見解。
2.文化藝術活動自由是指公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從事各項
文藝活動,有權按照自己的特點發展自己的文化藝術風格。
❿ 我國公民的人身權利包括哪些內容
一、我國公民享有人身權利的內容:
1、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2、公民享有姓名權。
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享有名稱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
3、公民享有肖像權。
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4、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
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5、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
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6、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
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權利。
二、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行為分別作如下處罰:
1、恐怖、殘忍表演。組織、脅迫、誘騸不滿16周歲的人、殘疾人進行恐怖、殘忍表演的,處10日以上15日 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 下罰款。
2、強迫他人勞動。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迫他人勞動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 1000元以下罰款;對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3、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故意以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為目的,以捆綁、隔離、關押、扣留身份證件不讓其隨意外出或者與外界聯系等方式強制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罰款;對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4、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對未經住宅主人同意,非法強行闖入他人住宅,或者無正當理由進入他人住宅,經住宅主人要求其退出仍拒不退出的行為,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 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情節較輕 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5、非法搜查他人身體。對違反治安管理,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行為,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 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情節較輕的, 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6、脅迫、誘騸或者利用他人乞討。對脅迫、誘騸或者利用他人乞討的行為,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7、以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對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的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8、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對寫恐嚇信或者以投寄恐嚇物、子彈,攜帶管制刀具等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 ,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 處500元以下罰款。
9、公然侮辱他人。對當眾或者利用能夠使多人聽到或看到的方式實施的詆毀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處5日以上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 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10、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對以損害他人格和名譽為目的,憑空製造虛假的事實進行散布,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 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 款。
11、誣告陷害他人。對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處5日以 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 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12、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打擊報復。對採用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證人及其近親屬的,處5日以下 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 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13、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對通過信件、電話、網路等途徑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14、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對此類違法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 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15、毆打或者故意傷害他人。對此類違法行為,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對於有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的,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情形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16、猥褻他人、故意裸露身體。對此類情節惡劣的行為,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此外,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