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學怎麼樣
① 注釋和參考文獻如何寫在一起比如《河北法學》要求注釋和參考文獻統一放在最後一頁,如何編輯呢
注釋:
參考文獻
都是手動編排的
右鍵 上標,不明之處我教你。
打個比方,如果你注釋5個
參考文獻10個
參考文獻插入——引用——章節附註,自動標;
注釋就是在你要標注的文字後面標1
然後右鍵點1——字體——上標
② 河北大學怎麼樣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河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學校創辦於1921年,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市,1960年改建為綜合大學並定名河北大學。2012年河北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並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地。
學校擁有校本部、新校區和醫學部等6個校區,佔地2880畝,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治學環境優美,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建有設備技術一流的網路中心、新聞中心和環境一流的體育館、音樂館、大學生活動中心和藝術教育中心。
③ 河北大學怎麼樣,評價,點評,河北大學好不好
河北大學是一所知名的一本類高校,學校環境優美,學習氛圍濃厚,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了解該學校的情況:
1、基礎建設方面。學校佔地2430畝,有五四路校區、七一路校區和裕華路校區等校區,建築面積13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34億元。
2、學科設置方面。學校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0種;95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2大門類,是全國學科門類設置最齊全的高校之一。
3、師資方面。學校有教職員工3347人,其中,專任教師201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達到57%;擁有兩院院士、國家傑青、「萬人計劃」、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優秀人才67人次,燕趙學者、省管優秀專家等省部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30人次。
(3)河北法學怎麼樣擴展閱讀:
河北大學辦學實力雄厚,設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河北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3個,河北省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項目4個、河北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項目3個、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4個、河北省重點學科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1個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
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基地)、工程實驗室22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部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心)17個。
④ 中國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中文摘要:繼承製度幾乎相伴著財產私有制而得到沿襲和發展。財產繼承製度,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到今天的重要保證。隨著人類婚姻制度的產生,公權對公民私人行為的規制,
使得人類的財產制度,被賦予了身份權的色彩。然而,婚姻制度本身的一些有悖人性的規定,以及時代的發展,使得非婚生子女的出現成為可能。原有的繼承法制度同婚姻法制度已經形成一個有機體系,因此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問題,便成為了無論是國內國外的婚姻法與繼承法制度,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旨在對中國婚姻制度的剖析,立足當前社會現實,側重對合法婚姻關系中,無過錯當事人合法財產保護的角度,對中國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進行批評。
關鍵詞:繼承法 婚姻法 婚姻制度的內在缺陷 人本思想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是指依法確立婚姻關系前或婚外行為所生的子女,如非法同居、婚前性行為、姘居、通姦及至被強奸後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這個詞的出現,其實是對私生子女的法律化解讀。這個過程,幾乎伴隨著人類婚姻制度出現的始終,非婚生子女就已經出現了。然而什麼導致了非婚生子女的出現呢?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問題,又是如何確定的?最後就是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的確立,對婚姻生活中的無過錯當事人,又帶來那些沖擊呢?本文將從婚姻制度本身的缺陷入手,來解釋非婚生子女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的來的社會問題,引發的對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制度的確立的原因,最後將重點分析該制度對無過錯當事人財產的侵害。
婚姻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也是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最優選擇。它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是為了確保財產的安全。換言之,正是因為對於財產能夠安全的過渡到合法繼承人的手中,而形成了婚姻制度。也因為這個因素,夫妻雙方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育。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自婚姻家庭產生以來,它就擔負著諸多的社會職能,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繁衍人口,養老育幼,組織生產和消費,婚姻與家庭,因其功能而存在,生育則始終是婚姻家庭的基本功能。」(1)婚姻制度可以說,是用來約束人類婚外的性行為,因為婚外行為可能造成新生命的誕生,因此婚姻制度,就成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財產糾紛的有效手段。從人類社會進步的角度講,它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作為身來必然要繁殖的人來講,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有缺陷的制度,它的內在缺陷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婚姻制度的內在缺陷,是導致非婚生子女問題出現的最關鍵因素。
首先,婚姻制度,本身是一種契約制度,也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因此作為婚姻制度來說,既然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那它本身就必然受到時代生產力以及社會習俗的制約,這也就決定了,它絕對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滿意。而且,當到達一定歷史階段後,婚姻制度,本身就面臨自我的更新,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社會歷史產物的婚姻制度,必定不是完美的制度,也必然會暴露自身的缺陷。
比如以現代婚姻制度為例,現代婚姻制度,拋棄了過去「以家族為中心,既不是個人,也不是社會的婚姻制度。」(2)形成了一種受國家公權力調整的個人婚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男女兩方基於合意,自願結成夫妻,自覺履行婚姻法規定的義務,享受婚姻法規定的權利。特別是,隨著近代人人平等觀念的深入,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這種制度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它符合這種社會的普遍需要——那就是夫妻的財產,以及他們繼承的財產,能夠通過確定的繼承人,傳遞下去。因此在道德上,婚姻制度成為了人們謳歌的制度。
然而幾乎伴隨著這種婚姻制度誕生開始,反對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辜鴻銘的「茶壺論」還是喬治桑的「忠誠論」都無不放映著人們本身對這種制度,有超越的沖動。
因為婚姻制度,可能減少了人類關於財產的糾紛,也確定了合法繼承的前提,即血親關系的特殊性。然而它無法改變人求變的慾望,特別是,社會越穩定,人就越想超越這種制度的束縛。至於婚姻制度規定的義務的履行,也因為婚姻生活的特殊性,而很難出現公權力追究婚姻生活中絕大多數不忠行為的相關責任的情況。可以說,婚姻法的缺陷,反映了婚姻制度的缺陷。而婚姻制度的缺陷,也許反映的正是人的缺陷。
其次,婚姻制度既然是一種契約制度,從法律的角度上,契約規定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因此,人要想享有婚姻所帶來的福利,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相應的義務。而且契約本身是一種合意的行為,達到一定條件,就可以毀棄。因此,俗話說的好,擁有了婚姻,不代表擁有了幸福,也印證了西哲們最愛說的,圍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圍城裡的人想沖出來。可見婚姻並不一定是幸福的。也因為這個,人們便有了背棄它的沖動。
為了彌補這種缺陷,人們發明了離婚制度,這比宗教不許離婚的禁令,要現實有用的多,這個制度的推廣,超過任何一種反對婚姻背叛道德的傳播速度。然而,婚姻的離異,其實還要考慮成本問題。這個成本就包括,社會對個人評價等因素。人們考慮到成本因素,比如怕切割財產,還有確實姑息情感等因素等原因。離婚其實並沒有成為人們的最優選擇。
於是,一方面人們渴望婚姻外快樂,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承擔離婚的風險,於是在外在誘惑的吸引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慾望的飛舟。然而,這種在婚外找幸福的行為,卻不可避免地逾越了最初婚姻制度設立的目標——避免婚外性行為——防止產生非婚生子女。這一目標的破滅,直接帶來了後來的非婚生子女財產糾紛的矛盾。可以說,非婚生子女的問題,其實是婚姻制度缺陷的產物,也是諸多婚姻問題的縮影。
二,當前中國社會形態的轉變,是中國非婚生子女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因為戰亂,婚姻不自由,法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非婚生子女問題,已經不再是產生中國社會非婚生子女問題的主要原因了。而代之的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過快,人們自身生活習慣的改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以及人口流動性過快等因素。並且這些新的因素,引發了一系列與非婚生子女有關的社會矛盾。中國社會形態的轉變,對婚姻制度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並由此帶來更為嚴重的非婚生子女問題。
首先,傳統農業社會靜態的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轉變,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這里的靜態,只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巨大的流動性而言的,傳統社會中,人們安居於一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個傳統社會的普通人,一生接受地信息,可能還不到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人們一輩子也不會發生多大的變動,除非是災荒,或是戰亂。一輩子只為「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而辛苦勞作。這種社會形態下,人們不太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非婚生子女問題。
而當前的中國社會,社會變動太大,一方面法製得到完善,法律對合法婚姻,有相關的規定並加以保護,另一方面同居的情況卻呈現上升的趨勢。這意味著什麼呢?由於當代人,主要活動場所在城市,並且流動性非常大,人們不能像古人那樣,早早解決個人婚姻問題,從而生育下一代,人們要解決自己的欲求問題,往往選擇同居模式,而在這種過程中,非婚生子女出現,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次,社會道德風氣的衰落,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婚外情問題。當前中國社會就處在這一切因素的集中爆發期上,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社會沒有餘力,去應對由此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問題。發展的快速,也加速了人們對婚姻的不信任感,特別是改革開發以後,對待慾望的寬容態度,一方面激發了人們追求財富的創造力,也帶來了更為激烈地滿足慾望的沖動。婚姻制度作為這樣一種緩沖地帶,已經不堪重負。中國社會實際上,正在經歷一個夫妻之間的信任危機。
三,法律和道德要求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人本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使得國人認識到,孩子是無辜的事實,並且金元以來,中國人的傳統中,就肯定對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的保護,這些因素帶來了中國社會高層精英和大多數百姓的共識,那就是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然而,另一方面,作為合法婚姻關系的無辜當事人,則在這個過程中,無形承擔了一個新的負擔。這個負擔就是,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確立,對自身財產權利的侵害。這個爭議點,結合現在中國社會的婚姻危機,變得愈演愈烈。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導致中國非婚生子女矛盾的最重要因素。非婚生子女的出現,與社會越來越大得流動性,以及貧富差距等綜合因素聯系在了一起,導致了非婚生子女問題產生原因的新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合法婚姻中另一當事人及婚生子女合法財產權益的損害問題。
然而任何制度,都是歷史客觀條件作用下得產物,非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製度,也有其歷史沿革的過程。
四.中國非婚生子女繼承權的歷史沿革
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確立,特別是財產繼承權的確立,卻是近代的事情。西方國家受宗教政治文化的影響,在歷史的相當長的時期,對私生子的繼承權是持否定態度的。然而近代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資產階級要求更大的財產權利,尤其是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觀念的深層次解讀,要求西方民族國家必須出台法令,保護非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權,用以確保財產權益的完整性。同時人本思想,特別是對非婚生子女權益保護的觀念,也推動了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的發展。
歷史上的中國,自金元兩朝開始,就肯定了私生子的財產繼承權。(3)金元時期法律規定:「奸生子有財產繼承權,可與嫡庶子同一順序分析家財,只是份額要少於嫡、庶子,可繼承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4)」 明清兩代也沿用這一制度,至明朝時,奸生子此時的繼承地位明顯提高,《大明令戶令》明確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與半分「如後,別無子,立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5)。從歷史的角度講,當時接受這一制度,有自身的必然原因。筆者不同意部分學者所說的傳統的人本思想是最主要的影響的觀點。(6)。
筆者認為,宗法制度的慣性是導致這種立法思想出現的關鍵,那就是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宗法制度對宗族內部事務的調整。首先,我們可以發現,獲得繼承權的是私生子,而不是私生女。這種制度,體現的這一「重男輕女」特點,高度反映了宗法制度,以男性權益為中心的特點。可見,這種私生子繼承權,實際上,還是宗法制度本身的組成部分罷了。因為沒有了這種制度的調整,就有可能帶來更多的社會矛盾,甚至帶來整個宗法制度的崩塌。男性權威的維護,宗法權威的維護,都依賴於包括這種私生子同等的財產繼承製在內諸多制度的保護。
其次這種制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具有事後救濟的特點。它是對古代婚姻制度的補充,正如恩格斯等人所言,婚姻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財產制度,黑格爾認為婚姻制度與一般財產制度的不同,就在於它擁有愛情這種激情的參與。雖然在一個娶妻納妾都不存在絕對限制的時代,似乎私生子同等財產制度的出現,好像有點多餘,可是我們必須分析,這種救濟制度出現的時代。金元明清幾朝,正處在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階段,歷史上的諸多少數民族的湧入,實際上帶來了多種包括婚姻制度在內的生活方式。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多民族觀念的沖突。同時由於官方對漢族禮教的推崇以及其它民族生活方式的干預,國家權力對一定男女關系的要求等因素造成了當時男女極具反抗精神的時代性格。我國當代婚姻史專家董家遵對這些時期評論說,「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兩性關系最放盪!最浪漫的時代」。 (7)青年男女之私訂婚約或暗中奔逃的事也來得最多,這不僅對於盲目的婚姻表示反抗,而且是對於性的禁壓示威" (8)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出現,這種對下一代權益的保護,其實非常有利於社會的安定。但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保護一定的統治模式。
新中國成立後,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以及對於戰後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肯定了非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權。改革開發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有產者的數量,不斷攀升。人們要求法律對財產繼承進行保護的需要,愈加強烈。特別是,婦聯在內一系列社會組織,基於對青少年的保護,在這一歷史時期,對於非婚生子女繼承權問題,給以大量的關注。終於在八十年代相繼出台的《新婚姻法》和《繼承法》中都將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寫進法律條文中,成為中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換言之,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非婚生子女享有完全的繼承權。
可以說,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是經歷了漫長歷史演變的一項,已被絕大多數國家人民認可的制度,它在人類婚姻制度,存續期間,必將繼續發揮其歷史作用。
五、對中國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的批判
中國確立的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財產繼承權的制度,有其不可迴避的優越性。它的優越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非婚生子女同等財產繼承權的確立,完善了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和繼承法在身份財產權方面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同屬於繼承的第一順序。其中,第四款規定了子女,包括了婚生子女,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我國繼承法同婚姻法將非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權寫進該法,本身就起得了完善自身的作用,為調節社會糾紛,提供了法律參考,同時也提高提高法律的威信。
並且,我們還有注意到,這反映了在親屬法上的立法基本精神已經由原本的家長(父)本位、家本位,漸漸演進到子女本位,即以保護子女為優先價值。這與傳統的,旨在保護宗法制度的法律制度,有了不同之處。它被寫入婚姻法和繼承法的事實為推動中國法制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其次,非婚生子女同等財產繼承權的確立,有利於確保家庭財產的安全。非婚生子女一出生後,就享有了對生父母財產的繼承權利。同其它親屬同屬第一順位。這本身就擴大了繼承者的范圍。這本身就有利於財產的繼承,從而為財產直接過渡到血親手中,帶來便利。
第三,有利於保護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便於非婚生子女,從生父母處,獲得財產利益,這對於減輕了國家社會的負擔,對非婚生子女的成長,以及個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現階段的歷史現實條件下,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的確立,也有其不利之處,這種不利之處也有以下幾點:
首先,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製度就本身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種法律救濟制度。就是說,它是用來修補婚姻制度的缺陷,而存在的。它存在的特點,本身就是對財產所用人,支配自身財產許可權的某些限制。比如,必須給未成年子女,留下必要份額的問題。因此,它無論如何,也難以完全解決所有的非婚生子女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是建立在普遍社會道德認可基礎上的制度,它反映的是權力的作用。在古代,人們肯定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是基於統治者,需要維護君權,父權,夫權的需要。人們接受它本身就帶有無可奈何的成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律認可的非婚生子女,在道德上,被歧視了,歸根到底是權力對觀念的引導,同社會群眾自我認識的分歧。實在今日,現行的這一非婚生子女同等的財產繼承製度,也面臨著同等的挑戰。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普通群眾對該制度的理解,必定是不相一致的。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中國人人本思想的覺醒這一事實,對推動該法律制度確立所起的作用。
其次,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制度,改變的僅僅是財產繼承的親屬范圍。換言之,它賦予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同等的身份權。可是它無法解決非婚生子女身份上不合法的事實。非婚生子女這個概念的提出,本身客觀上,造成了婚生子女同非婚生子女的區分,這種劃分,不但不能消除對非婚生子女的歧視,其實在某一種角度,是肯定了這種歧視,甚至是這種歧視由來的直接原因。也因為這種歧視,本身就為非婚生子女權益的保護帶來了隱患。
第三,中國的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制度,在設立之初,本身是比較粗糙的,因此在當前歷史條件下,無法完全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最後竟給合法婚姻的財產安全,帶來威脅。當今社會,社會危機不斷加重,其中最主要的危機之一,就是婚外情問題,帶來的婚姻生活的不信任。受害人口中的「小三」,雖是謾罵,卻也反映出當代社會條件下,婚姻生活的主要問題,不是婚姻不自由,或者法律支持力度不夠,而是枉法的行為,在加劇發展。小三與合法婚姻中的一方,所生育的子女的出現,對合法婚姻中無辜當事人,以及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權,構成了威脅,因為,希望利用孩子撈一筆的「小三」們不在少數,因為有的第三者正是利用這一點,想從財產中分一杯羹,才生育子女,對合法婚姻帶來威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婚外情在中國的特殊性,以及人們觀念中,對它的排斥,更是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在不少群眾的眼中,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和惡法有的一比。
六、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製度的改革意見
任何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必須做出適當調整,來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同時代不相符的內容。然而,非婚生子女的財產繼承製度,必須保留,因為保護子女權益,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權利是當今立法的主流,在絕大多數現代國家,都取得了成功。事實上,在中國近五百年來,該制度很好的完成了自身的救濟使命。因此,我們不但不能廢除它,並且還有加以完善。這是一種自我更新行為,不變才是自我毀滅。基於現行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製度的不足,我提出以下改革意見:
首先,必須進一步肯定子女的財產繼承權,取消非婚生子女同婚生子女的區分。這種不同造成人們對非婚生子女繼承合法性的懷疑,因此出於保護非婚生子女權益的目的,建議取消這種區分。
其次,設立婚內財產審查制度,一旦遇到此類事件,婚姻雙方當事人,以及相關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婚內財產審查,也就是說,利用公權力,對現有財產進行評估,只允許非婚生子女,繼承生父或生母的財產。這樣做至少可以避免非婚生子女繼承製度,對合法財產的沖擊。同時,也有利於打擊規避行為,確保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得以實現。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合法婚姻內無辜當事人的利益。
第三,如果無法設立婚內財產審查制度,建議法律完善要求非婚生子女履行相應的贍養的義務,通過履行一定地贍養義務,使得非婚生子女繼承非生父母財產,擁有道義上的可行性。當然,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未成年子女權益的保護,對於這部分子女權益的保護,應該是無條件的,國家甚至應當給與相應的經濟法律援助。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通過法律人同群眾的溝通,以及同國外先進制度的比較,以及對自身法律制度的反思,我們一定能完善我國的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製度的。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2頁
(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中華書局 2008年第3版,第97頁
(3) (6) 張煥琴,王勝國:人本主義對中國古代女兒及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製的影響 【J】 河北法學
(4) (5) 郭 建,等.中國法制史[M].上海人民出社,2000.227,225.
(7) (8)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337,342
⑤ 河北政法大學怎麼樣
沒有河北政法大學,只有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簡介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是一所具有61年光榮歷史的高等院校,隸屬於中共河北省委政法委。前身是河北省建設學院,成立於1949年7月,首任院長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楊秀峰同志兼任。1954年4月,改建為河北省政法幹部學校。1983年11月,改建為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承擔法律專業成人大專學歷教育和全省政法幹警崗位培訓任務。1998年4月,與河北省司法廳、河北省律師協會聯合建立了河北律師學院,定期對執業律師進行培訓。2001年4月,改建為河北政法職業學院,舉辦普通高等職業教育,並繼續承擔成人學歷教育、崗位培訓和大學後繼續教育任務。2004年4月,河北林業學校整建制並入學院。2004年7月,恢復「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61年來,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培訓了大批政法業務骨乾和各類人才。至今,累計培訓政法幹警7萬餘人次,輪訓執業律師8千餘人次,培養大專層次學歷生3.5萬餘人。學院還先後與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等本科院校聯合舉辦了法學專升本、專接本教育,共培養本科生2千餘人。1992、1997年學院兩次被河北省教委授予「河北省成人高等學校評估優秀學校」稱號;2000年11月,在河北省教育廳組織的教育教學質量檢查中,學院被評為「A級」。目前,學院專業領域已由單一的法律類擴展到管理、經濟、農林等門類,成為集普通高職教育、成人教育和幹部培訓為一體,面向社會一線,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人才的高等院校。在2004年教育部組織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學院被評為「優秀」等級。
學院現有三個校區,佔地1229畝,總建築面積27 余萬平方米。新校區位於友誼北大街569號,西院位於學府路77號,老校區位於石家莊市學府路41號。
學院現有教學機構11個(8系3部),開設法律事務、司法助理、法律事務(國際經濟法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國際商務、國際金融、法律文秘、社區管理與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物業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應用英語、應用英語(法律英語方向)、旅遊英語、商務英語、計算機信息管理、經濟信息管理、電子商務、安全保衛、社會工作、交通管理、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商品花卉方向)、工程測量與監理、環境藝術設計、森林生態旅遊、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投資與理財、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會計(司法會計方向)34個高職專業。法律事務、司法助理、法律文秘3個專業為省級示範專業,5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2門課程為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課程。現有在校生12000餘人。
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探索並形成了以「工學結合」、「校社結合」為特點的「1234N」人才培養模式,即「圍繞一個主題(學生成人、成才、成長),貫穿兩條主線(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培養三項能力(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遷移能力),構建四個體系(法律知識貫通體系、人文素質培育體系、專業能力培養體系和教育質量監控體系),設計N種途徑(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和特點選擇校社結合、頂崗實習、預就業、訂單培養、課證融合、學訓結合、學工交替、產學結合、校企結合等途徑)的模式。
學院注重加強以真實職業環境為特色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現已建成校內專業實驗實訓室62個、校外實訓基地89個、職業技能鑒定站(所)2個,鑒定(培訓)工種30餘個。法律服務中心、文化素養培訓中心、園林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是學院成立的三大實訓中心,它們跨系部、跨專業、規模大、功能強,集教學、培訓、職業資格考試與技能鑒定、真實工作與社會服務於一體,在師資培訓、社會服務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院重視並深入推進學生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研學術與創新就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等方面的素質與提高,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2007年,全省學生公寓工作現場觀摩會在學院召開。
近年來,學院學術科研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教師、科研工作者出版著作、教材110部,發表論文 2010篇,廳級以上立項課題261項,獲廳級以上獎勵161項。
學院主辦的《河北法學》雜志,創刊20多年來,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刊發了大量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在法 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近年來,連續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2009年榮獲中國北方優秀期刊獎。
學院堅持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結合,依託河北濟民律師事務所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學院教師利用自身的智力優勢,通過授課、參加立法聽證會和論證會、專題研討會,以及參加新聞媒體的有關節目,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許多教師被聘為省市政府、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或法律顧問;學院法律援助中心與婦聯、殘聯、中學、社區等單位合作開展了法律援助、法律宣傳、法律服務活動;依託學院建立的河北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和刑法學研究會,每年召開由全省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及司法部門的實務工作者參加的法律業務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為推進我省法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法律服務。
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把就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成立了就業指導專門機構,負責為畢業生聯系就業單位,提供就業指導與服務。我院畢業生具有「厚基礎、有專長、高素質、善創新」和「朴實、安心、能幹」的特點,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逐步形成了「立足政法、面向社會、服務河北、輻射全國」的就業格局。
⑥ 談談大學生就業權益如何保障
回答的有點多,請耐心看完!
希望能幫助你,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摘要:大學生就業是最近幾年的熱點問題,著力提升大學生就業率成為畢業季政府、學校的頭等大事。如何保障大學生的就業權益,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公平和效率?本文從個人信息保護、平等就業和加強就業服務三個方面加以闡述,以起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個人信息 平等就業權 就業服務權
中圖分類號: F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日前,某地環衛工崗位就招聘了若干碩士研究生。我們且不論此現象是否是浪費人才,也不論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的慘烈程度,就從這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普通勞動者的主要來源。雖然大學生作為普通勞動者沒有必然的特殊性,也沒有必要專門立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的保障進行規制,但就根據現有的法律制度,對這個群體進行必要的就業權的維護和保障,在目前形勢下是極為重要和具有積極意義的。因之,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就業相關權益的保障進行闡述。
一、就業中個人信息的保護
「個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證號碼、戶籍、遺傳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健康、病歷、財務狀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可以識別的該個人的信息。【1】
目前,大學生在應聘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存在信息掌握的不對稱性。用人單位利用買方市場的地位可以隨意索取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個人的諸多個人信息被招聘者通過各種途徑所掌握,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生活經歷、財產狀況等;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獲取這些個人信息後會處於某種利益的考量經意或不經意地將這些信息非法公開或不當處理,甚至將這些個人信息進行非法售賣。而大學畢業生社會經驗不足,個人信息極易被人利用進行非法活動。嚴峻的現狀除了大學畢業生要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外,亟待《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台,進而有效地保護大學畢業生的個人信息。
二、平等就業權的保障
大學生平等就業權,是指在就業的地位、機會、條件及權利保護等方面,每個大學生與其他勞動者以及每個大學生之間都享有平等的權利。【2】「平等就業」實質上就是要反對求職與就業中的各種歧視行為。
當前在勞動力市場中,大學生就業的不公平現象依然嚴重,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背景歧視;二是生理歧視。身份背景歧視可以分為社會關系歧視、戶籍歧視和經驗歧視三個方面。生理歧視可以分為性別歧視、健康歧視和外表歧視等,這些都是比較好理解而且時常發生的歧視在此不多闡述,筆者只對前者著重分析和評價。
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求職者能夠在求職中為其帶來好處,一方面能夠便宜地獲得就業信息,另一方面能夠協助推薦就業。由於就業市場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監管的缺失,導致有權有關系者利用這種「便利條件」繞過法定程序,甚至採取提前內定、漏考題等非法手段獲取就業機會。反之,沒有這種便利條件的普通學生卻有可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獲取相應的就業機會。
戶籍歧視,是指一些大城市針對外地求職和就業人員所採取的一些不公平政策和待遇。這種戶籍限製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某種專業、學歷、學校的大學畢業生受戶籍限制比較明顯;二是外地大學生報考公務員之類的公招考試受到戶籍限制;三是大學生的工資福利待遇與戶籍密切相關,顯性方面表現為工資上,隱形方面則表現在五花八門的福利保障上。因此,沒有當地戶籍的大學畢業生很容易成為該城市的廉價勞動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就業保障。
所謂「經驗歧視」就是要求大學畢業生要有相當的工作經驗,對於用人單位來講就是「來之能戰、戰則能勝」,這也成為許多用人單位招聘的條件。筆者並不否認有些崗位確實需要有一定工作經驗,但是很多職位對經驗的依賴並不大。對工作經驗的過分苛求並適用於所有職位,是一種嚴重的歧視。經驗歧視從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大學應屆畢業生,是就業的不公平。
以上現象損害了大學生的公平就業權。因此,國家應當保證大學生就業的公平性,用系統的法律手段來規制。首先,在《勞動法》中增加禁止就業歧視條款;其次,制定《反就業歧視法》,針對就業歧視提供完善的救濟方式;再次,強化勞動保障部門的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最後,要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增強他們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就業服務權的保障
就業服務權就是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所享有的由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等服務主體提供就業服務的權利。就業服務對於大學生就業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承擔著服務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任務,共同維護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權。
我們先以美國為例介紹他們的高校就業服務工作。美國政府、高校及用人單位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其中,美國政府在就業方面發揮著宏觀調控的作用,主要是涉及就業政策的發布以及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整等方面。高校的就業服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信息服務,高校會通過信息網路將收集的各種就業信息提供給學生;二是拓展實踐途徑,高校努力為學生提供單位實習和工作機會;三是服務僱主,當畢業生與僱主達成就業意向之後,僱主往往會派人來校與畢業生洽談,學校就業機構在這方面的接待服務也是經常性的、大量的;四是舉辦校園招聘活動。
從美國高校的就業服務來說呈現以下特點:首先,以學生為本位,無論是職業方向的確定還是職業能力的培養,都是以學生的自主選擇和興趣能力傾向為指引的,引導多樣化的就業價值觀並進而實現就業崗位獲取的多元化與社會化。其次,就業服務工作的全程性,從大學生剛踏入高校時起,高校就為大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就業服務工作,高校將大學生就業當成了一個長期的工程進行投入且並不以學生獲得實際工作崗位為止。再次,注重就業服務的實效性,美國高校在就業服務中特別注重實習實踐的機會提供,將就業能力的培訓、就業方向的明確與就業渠道的獲得相結合,真正在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參酌美國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先進經驗,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服務保障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政府的宏觀調控亟待加強。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是個社會熱點、難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家對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控不到位。這表現在,不管是規模大的學校還是規模小的學校,不管是綜合類大學還是專業性大學,不管是師資財力的有無,各學校對於增加專業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而政府部門對於專業的調整往往忽視市場的供求,造成現在高校專業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現狀,而這種局面往往忽視了社會的需求度,造成了某些專業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局面。
其次,高校還應加強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對大學生就業興趣的引導和就業心理的疏導,讓學生加強興趣培養和養成積極的從業觀、認真的工作觀、正確的競爭觀和必要的團隊合作精神。其次,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從業的專業能力方面的服務,這包括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加強大學生就業信息的提供、就業資源的開拓,同時要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和有效的求職技能方面的培訓。
總之,大學生就業權的保障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大學生有序、公平、和諧的就業機制。
參考文獻
[1] 齊愛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研究[J].河北法學,2008,4:16-17
[2] 胡擁軍.大學生平等就業權初探[J]經濟師,2008,11:124-125
作者簡介:趙曉平(1977-)女,籍貫:河北邢台,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講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學管管理、機械設計教學
論文來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3年44期
轉載註明來源:https://m.xzbu.com/2/view-4613864.htm
⑦ 互聯網金融最新論文參考文獻如何寫
這個很好寫的,自己多去網上了解了解根本沒什麼問題的,
一篇文章的引用參考部分包括注釋和參考文獻兩部分,注釋是作者自己的解釋(轉引的參考文獻也可以放在注釋里),參考文獻僅需列出參考書或論文的名稱、作者、出版社或發表的期刊、著作時間或期刊期數等。注釋用圓圈1 2標注,放腳注,參考文獻用[1][2]標注,放章節附註。
有的刊物要求注釋和參考文獻都要在內文標注,有的刊物對參考文獻不要求內文標注,在章節附註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規范的要求應是前者。為保險起見,你還是都標吧。註:參考文獻如是著作要標頁碼,論文只要標出期刊是第幾期。
例:
參考文獻:
[1]金福海.論建立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J].中國法學,1994,(3).
[2]楊立新.「王海現象」的民法思考——論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懲罰性賠償金[J].河北法學, 1997,(5).
[3]金福海.消費者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51.
[4]閆瑋.完善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7,(1).
[5]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解釋適用[J].民商法論叢,2001,(3).
[6]王堃.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J].現代商業,194.
[7]梁慧星.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解釋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執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⑧ 求助:如何將word論文中的每頁下面的腳注(如參考文獻或注釋)都自動提取出來再放在論文後面
當你做完全部腳注之後,把游標放到隨便一個腳注那裡,然後全選(放好回遊標後直接ctrl+a),答就可以直接選擇全部腳注 然後就是去參考文獻那一章節復制粘貼就好了。最最後參考文獻的格式就需要你自己稍微動手統一 一下就好了。
⑨ 河師大的刑法學教學質量怎麼樣
教學水平很高的,學術帶頭人孫燕山教授兼任河北法學會會長,水平相當高。其他幾位老師學術造詣也很高。(孫老師是我導師,有什麼問題歡迎私聊)
⑩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怎麼樣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是專科學校,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公辦全日制普通學校,是河北省重點建設的示範性高職院校、河北省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立項單位、河北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院前身是河北省建設學院,成立於1949年7月。1954年4月,改建為河北省政法幹部學校。1983年11月,改建為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1998年4月,河北省司法廳、河北省律師協會在學院建立了河北律師學院。2001年4月,改建為河北政法職業學院。2004年4月,河北林業學校整建制並入學院。
歷史沿革
1949年,成立河北建設學院。1954年,河北省建設學院、河北省公安幹部學校合並組建河北省政法幹部學校。1983年,河北省政法幹部學校升格為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1998年,河北律師學院創建(合署)。2001年,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河北律師學院合並組建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2004年4月,河北林業學校整建制並入學院。7月,為了加強政法幹部培訓職能,恢復「河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10年,學院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建設的示範性高職院校。2011年,學院通過了河北省第二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
2016年,學院被確定為河北省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立項單位。2017年,學院被認定為河北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20年,學院被評為2020年京津冀最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