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A. 2020山東教師招聘公基:親社會行為
什麼是親社會行為呢?它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常常藉助於我們所學的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建構在龐大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通常總結來說就是三個點,教什麼、怎麼教以及我們為什麼這么教?今天我們為大家准備了與此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此來幫助大家克服關於親社會行為方面的困難,避免出現相應的錯誤。
親社會行為是社會性的一個內容,社會性包括了五個部分,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性別角色、親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其中親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屬於道德的范疇,在教師招聘筆試考試中,親社會性方面的內容主要通過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出現。考點主要布局在親社會行為的概念、產生的基礎、以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親社會行為的概念,什麼是親社會行為呢?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等。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而移情是親社會性產生的基礎,只有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產生對應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親社會行為,不僅僅只是指幫助的行為,只要是有打算幫助的傾向,都指親社會行為。如我們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看到,母親劉梅帶領三個孩子將舊衣服打包寄給貧困地區的孩子,這種捐助就屬於一種親社會行為。再次我們主要對親社會行為包含的形式做單選題備考,如題干問,以下哪個不屬於親社會行為,A模仿;B分享;C合作;D援助。此時我們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到答案,選擇A選項。
接下來我們主要了解一下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因素。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有三點,此處以選擇題和簡答題形式進行備考。第一個因素是移情。前面說過,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基礎,所謂移情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產生與別人相似的情感。所以幼兒移情能力與產生親社會行為息息相關。第二個因素是幼兒的社會生活環境,此時幼兒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之中,這個環境中的方方面面都將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這方面,首先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是會影響幼兒的,例如我們中國,尊崇儒家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因此當幼兒出現親社會行為時我們會表揚和鼓勵,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我們會批評甚至是懲罰,這樣的大環境就有利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而肯亞和一些歐洲國家比較推崇人與人之間的獨立與競爭,相對而言,就不利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其次,現在的電視媒介對幼兒親社會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現在盛行的很多動畫片《熊出沒》、《喜羊羊和灰太狼》,都有大量的攻擊性行為,現實中也不乏有幼兒因為觀看了這種類型的動畫片而對同伴做出相似的攻擊性行為。第三個影響因素是幼兒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和在幼兒園同伴之間的交往都會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如有些家庭,父母非常嚴厲,平常對幼兒的教育,會一言不合就動手,那麼在幼兒的認知里,就認為武力是可以解決一切的,因此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再比如說,幼兒此時年紀較小,很多的行為方式都是在模仿中形成,在幼兒園里,如果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攻擊性行為沒有得到制止或懲罰,反而被默許,那就不利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因此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不僅僅是幼兒自身的事,還關繫到教師及家長,需要各界通力合作,實現教育的最大合力。
所以我們在進行親社會行為內容設置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相應的知識內容對我們自身發展的要求,之後再結合子領域的特點以及不同年齡班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我們傳達的內容加以適當的刪減、更改或補充。只有通過這樣細致入微的方式,我們在進行練習時,才會做到胸有成竹,將知識點融會貫通。
B.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1、親子關系的發展;
2、同伴關系的發展;
3、性別角色的發展;
4、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5、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具體解釋如下:
1、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可包含隔代親人的關系。主要包括父母與子女的情感聯系與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是一種血緣關系,撫育關系和教養關系。
2、同伴關系是指兒童與其他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點。
3、性別角色行為是人按照特定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逝形成的行為。
4、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 謙讓、授助等
5、攻擊性行為也稱侵犯行為,就是傷害他人或東西的行為,一種不受歡迎卻經常發生的行為。
(2)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我國學者199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的社會性是由七個因素組成的,即社會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質、道德品質、社會認知、社會適應、社會情緒。
北京師范大學陳會昌認為,兒童的社會性包括兒童的自我意識、氣質、同伴關系、社會認識、社會性情緒、社會行為、社會技能、道德行為與道德體驗、自我控制能力、攻擊性、獨立性、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等等。
C. 幼兒的發展主要是靠聆聽幼兒教師教育對不對
教師只是啟蒙。
幼兒發展應該全面的、啟蒙性的。更多的是需要各個方面與人物綜合教育來給幼兒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授助等。
D.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內容和發展特點有哪些
11個月大的孩子就會與大人分享玩具,在隨後的一年中分享行為更為常見,3~6歲的兒童表現出分享行為的個體比例隨年齡遞增,6歲時達到60%以上;
18個月大的孩子中有65%能夠也願意幫助成人做家務(如整理雜志、疊衣服、掃地和整理床鋪);
18~24個月的孩子,面對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會用輕拍和撫摸的動作安慰對方,甚至會做出更有針對性的安慰行為,比如當小夥伴哭泣時,他們會幫著找來哭泣者的媽媽。
近些年來,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進一步考察了兒童早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其研究發現對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發現1
表現友誼關系的圖片可引發親社會行為
德國的研究人員把18個月大的嬰兒分成4組,分別給每一組兒童看一種圖片。每種圖片中突出的前景都是熟悉的家居用品(如水壺),家居用品的後側方則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小玩偶(或積木)。對每組兒童來說,作為前景出現的家居用品是相同的,而作為背景出現的圖形刺激則不周。第一組的背景刺激是兩個面對面緊挨在一起的小玩偶;第二組的背景刺激是一個單獨的小玩偶;第三組的背景刺激則是緊挨在一起的兩摞積木;第四組的背景刺激是兩個背對背挨在一起的小玩偶。對每一組孩子,研究者都是首先告訴兒童家居用品的名稱,接著對該用品的顏色、功能進行描述。在整個過程中,研究者部不會對背景刺激進行描述。描述完圖片後,房間里走進另外一名研究者,該研究者手裡抱著的小木棒「不小心」掉落在地。此時,看各組兒童是否會幫研究者撿起地上的小木棒。結果發現,第一組中做出助人行為的兒童人數是其他各組中助人兒童人數的3倍,而其他三組中做出助人行為的兒童人數沒有差異。
啟示
這一發現提示我們,環境刺激的微妙改變會對兒童早期的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體現人與人之間友誼關系的環境刺激可以促發兒童早期的助人行為。我們可以在環境中懸掛、擺放一些反映美好的友誼的圖片、玩具或飾品等,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兒童表現出助人行為。
發現2
他人是否表達出自己的願望會影響兒童的分享行為
美國的研究人員給18和25個月的兒童提供兩種選擇:兒童可以選擇自己和陌生成人同時得到一塊小點心,也可以選擇只有自己得到一塊小點心。結果發現,在成人未說出自己的
願望時,18和25個月的兒童對兩個選項都是隨機選擇,而當成人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喜歡點心,我想要一塊點心」時,25個月的兒童就會表現出分享行為,會選擇兩人同時得到點心,而18個月大的兒童則不會。
E. 幼兒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同伴關系的發展這句話對嗎
摘要 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F. 兒童的社會行為包括哪兩個方面
1、親子關系的發展;
2、同伴關系的發展;
3、性別角色的發展;
4、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5、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具體解釋如下:
1、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可包含隔代親人的關系。主要包括父母與子女的情感聯系與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是一種血緣關系,撫育關系和教養關系。
2、同伴關系是指兒童與其他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點。
3、性別角色行為是人按照特定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逝形成的行為。
4、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 謙讓、授助等
5、攻擊性行為也稱侵犯行為,就是傷害他人或東西的行為,一種不受歡迎卻經常發生的行為。
(6)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我國學者199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的社會性是由七個因素組成的,即社會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質、道德品質、社會認知、社會適應、社會情緒。
北京師范大學陳會昌認為,兒童的社會性包括兒童的自我意識、氣質、同伴關系、社會認識、社會性情緒、社會行為、社會技能、道德行為與道德體驗
G. 什麼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親社會行為的形成是以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體驗的發展為前提的。移情是幼兒道德認識發展的主要方面,由此產生的同情心是幼兒道德情感發展的具體體現。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兒童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