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規范的關系
❶ 道德與規范關系
《道德經》開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就是萬物以一定的自然規律形成的,也可以說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也可以遵照一定的法則修煉的;非常道,就是說,雖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每個人的環境、性格、心理和生理因素等的不同而都有區別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人類社會中遵循的大家公認的一種社會行為規范,每一個時代的道德標准都是不同的,這是由那個時代的人們公認的意識形態有關,「規范」就是為某一時代的人們的共同利益或共同意識形態服務的一種「道德標准」。兩者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道德與規范」都是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永遠不及天道。天道時刻篩選著人道,「德」是「道」的沉澱,越能遵循「道」,「德」就會越厚,厚德能載物。
❷ 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有什麼聯系
法律規范是靠硬性規定,道德規范靠個人自覺。二者相輔相成。
❸ 規則和道德之間的關系
道德和規則的關系是:道德是規則的基礎,規則是道德的衍生和具體體現。沒有道德的規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道德水平決定著規則的存在與否,規則反過來反映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和規則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遵守規則的人就是遵守道德,破壞規則的人就是破壞道德。
試想,君子為什麼稱其為君子?就是因為其講道德而遵守規則。如果其不講道德,當然就會破壞規則。如果有君子人聲稱說自己只講規則不講道德的話,那其就不能成為君子,只能稱為騙子。猶如美國為首的西方人一樣,它們對外宣稱什麼規則,卻因為自己沒道德,就屢屢破壞自己所說的規則。不講誠信,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能稱為君子嗎?不能!
如果有人非要稱其為君子,那麼充其量也就是個偽君子。實際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真小人。
說「君子之間相處,更多講的是規則:小人之間相處,才講道德。」,這話本身就是矛盾的。或者說是別有用心的胡攪蠻纏和強詞奪理。
凡是講道德的人都遵守規則,那麼遵守規則的人就是君子,就不是小人。相反的凡是講規則的人,其本身就必須講道德,不講道德何來講規則?如果用出題人的觀點來衡量,因講規則而講道德的人應該是小人,可其又是講規則的人,那麼其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呢?是不是有矛盾了,不能自圓其說了。
所以說,「君子之間相處,更多講的是規則;小人之間相處,才講道德。」這句話,本身就是鬼話,是用來欺騙那些無知人,為自己的小人行徑做掩護的,說這話的人其實本身就是個騙子。
❹ 人與中國的道德規范有哪些關系
我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對「人」是極其重視的,甚至將人放在了核心地位。因此強調「個體至善」、「重義輕利」,當然「個體至善」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強調義務,輕視權利。因此,塑造了極高的聖人人格。這種偉大的人格在我國歷史上隨處可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還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困擾民形象等,莫不如此。
在這種人格力量影響下,中華民族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這些理想人格表現出一個共同傾向,他們的主體性只是道德的主體性,即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性,他們不追求個人的地位和基本權利,而是處處追求著道德理想,處處體現著獻身精神。這樣就沒有把自己放在「人」這個主體的顯赫位置,也不注意對自我的珍視。
在這種道德意識支配下,我們人活著首先不是以自我為主體,甚至不知道自己首先是個人,幾乎是在為別人活著,很看重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評價我。這種價值取向,桎梏著人的全面發展,使個體毫無個性和獨立性,有的只是無條件地認同和追隨,在這種社會中,人民也毫無民主意識。
這樣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嚴重相悖。因此,中國道德規范的重建,必須倡導人們不僅要有道德的屬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的、經濟的屬性,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弘揚主體意識的同時,充分肯定個人的責任感意識,應充分重視人的權利,達到權利和義務的辯證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❺ 道德規范是什麼
道德標准亦稱「善惡標准」。是指判斷和評價人們行為是非、善惡、榮辱的尺度或根據對於道德標准問題,在倫理學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見解:
有的把「義」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准(孔子、董仲舒、朱裹等);有的把知識和理念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准(蘇格拉底、柏拉圖);有的把上帝的意志作為判斷善惡的標准(奧古斯丁);有的把幸福或痛苦作為判斷善惡的標准(伊壁鳩魯、斯賓諾莎等);有的把利與害作為評價善惡標准(功利主義者)。上述說法有的包含著一定的合理內容,但都沒有對道德標准作出科學的規定。
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認為:人們總是以他們所處那個時代的社會或階級所倡導或實際奉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直接作為評價行為善惡的標准。凡是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或規范的行為,這一社會或階級的人們即認為是善,反之即為惡。由於不同時代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因此還必須解決道德評價標準的客觀規定性。馬克思主義看來,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才是判斷行為善惡的客觀的科學的標准。
中文名
道德標准
外文名
ethics
目的
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
屬於
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
快速
導航
道德標准標準定義道德准則
簡介
在一定的時間區域內,為了指導並約束這一時間區域內的人們行為規范所形成的理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道德標準是倫理體系的定盤星是界定人為形為是非的准繩,拋開其階級和歷史成因,它當是人道主義品德的標准。
如簡單的理解成父母與子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泛化的人際之間如何相處、做人的基本准則,這不是高尚的標准,如儒家的一些道德思想是適用於一夫多妻制的舊式道德標准。
新時期的道德標準是建立在人人平等這個基礎之上,以和諧為准則的,它更多的體現了個體在社會中的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
道德標准
道德標准(ethics),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
標準定義
人力資源作為各種社會資源中最具潛力、最具能動性的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因素。企業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必須對人才進行合理使用。人力資源使用並不簡單地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
❻ 我國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與道德存在三種基本關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立法工作,不斷加強民主科學立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這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定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的積極成果。例如,我國法律規定誠實守信、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同事之間的友愛關系、上下級之間的關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扶危濟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況下,不要隨意使這些道德問題成為法律問題。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對於需要法律禁止和懲罰的不道德行為,對於需要法律褒獎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為,都應當通過立法予以必要體現。當務之急,應當進一步加強有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立法,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堵塞立法漏洞。
當然,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麼法律、在何時、怎樣介入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結論。
(6)道德和規范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
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❼ 道德規范與道德品質的關系
品德和道德是有區別的.首先,研究的范圍不同.道德是社會現象,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和准則,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品德是社會道德規范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是個體現象,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其次,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不同.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不以個人品德有無為轉移,具有明顯的社會歷史性和階級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社會的制約,還受個體生理、心理活動規律的制約.所以,盡管有相同的社會、社會階層、教育環境,但每個人的品德行為表現卻不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應看到道德和品德的聯系性,又應該把這兩個概念嚴格的區別開來加以運用.
❽ 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區別
區別如下:
1、意抄思不同
法律規范是指襲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而道德規范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
2、范圍不同
法律規范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是統治階級的;而道德規范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3、表現不同
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而道德規范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因此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