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法學論文
A. 法學論文的法學論文格式及方法
法學體系為邏輯縝密的層疊結構,體現了法學研究范圍的明晰化和專深化。因此,關於法學專業論文的寫作要求有著法律制度和學科範疇的理論建構。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體現出較大的差別。
一、目的與要求
認真撰寫法學畢業論文並順利通過論文答辯,是取得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法學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各環節的初步、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對教學質量的全面檢驗。詳言之,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對法學中的理論問題和司法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獨立的分析研究,並能明確、恰當、充分地表述研究的成果,開始學習、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某一專門學術問題的方法,鍛煉撰寫論文以解決某一學術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寫法學畢業論文,就是要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將來寫什麼都可以。
法學論文的寫作要求:
(1)從理論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確定法學畢業論文題目,論文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層次清楚,理論聯系實際,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2)法學畢業論文要能反映出學生的理論水平與業務水平和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力求有自己的新見解,材料要充實,堅決反對大段摘抄、整篇抄襲、請人代寫等不良現象
(3)論文要能系統地闡明法學畢業論文題目所包括的主要問題,並力求做到概念明確、文理通順、邏輯嚴謹、結論合理,符合學術規范,體現學術思想。
二、題目和論證角度
首先,確定自己的法學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如法律專業有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婚姻家庭法、國際私法等多門課程。這就要求法學專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會和知識背景確定了大的方向後,還要確定具體的方向。雖然法學畢業論文論述的只是某一基本問題的一點,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學術水平,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其次,選擇具體的法學畢業論文題目。應該是本學科中帶有基本性質的某個重要問題的某一重要側面或某一當前疑難的焦點,解決了這一點,有推動全局的重要意義。大題目容易寫得很膚淺,沒有價值,小題目能做出大文章,容易從各個方面把它說深說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三、准備工作
(一)搜集材料
所謂准備,主要就是充分佔有資料,研究、參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夠就寫不出好文章。讀的書看的論文很少,知識貧乏,是沒法寫論文和提出新的見解來的。
如何搜集資料?可以圍繞法學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和具體題目,去圖書館、書店,查找有關的專著、論文集、主要法學期刊以及最近幾年的統編教材,也可以在網上搜索、查找法學論文。搜集材料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思考鑽研、形成論點的過程。
(二)確定論證的主題和方法
在提煉材料的過程中,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同意別人的論點,但自已有獨特的感受,可從新的角度補充新的理由,豐富別人的論點。
二是不同意別人的見解,可以展開爭論,但必須注意忠實地引用原文,說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別人的啟發,在別人見解的基礎上產生新見解,或者別人沒有講到,自已有見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創見。
論文的主題,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靈魂。法學畢業論文的主題,就是作者對這個法律問題研究成果的基本觀點。主題應力求做到以下五點:
(1)要正確,符合法理和客觀規律
(2)要新穎,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不人雲亦雲。
(3)要直白,不要隱諱。法學畢業論文的主題越直白明確越好,要讓讀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讓讀者雲山霧罩,看後不知道說的是什麼。
(4)主題要貫徹始終,在文章中不能改變,應圍繞中心和基本觀點去寫。
(5)主題要簡明,理論要深厚。
論證方法是說明主題的基本方法。一般來說,法學畢業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是立論,即確立文章的基本論點,圍繞這個主題,全面闡述它的正確性、必要性和適用性。有時,也適當運用駁論的方法,如針對某個問題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對它們進行評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具體的論述方法來看,一般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
(三)論文提綱
擬寫法學畢業論文提綱的主要好處是幫助自己從全局著眼,構建論文的基本骨架,明確層次和重點,簡明具體,一目瞭然。論文定稿後,修正或保留的提綱就變成了目錄。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把材料組織成一個理論系統,而不是毫無層次、毫無邏輯聯系地羅列和堆砌在一起。
B. 誰可以提供一篇法學論文
法學論文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法學論文包含以下方面:
法學學術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法學學術論文是以法為研究對象的理論文章,法學學術論文的一般格局是
(一)題目。題目是論文的窗戶,它應是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好的論文題目能大體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內容、意義。題目引用語要確切、簡潔、精煉、通俗和新穎。確定題目時,題目要專一,開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二)內容提要。就是將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地概括出來,使讀者了解論文概貌,以確定其有無閱讀價值。提要以二三百字為宜,不要過長。一般較短的論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寫提要。
(三)緒論(引論、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研究該課題的動機,目的、意義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到何種程度,哪些尚未解決,說明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的主要成果和貢獻。這部分佔比例要小,起簡介作用。文字要簡潔、明確、具體,使人看到緒論,就知道本文的基本價值。
(四)本論(正文)。這部分佔論文的絕大部分篇幅,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作者表達研究成果的部分。這部分的關鍵在於論證,即證明作者所提出的論題。這里包括課題的提出,對解決問題的設想、研究過程(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主要數據)、研究結果等。寫這部分要注意理論的運用和邏輯推理,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過渡銜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質。如果內容多,可加小標題。也可使用由大到小的不同序碼。
(五)結論。是整個研究的結晶,是論證得到的結果,即對本論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概括而得出的結論,審視整個課題的答案。寫結論時,措詞要嚴謹,邏輯要嚴密,文字要簡明具體,使讀者看到作者的獨到見解。不得使用「大概」、「可能」之類含混不清的字眼。不能得出明確結論時,要說明有待進一步探討。
(六)參考文獻。在文章的最後註明寫作論文時所參考的文獻;引用別人原話或原文時還需註明出處,以便查找。這樣做反映作者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表示作者對他人成果的尊重。也反映了作者對本課題的歷史和現狀研究的程度,便於讀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情況、評價論文的水平和結論的可信度。
法學論文和其他科目的論文相比,寫作更應嚴謹、審慎,論文撰寫者除了進行學術研究外,同時承擔著為政府法制建設提供參考意見的職能,因此事關重大,不得不慎。
當今世界,信息豐富,文字浩瀚,能對資料作分門別類的索引,已經備受歡迎,為科學研究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而整理性論文,不僅提供了比索引更詳細的資料,更可貴的是整理者在閱讀大量的同類信息過程中,以他特有的專業眼光和專業思維,做出篩選歸納,其信息高度濃縮。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學術精華較為系統地綜合成既清晰又條理的問題,明人眼目,這就是創造性綜合。這種綜合,與文摘有明顯區別。這種綜合需要專業特長,需要學術鑒賞水平,需用綜合歸納能力,更需要發現具有學術價值問題的敏銳力。
C. 急~~!法學論文
商品房預售法律規制的經濟法視角 【摘要】市場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笠的調節方式和調節過程存在著自身 無法克服的局限性,阻礙整體利益的實現,影響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於「市場失靈」,國家不得不進行干預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在商 品房預售中買受人處於明顯的弱勢,出賣人也往往利用優勢地位損害 買受人的利益。本文力求以經濟法學的其本法律價值為指導,以利益 分析為線索,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實現利益的平衡,以及通過懲罰性賠償 對處於弱勢地位的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實現法律的公平之義。 【關鍵詞】商品房預售;市場失靈;國家干預;懲罰性賠償制度 L商品房預售與經濟法平衡性原理一缺陷矯正 商品房預售中常常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市場失靈」就需要 國家進行干預來矯正缺陷。國家干預是指國家基於公共利益,為 了實現實質公平而通過立法活動限制市場主體意思自由,並迫使 其服從的意志及表現。自由放任基礎之上的市場競爭機制,並非 在任何領域、任何狀態下都能夠充分展開,而在另外一些領域或場 合,市場機制即使能夠充分發揮,也無法達到符合整個社會要求的 正確資源配置效果。這些問題就是市場經濟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固 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經濟理論將它們統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 靈』是由市場機制調節的自身缺陷造成的。市場機制缺陷和失靈, 既不可能由市場機制本身克服,也不可能由商事主體的行為解決, 只能由政府出面進行適度干預。是因為政府有著糾正市場機制失 靈的特有優勢,如征稅、審批、處罰等,」政府是唯一有能力和社會 成員相平衡的組織」。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希望國家多負起 直接投資之責」。他主張對資本主義加以」明知管理」,在市場失靈 的情況下,國家應當積極的干預經濟,擴大政府職能,刺激投資和 消費,這為現代國家干預機制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極大地開發 利用了國家干預的力量。 法律是經濟的上層建築,國家干預正是以」市場失靈」作為其 存在根據的。並圍繞兩個目的進行,一是為了追求實質公平與實 現良好的市場秩序;二是規范立法層面以外的國家管制。其界限 應當是防止預售方這一利益集團損害預售方利益,即對預購方進 行事實上的管制,防止預售方之間的惡性競爭,保持公平的競爭環 境。 市場的真諦在於競爭,而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僅是一種假象, 是根本不存在的,即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僅靠當事人自治是不可 能保持有效的市場秩序的,這一點在商品房預售制度中表現尤為 突出。 商品房預售是我國目前房地產交易的主要方式,據有關資料 表明,載我國房地產開發資金中,預售款已佔房地產全部見者資金 5創毛左右。實踐證明,完全依靠市場機製作用的自動調節是不可 能實現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發展的,放任自流的商品房預售會引起 房地產交易中的過度投機、欺詐等違法行為,不僅會嚴重損害預購 方的利益,而且會造成經濟的動盪。而且,投資商品房預售市場具 有高利潤、高收益的特點,這種巨大的利益驅使完全可能促使以追 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事主體個體爭先恐後地進人這一行業,最後導 致社會資源過於集中,供大於求,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因此,國 家需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這點在商品房 預售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近期央行不斷的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以 及多項國家政策法律的出台正是為了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使 之回歸理性。 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結合,使得個人利益與全 局利益可以同時兼顧。通過國家在某些領域發布靈活的政策,可 以使市場體制外的經濟關系也能得到有效的調節。通過國家強有 力的監管,可以規范市場的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國家對經濟的統 籌安排輔助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合理配置。國家對市場主 體提供信息,保證了交易起點的公平。國家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保證了市場經濟的順利展開。國家縮小貧富差距,保障了市場競 爭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因此,國家作為」看不見的手」干預」市場失 靈」,將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和政府指導作用相結合。 2 . 商品房預售與經濟法傾斜性原理-一實質公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房預售是獨立平等主體之間就期房進 行等價交換,平等的預售房與預購方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但是這 種平等也只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和平等受法律的保護。但是契 約自由-一」其流弊使經濟上的強者利用契約為欺壓弱者的工 具,或契約自由為掩護而產生影響社會公序良俗的情事,所以契約 自由遂有其限制,大抵由個人契約趨向集體契約,由形式契約趨向 契約內容的限制」合同自由和國家干預是應交易中效率和公平者 兩個價值趨向而產生的。合同自由追求的是效率,國家干預則是 為了確保實質上的公平。在現代民法中,合同自由受到各個方面 的限制,國家處於社會利益的考慮,為維護交易安全、維護社會正 義、保護弱者(消費者)的目的,在強調合同自由的同時,兼顧合同 公正,允許國家適度干預。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正義即公 平」,從社會理論和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公平分為自然公平(普遍 公平、形式公平)和矯正公平(實質公平),前者是自然主義的基礎, 後者是國家干預的理由,而傾斜性成為矯正公平的內在要求。 市場經濟發展的萌芽階段,各市場主體之間經濟實力大致相 當,」意思自治』,也就自然成為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但隨著市場 經濟的發展,兩極分化愈演愈烈,強勢主體和弱勢主體之間的分歧 也越來越大,』意思自治」這一原則己成為強勢主體對弱勢主體進 行殘酷掠奪的絕佳理由。所以,預購方相對於預售方常常是處於 弱勢地位,雙方的交易實質不公平。自治法認為法律法意義上的 公平僅僅是指形式公平,它意味著機會平等,即社會資源平等地向 市場開放,競爭的起跑線均等,市場主體同等的不受歧視,市場主 體平等地擁有實現其經濟目的的手段。而國家管制所追求的公 平,是在承認經濟主體佔有社會資源的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 種結果上的公平,即實質公平。因為預購方和預售方懸殊的勢力 對比,往往造成預售方侵害預購方權益的後果,這就要通過國家干 預進行矯治,用以實現實質公平。商品房預售法律制度中國家干 預所追求的終極價值之一應當是實質公平。國家干預的方式是對 特定對象給與傾斜性的支持和保護。 房屋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屬於生存權的基本內容,應當 受到法律的優先保護。對公民個人消費的優先保護體現了現代民 法社會本位的發展趨勢,是現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引發對公民基 本生存權利予以特殊保護的客觀要求。公民個人與法人團體相 比,前者處於弱者地位,在經濟實力、聯合程度、消費認知能力等諸 多方面都很難與以法人形式出現的經營者相匹敵,因而法律維護 公平的宗旨要求在保護的取向上應對消費者有所傾斜。正是體現 了經濟法傾斜性原理。 3 . 商品房預購人利益的救助機制--一懲罰性賠償資任制 度 3 . 1懲罰性賠償責任體現著經濟法的價值 商品房預售由於交易周期長、可預測性差,房地產開發商在資 金、技術、信息或是社會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而 商品房預購人常常因欠缺交易經驗及足夠的交易信息和能力,很 難與開發商抗衡。預售人處於弱勢地位,保護弱者以維護社會利 益平衡是現代社會法治精神所要求的,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的 法律,維護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是經濟法的根本目的, 對預售商品房消費者權益的優先保護也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 追求。 法的形式價值是指自身的價值。在全社會范圍內,經濟法責 任的形式在於維護經濟安全和實質正義。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的 形式價值也在於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正義價值的促動,在於實 質正義。法律責任的設定都是為了實現矯正正義,但現實生活中, 法律制度的不完備性和行為人的履行差錯,使法律責任並不能完 全矯正不正義,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產生是為了彌補這種矯正不足。 懲罰性賠償制度通過給受害人一筆額外的賠償金,來使受害人的 權利恢復至未被侵害之前的狀態。在實際的補償性賠償中,受害 人及其家屬為了伸張正義而花費的時間、精力,而受到的周折、辛 酸常被忽略,這與現實的高訴訟成本、艱難訴訟過程極不相符。回 到現實中,補償性賠償是不能夠充分有效地矯正不正義的,因此它 需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補充,以維護實質公平。 商品房消費者權利作為消費者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之一,懲罰 性賠償制度能夠更好的彌補消費者的損失,體現經濟法的實質公 平。 32我國商品房預售領域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及其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 條即通常所說的」雙倍賠償」,自此建立了民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 度,直接目的一是使受害消費者獲得合理補償;二是從社會公共利 益著眼,制裁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以減少欺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雖然明確了有限度的適用懲罰 性賠償,但卻沒有明確商品房作為商品的屬性,也沒有明確適用 《消法》規定的雙倍賠償條款。其中第8、9條分別對兩類惡意違約 行為和三類欺詐行為引人了限於購房款一倍以下的懲罰性損害賠 償制度;第14條在商品房面積誤差絕對值超出3%部分的房價款 及利息實行雙倍返還的規定也具有懲罰性賠償的性質。這三類欺 詐行為是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 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己經抵押的事實;故 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安置房屋的事實。 由此五種情形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 時,買受人除可以請求返還己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外,還可 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己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發布虛假 商品房銷售廣告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其符合上述情形的構成要 件,作為買受人的消費者可以主張懲罰性賠償。 該司法解釋的出台突破了傳統的補償性賠償的合同責任理 論,折中性地引人了懲罰性賠償責任,但是與《消法》第49條規定 的懲罰性賠償的嚴格責任還有較大距離,對於商品房是否屬於生 活消費品依然沒有定性,這樣對於遭受欺詐的購房消費者而言,仍 然不能直接援用《消法》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該司法解釋仍然 是一個對商品房開發商的不合理利益與購房消費者的合理利益之 間的折中妥協產物,實際上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筆者 認為,針對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應當旗幟鮮明地適用《消 法》,這樣,既規范了開發商的經營行為,又維護了購房消費者的合 法權益,同時又能促進我國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l]李昌麟 . 經濟法學附1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 [2]王澤鑒 . 民法學說與利例研究(第5冊)【MI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8年 . [3]王澤鑒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6冊)【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8年 . [』]符啟林.商品房預售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加1年. [5]邱本 . 自由競爭與秋序調控時].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網劉武元房地產交易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 閉高富平、黃武雙 . 房地產新論附].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咖年 . [81李昌麟、許明月.消費者保護法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 [9]斯蒂格利英.鄭秉文譯.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M] .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 社,1998年 . [l0]金香愛 . 關於商品房」雙倍賠償」的經濟法理思考[Jl . 河南省政法管理 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2) 【川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 , ZOx)年,(4) . 〔12]劉楠.論公法、私法二元結構與中國市場經濟 . 民商法論叢第4卷[C1,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 【13]王立峰 . 論懲罰性損害賠償.民商法論叢第15卷匯C] . 北京:法律出版 社,2(期)年 . 【14]劉俊海 . 旗幟鮮明地適用消法第49條困1人民法院報2003年 . 〔151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解釋與適用 . 困1人民法院 報,2(X)l年3月29日 . 【l6]凱恩斯 .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附l商務印書館,1981年 .
D. 5000字法學專科論文
73. 論行政拘留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字數:6982,頁數:08)
74. 論但書情節的罪與非罪(字數:11170,頁數:13 )
75. 論受賄罪的情節與量刑(字數:12802,頁數:14 )
76. 「不予處罰」在公安行政執法中的應用(字數:7605,頁數:14)
77. 《勞動合同法》實施中的若干問題引起的思考(字數:7450,頁數:13)
78. 安樂死立法研究(字數:12897,頁數:25)
79. 城市房屋拆遷行為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字數:6845,頁數:13)
80. 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引發的法律思考(字數:7009,頁數:14)
81. 對我國死刑制度的幾點思考(字數:8104,頁數:16)
82. 對新保險法關於告知義務的思考(字數:7979,頁數:14)
可聯&>系Q+.Q:89..36.........後面輸入....28
..........接著輸入......136
Q+Q空間.里有所有內-容。可$代,$寫
83. 關於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的思考(字數:7501,頁數:15)
84. 計算機犯罪主體研究——增設單位犯罪的可行性分析(字數:6790,頁數:14)
85. 論夫妻財產約定製度(字數:6475,頁數:13)
86. 論夫妻共同財產(字數:6499,頁數:12)
87. 論公民的遺囑的權利(字數:7345,頁數:14)
88. 論建設工程合同的爭議(字數:8151,頁數:16)
89. 論交通肇事罪的立法缺陷與完善(字數:8401,頁數:16)
E. 寫一篇不少於1000字的《法學概論》課程小論文
採納
F. 求關於法學的論文
內容提要: 企業社會責任最初以道德責任的形式出現,後來,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逐漸發展為法律責任和軟法責任,並同道德責任並存。由於法律責任能夠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因而法律責任化後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便變得非常確定。當然,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擴大法律責任化的范圍。有時,軟法可以藉助其特有的提倡性規范促成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但由於缺少了國家強制力的推行,因而軟法化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總體上變得不確定。這時有必要引入司法能動主義,且從廣義上看,司法化也屬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化的應有之義。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社會組織甚至企業,為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實踐。但是,對處於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企業,甚至是處於同一地域、文化中的不同企業來說,其社會責任承擔的狀況依然千差萬別。這是因為,在排除考慮法律等強制性制度安排因素的情況下,這種倫理色彩濃厚的責任承擔的實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行為主體的道德素養——當然,這又更深層次地取決於行為主體所處社會共同體的道德水平,而道德則總是「具有多樣性」。[1]作為調整人類行為的基本規范的道德和法律並非互不相干,某些情況下,法律對已屬道德調整的行為的補充調整完全能夠強化倫理的約束效果,道德和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調整便是如此。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性質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業的社會性的責任,迄今依然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概念——正如泛美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持續發展部原經理AntonioVives指出的,即便是「『社會性的』和『責任』這兩個詞也都總是被人曲解,比如,有些人認為『社會性的』是指諸如健康、教育、安全之類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一般是屬於政府責任(responsibility)范圍內的。其他人則更為恰當地將其定義為企業活動范圍內的地球(planet)和環境。對於『責任』一詞,一些人認為其指企業行為(actions)的責任(accountability),其他人則認為是對社會的職責(ty),還有些人認為是良好的判斷(即金科玉律中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至於對「企業社會責任」一詞的解釋,在官方的、國際組織的、民間的和學術性的各種定義中的分歧更是隨處可見。
盡管如此,人們現在對「企業社會責任」還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識,即企業社會責任是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的企業傳統經營理念的修正,其本質是要求企業在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應當維護和增進其他社會利益。當然,由於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不一,不同人眼中的「其他社會利益」的范圍和程度並不盡相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對其性質的不同看法。就本文的主旨來說,對企業社會責任性質的界定是研究其法律化的前提。
(一)最初的道德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
企業社會責任並非自古存在。在古典經濟學視域中,我們現在所界說的「企業社會責任」是無以立足的,市場主體如果有什麼社會責任的話也被嚴格限制在商業合同關系的范圍之內,或者,如古典經濟學集大成者亞當·斯密所主張的,市場主體的活動本身就是實現社會責任的活動——「誠然,他所考慮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寧說必然地導致他去採取最有利於社會的使用方法。」「他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一個他無意追求的目的。雖然這並不是他有意要達到的目的,可是對社會來說並非不好。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常常能促進社會的利益」。[3]現在,這種觀點依然存在,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者同樣反對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他主張「企業僅具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社會責任——在法律和規章制度許可的范圍之內,利用它的資源和從事旨在於增加它的利潤的活動。」弗里德曼甚至斥責企業社會責任學說為「一種自由社會里根本的破壞主義」,是「最壞社會的信條」。[4]古典經濟學的主張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深信充分、完全的市場競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因為競爭是以一人之「自利」之心對抗另一人「自利」之心的最有效機制。當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否定也並非古典經濟學一家之言。在管理學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如果你發現經理主管打算承擔社會責任,立即解僱他,越快越好!」[5]韓國商法學者李哲松教授也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一說有違「企業乃純粹的營利性組織」這一本質,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模糊,義務對象也籠統而不明確。[6]
但是,「自利」驅使下的市場主體這種對利潤最大化的唯一追求顯然同社會對其的要求和期望相背離。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和19世紀自由市場經濟向社會市場經濟階段的演進,一方面,社會化成就了市場主體規模的大幅擴張,也給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另一方面,與市場活動相關的一系列外部性問題隨之而來,如環境污染、勞工待遇惡化、損害消費者利益、貧富分化等問題日益突現,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對市場主體的道德指責和抱怨聲隨之而來且越來越強烈。被指責的市場主體除自然人之外,更多的是企業,尤其是公司制企業,其在19世紀後成為市場主體的主要組織形式。
早在1895年,美國社會學界的著名學者阿爾比恩·斯莫爾(Albion w.Small)就曾在美國社會學創刊號上呼籲「不僅僅是公共辦事處,私人企業也應該為公眾所信任」,這標志著企業社會責任觀念的萌芽。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ton)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說法,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並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含道德義務。1953年,美國的另一位學者霍華德·R·鮑恩(Howard R.Bowen)出版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書,才使企業社會責任正式走進人們的視野。[7]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普遍要求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兼顧企業職工、消費者、社會公眾及國家的利益,履行保護環境、消除污染等社會責任,將其經營目標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至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問題正式成為政府和社會討論研究的普遍話題——「今天,社會責任『是否需要承擔』已經過時,唯一剩下的問題就是:『具體承擔什麼和怎樣承擔』」。[8]
從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最早產生於社會對企業的一種道德要求,它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責任——「企業既不是機器也不是動物。它們是由人來運行的組織,而且正因為如此,即使它們不是道德人,但是卻具有了接受道德評價的道德身份。」[9]
(二)多元化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最初為「道德責任」並不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就是道德責任。但是,當前仍然有不少人主張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最初屬於道德責任,而且是徹頭徹尾的道德責任,此即道德責任論者。道德責任論者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喬爾·巴肯指出的,「也許是因為『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詞由慈善事業進化而來,所以許多人繼續將其同『慈善事業』等同。」[10]在道德責任論者看來,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也不需要藉助法律等機制,有的學者甚至聲稱其可以自我實現。如美國馬里蘭大學法學教授費爾法克斯(Fairfax)指出,一般來說,企業會兌現他們承擔社會責任的承諾。「更重要的是,即使企業的行為跟他們花言巧語(rhetoric)的責任承諾不一致,也存在促成這種一致的極大可能性。社會心理學表明,當一個人作出許諾的時候,她會經歷來自使其自身行為同許諾相一致的內部的和外部的壓力。換句話說,這種壓力戲劇性地增加了許諾者同他行為的一致性。而且,當諾言以書面的、公開的和不斷重復的方式表現時,許諾影響其行為的機會將進一步地大大增加。」[11]當然,他也認為,「企業是擬制的實體,那些能對自然人形成推動並使得其言行一致的力量可能並不能對企業產生作用。進一步地,盡管企業由一個個的自然人組成,這些人也都具備那種推動自己言行一致的力量,但是,在企業的場合中這些力量可能變得銷聲匿跡。」[12]但他仍然「堅持認為這些障礙是可以被克服的,特別當我們將關注的目光投在增強企業代理人個人兌現企業責任意識的戰略上時。」[13]
但顯然的是,將企業社會責任等同於道德責任很難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同。一個最典型的例證就是,現在的企業社會責任同法律之間必然會存在某種關系。正如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Ostas教授指出的,「僅僅討論商人的社會責任而不涉及法律是困難的,因為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總是交織在一起。法律責任可以通過罰款、監禁或者民事責任等法律制裁得以強制實施,比較起來,社會責任還包括那些不能通過法律制裁強制實施的責任。社會責任明顯包括法律責任,但是其概念比後者更為廣闊。」[14]
實際的情況是,企業社會責任雖最初產生於道德的需要,但這種道德責任並未到此為止。倫理的軟約束離不開法律的強化,道德良知的自律和輿論約束的他律並不能普適於所有的市場主體,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在存在任何實在法體系的社會(國家)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除了繼續由倫理予以調整外,另一部分(特別是對企業的道德底線要求)則逐漸上升為(廣義的)法律要求:(1)對於有些社會責任的承擔,法律直接對企業施加強制性,此時道德責任便成了法律責任,自然資源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公司法中的相關強行性規范便是其體現。(2)對於另外一些社會責任的承擔,有時由法律以鼓勵或一般性義務的形式向企業提出要求,但法律並不能直接強制企業承擔,這種社會責任可稱之為狹義的軟法責任;有時又可能被正式立法主體以外的社會共同體、組織等以制定規范的方式對企業提出要求,這種社會責任同樣不具有國家強制實施性,此即廣義上的軟法責任。[15]
因此,從倫理責任發展而來的企業社會責任既可能是法律責任,也可能是純粹的道德責任,還可能是軟法責任(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即一種多元化的責任。實際上,「企業社會責任」本來是個外來詞,在英文中,Responsibility、Duty、Obligation和Liability都可譯為「責任」。Duty是具體法律義務上的「責任」,Obligation是具體的法律或道德約束,Liability是歸責意義上的「責任」,而「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責任」——Responsibility則是指角色及其權義設置,既可以是某種法律上的義務、職責職權,也包括倫理或道德范疇的義務或角色定位。[16]
不同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機制不一樣,法律責任可以由國家強制實現,道德責任與國家強制無關,軟法責任則介乎兩者之間。例如,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在《商事公司的社會責任》的報告中列舉了58種要求公司付諸實踐的、旨在促進社會的進步的行為,涉及了10個領域。同時,他們又將這些社會責任行為分為兩類:一是自願性的行為,由公司主動實施並由公司在其實施中發揮主導作用;二是非自願的行為,這些行為由政府藉助激勵機制引導,或者通過法律法規的強行約束來實施。[17]顯然,這里的「自願性」還是「非自願性」行為取決於企業社會責任到底是法律責任、軟法責任還是純粹道德責任。當然,這三者之間的邊界也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各自的范圍從而強制性程度也會發生變化。在現代法治國家,由於藉助法律機制無疑有助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因而考察這三者之間界限的變化,尤其是將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和軟法責任化,並探討其實現機制便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及其限制
法律責任的典型特徵是能夠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現。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一旦由立法以法律責任的形式體現出來,即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這種最初的道德責任的實現便變得非常確定。當然,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意義在於如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擴大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范圍,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
(一)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形式
由於法律責任產生於行為主體對強行性法律規范規定義務的違反,因而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只能通過立法的方式完成。當前,許多國家的公司法和商法典通過強行性法律規范不同程度地實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公司法中體現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最早可見於1937年的德國《股份公司法》,其中規定公司董事「必須追求股東的利益、公司雇員的利益和公共利益」。[18]2006年修訂並於2008年實施的《英國公司法》第172條第1款也規定:「公司董事必須以一種其善意地相信為了其全體成員利益而促進公司成功的方式行事,並且在如此行事時,已經考慮了:(1)任何決策從長遠來看可能的後果。(2)公司雇員的利益。(3)培植與供應商、顧客及其他方的商業關系的必要性。(4)公司的運作對社區及環境的影響。(5)通過高標準的商業行為來維持聲譽的願望。(6)在公司成員之間公平行事的必要。」該條第2款規定,當公司的目的條款包含,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追求其成員之外的利益的條款時,第1款即應當在以下意義上產生效力:為了公司全體成員利益而促進公司成功,也就是等同於實現第1款所列的目的。[19]2005年的日本《商法典》通過修改公司法中的各項制度來使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特別規定了公司債管理公司制度、公司債債權人會議制度,在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上獨樹一幟。[20]
除了公司法和商法典外,其他立法通過強行性規范也同樣能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如,英國1986年《破產法》第214條規定,如果公司董事或影子董事知道或應當知道該公司的破產清算不可避免,卻繼續操縱公司進行交易而不採取積極措施盡量減少債權人的潛在損失,這時所進行的交易為不當交易(wrongful trading)。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有權要求股東認購公司未發行的股份。這些規定當然成為保護員工、債權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利益的法律基礎,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21]美國自1985年後也有近30個州通過法律特別規定:董事會在制定重要經營決策,特別是在決定是否接受和拒絕一項股權收購方案時,除了考慮股東的利益外,還要考慮其他參與者的利益;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又頒布了一系列嚴肅公司道德准則的法案,如《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加大對忽視社會責任、侵害相關利益者的企業的處罰力度。幾十年來,美國政府不斷地通過各式各樣的法令,從職場、產品安全、消費者保護、環境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用強有力的執法來約束和規范企業的行為。[22]
我國《公司法》也以強行性規范的方式規定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於1/3,並強化了監事會的職權;由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之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上市公司應設立獨立董事,等等。這些規定實質上已經將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了,比如,如果公司在注冊成立後違反這些強行性規定,根據我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將導致相應法律責任的產生。同國外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途徑類似的是,我國《公司法》中的上述規定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一部分,況且,企業的范圍也大於公司的范圍。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行性規定還零星體現於破產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稅法等立法之中。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對「企業社會責任」一詞的含義和性質的不同解讀,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范圍有不同理解。有的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社會責任」包括「消費者保護、勞動者保護、環境保護等法律責任」,[23]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對公司和債權人、雇員、供應商、用戶、消費者的關系完全可以用固有的誠實信用原則來調整,而公司社會責任僅是公司在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中負有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以及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4]
(二)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限制
如前文所見,道德規則可以變為法律規則,此正如霍姆斯法官的名言:「法律乃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部積淀」。[25]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道德規則都有必要且有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在賦予其強制性時尤其如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過程中同樣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
1.企業社會責任只能是道德底線的要求
道德是有層次之分的,法律責任化的只是道德底線的要求。富勒將道德分為義務的道德和願望的道德兩類,願望的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實現人之力量的道德」,它「好比是批評家為卓越而優雅的寫作所確立的標准。」而義務的道德是一種基本的要求,就如「語法規則」,「如果說願望的道德是以人類所能達致的最高境界作為出發點的話,那麼義務的道德則是從最低點出發。」[26]根據富勒的觀點,能上升為法律的只能是義務的道德,即最基本的道德,「如果我們要尋找人類研究領域之間的親緣關系的話,法律便是義務的道德最近的表親,而美學則是願望的道德最近的親屬」。[27]博登海默也指出,在道德價值的這個等級體系中,我們可以區分出兩類要求和原則。第一類包括社會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們對於有效地履行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必須承擔的任務來講,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或極為可欲的。避免暴力和傷害、忠實地履行協議、協調家庭關系、也許還有對群體的某種程度的效忠,均屬於這類基本要求。第二類道德規范包括那些極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的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則遠遠超過了那種被認為是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所必需的要求。慷慨、仁慈、博愛、無私和富有愛心等價值都屬於第二類道德規范。對於第一類道德要求,即道德的基本要求,其「約束力的增強,當然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則而實現的。禁止殺人、強奸、搶劫和傷害人體,調整兩性關系,制止在合意契約的締結和履行過程中的欺詐與失信等,都是將道德觀念轉化為法律規定的事例。」[28]
對企業社會責任來說,能法律責任化的同樣只能是最基本的道德,即道德底線的要求。實際上,只要考察一下當前已經法律責任化的企業社會責任,如有關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勞工等強行性法律規范,就可以發現其都是對企業道德底線的要求。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法律對道德底線的判斷會發生變化,從而道德責任向法律責任轉化的現象會持續不斷,這就如泛美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持續發展部原經理Antonio Vives指出的,「『構成負責任的行為』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是變化的,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和同一個文化,也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化。幾年前,人們並不認為食品公司對於它顧客的肥胖有什麼責任可言」,[29]而現在,公司顯然需要為此承擔道德責任甚至法律責任。
2.法律責任的實現必須具有現實性
米爾恩曾說,「不是所有嚮往之物都能成為法定權利」。他並以就業為例對此做了說明:「不可能存在就業的法定權利,倘若這一權利意味著無論何時何地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種類的工作的權利。由於自然和經濟的原因,這種權利的相應義務,是政府和任何社會性權威機構都不可能履行的。」[30]米爾恩的話揭示了一個本質問題:嚮往之物的實現必須具有現實性。將其應用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也是同樣適用的,對於企業社會責任這種「嚮往之物」,只有當其法律責任化後能夠實現才具有現實性。這里繼續以就業為例予以說明:就業是勞動者改善生活甚至維持生命的基礎,對於企業來說,它們一般有能力保障勞動者的就業,在經濟不景氣時它們也可通過減少管理層薪酬等方式盡量不跟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看,保障勞動者的就業,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不跟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但顯然的是,立法不可能將這種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化,因為其不具備強制實施的現實性,「道德義務法律化的前提是該道德義務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遵守,如果超越社會理解和接受的限度,對義務主體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加考慮,勢必會導致法律的遵守狀況不如人意。」[31]
此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化還會受到其他一些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如社會和立法機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立法水平,反對聲音的強弱——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Lawrence E.Mitchell教授就堅持認為,「引起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行為和許多同公司治理有關的內部問題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公司法對公司實體以及它的管理層的道德限制。他的結論是:通過放鬆這些法律限制應該可以增加公司及其管理層的道德義務(accountability),並且因此增強責任感。」[32]如此等等。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軟法責任化與司法能動主義
根據制定(或形成)主體、產生程序、表現形式和保障措施(或約束力)等方面的不同,法有硬法(hand law)和軟法(soft law)之分。硬法是指由國家創制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規范體系,具備法律責任條款是硬法的典型特徵,前文中關於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化的規范即屬於硬法規范。軟法的界定則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軟法的制定主體僅限於立法機關,「狹義上的軟法是指,由社會公權力所制定的不具有強制拘束力的行為規范,軟法與硬法的劃分標准在於『是否具有強制拘束力』。」[33]在國外,軟法也多在狹義上使用,如美國芝加哥大學Jacob E.Gersen和Eric A.Posner教授就將軟法「定義為立法權威制定的規則,它不必遵循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所必需的憲法的、其他正式的形式或程序。」[34]從廣義上看,所謂「軟法」,是指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范,它是一種由多元主體經或非經正式的國家立法程序而制定或形成的,並由各制定主體自身所隱涵的約束力予以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35]軟法的主要淵源包括國家立法和政治組織形成的規則和社會共同體形成的規則。[36]本文對軟法的界定採用廣義說。當企業社會責任由軟法予以規定的時候,企業社會責任便軟法責任化了。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軟法責任化
。
G. 小學五年級的法制小論文怎麼寫
法律是神聖、神秘、威嚴、崇高的,它就像一個守護神,伴隨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法律,就像天空中無數的星星,指引著人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齊天大聖,用它那雙火眼金睛來明辨是非,扶善懲惡。法律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在那莊重的法庭上,在獵人們心中……
今天,路上仍然是有條不紊,沒有一輛車、一個人闖紅燈,交通十分流暢。我走過馬路,心裡高興得想:寬敞的馬路上,人人都遵守法律,生活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當那莊重的法庭上傳來法官最後的判定,聽見的便是一個人的懺悔,一個人的欣喜。當法庭上坐著一個觸犯了法律的罪犯,那麼法律一定會嚴懲,而法律給他的這次教訓,也許會讓他開始重新做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法律從不冤枉好人,這是公正無私、懲惡揚善的法律。
「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這是千百年前的古人流傳下來的至理明言。可見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錯了!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誤,為什麼要等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標准。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共行的道路吧!
H. 新手怎麼寫法學論文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I. 一篇關於法律的小論文
學習《未成年保護法》的一點體會
2007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要實施,這次修訂是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針對未成年人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未成年人的權利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凸顯了政府執法主體的地位,全面充實了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四大保護的內容,強化了法律責任。
關注青少年兒童成長,維護青兒童少年的合法權益,已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共識,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存在著大量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現象,維護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還有許多需要我們的社會努力去做的事。
作為高中學生,一、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二、通過自己學習法律知識來影響帶動家人,傳播法律知識。三、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
我認為要從幾個方面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
一是要提高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們自覺遵守法律規定。了解法律並遵守法律,應落實到在日常生活的具體行動中。
二是要教師了解並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觀需要,不以教師的主觀意願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點。比如孩子好動,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長時間安靜地坐著不動。
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和理解未成年人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憑者自己的主觀意願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認識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危害性。不尊重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會使學生未成熟的心靈受到殘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兒會形成懦弱或強烈逆反的性格,將來可能成為對自己和社會都不利的人;受體罰的孩子為了躲避受罰,可能會養成說謊的惡習。因此,教師對孩子人格尊嚴的侮辱,可以說是殘害兒童幼小心靈的無形殺手,必須堅決予以杜絕。
四是教師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講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教師既要嚴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關系,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對於存在缺點、錯誤的未成年人,教師更應對其進行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勵和幫助他們改進。
未成年人是中華民族未來的脊樑,教育培養好他們是關繫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發育過程和思想行為特點,開展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有效的教育。未成年人保護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使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實施這些法律,能夠幫助未成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發展,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有利於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對於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使我對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未成年人有哪些權益受到國家的保護、當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麼辦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成年人處於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決定了其始終處於一種被撫養、被監護、被教育、被保護的地位。
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常常受到監護人、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嚴重傷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我只想談一談關於學生考試自己的一點想法: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們一心只為學習,一直以來,學生們考完試後的輕松完全被等待排名揭曉的緊張所代替。
因此,對於考試他們總有著本能的畏懼。考得好則萬事大吉,考得不理想則像「過街老鼠」到處喊打。
長期以往下來,學生們飽受學習壓力的折磨,無論從身心和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不良的影響,最近幾年從媒體方面看到多起未成年學生因承受不了過重的壓力而自殺的事件。由此充分體現了現行社會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對未成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保護。家長們在給孩子提供富裕的生活物質方面的前提下,一味的要求孩子在學業上出人頭地,處處爭優,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學校的老師也因為工作性質等因素對學生也採取的態度是喜優厭差。無形之中對一部分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打擊,其實這樣後果很嚴重。
學習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後,我從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改觀,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發現和實踐法律精神。社會復雜的,人總會受環境影響,因此我們要重視道德修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自覺遵守法律,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即使如此,如果我們面對犯罪時,利用法律武器對付他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法律具有保護作用,日常生活中里不開法律,法律是我們的「衛士」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我們享受權益,需要法律的保護。
法律論文資料庫
http://www.law-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