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教育貴修身

道德教育貴修身

發布時間: 2022-06-17 05:02:50

1. 熊春錦的主要學術成就

校勘並注釋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恢復更符合老子創作本意的《德道經》命名次序和寫作原貌,矯正魏晉之後《老子》書名千年訛傳以及被修編篡改的史實,指明「以德進道」為研修老子的必經階梯。
對帛書《德道經》進行了修真異構字象喻藏訣的揭秘與破譯,直泄大量道學修真方法論,指出《德道經》「雙一章」(《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為解讀《老子》的寶匙,首度系統揭秘道學觀誦法,建立「雙可教育」 實踐體系,使這部萬經之王走下神壇,回歸百姓修身實踐應用領域。 以「道德」這個始終貫穿整個自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程的最基本因素為解析單位,對社會歷史和人類生命進行科學分期。
立足《德道經·德篇》中的道德發展觀,將宏觀社會發展和個體生命進程劃分為道治時期(胎嬰養虛期)、德治時期(幼兒養性期)、仁治時期(少年養正期)、義治時期(青年養志期)、禮治時期(成年養德期)、智治(愚治)時期(老年養福期)六個階段,並建立六大分期對應教育體系 。 《中華國學道德根》: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老子·德道經》校註: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道德復興論修身》: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德教育貴修身》: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團結出版社,2009年出版;
《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團結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醫學》:團結出版社,2009年出版;
《太極修身》:中國華僑出版社(光碟),中央編譯出版社(圖書),2012年出版。 《德道行天下》叢書: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年起出版,每年4冊;
《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匯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匯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拼音版、九宮版)系列叢書以及《老子思想在當代》《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2. 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2、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3、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4、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林肯

5、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備。——易卜生

6、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布夫勒

7、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誇美紐斯

8、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呂坤

9、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都德

10、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弗蘭西斯·培根

11、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扎克

12、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列夫·托爾斯泰

13、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1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爾

15、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16、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雪萊

17、驕諂,是一個人。遇勝我者則諂,遇不知我者則驕。——申居鄖

18、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喬叟

19、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丘

20、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21、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列夫·托爾斯泰

3. 修身立德的修身立德 教育之本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說「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自古以來,國人都將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們認為,天人合一的本質是「疾敬德」,正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天子受命於天,然而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同時,先哲們根據對人的地位和本性的認識,認為對人的管理應實行「仁者愛人」的「仁政」,把「道之以德」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天為宗,以德為本」(《莊子·天下》),思想家們的眼光更多地專注於倫理政治問題,形成了趨善求治的倫理政治型文化。
《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儒家提出「三綱」、「八目」,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倫理,成為中華傳統美德核心價值觀,與「忠孝廉恥勇」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美德體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對「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安人」;君子應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養:「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追求「盡善盡美」,應「文質彬彬」。道德是通過「心」向里向內追求,以達到內在力量對人的充實和完善。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自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將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擴充,發展成為仁、義、禮、智等內心道德。理學家認為「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是學」、「盡我之心,便與天同,為學只理會此。」張載提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很多知識分子的奮斗目標。林則徐有十條格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醫葯無益;不為百姓,做官無益。」陶行知認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主張教育就是要追求真理,教育學生學做真人。
很多諺語、俗話、順口溜也蘊含著心靈修煉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看海聽濤增度量,尋梅賞竹長精神。」「清正公慎勤為官,溫良恭儉讓處世。」「人生三修煉: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德高望重」、「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等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並踐行。
中國家庭教育一直是數千年來中國古代教育的主要陣地,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德育是核心,而且這種教育是終身的。少兒學做人,中青年要會做人,老了要教育後人,特別是以身作則。長期以來,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從思想意識到行為規范,從幼兒到耋耄之年,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事不規。
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可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查找。自我修養缺乏自覺性,既缺少傳統文化的固本培元,又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受當下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少人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根本不想加強自身修養;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獨生子女而過於溺愛,有的因忙於生計而無暇顧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無法盡責;學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針對性不足,有的思政課教師又照本宣科、空洞說教多,加上應試教育作祟、與外面世界的反差,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會教育缺乏客觀性,習慣於假、大、空的社會宣傳教育難以達到入心、入腦的效果

4.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觀念,切實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樹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確目標,並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這就是說,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即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增長。可見,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內容。道德教育必須從修身,即達到身心和諧開始,進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倫理關系。因此,只有教育辦好了,人心得治了,倫理關系協調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真正長久的幸福生活。
而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特別重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因此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都遵循著孔老夫子的這一思想,不論音樂、歌舞、戲劇、詩詞等等,無不是以宣揚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正氣上升,邪氣下降。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滲透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社會教育對人價值觀的影響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所以我們的文化部門、新聞媒體,網際網路等,更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為倡導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此外,宗教教育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佛教,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佛陀教育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與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自公元67年佛教傳到中國後,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育。而這種藝術化的教育,體現在佛教的建築、雕塑、音樂、繪畫之中,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形成淳樸向善的民風和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採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強調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作用
《說文解字》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因此特別了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於言教」,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範作用。在這方面,孔子多次強調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意思是說,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又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說法。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下有不爭之俗」,「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朴」,「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由此可見,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對於形成一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重視領導者以身作則的道德示範作用,他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只有仁人應處於統治地位。不仁的人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群眾。追溯歷史,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士大夫階層實現政治理想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個體品格的高低,重視個體人格的力量,良好的個體道德修養成為為官者首要而基本的條件。包拯清正廉明、不畏強權的為官品格;海瑞為民請命、剛直不阿的風范,都為統治者和平民所敬仰。
第三,把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
中國古代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並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依靠各種社會制度來加以強化。簡單地講,社會弘揚什麼,就要通過制度激勵什麼;反對什麼,就要通過制度約束什麼。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說的好,「當社會不利於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就會由於缺乏培養而枯死。」從這個意義上說,從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古人重視道德教育,但絕不意味著因此忽視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在中國古人那裡,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這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例如,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治者所接受,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考核、監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漢書》卷6,第167頁,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版)的主張,這對於維護傳統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著重培養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能力
世界所有沖突、不和諧的出現,根源在於利己與利他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每個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孟子對這一點的闡述尤為詳盡。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在《中庸》上也說,「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就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發現不足。這正如一個射箭的人,如果他射箭偏離了靶心,他不是去尋找客觀的原因,而是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的技藝不精湛。孔孟所稱道的堯舜禹湯等古代的聖人,都是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楷模。商朝的湯王,在自己洗臉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湯王遇著大旱禱雨時又提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論語·堯曰》)。意思是說,只要我自身有罪,不要因為我的過失殃及到天下百姓的身上。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自己沒做好,都該由我自身負責。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風氣的好壞,與社會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不僅是每一個領導者,而且每一個普通的人,都應當有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度。陳寅恪說過: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而作為讀書人,作為知識分子,更應當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應當說,從自己做起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道德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也必須承擔的道義責任。
古人說: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如今小至家庭夫婦之間的沖突,大至種族、國家之間的沖突,從很多的程度上都是由於彼此之間只知道責怪對方,而不能夠反躬自省而導致的。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能最終化解沖突和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

孝親觀念的現代意義
內容摘要:「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現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個人自由、權利意識的蔓延,使得孝親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忽視。從而也出現了很多人倫關系失調、家庭關系紊亂等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重新認識和提倡儒家倫理中重視孝道的思想,對於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主題詞: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倫理
對於現代家庭關系問題的討論,筆墨日益集中於夫妻雙方關系的處理和協調,這是否意味著現代家庭中子女越來越少地關注對父母的贍養與孝敬問題?易言之,傳統社會中濃厚的孝親觀念在現代家庭中還處於何種地位、起著多大的作用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對當代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問題進行了訪談調查。
調查是在煙台開發區的一個居民小區中進行的。由於地處開發區,集中了許多年輕的和中年的夫婦,與地處開發區的特點有關,這里聚集的年輕人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好的文化素質。我們的訪談對象集中於那些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們對兒女的孝親觀念的看法。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齡段(25--35歲)、某一文化層次(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對孝親問題的態度。

在談及兒女對父母是否「孝敬」的問題時,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然而,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們聽來,都帶有一種「知足常樂」的無奈。在他們看來,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兒女的照顧,就很滿足了。而這種滿足似乎來自於與那些歧視打罵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兒女的對比。從他們的談話中還得知,對於洗衣、做飯、照看孩子等家務,他們也都心甘情願地承擔了,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能幹活的時候,不要成為子女的包袱。至於象子女不高興了,說話時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帶有訓斥的口吻等情況,他們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接受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來自於與孫子、外孫的感情交流,而來自於兒女的卻很少。兒女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僅僅理解為贍養父母。這與中國傳統社會對「孝」的理解相距甚遠。
「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的「仁之實,事親也者」(《孟子·離婁上》)、《孝經》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視為仁、義的根本,「人倫之公理」。後世的思想家和歷代統治者也把它當作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並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孝」的含義、內容以及各種具體要求。

I.
孝道為什麼這樣為古人所重視呢?
在儒家思想家看來,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講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體現在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的基礎上。而建立在父子親情這種自然的倫理關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體現出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等。因此,講孝最容易開發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顯。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這個根本的基礎上的。因此,這個字絕對不能疏忽。理解了這個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孝這個字的構成來看,孝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孝這個字的含義就是說,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這個觀念,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在外國,中國人還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外國人不理解,問: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認都不認得,還祭祀他們干什麼?但是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中國人祭祀祖先,這個情存的深厚!遠祖不忘,對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從縱的方面講孝的教育,從橫的方面,則講兄弟之間的悌,又把它推廣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可見,孝悌教育做好了,整個社會的人倫關系就自然會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責任重大的是老師。因此,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儒家特別強調尊師重道的重要,強調老師的恩德與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這在古禮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在《禮記》中記載,男子20歲行冠禮。從此以後,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親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稱他的字,甚至連皇帝也是如此,都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稱他的名,還有就是老師也可以稱他的名。可見,老師與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喪三年。皇帝接見老師,也要降階,不能以君臣之禮接見,而必須以賓主之禮接見,即皇帝站在東面,老師站在西面。可見,儒家對師道尊嚴是何等的重視,把孝道和師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講的孝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讓他們常常擔心。如果自己常常讓父母擔憂,那就對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例如,到學校讀書,功課不好,讓母親擔憂,就是不孝;不敬老師,和同學不能相處,讓父母擔憂,就是不孝;蹋進社會,工作不認真負責、不盡心盡力,讓父母擔憂,是不孝;對長官不盡忠,是不孝,與同僚不能合作,讓父母擔憂,也是不孝。因此,《論語》上講:孝就是能夠做到「父母惟其疾是憂」,即父母僅為其疾病擔憂,而完全不必為任何其它事情擔憂。可見,一個常常懷有孝心的人,就幾乎是一個完人了。因此,古代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II.
古代關於孝的有些論述和要求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作用,而且對於我們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諧也仍有可供借鑒的內容。從現代社會與現代文明觀念出發,儒家所講的「孝」,其合理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贍養父母。早在《尚書·酒誥》中就提出了「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意思是說,臣民之所以努力種植各種穀物,是為了事奉他們的父兄。農功既畢,牽著牛車將穀物運到遠處去貿易,也是為了奉養他們的父母。這里就提出了贍養父母的道德問題。《詩經》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詩經·小雅》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說:爹生我,娘養我。撫摸我,愛護我,養大長大教育我,照顧我啊掛念我,出門進門抱著我。因此,子女贍養父母,也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作為儒家經典的《孝經》,更是把贍養父母作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見,傳統儒家倫理對於贍養父母是十分重視的。有時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圍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證,規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處罰。《孝經·五行章》有:「五行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的說法,規定對不孝者要「斬首梟之」。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而其中不孝罪為「十惡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規定,罵祖父母與父母的要處以絞刑,毆者處以斬刑,從而對不孝的種種罪行作出了更具體的處罰。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認為贍養父母就是盡了孝道,針對這種看法,孔子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犬馬。皆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就是說,僅僅把「養」作為「孝」的標准,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於養犬馬而言,也是「養」,不敬重父母,就與養犬馬無法區別了。《禮記·祭義》上也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保證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們心情愉悅。所以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事奉父母時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讓父兄先吃,這樣做就能稱得上是孝了嗎?對父母和顏悅色,尤其要表現在當父母犯錯誤的時候,不能發火:「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輕微委婉的勸說,操勞而沒有怨言。可見,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視為孝行的高層次要求。養與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於父子關系,還擴大到家族親戚之間,如《禮記·坊記》提出,「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主張「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自漢代以來,儒家的尊老、愛老、養老的倫理觀念牢固地紮根於家庭、風行於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人們奉行的行為規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來,至少要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稱得上是「孝」,以這種標准來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難名副其實了。一些在古人看來是孝敬父母的起碼要求和必備禮節,在現代許多年輕人眼中無異於「天方夜譚」。實地訪談的結果表明,要使兒女總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愉色婉容」,已經很難做到了。至於子女偶爾不高興向父母發點脾氣,在一些家庭中已成為「家常便飯」。而這些老人卻只是默默忍受了,總覺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孫而言,自己的兒女已經做得不錯了。
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親觀念尚且如此,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農村子女對待老人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對這一點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的調查,但翻開反映老農生活的報刊雜志,親生兒女(兒媳)打爹罵娘、遺棄侮辱父母、視父母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隨處可見,許多老人凄涼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這與中國儒家倫理歷來倡導的養親、尊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III.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影響中國人上千年的孝親觀念的衰退呢?
其一,對傳統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視了傳統孝親觀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孝道連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們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與危害。不可否認,傳統孝親觀念是在重視閱歷和經驗的農耕社會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受到宗法等級制度的深刻影響,「孝」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宗法等級色彩,有許多愚忠愚孝的內容和阻礙現代社會發展的因素。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等等。但是,應當明確的是,這些消極的因素並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同時,對儒家經典中的這些論述,也不能作斷章取義的曲解。由於一些人對傳統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在當代社會產生了不良社會後果。
其二,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淡化了子女養親敬親的義務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尤其是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一些人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意識急劇膨脹,自我表現中心,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生產,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敬老觀念日漸淡薄,甚至骨肉至親,也不喜歡家中有隨時需要照顧的老人同住。只有極少數需要老媽媽幫忙看家、煮飯、洗衣服、帶孩子的,才願意與老人同住。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錢,不構成子女的負擔,兒女才樂意與他們同住,親自奉養。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與兒女,沒有父母,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扶助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這不但破壞了家庭的友愛和睦,給父母在經濟上造成極大困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痛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敬老傳統。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儒家的「必養且敬」的孝子標准簡化為「必養」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社會上出現了大量打爹罵娘、不顧父母之養等「大逆不道」的現象時,那些尚能贍養父母的人就成為「孝子」。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能夠受到子女贍養照顧的老人們那種「知足常樂」的心情了。

當然,以上這些現象的產生,也是與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動和教育的脫節是分不開的。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大力弘揚傳統孝德尤為重要。弘揚傳統孝德,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這是因為,現在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一些持激進觀點的人對曾經扮演過封建道德的孝親觀念能否在現代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上起到積極作用持有懷疑甚至否定態度。
IV.
那麼,在當代中國弘揚傳統孝親美德的根據和價值在哪裡呢?
從道德的發展來看,社會主義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過去人類一切優秀道德的繼承與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根植於民族的傳統道德。社會主義道德並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棄糟取精。盡管傳統道德中含有其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的內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視的超越時代的可繼承的內容。例如,傳統孝道中的養親、尊親美德,一方面有利於維系人類的種族繁衍,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有其客觀物質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有利於和睦親情,維系人類家庭,是血緣親情的自然表現,具有主觀心理的根據。又如傳統孝道中的敬親、尊老美德,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為仁之本,「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然後愛其族人、愛其長上、愛其民族、愛其國家。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展的規律,易於為人們所接受。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麼可能讓他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愛民族、愛國家呢?可見,弘揚敬親、尊老美德,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因此,孔子有「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的說法,《孝經》上也有「長幼順故上下治」的說法。可見,孝親觀念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的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而當代西方國家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法治相對健全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齡下降等現象,無疑與夫妻關系失調、家庭崩潰、父子失教的狀況有關。

可見,傳統孝親美德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有值得我們去挖掘的諸多合理成分。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某種缺點就對它完全否定。對於這一點,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談到:「一般醉心於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談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的多」,「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義》第六講)。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的東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儒家孝道的積極方面,才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當前中國社會大量出現的不養老、不敬老現象以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孫中山先生的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總之,基於他國的經驗和中國的現狀,對儒家傳統孝親觀念進行全面的剖析和鑒別,吸取其中有價值的合理思想,在家庭中強調「孝」的美德,在全社會提倡養親、尊親、敬老的社會風氣,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處境、穩定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等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5. 有哪些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

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1、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2、道內德教育成功容的「秘訣」在於,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蘇霍姆林斯基
3、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亞
4、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謝覺哉
5、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薩迪
6、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貝多芬
7、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車爾尼雪夫斯基
8、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9、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10、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爾

6. 為什麼說道德是修身之本

人們常說,欲立身,先立品,人無品不立。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推崇贊頌的、難以忘懷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操守潔凈的人。如堯、如舜、如屈原、如包拯、如岳武穆、如文天祥……人之與品德,猶如土地與水。土地失去了水,就變成一片焦土;人沒有了品德,就變成行屍走肉。地勢低窪之處水最充盈,品德高潔之士人最敬仰。優良的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
人要有智慧與才能,更要有良好的修養與品德。考核國家公務員,「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德是第一位的,能是第二位的。因為德是一個人的靈魂。司馬光曾這樣評價人的德與才: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我們都知道蕭何、張良、韓信稱作「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是人們吝惜這一個「職稱」名額?顯然不是,因為「漢初三傑」稱號是後人追加的,此時陳平早已作古,不會再和時人爭待遇。是功勛不夠卓著?更不是。有一個成語「六齣奇謀」,就是指的陳平曾為高祖劉邦六齣奇計,其中用的反間計,離間了項羽與范增的關系,為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究其原因,主要是「德」上欠缺,盜嫂、受金的「腐敗行為」與「傑」的稱號實在是不相匹配。與陳平相比,四歲讓梨的孔融、7歲破瓮救友的司馬光,顯得微不足道,而他們的故事卻代代相傳,就在於他們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盪正氣而震四海,已成為我們偉大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拿李真與郭秀明相比較:李真,28歲當上省領導秘書,在7年間躍升至正廳級的省國稅局局長;少年得志,前程似錦,其才華自然是翹楚不凡,這一點我們肯定不會懷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李真會因福得禍,38歲就被「雙軌」,二審被判死刑?原因就在於「德」出了問題。私慾膨脹,作風敗壞,飛揚跋扈,仗勢壓人,招搖撞騙,有些所作所為不僅一點道德都不講,甚至沒有人性。等待他的只能是正義的槍聲。而郭秀明,只不過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我們黨的一名十分普通的基層幹部,可他去世後,村民們自發連夜在村口為郭秀明樹起了"功德碑"。原因就是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了共產黨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為了改變惠家溝村惡劣的生態環境和貧窮落後面貌,讓群眾早日過上富裕日子,他毅然舍棄自家富裕的小日子,毛遂自薦當村黨支部書記,八年的時間里,他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全身心撲在集體的事業上,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兩次建校,四次修路,綠化荒山,平整土地,使昔日封閉、貧窮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軀,廢寢忘食,不畏艱辛,任勞任怨,苦幹實干,忠誠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忘我地實踐著共產黨人的宗旨,用生命譜寫一曲當代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創業之歌、奉獻之歌。這樣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正所謂「大德如生」。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重信尚德的民族,在我們的生活中,「美德是我們行路的手杖。」(英國詩人布萊克《老牧人之歌》)在社會,遵守社會公德,你會贏得朋友;在工作崗位,恪守職業道德,你會贏得信任;在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你會享受幸福。在社會經濟不斷繁榮的今天,人們的社交范圍越來越廣,社交活動越來越多,種種向道德防線所發動的「進攻戰」時有發生。只有心地高潔、行為清白,才能一身正氣走四方。冰心還曾說過,「坦坦盪盪的胸懷和良好的情緒是一門超級養生術」。的確如此,心地無私,光明磊落,精神上沒有負擔,自然活得沉穩,睡得踏實,也不失為一條養生之道。
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在他的理論專著《教育學》中指出:「人並不是生來就具有道德上的信念、情感和行為習慣,這一切都是在生活和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我們要培養自己優良的品德,就必須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道德作準繩,規范我們的思想與言行,從教育中汲取道德營養,在生活中修正自己行為,不斷錘煉自己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道德純凈聖潔的人。誠然,時時、處處、事事都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付出理智和胸懷,付出勇氣和意志,甚至要飽受痛苦和磨難。但這就像買衣服,如果購買的是一件便宜的服裝,付錢的時候是高興的,但每次穿起它時會感到不舒服。而如果購買的是高質量的服裝,在付錢時會覺得心痛,可每次穿起它時會感到順心、體面。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就像高質量的服裝,品位高、受人敬,不僅享受人生的愉悅,而且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做人,就必須把「德」放在第一位,盡管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可以通過道德的完善使自己的人格變得高尚起來。

7. 熊春錦先生的著作有哪些

很多吧
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一):智 中央編譯出版社; 9787511733566
ISBN978-7-5117-3213-2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禮盒裝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32132
ISBN978-7-5117-3188-3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31883
ISBN978-7-5117-3077-0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30770
ISBN978-7-5117-3051-0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30510
ISBN 978-7-5117-3001-5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30015
ISBN 978-7-5117-2913-2 簡帛《五行經》釋解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9132
ISBN 978-7-5117-2908-8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9088
ISBN 978-7-5117-2295-9 東方治理學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2959
ISBN 978-7-5106-3314-0 幼兒教育概論 現代教育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0633140
ISBN 978-7-5125-0760-9 幼兒經典讀本(生命與藝術系列)《聲律啟蒙弟子規千字文》(三本裝)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2507609
ISBN 978-7-7986-3992-6 幼兒經典誦讀(光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798639926
ISBN 978-7-5171-1039-2 幼兒經典誦讀(教師用書)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7110392
ISBN 7-80211-322-9 老子《德道經》帛書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780229
ISBN 978-7-80214-902-1 《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149021
ISBN 978-7-5126-0190-1 《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2601901
ISBN 978-7-80109-782-8 《中華國學道德根》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097828
ISBN 978-7-80109-783-5 《國學道德經典導讀》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097835
ISBN 978-7-80214-518-4 《道德復興論修身》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145184
ISBN 978-7-80214-519-1 《道德教育貴修身》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145191
ISBN 978-7-80214-517-7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密》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145177
ISBN 978-7-80214-549-8 《道醫學》 團結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145498
ISBN 978-7-8025-0489-9 《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匯編》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899
ISBN 978-7-8025-0489-9 《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匯編》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899
ISBN 978-7-5117-2031-3 《生命的光色——觀色學超速記憶訓練》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0313
ISBN 978-7-5117-2032-0 《心明眼亮——觀色學記憶訓練指導》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0320
ISBN 978-7-5051-3018-0 《道德教育貴修身》(2014版) 紅旗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05130180
ISBN 978-7-5115-2487-4 《道德復興論修身》(2014版) 人民日報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524874
期刊類 期刊類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一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二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三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490-5 2011年《德道行天下》第四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4905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一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二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三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8025-0826-2 2012年《德道行天下》第四期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8262
ISBN 978-7-5117-2015-3 2013年《德道行天下》(第一冊)上,下卷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0153
ISBN 978-7-5117-1954-6 2013年《德道行天下》(第二冊)上,下卷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19546
ISBN 978-7-5117-2381-9 2014年《德道行天下》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23819
教材類 教材類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德道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大學.中庸.論語》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黃帝內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七小經合壁》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173-815-8 大拼音本《周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8158
ISBN 978-7-80250-771-5 大拼音本《黃帝四經》 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7715
ISBN 978-7-80250-772-2 九宮拼音版《黃帝四經》 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7722
ISBN 978-7-80173-659-8 袖珍本《德道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6598
ISBN 978-7-80173-711-3 袖珍本《周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7113
ISBN 978-7-80173-722-9 袖珍本《黃帝內經》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7229
ISBN 978-7-80173-712-0 袖珍本《大學.中庸.論語》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7120
ISBN 978-7-80173-660-4 袖珍本《七小經合壁》 國際文化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1736604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手冊》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8025-0953-5 《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下)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 9787802509535
ISBN 978-7-5125-0558-2 《中華德慧智教育幼兒經典讀本》(共9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9787512505582
ISBN 978-7-5117-2187-7 《中華德慧智 經典楷篆對照本》 中央編譯出版社 9787511721877
ISBN 978-7-5171-1036-1 《幼兒徒手操I》 中國言實出版社 熊春錦主編 9787517110361
光碟類 光碟類
ISBN 978-7-5117-1315-5 《太極修身》DVD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 9787511713155
ISBN 978-7-8807-4762-1 《幼兒徒手操I》+《DVD帶教光碟》 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熊春錦主編 9787880747621
ISRC CN-M69-11-0000-0/V.B2 《黃帝四經 道法DVD》 中國化僑出版社 熊春錦 ISRC CNM69110/V.B2
ISRC CN-A08-09-0100-0/V.J9 《慧性圖文思維教育DVD光碟》套裝 國際廣播影像出版社 熊春錦 ISRC CNA0809010/V.J9
ISRC CN-A08-10-0066-0/V.J9 《老子思想在當代》DVD 北影錄音錄像公司 熊春錦 ISRC CNA0810660/V.J9
ISRC CN-A08-10-0036-0/V.J9 《五德養生益智光碟》 北影錄音錄像公司 熊春錦 ISRC CNA0810360/V.J9
ISRC CN-A07-06-0005-0/A.G4 《德道經CD附書》 國際廣播影像出版社 熊春錦 ISRC CNA0706050/A.G4
ISRC CN-A07-08-0059-0.G4 《周易CD光碟》 國際廣播影像出版社 小丫誦 ISRC CNA0708590.G4
ISRC CN-A76-15-0003-0/V.G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 四時之春篇》 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熊春錦 ISRC CNA7615030/V.G

8. 論語十二章中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後時常去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



(8)道德教育貴修身擴展閱讀

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以後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繼承發揮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道德修養理論。

這一理論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見修齊治平)結合起來,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說,他最擔憂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視自己品德的修養,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論,並強調「內省」的修養功夫,要求他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自身。

孟子進而指出,人們經過堅持不懈、誠心誠意的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們繼承和發展了先秦以來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尤其在修養方法上強調「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

9. 道醫學的作者簡介

熊春錦,字厚金,號空凈,生於1948年,祖籍湖北麻城。當代國學名家,中華道德根文化研究實踐者,現任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長、榆林市老子研究學會名譽會長、歐洲中國康復養生學院院長、柏林老子道學中心第一主席、新加坡南洋文化發展公司董事長、新加坡人類道德促進會永久名譽主席、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理事。主要作品有:《德道經》(校注)、《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中華國學道德根》、《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學》,主編中華德慧智教育袖珍經典讀本和大字拼音本系列叢書(《德道經》、《周易》、《大學·中庸·論語》、《七小經合璧》、《黃帝內經》)等。熊先生出生於一個道學世家,自幼秉承祖上傳統道學,繼承老子道德根文化系統的哲學思想和聖人之治方法論,並予以發揚光大,同時在醫、卜、星、相、山等傳統五技方面也都具有較深的造詣。熊先生曾在武漢市硚口區第一人民醫院歷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湖北中醫》雜志社編委等職。熊先生從醫半世,西醫中醫並舉,曾被選為武漢市區人大代表,市級勞模,並獲得醫學科技發明獎。2001年8月,應歐洲中醫中葯研究會邀請,前往柏林參加中醫葯學術交流,並參加了柏林「亞太文化周·中國主賓國」活動,被聘為德國《歐洲中醫葯》雜志特約撰稿人,並在洪堡大學附屬醫院、柏林市政府辦公廳、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等做過多場學術報告。熊先生憑藉自身對傳統道學、道醫學的全面繼承和辦學、講學的經驗,結合現代醫學、教育學以及其它社會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對傳統國學中培賢育聖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進行發掘、詮釋和解析,以「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為核心,以一元四素為理論框架,以「德慧智」為靈魂,建立了與中華傳統教育方式一脈相承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論實踐體系,同時在中國、東南亞、歐洲等地進行推廣實踐。熊先生為道德根文化的復興,奔走吶喊,不遺餘力,在柏林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鹿邑老子國際文化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成都道教文化國際論壇、甘肅老子文化國際論壇、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湖北省圖書館精英論壇、香港第四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發表演講,在蘭州大學、延安大學、浙江中醫葯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陝西、甘肅、大連、青海、寧夏、浙江、北京等高校和中學小學等,進行了巡迴講學,開展道德根文化的宣傳普及工作。

10. 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葯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妓-女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爾斯泰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蘇霍姆林斯基

3.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泰戈爾

4.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契訶夫

5.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6. 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呂坤

7. 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熱點內容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蓋圖版 發布:2025-01-25 07:43:53 瀏覽: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發布:2025-01-25 07:42:04 瀏覽:4
定陶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5 07:39:18 瀏覽:826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
民法自救行為 發布:2025-01-25 06:19:06 瀏覽:366
誅六族刑法 發布:2025-01-25 05:56:49 瀏覽:521
第五版國際商法翻譯 發布:2025-01-25 05:40:12 瀏覽:599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好考嗎 發布:2025-01-25 05:23:18 瀏覽:244
額頭的閉合性粉刺應該用啥防法治療 發布:2025-01-25 05:05:41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