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
Ⅰ 行政立法的原則及內容
行政立法
一般來講,行政立法就是指委任立法或者授權立法。由於學者們對委任立法或者授權立法有不同的觀點,因此行政立法的內涵也就隨之而有所不同。學者們關於行政立法的觀點主要有如下一些:
第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又稱次級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議會授權制定的各種行政管理法規。 根據這種觀點,行政立法的授權者為立法機關,受權者則為行政機關,立法機關授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各種行政管理法規」的立法權均在授權之列。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法規非由議會制定,而是由議會為特定的事項授予無立法權的團體或個人制定。立法的權力通常可授予政府,公共事務行政機構和委員會,地方當局,法院,大學和其他機構。 這種觀點中的受權者十分廣泛,已遠超出行政機關的范圍,但授權的內容卻十分有限,只能就特定事項授權。
第三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基於法律授權的立法,是法律委任行政當局制定具有法律內容和法律同等效力的法規,其許可權由授權法規定。 這種觀點的獨到之處,是它強調了受權者所制定的法規,具有法律的內容並和法律有同等效力;而且行政立法的立法權應由授權法授予,而不是來自憲法。在第三種觀點看來,立法授權中的受權者實際上包括各部部長、地方當局、自治團體法定企(事)業。甚至私營公司、群眾組織(教會),它們基於議會的授權,都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情況下,依照法律規定製定其有和法律同等效力的規章制度。
第四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當代行政機關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行政立法權則是頒布這種規章的權力,是行政機關行使從屬的立法職權。這種觀點的一大特點,是強調為了保持立法機關作為主要立法者的地位,行政立法權必須受到制約;除非有法定標準的限制,否則立法機關不能授出它的任何立法權。
第五種觀點把行政立法分為制憲機關對行政機關的授權立法和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委任立法。認為一般的行政立法,是指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的立法,是立法機關委任行政機關在授權范圍內可以代替立法機關制定和法律效力相同的規章,行政機關不但可以依據法律頒布命令,而且可以制定和法律相同的規章。
第六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通常指憲法國家立法機關委託或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律的活動,表現為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只規定一般原則,而明文授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細則。這種觀點把行政立法歸結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專用品而加以批判:它是壟斷資產階級縮小立法機關權力,擴大行政權力的表現;行政機關往往利用這種行政立法權,制定違背憲法或法律的規范。
第七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指,議會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該當事項規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針及限定委任的范圍;而其實質的、具體的內容則委由法規加以規定。也有學者認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權基於法,並為具體實現國家目的所積極的、繼續的作用,藉經行政權而對有關國民的權利、義務所做的一般性抽象性的法規規定。
綜觀上述,筆者認為,行政立法的概念,大致可包括如下內容:行政立法的授權者,以立法機關為宜,因為在絕大多數國家,立法權屬立法機關所有,只有它才有立法的權力可授;行政立法的受權者,以行政機關為宜,不應授予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或個人,因為立法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意志活動的過程,如果把立法權委授予非國家機關的組織或個人,立法的這種國家行為的性質將會發生質變。至於法院的司法立法權,主要是判例法國家的傳統和慣例使然,在可預見的將來,在這些國家未改變這一傳統和慣例的情況下,仍依憑傳統和慣例來立法(司法立法),而不必非通過授權法來獲取此權力不可;行政立法的授權形式,無論以憲法或其他授權法均可,只要受權者是行政機關即可,因為無論用什麼法律(根本法或一般法律)形式授權,都是國家立法權從一個主體轉歸另一個主體,即從立法機關轉歸行政機關,在形式上不必苛求行政立法的授權內容,在符合法治原則的前提下,既可適當地廣泛授權,也可就某個方面或某個問題(事項)進行授權。至於行政機關根據授權創制的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稱為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命令,這是各國的立法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行政立法權的角度看,稱謂只是形式,未必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其效力等級(位階)。行政機關立法的法律效力等級,應由授權法(含憲法)規定,按民法原理來講,授權機關有多大的權力,受權者即可被授予多大的權力,受權者制定的法規(暫且先稱之為法規),其效力不可能也不應當超越授權者的權力范圍,但是,授權者不一定把其權力都授出,有些立法機關享有制憲權,這種權力就不能授出。如果必須對行政立法予以界定,那麼基於以上認識,可界定為: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製法規的行為。這個定義是指一般情況而言,不包括某些國家的行政機關內部的再授權。而且,這個定義是把「行政立法」作為動詞來使用,強調它的過程、活動及行為,如果從名詞的角度來界定,可定義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據立法機關以法定形式制定的授權法所創制的法規。 原則 民主立法是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行政立法也應嚴格遵循。盡管行政權以追求效率為價值取向,盡管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務院或其部委,它們作為行政機關有其實施行政管理的特殊性,盡管行政立法(特別是抽象授權)的內容主要是行政機關職權的內容,但不能忽視了行政立法所具有的兩重性,即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結合,行政行為與立法行為的結合,效率與民主的結合。立法權和立法行為所要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意志,它追求的價值的本質是民主,行政權和行政行為所要體現的是對全體人民意志的執行及實現,其追求的價值的本質是效率。如果說,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是行政行為的內在要求的話,那麼,這種制度對於行政立法應當有所例外,或者某種程度上的例外,否則行政立法就有可能成為行政首長立法,而以個人說了算為特徵的首長立法在本質上是同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原則相對立的,是對現代民主與法治條件下的立法的否定。
從民主政治的意義上來看,之所以需要讓行政機關以立法形式來實施某些抽象行政行為,不在於這些行為可以由此取得法律所具有的規范性、強制性和國家意志性(因為國家行政機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幾乎都具有這些屬性,這些屬性並不取決於它們是叫行政法規或者行政文件,而取決於行政機關所擁有的權力的性質),而在於這些行為可以由此匯集民意,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體意志,在廣泛民主的基礎上由行政機關做出正確的立法決策,從而促使行政權力與社會相互融合而不是彼此分離,保證行政機關運用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特徵的法律規范來保障行政管理的有序和社會的穩定。
行政立法必須貫徹民主原則和效率原則,體現在具體程序和立法要求中,就應當規定一些限制條件。各國都要求行政立法應符合一定條件,但具體規定不盡相同。
Ⅱ 什麼是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我國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1、中國政府管制不是建立在市場失靈的基礎上,而是一開始就用管制來限制、替代和消滅市場,它的核心是政府對資源的壟斷和分配權。
2、為了管制的方便,對公民實行「無權利推定」原則,即除非有法律的明確允許和政府的「恩賜」,否則推定公民沒有作出某種行為的權利。
3、由於限制了市場作用和個人選擇的空間,公共選擇的范圍就非常廣泛,或者說,在邏輯上沒有政府管不到的領域,行政法也隨之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4、政府管制總體上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單項的公共選擇過程,公民的個人選擇遠未成為公共選擇的基礎。
5、共有產權與管制的非中立性,在中國,承擔者主要管制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往往既是法定的行政管制者,又是產業的主管者或公有產業的老闆。
6、公共選擇缺乏一種以個人選擇為前提的合法的、充分的激勵機制。
7、中國的公共選擇體制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縱向體制,在政府之外,很少存在與之制衡的多元分散的利益集團。
8、就時空上的特點而言,19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公共選擇體制一直處於轉型發展時期,這一過程既產生了大量創租、尋租機會,也使選擇的結果喪失了確定性,或難以預測均衡。
Ⅲ 什麼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例如國務院可以依法制定行政法規,而國務院各部門、省級人民政府等可以依法制定行政規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第八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Ⅳ 行政立法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種主體活動,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是怎樣的?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按《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其制定程序可分為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步驟。
(1)立項。國務院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提前向國務院申請立項,並說明申請立項的依據,立當項目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編制,並報國務院審批。
(2)起草。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由國務院的一個或者幾個部門負責具體起草工作,也可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起草行政法規除應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原則、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外,還應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行政機關權責統一原則。起草時必須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負責起草的部門還應就涉及其他部門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相關部門充分協商,取得一致。起草完畢,起草部門應將草案送審稿,連同各種不同意見的情況說明,涉及有關管理體制和政策方針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一並報送國務院審查決定。
(3)審查。行政法規的送審稿先由國務院的法制機構免責審查。審查中如發現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不成熟或者對規定的制度爭議較大,或者送審手續不完備的,國務院法律機構可以緩辦或者追回起草部門。對准備送審的送審稿,國務院法制機構應將其(或者其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還可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對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國務院法制機構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對其所涉及的重大疑難問題,應當召集有關單位和專家的座談會、論證會、聽取意見、研究論證;對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可舉行聽證會,廣泛聽取意見;對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針政策、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有不同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應進行協調,辦求達成一致,不能一致的,法制機構應將爭議的主要問題、有關部門的意見和法制機構的意見,報國務院決定。國務院法制機構經認真調查研究,並與起草部門協商後,應對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規草案和對草案的說明,由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批,對其中調整范圍單一,各方意見一致或者依據法律制定的配套法規草案,可以採取傳批方式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直接提請國務院審批。
(4)決定與公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草案經國務院法制機構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形成修改稿後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簽署公布後應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及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行政法規一般在公布之日起的30日後施行。有些涉及國家安全、貨幣政策、外匯匯率的確定,以及其他設立即施行的行政法規,也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Ⅳ 簡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特徵
(一)什麼是行政立法
對行政立法的理解,目前在法學界尚不一致。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立
法是泛指行政性質的立法,其內容是關於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規范,屬於
行政部門法。基於這種認識,凡是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
關制定並發布行政法律規范的活動,或稱制定行政法的活動叫行政立法。
其定義的核心基礎,是關於行政管理方面的內容,以別於刑事和民事立
法,可謂廣義之說。就依法行政的實質來說.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行政
法律規范是國家行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依據和准則。另一種見解
是,行政立法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
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簡言之為行政機關立法。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的規定,具體是指國
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活動;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
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
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其定義的著眼點在於立法者,可謂
狹義之說。此說之「行政立法」,從「立法」性質上看,立法是以國家名
義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並具有與法律相同的效力;所立之法屬於法的
范疇,體現法的基本特徵。就「行政」性質而言,立法者為行政機關;法
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或與行政管理有關的事務;其適用的程
序是行政程序;目的是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憲法和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
能。在近現代社會,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中部分也是行政機
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標准和規則。我們這里是從後一種理解而論。
(二)行政立法的特徵
狹義的行政立法行為是行政權作用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就行政機關實
施行政行為與相對人所形成的關系結構來說的。與其對應的有行政執法行
為、行政司法行為。它有別於立法機關(即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行為和
其他行政行為。
補充說明: (1)行政立法的立法者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授權的受權性組
織。行政立法職權和許可權須由法律特別規定。不是所有的國家行政機關都
享有行政立法權。除上述指出的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的五個層級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法律特別授權的某些
組織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外,其他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
均無權從事行政立法行為。至於縣(市)、鄉(鎮)兩級人民政府制定和
發布的決定、命令的行為,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不應視為行政立法行
為。其他行政行為,一般指具體行政行為,所有法定行政機關或經行政機
關委託的組織都有權在其職責許可權內實施,無須法律特別規定。
(2)行政立法行為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進行。行政機關立法是代表國家
從事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強制力的特殊行政行為,不僅必須具備法定
的職權,而且必須在其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進行。例如,根據法律或法規的
要求制定實施細則,根據法律或法規的授權制定規章等。超越法律、法規
的要求或授權的事項立法無效,應予撤銷。這是較之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更
為嚴格的特別限制。
(3)行政立法行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而具體行政行為則富特定性。
前者不是針對特定的人和事,後者的對象是特定的、個別的;前者作出的
規定一經發布即對法定范圍內的人和事具有普遍約束力,僅為後者提供依
據,並非對特定的人和事的具體處理;後者是依據前者的規定對具體人和
事作出的處理。
(4)行政立法行為較之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更長的時間效力。行政立法
行為的效力具有延續性和無溯及力,它對同一類型的人和事可以多次反復
適用,且只有向後的效力;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通常是一次性的,一經履
行或實現即告消滅,某些具體行政行為還可追究既往,如行政處罰行為就
是對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的制裁。
(5)行政立法行為須遵循更為正規和嚴格的程序規則;而具體行政行
為的程序相對較簡單靈活。而且兩種行為的形式要件不同。行政立法行為
必須採取特殊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公開發布;具體行政行為的形式要件,可
以是公開發布的書面形式,或是一般的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
(6)行政立法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同還表現在其不可訴性上。根
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規定,行政立法行為不能成為訴
訟或訴願的對象,即對行政法規、規章不能提起訴訟或申請復議;而對於
涉及人身權、財產權方面的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可以提起訴訟
或申請復議。
Ⅵ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
①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專以國家名義屬創制 法律規范的活動;
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 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
③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Ⅶ 什麼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專(含憲法)創屬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含義:
行政立法:是指有權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定並頒行有關行政管理事項普遍應用的規則的活動。
Ⅷ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根據行政行為的性質及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分為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司法行為。
(8)行政立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擴展閱讀: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的行為。它是國家行政機關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為,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故稱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徵:
1.從屬性
行政立法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在法律體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從屬於憲法、法律,不得與它們相抵觸。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基於憲法、法律的規定或有權機關的授權,以國家名義制定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行為規則的活動。因此屬於立法活動。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從本質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通過制定法律規范來調整行政管理事務,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因此屬於行政活動。
(二)行政立法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國家行政立法機關的體系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我國行政立法體制與權力機關立法體制一樣,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每一級又包括若干個不同的立法層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
(1)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2) 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制定的行政規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區、宣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的活動。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稱為地方行政規章或政府規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國立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規章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其效力適用於本行政區域網。
三、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適用於特定的對象和事務,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的主要行政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和對象的特定性
行政執法主體是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授權的組織,行使著行政權力。執法對象也是特定的、具體的相對人或事務,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換也不可選擇。
2.內容的法律性
行政執法的內容是直接對特定的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處置。這種處置表現為對相對人或設定權利,或規定義務;或取消權利,免除義務。相對人無權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時行政執法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必須具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3.形式的多樣性
行政執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行政機關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適當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執法形式:
(一)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申請,依法賦予相對人從事某種法律禁止事項的權利和資格的行為。
1.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都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和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重要制度。兩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解除相對人法律禁止的行為,同時賦予相對人具有從事該項一般禁止活動的權利和資格。使之能夠進行某項活動。行政確認是行政機關對特定的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進行認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賦予作為的權利,所以行政確認不屬於設權行為。特定的法律關系一經行政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權機關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許可的種類
行政許可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取的一種法律制度,適用於中分廣泛的領域。根據不同標准,行政許可可做多種分類。
(1)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2)以許可是否加義務為標准,分為權利性許可和義務的許可。
(3)以許可的享有程度為標准,分為獨占許可和共同許可。
3.行政許可的效力
行政許可的效力一般體現在許可證或執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現為:
(1)證明力。許可證或執照的持有人憑證照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權利是依法取得的,所從事的活動是有關機關依法允許的。
(2)確定力。許可證和執照所確定的內容、范圍,行政機關或證照持有人均不得隨意變更,任何變更事項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3)拘束力。許可證或執照對證照持有人和行政機關都有法律約束力。證照持有人負有在證、照規定范圍內從事活動的義務。超出證照范圍的活動,不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負有保護證照持有人在證照范圍內行使權利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