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唐慧案呵護公眾對法治信仰
⑴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論述
A 貫徹「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人民法院是專司審判的中立裁判機關,是公平正義的判斷者、維護者。對於案件當事人而言,司法公正是具體的,人民法院能否實現司法公正,對當事人的權益影響是深遠的。有時一個當事人可能一輩子只打一次官司,那麼這個案件的審理能否實現公平正義,特別是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涉及當事人的權益保障,還會影響當事人甚至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看法和信任。
一、貫徹落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正確把握幾個關系。
(一)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保護屏障。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嚮往和追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追求。司法公正不僅能夠維護社會公正,而且可以通過矯正、恢復、彌補等方式實現法律公平和正義。人民法院通過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對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司法不公必然會影響社會公正的實現。可以想像,一起具體個案的不公正處理必然是對社會公正的一次具體傷害。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前者可以稱為程序公正,後者可以稱為實體公正。它們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實體公正的實現需要程序公正來保障,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辦案的質量,最終達到實體公正的目的。實踐中,「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當從保障程序公正做起。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審理案件,堅持司法公開,充分聽取各方當事人的意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等等。程序公正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公正,這種公正對於當事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公正。可以說,沒有程序公正就難有實體公正。
(三)個案公正與整體公正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空泛概念,而是身邊每一起具體案件的處理。人民法院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錯案,在當事人眼裡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是由於屢屢發生的不公個案,才造成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這種個案不公不僅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會損害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並且實質上會影響到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對法律的信仰。因此,無論對於人民法院還是廣大法官,應該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放在如何提高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審判質量上來,確保每一起具體個案都能得到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唯有通過成千上萬個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司法整體公正才能打下堅實的個案公正基礎。
(四)司法裁量與同案同判
同案同判是社會公眾評價司法公正的直接標准。由於法律所具有的概括性、原則性和抽象性特徵,司法自由裁量權是客觀存在的,有其存在的正當理由,但是司法自由裁量權並非任性裁量權,必須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當前,隨著各種新類型案件、重大疑難等案件不斷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在各地法院時有出現,社會輿論把矛頭指向了司法自由裁量權濫用、同案異判與裁判不公,似乎司法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權力濫用就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原因。對於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同案同判是他們對司法公正最直觀和最樸素的判斷和感知,這也是人民法院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
二、採取有效措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圍繞維護司法公正,積極穩妥辦理各類案件。
人民法院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審判職責,嚴格依法辦案,是提升司法公信、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關鍵。要依法保護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告狀難問題;要採取多種措施,解決執法不嚴、辦案不公和訴訟難、執行難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努力讓經濟有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有理有據有法支持的當事人贏得了官司。要讓人民法院辦理每一起司法案件的過程成為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公正、感受法治進步的過程,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下工夫解決案件質量,提高案件服判息訴率。要強化司法民主,在辦案中注意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在立案、審判、執行、信訪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群眾更方便地參與訴訟,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
(二)圍繞保障司法廉潔,切實履行審判監督職責。
自古以來,權力必須受到制約,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是腐敗的權力。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官自由裁量權如果不受到監督制約,難免會被濫用,就會造成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要強化監督和制約,堅決防止濫用司法自由裁量權,徇私枉法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司法腐敗行為發生。司法公開是保證司法公正和防止司法腐敗的有效途徑。要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的各項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堅持陽光審判,及時公開應對司法方面的民意輿情。要變被動公開為主動公開,逐步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通過各種行之有效方式將司法工作有效地置於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問題。要實現公正,除了司法人員的優良素質和高度自律之外,還必須通過設立具有高度正當性的程序,通過賦予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權利,通過科學、有效且符合司法規律的管理,通過有效而理性的層級監督和外部監督等等,以確保事實認定的客觀性、法律適用的正確性以及當事人的可接受性。
(三)圍繞加強司法權威,突出抓好重點工作改革。
司法有沒有權威不僅關繫到人民法院能否公平、公正地辦理案件、解決糾紛,而且關繫到當事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當前,迫切需要對制約司法權威的一些方面進行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突出抓好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等改革,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好做法、好經驗,因地制宜地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研究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的受理條件、審查程序、審查標准和處理方式,切實改變申訴期限無限制、申訴受理主體無限制、申訴次數無限制的狀況。凡符合再審法定條件的申訴復查案件,堅決依法提審或指令再審。對不符合法定再審條件的案件,要按法定程序進行終結。要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運行機制。
(四)圍繞提升司法公信,不斷營造良好司法環境。
司法的性質、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體必須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無法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須以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並有足夠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擾為條件。在中國,對司法的干擾不僅來自「金錢」和「權力」,而且來自「人情」和「關系」,這種國情和現實使中國的司法所面臨的干擾風險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堅固的體制障礙和制度隔離,使任何干擾都無法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實質性的消極影響。要積極營造維護司法公正的社會文化環境,克服司法活動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司法活動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正確處理新聞媒體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培育社會公眾對法治的信仰,使依法辦事成為社會公眾的內心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法治、依法辦事的習慣。人民法院要依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同時要注意司法界限,把握尺度,守住底線。
(五)圍繞增強司法能力,努力打造過硬法官隊伍。
進一步加強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學習好、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始終做到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公正廉潔。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提升「五個能力」的要求,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努力培養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官隊伍,不斷提升司法能力。要堅持群眾路線,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積極參加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作風,規范司法行為,嚴肅廉政紀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行政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促進法官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
⑵ 人民日報怎麼評論"網友吐槽食堂難吃被拘"的
警察權的行使與自由裁量需要循法而行,讓法治成為每個公民的堅強後盾。
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裁量權被濫用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近年來,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執法規范化,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意見》,公安部對於社會反映強烈的執法問題的整治也在持續推進,許多地方的實踐中也都在探索制定自由裁量的標准,執法不規范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了改善。但執法規范化依然任重而道遠,要解決客觀存在的執法素質參差不齊、執法水平不平衡的現象,把執法行為完全納入法治軌道,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差評被拘」的出現,既是對執法者的警醒,也是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如果能夠通過這個案件的依法處理,糾正基層執法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未嘗不是釋放法治建設中的正能量。
不要把權力當成自己任意作為的工具。
⑶ 大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培養自己對法律的信仰
一是優化法治文化環境。學校教育講究環境熏陶,法治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養成具有重要影響。
二是端正權利義務觀念。法律以權利義務為核心內容,法治思維以權利義務研判為主線。既定的法律規范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在遇到糾紛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在法律上,權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憑借這個理由,相應的行為、利益、主張和期待就會獲得了法律認可的正當性。
三是注重辦事程序公正。優化法治文化環境,是為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端正權利義務觀念,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從實體上認識法律的本質。注重程序公正,則有利於感受法律的價值。程序公正,意味著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和主張,即使符合實體法的規定,也同樣被否定。因此,高校管理者作決策、辦事情的過程、步驟、方式、時限等應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
(3)人民日報評唐慧案呵護公眾對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法律信仰作為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其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同時又是人們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的結果。然而,大量的社會現實告訴我們現行的法律沒有能夠真正成為社會公眾所信仰的對象,從而決定了培養社會公眾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艱難程度。
可是中國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成法治社會,就不得不對社會公眾法律情感的培養,激發起他們對法律高度認同的熱情,也不得不將法律作為整個社會所信仰的對象,從而以社會公眾內心的原動力支撐起法治大廈的精神層面。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增強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重視社會主體的自我意識,這是培養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條件。社會公眾的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就激發不了公眾對它的渴望。
應該說公眾的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是一種互相推動的關系,權利意識的增強必然會導致社會公眾對法律的認同及法律所含的價值的褒揚,從而萌發了信仰的雛形;同樣,採取對法律信仰的認同和鼓勵也會引發起社會公眾對權利意識的重視。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社會公眾的自我意識的蘇醒。
2、把法治精神的建設同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培養社會公眾法律信仰觀念的重要基礎。我們「必須看到,法治和經濟並非是絕對的因果關系,而是一種結構上的功能互動的關系。
法治為經濟的發展創造提供一種理想的次序和制度環境,經濟為法治提供某種基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對古希臘羅馬法治精神起源的考察之後,認為生產要素的流動特別是勞動力的流動帶來得最顯著的政治法律後果就是打破了以等級和特權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格局,建立了自由、平等、契約的新的格局,從而孕育了和催化了人們對法律神聖、法律至上的精神追求。
此刻,中國正處於市場經濟的狀態之下,而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所倡導的是公平、自由的競爭,隨之產生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會各種弊端的滋生,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3、現代法治理論要消融國家優位理念,樹立起社會優位理念。這種生活優位理念應包含以下觀念:國家是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社會為國家服務的;社會是目的,國家是為公眾服務的工具。潘恩曾說:「政府不過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其目的在於為全體國民——個人的集體的——造福。」
這正說明了社會優位這一理念。現實中,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各項法律是所有社會公眾意志的體現,它們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的有序化,而不是國家單方面的命令和國家手中依靠強制力保障的「大棒」。
假使法律的出台是國家單方面的命令,這就會使社會公眾喪失對它的信任而成了一味地消極服從,從而弱化了他們內心的法律情感。那「沒有了神聖的淵源,也就沒有了永恆的有效性。」
4、加強對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增強他們的法律觀念,是培養國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由於國家公職人員作為由人民委託執掌一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衛士,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假使執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執法又犯法,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會眾叛親離,甚至會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喪失殆盡。這並非是危言聳聽。
這也誠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因而,為了法律信仰的培養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素質教育,增強其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民主監督、民主考核評估等各種制度,扶正祛邪。
⑷ 唐慧贏了,媒體能贏嗎
」霎時引起一場輿論地震。新加坡《聯合早報》將其稱為「旱天驚雷」和「顛覆性報道」。 《南方周末》的報道指出,「作為唐慧事件的起點,此案存在核心證據不足、司法程序受到外部壓力影響等情況」;而「唐慧曾自述『通過以死相逼和不斷上訪,迫使案件走向正軌』」。通過該報的導讀和三個版的相關報道,讀者不難得出問題答案:唐慧贏了,法治卻沒能勝出。 然而,沒能勝出的不僅僅是法治。這起歷時近7年、5次開庭、6次判決和唐慧2次被拘的「案中案」迷霧,折射出上訪、勞教、維穩以及輿論和媒體的諸多問題,反映出各種盤根錯節的社會矛盾。單從輿論方面來說,該案宣判時唐慧曾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母親」,「用一個母親弱小的身軀維護著司法的威嚴與公正」;然而僅僅半個月之後,一眾媒體和媒體人又將「狡黠、撒謊、無理的潑婦」「偏執狂」「撒潑打滾」「不能容忍的惡」加到她的頭上。為何反差如此之大? 唐慧媒體形象的變化和司法的「變形」,無疑是拜媒體和輿論所賜。《聯合早報》認為:「從最初將樂樂案視作普通治安案件,後將罪名提升;再到以勞教追算唐慧,又在輿論壓力下狼狽放人,這是司法的變形。最後,近年藉由互聯網而開始掌握話語權的媒體,當初將唐慧打造為『偉大的母親』,支持她作為對抗勞教制度的標志,引導輿論『公審』唐慧勞教案前,恐怕並未將全部疑點呈現給公眾。為了達到撬動體制改革的目的,媒體或公共知識分子有時也並不將客觀、平衡報道視為不可失守的底線。」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在「唐慧贏了」之後,媒體經過反思,重新回歸理性和強調社會責任都是值得稱道的。 毋庸置疑,輿論同情弱者是社會良心的體現,媒體的正當報道和評論也可以促進司法公正,對於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和推動司法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輿論監督異化成了「媒介審判」,就會變成司法公正的阻礙。而「不幹預依法進行的司法審判活動,在法庭判決前不做定性、定罪的報道和評論」,是明確寫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中的。 與「媒介審判」這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相比,「輿論審判」一詞則被一些專家斥為「偽概念」。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似乎總是「神一樣地存在」著。在張金柱案、蔣艷萍案、鄧玉嬌案、杭州飆車案、葯家鑫案中,人們都不難發現它的蹤影,而且總是與「媒介審判」相互交織、難分彼此。「輿論審判」往往成為「媒介審判」的先聲,「媒介審判」則會進一步放大「輿論審判」的聲音。唐慧為女申冤一案再一次讓人們認識到:如果媒體利用信息不對稱和人們對弱者的同情心理誤導輿論,就會「把水攪渾」,並對案件審判形成一定壓力。 輿論一般被定義為「多數人的意見」,而媒體上的「多數人的意見」,往往與媒體的引導和組織有著極大的關系。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多元輿論」和「多數人的意見」的形成,常常會因為「大V」和「草根」話語權的懸殊而難以實至名歸。加上虛假的「水軍」言論泛濫,從而使「網路輿論」和「多數人的意見」之間,很難完全畫上等號。 那麼,如何既尊重社會輿論,又實現司法公正呢?這就要求一方面強化正當的媒體監督;另一方面警惕「民憤極大」式的輿論壓力對司法施加影響,不因非理性的聲音而使審判偏離法治的軌道。 有人說,讀懂「唐慧案」,就讀懂了「復雜中國」和「媒體中國」。也許對於媒體和媒體人來說,僅僅「讀懂」是不夠的,還應本著社會責任,回歸理性和建設性的輿論監督本位。若此,在「唐慧贏了」之後,輿論、媒體和法治也才能實現「多贏」。
⑸ 唐慧案件,談談你的看法,從法律角度600字
唐慧案盡管已經過去,但是出現很多值得社會警惕的現象。
一、上訪能解決所有問題。對當地政府來說,唐慧讓當地既恨更怕,奇特的情形出現:鎮長求唐慧回去,書記又帶著唐慧上訪。唐慧進京,永州公安為「穩定大局」,處理「瀆職」警察。唐慧「發現了信訪的漏洞,抓住了有關部門的七寸」。而永州政法系統內部人士說,唐慧案給永州人帶來的最大啟示,成了「相信上訪」,上訪能解決所有問題。
二、案件存在證據不足嫌疑、被告人的量刑過重。
涉及重罪甚至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對證據的要求應該更高一些,應建立更為嚴格的標准,否則,留有餘地還是十分必要的。
在司法實踐中,強迫賣淫案件本來量就比較少,情節、後果特別嚴重的也不多見。在很多國家,利誘、強制性交易甚至強奸沒有造成死傷結果的案件,也不屬於最嚴重的刑事犯罪。但在中國,由於傳統貞操、性權利觀念的緣故,這類案件通常被認為是極為嚴重的罪行,這可以從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中得到體現。
從司法實踐來看,強迫賣淫或強奸案,證據的獲取、固定、採信等都存在較為復雜的情形,這也是常常出現證據「不穩定性」的重要原因,因為此類案件的痕跡「物證」(比如「強迫」、「暴力」等)往往不易取得,大量依靠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證人證言,即所謂言詞證據,似乎只要相關言詞能夠吻合,形成證據鏈,基本排除了「合理懷疑」就行。不過,什麼是合理的「懷疑」,標准似乎也十分模糊,法官自由裁量的餘地似乎也很大。
尤其是言詞證據具有「易變性」,依靠較為單薄的言詞證據去定案,常常出現司法判定上的風險。尤其是涉及重罪甚至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對證據的要求應該更高一些,似應建立更為嚴格的標准,否則,留有餘地還是十分必要的。如今,司法實踐中出現最多的是證人證言變化、被告人供述前後不一,甚至被害人陳述也存在矛盾,如果這涉及案件定性的關鍵事實或者重大的量刑情節,那麼,對其審查就要特別細致,有時則需要採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做出慎重裁決。
什麼情況下的強迫賣淫罪可以判死刑呢?量刑情節最重要的是看犯罪情節,但法內情節經常界定不明確,比較含糊,彈性過大,比如法律上經常出現「情節特別嚴重」之類的用詞,而對特別嚴重的「情節」又沒有確切的界定。具體到強迫賣淫罪,講到情節特別嚴重,可能會有幾種情況:一是,這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強迫賣淫犯罪集團;二是,案件涉及較多的未成年人;三是,如果判重刑尤其要適用死刑的,通常是造成了人身傷亡等較為嚴重的實害後果的。對此,必須綜合加以考量,而不是僅僅憑借「法外」的某些影響。
四、法院裁判收到社會壓力的影響。
現在的實際問題是,由於法律上量刑情節及裁量幅度有很大的「彈性」,司法解釋也不甚明確(這不只存在於強迫賣淫罪中,很多罪名其實都如此,甚至像官員的貪污、受賄職務犯罪,最高法院都沒有將它們納入「量刑規范化」改革的范圍)。我們所說的司法公正,其實是一種比較的公正,如果大家看到同類案件不是受到相類似的處理,就會覺得司法不公。如果法內情節不甚明確,那判決就更有可能受到法外種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輿論作用、比如當時人的反應,甚至還會有所謂「民憤」等等,這樣,相似情節的犯罪,就有可能受到不同的對待。所以,如果法院不能堅持依法獨立辦案,就會受到法外因素的種種干擾,就會對相似案件的被告人做出輕重不一的判決,就會形成司法上的不公正,也就會失去它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甚至會助長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司法的公信力及其應有的權威性。
⑹ 唐慧事件是什麼
唐慧案指中國湖南永州居民唐慧的女兒「樂樂」(化名)被強奸及強迫賣淫案、唐慧因上訪而被勞動教養、後唐慧起訴永州勞教委等一系列案件及事件。
該案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引發對中國勞教制度的討論質疑。此案還引發了信訪與「穩控」合力導致的司法不公,對判決結果因壓力導致量刑過重的討論質疑。
(6)人民日報評唐慧案呵護公眾對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樂樂案審判
樂樂案共經過永州市中院的一審判決、兩次重審判決和湖南省高院的終審判決四次審判。
在省公安廳批示下,永州市公安局成立了專案組。唐慧要求檢方對警方掌握的嫖客同案起訴,但未獲支持,百名嫖客中只有少數幾個受到了拘留15日或罰款的行政處罰。
2008年4月8日,永州市人民檢察院向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指控被告人秦星、陳剛犯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被告人周軍輝犯強迫賣淫罪、強奸罪;
被告人劉潤、蘭小強、秦斌犯強奸罪;被告人蔣軍軍犯強奸罪、故意傷害罪。唐慧要求判決全部7名被告人死刑,附加184萬元的民事賠償。
2008年6月6日,永州市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秦星、周軍輝死刑,劉潤、陳剛無期徒刑,蔣軍軍有期徒刑16年,蘭小強有期徒刑15年,7名被告人共賠償9萬元。
秦斌因在逃而未受懲。唐慧申請抗訴,永州市檢察院隨後抗訴,認為蔣軍軍、蘭小強量刑過輕。同時6名被告也提出上訴。
2008年8月8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原判沒有為判處死刑的周軍輝指定辯護人,限制了其法定訴訟權,影響公正審判為由,作出了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裁定。
2009年2月21日,永州市中院作出一審重審判決,秦星、周軍輝被判死刑,陳剛、劉潤被判無期徒刑,蔣軍軍被判有期徒刑16年,蘭小強被判有期徒刑15年。
原、被告雙方不服,再次提出上訴。湖南省高院認定該案「部分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於2009年10月25日再度發回永州市中院重審。
2010年12月23日,該案第三次開庭,除周軍輝以外的6名被告人當庭翻供,庭審場面一度失控。
2010年6月1日,零陵區法院發生槍擊案,導致3名法官當場死亡,3名受傷,事後唐慧向部分媒體謊稱罪犯嫌疑人朱軍為樂樂乾爹。不久後唐慧因「擾亂社會秩序」被警方拘留,當時零陵區街道上張貼出大量《告零陵同胞書》,將此事稱為是「一位孤膽英雄的剿匪行動」。
警方鎖定的四名嫌疑人除唐慧外均承認所為並表示唐慧也參與其中的目的是引起社會關注(但其本人否認)。警方申請批捕唐慧時,檢察院出現分歧,上報至湖南省檢察院最終未被批准。
2011年[h]3月28日,永州中院再次對7名被告人進行了重新判決,秦星、周軍輝死刑,陳剛、劉潤、蔣軍軍、蘭小強四人無期徒刑,判處秦斌有期徒刑15年,同時7名被告人賠償20萬元。隨後雙方再度上訴。
2012年2月21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對此案開庭進行終審。隨後在2012年6月5日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裁定。湖南省高院維持了對秦星、周軍輝的死刑判決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復核。
最高人民法院經復核認為,第一審判決、第二審裁定認定的強迫賣淫、強奸、組織賣淫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審判程序合法。鑒於周軍輝、秦星強迫賣淫的暴力、脅迫程度,犯罪情節的惡劣程度尚未達到情節特別嚴重,對二被告人以強迫賣淫罪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量刑不當。
本案復核期間出現新的證據,可能影響對秦星是否構成立功的認定,依法應予查明。依法裁定不核准周軍輝、秦星死刑,將案件發回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2014年6月12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永州市一看守所將最高人民法院經對「唐慧女兒案」兩名被告人秦星、周軍輝的死刑復核進行宣判。
2014年9月5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對周軍輝、秦星二審重審的公開宣判,兩人被改判無期。
⑺ 死磕派律師的爭議死磕
死磕派律師中比較年輕的王興律師並不贊成使用「死磕派」這樣的說法,「往往因為概念界定不清,導致誤會和矛盾」。
這種擔心已經成為現實。根據楊學林的三分法,非死磕派律師好像被歸為道義上存在問題的群體。這引起不少律師的不滿。
王立峰律師用充滿諷刺的筆調寫了一篇《正常律師轉向死磕派律師之秘笈》,描繪了一幅從接案、會見、庭審一直到結案過程的死磕派規劃路線圖,言語間頗有指責死磕派律師喜歡炒作、煽情和不顧當事人利益的意味。
黃雲中律師則直指死磕派律師為撒嬌派,他批評死磕派沒有傳遞正能量,「置己身於體制對立面,以演藝手法娛樂社會。利慾之心高過公義之心,熱鬧之中對正常法制構成破壞,也將律師業導向不歸之途,十分惡俗」。
死磕派律師受到的非議不光來自業界。頻繁發生的死磕案例也吸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高層的注意。在法庭上抗議、發微博、被逐出法庭……這些死磕表現被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軍在一次法官培訓會上歸納成律師「鬧庭」,並要求法官加強庭審的掌控能力。
或許死磕派律師最危險的爭議來自內部。遲夙生說,死磕派之間有時候也會死磕。盡管陳有西和斯偉江兩位成名於「李庄案」的律師都不承認自己是死磕派,但他們在一系列大的死磕案例中幾乎沒有缺席。
沖突首先發生在陳有西和楊金柱之間,兩位曾並肩作戰的律師在「北海案」後突然決裂,雙方各自寫了多篇文章相互指責、「揭露」。此後先後代理過「李庄案」的陳有西和斯偉江之間又發生了論爭。許多律師不願談論誰是誰非,事實上這些論爭已經演變成了羅生門,在不同人那裡將構建出不同的「真相」。一些人認為主要是理念之爭,另外一些人則將論爭解讀為爭功。
死磕派律師們也在努力消除誤解和爭議,他們做出的第一步努力就是為死磕正名。楊學林認為「很多人對死磕派有誤解,好像就是瞎鬧、瞎搞,我們全是從刑事訴訟法上抄的,一個字都不差,要求法院按照刑事訴訟法來做。如果法院做了,死磕也磕不起來」。
王甫律師自「北海案」開始加入死磕團隊,他認為造成誤解的關鍵在於死磕的方式太單一,無非是申請迴避、被逐出法庭、死磕程序等等,而法庭上的辯護詞、辯護策略這些技術性的內容公眾沒有看到,因此容易形成死磕派沒有技術的印象。
被楊學林稱為「傳奇人物」的朱明勇律師雖然有許多「死磕」的輝煌歷史,但也不願意自稱為死磕派律師,因為這個概念「無法從字面意義理解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在他看來,死磕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對司法機關的違法進行堅決的抗爭」,而律師最大的武器就是法律。
死磕派律師雖然都不再是體制內律師,但他們也在尋求與體制共存之道。楊金柱在他今年新年獻詞中寫道:新年的夢想之一是「讓執政黨對死磕派律師們越來越包容和尊重」。在死磕派律師之前,涌現過一些維權律師或人權律師,以公益維權為主,通過個案推動社會進步。在朱明勇看來,他們與死磕派律師的不同之處在於,死磕派律師追求的是個案公正,而維權律師可能出於理想而傷害到當事人。
即使是死磕派律師中表現最為高調的楊金柱,在楊學林看來,也是頗為務實的。他舉例說,楊金柱在近期一個案子中,「前期大力死磕,網路揭露,後期庭審和諧,網路消聲。為何?因當事人告知有司已讓步,要求給面子。律師及時改變策略,以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利益」。死磕派律師本質上仍然是追求業績的職業律師。
2013年7月24日,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長吳慶寶在《環球時報》上發表了《死磕派律師更要維護法治社會》一文,肯定了死磕派律師的作用,提出「政府應主動團結這些律師群體,讓他們成為決策的參謀之一」,但同時也提醒「切忌私下小范圍形成與政府對立的意見和行動,將自己劃到政府的對立面」。
不少死磕派律師都提到私下場合來自官員的認可和贊賞,或是官員改變了以往對律師的偏見。楊學林在代理「李庄案」之後就明顯感覺到了差別,以往他代理一些比較敏感的案件時,有關部門都會找他談話,自那以後好像變得信任他了,不再有類似的談話。
從掀起業界漣漪到撬動中國法治進程,死磕派律師無論毀譽幾何,都將是中國法治史上的重要一筆。著名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覺得死磕派律師「不像律師」,但是「律師不像律師首先是因為法官不像法官」,他認為「不可否認死磕派律師以一種自我犧牲的方式推動法治進步」。
2014年4月9日,求是理論網轉載新浪博客博主千鈞客博文《解讀「死磕派」律師》一文,文章認為,法律人是十分聖潔的稱呼,全國25萬律師,絕大部分兢兢業業,為中國法制建設和公平正義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少數所謂「死磕派」糟踐下,法律人這個詞已經毀譽參半。他們以網路為平台,以宣揚「憲政」思潮、炒作負面輿論、插手熱點個案為共同目標,以師生、朋友、同事等人脈關系為紐帶,以操控輿論、簽名造勢、煽動圍觀、聚集施壓為手段,結成了形式鬆散、聯系緊密、行動抱團的「聯盟」。這個「聯盟」不守法律倫理、不講公平正義,只有壟斷司法叫板政治的野心,把小事搞大、大事搞炸,唆訟、架訟、霸訟等現象愈演愈烈,庭審中想當法官,遇事後爭做無賴,動輒扣以「政治迫害」的帽子,儼然法律界黑社會,嚴重阻滯中國法治進程。
2014年5月8日,環球時報刊登單仁平評論文章《「死磕派」律師不可政治上自我高估》,評論稱,「死磕派」律師大體都是針對「公民維權」開展活動的。整體看,他們對推動社會更加公正、對發展公民維護正當權益的能力做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唐慧案、任建宇案等,社會的法治思維獲得了新的角度。與此同時,「死磕派」律師的行為方式不時突破律師行業的規范。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經常表現出激烈的政治傾向,他們的維權活動並非專注於法律手段,而是傾向於「社會化」,如動員網上輿論,支持甚至參與非法的現場活動等。律師通常都應是法律條文主義者,嚴格在現有法律體系內行事,以這個體系為唯一藍本開展業務。但一些「死磕派」律師以質疑、修正現有法律體系為使命,他們更像是「社會活動家」和「政治積極分子」。這使得「死磕派」律師的角色讓人一言難盡,他們當中一些人對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和政治破壞力錯綜交織,一方面推動司法的程序正義,一方面又為實現具體訴求不擇手段。他們一方面喚醒了部分人的維權意識,一方面又與民粹主義力量合流,導致輿論對司法的過度干預。從這幾年的情況看,維權律師表現自我價值觀的空間很大,盡管一些人公開展現反對現有權力體系的姿態,但只要他們以合法方式活動,他們的存在就實際被接受了。這當中有的「死磕派」律師自我炒作,謀取名利,整體環境也未做干預。
.......在這個社會上,所有人都應當對法律有敬畏感。一些官員喪失這種敬畏,結果不斷有人身陷囹圄。有的「死磕派」律師也從另一個方向失去對法律的敬畏,以為自己的價值觀就是法,順他們的要求行事就是法治建設,否則就是「維護專制」、「反人民」。他們在政治上有些幼稚,個人性格中還有些傲慢,這使得他們對時代潮流的看法出現偏差。「死磕派」律師成為「異見人士」中較為活躍的群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會的反思,但他們自己卻喪失了反思的能力。這是危險的。他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他們切不可以為,自己才是中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突破和決定性力量,這樣的自我政治高估會導致行為的很多錯誤。
死磕派律師面臨著諸多無奈,無奈之下難免有無奈之舉!但是,如果律師群體希望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就要走一條有別於傳統的死磕道路——依靠嚴謹的邏輯贏得時代的掌聲,經受歷史的檢驗;用律師的經驗活躍法律的生命,而不能無理取鬧。
⑻ 人民日報針對「張庭夫婦」做出了怎樣的評價
今年娛樂圈中的瓜真的是沒有斷過,很多人因為不恰當的行為斷送了自己的前途,像張庭還有林瑞陽這一對夫妻,就是因為自己的人品毀掉了多年打下來的江山,而且針對這一件事情,人民日報也做出了評論。
這樣子了一個公司讓很多人深陷其中,拉人頭他們也是屬於的,所以說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因為張庭是公眾人物,我們就默默的相信她,有時候這種人物他們更容易騙錢。
⑼ 雷洋事件的真相及處理情況是怎樣的
一、雷洋事件的真相:
經豐台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查明:2016年5月7日晚,根據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專項行動部署,東小口派出所時任副所長邢某某帶領民警孔某、輔警周某、保安員孫某某、張某某等人在昌平區龍錦三街涉黃足療保健店附近執行便衣蹲守、打擊任務。
當晚21時許,雷某在位於龍錦三街23-13號的足療保健店接受有償性服務離開時,被邢某某等人發現。因懷疑雷某有嫖娼行為,邢某某等人立即追趕,示明警察身份後進行盤查。因雷某試圖逃跑,遂對其攔截並抱腰摔倒。
在制服和控制雷某過程中,邢某某等人對雷某實施了用手臂圍圈頸項部、膝蓋壓制頸面部、摁壓四肢、掌摑面部等行為,後邢某某違規安排周某、孫某某、張某某獨立駕車押送。在車輛行駛至龍錦苑東五區南門內丁字路口西側轉彎處時,雷某試圖跳車逃跑,並呼喊掙脫。
邢某某等人再次對雷某進行制服和控制,並使用手銬約束,再次向雷某示明身份。其間,邢某某等人對雷某實施了腳踩頸面部、強行拖拽上車等行為,致使雷某體位多次出現變化。
後雷某出現身體癱軟和不再呼喊掙脫等狀況,邢某某等人在發現雷某身體出現異常後,未及時進行現場急救、緊急呼救和送醫搶救。待後送到醫院搶救時已無生命體征,於當晚22時55分被宣告死亡。
經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鑒定,雷某符合生前胃內容物吸入呼吸道致窒息死亡;本例吸入性窒息的形成不排除與死者生前在飽食狀態下,因執法過程中的外力作用和劇烈活動以及體位變化等因素有關。
事發後,邢某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虛假陳述,引發公眾質疑,並與其他四名涉案警務人員故意編造事實、隱瞞真相,妨礙偵查。
二、雷洋事件的處理結果:
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檢察院依法認定:邢某某等五人在執行公務活動過程中,不正確履行職責,存在不當執法行為,執法行為超出合理限度,致執法對象發生吸入性窒息;
不履行職責,在發現雷某身體出現異常後,未及時進行現場急救、緊急呼救和送醫搶救,致執法對象未得到及時救治,以致發生死亡結果。且事後故意編造事實、隱瞞真相、妨礙偵查。
該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符合玩忽職守罪構成條件。鑒於邢某某等五人系根據上級統一部署開展執法活動,對雷某執行公務具有事實依據與合法前提且雷某有妨礙執法行為,犯罪情節輕微,能夠認罪悔罪。
綜合全案事實和情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七條之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款之規定,決定對邢某某等五名涉案警務人員不起訴。
同時,檢察機關已向紀檢機關通報有關涉案黨員違紀情況,向公安機關發出檢察意見書,並移送相關材料,建議紀檢監察機關和公安機關對邢某某等五名涉案警務人員及相關責任人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9)人民日報評唐慧案呵護公眾對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對於雷洋事件,2016年6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法治,須從程序通往正義》,寫道「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從北京市公安局「決不護短」的表態,到市級檢察院立案偵查,都在傳遞執法機關推進公開透明、夯實法治信仰的決心。「雷洋案」正沿著法治程序的軌道一步步走向真相與正義。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隨後寫道:對於社會來說,每一起爭議案件,都是一次普法教育;每一次依法解決,都是一個推進法治建設的契機。
透過「雷洋案」這起引發強烈關注的個案,一個法治共識值得珍視:對確有執法過錯的,要嚴格依紀依法處理,決不包庇決不袒護;對惡意造謠,以虛假信息擾亂視聽、詆毀民警依法履職的,要及時澄清、依法查處,堅決維護法律尊嚴和執法活動的嚴肅性。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字字鏗鏘有力,無論是案件的處理還是公安的執法,「雷洋案」理應回到法律程序軌道,方能彰顯法治的勝利,傳遞給民眾以「法治」信心。
⑽ 備考《申論》,常看《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到底有用么
你不要認為這是假大空的話,如果你考上公務員,寫文章就是要這個路子。看《人民日報》的社論關鍵要分析人家是如何寫文章的,從什麼角度剖析,文章的構造,用語手法。其專業術語,對寫作或是基礎常識都會有很好的輔助效果。
除了人民日報,所在省的黨報也應該多看。黨報上有最新的政策動態,熟悉之能保證申論寫作時隨時聯系熱點並自在闡述、發揮。人民日報上有一版「理論」,上面文章都是各地黨政大員結合當地實際,對中央大政方針在當地的貫徹落實提出的標准策論。這些文章都是最標準的學習範本。特別需要仔細揣摩深入學習悉心領會。這類東西是當代第一流的申論策論,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你在這上面要下准備申論的最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