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文化道德
Ⅰ 傳統文化中什麼是孝德
關於傳統文化中的孝德
主要是說,對待父母,一定要尊敬,和孝順,因為孝順父母,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美德發揚光大,並且傳承下去
Ⅱ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2)孝德文化道德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Ⅲ 孝道文化中國的傳統美德,那麼具體內容是什麼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
孝與感恩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3)孝德文化道德擴展閱讀: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
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淀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致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
Ⅳ 孝道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傳說很久以前我國有個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後來父親又娶後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後母常虐待舜,後來連父親也討厭舜。每當父母發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可當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時,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後來,堯帝發現並提拔了舜,讓舜協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幹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後,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幹,而且是個大孝子。可見,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並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建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後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的、嚴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後)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范。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世紀初,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號。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規范,重新解擇並賦予其民主主義的新內容。
綜上可見,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鄉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禮法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康熙還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採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是國家規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弟子規》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後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於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范。
Ⅳ 德孝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孝德文化是以人本為內核,以事親行孝為特徵, 強調良知與責任的倫理文化。中華民族傳統孝德文化包括父慈子孝的責任理念;感恩戴德的人生信條;事親行孝的為人之本;報效祖國的神聖孝道等內涵。孝德是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與根本。孝德中的愛、敬、忠、順、誠、義等,為「立人之本」與「天倫之本」 。
Ⅵ 為什麼要去弘揚「孝」文化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美德之一,在現在的社會,弘揚「孝」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輕視的情況下更加的重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實現新發展。
傳統孝德文化的當代價值,概括起來,一是孝老愛親體現人本思想,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二是盡孝講和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紐帶,三是孝行天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是文化推動經濟的有力支撐。現在有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孝」文化在企業文化之中的應用,像佛山市南海可耐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把「崇孝治企
博仁致遠」做為公司的宗旨。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以孝老愛親、盡孝講和、孝行天下為主要內容,弘揚孝德文化,倡導孝道風尚,既是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更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孝德文化活動要開展得更深入、更感人、更有影響力、更具傳播性,必須堅持群眾性,體現創新性,在活動的組織形式、結合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一要探索幹部、職工、教師、學生、市民、農民參與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途徑。組織動員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部隊官兵、城市居民、農村農民,按照自願自主原則確定「我的盡孝日」,填報相關信息,建立專門檔案,以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學校企業、部隊軍營、街道社區、鄉鎮村組為單位,實行歸口備案管理,日前溫馨提示,日後記錄情況,推動上下共創「人人有盡孝日,日日有人盡孝」的生動局面,形成人人講孝德、天天行孝道的濃厚風氣。二要探索機關團體、企事單位、社會名流、商界精英、私營業主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激勵社會各界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辦法,對出力支持、出資贊助的單位和個人,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精神獎勵。在全市上下營造社會各界合力共建孝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圍,從而推動孝德文化活動持續開展。三要探索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慈善文化、廉政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商業文化活動與孝德文化活動的結合方式。孝感轄區的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劇院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既要體現自身特點,也要突出孝德文化內容,使孝德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活動的精彩亮點。
Ⅶ 德孝文化學習體會作文,450字左右
是什麼?它就是道德,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現在我們都在宣傳關於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什麼是道德呢?
對於我們來說,在家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勤儉節約。在校見面行禮,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互幫互助,關愛他人;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增強集體觀念。在社會上幫助孤寡,參與「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使者」。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道德,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去不斷學習的。
現在的人太不道德,尤其是個別政府官員,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他們做到了嗎?
如果我是政府官員絕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有的同學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確,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了,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只要留心一下周圍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不難發現,凡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十分注重文明禮儀。事實上,越是懂文明禮儀的人,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是受人們歡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養,不懂文明禮儀,人們採取不歡迎的態度,又怎麼能發展事業,立足社會?、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有教養的人呢?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上課時要提前到教室進入准備狀態,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搞好教學活動,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不能視而不見。另外,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監督崗及其他人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求人幫助之後,一定要說:「謝謝」。如遇他人求助,應盡力給予幫助,如不能解決時,應說:「很抱歉。」到商店購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禮貌語言,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員,適時禮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場。乘坐公共汽車、火車,要照顧老人、小孩和殘疾人,要保持車上衛生環境,不亂扔東西,上車不要爭搶座位。
同學們,文明禮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按學校要求堅持訓練,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不講文明禮儀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善,從不因微小而暗淡,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
Ⅷ 為什麼要去弘揚「孝」文化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美德之一,在現在的社會,弘揚「孝」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輕視的情況下更加的重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實現新發展。
傳統孝德文化的當代價值,概括起來,一是孝老愛親體現人本思想,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二是盡孝講和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紐帶,三是孝行天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是文化推動經濟的有力支撐。現在有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孝」文化在企業文化之中的應用,像佛山市南海可耐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把「崇孝治企 博仁致遠」做為公司的宗旨。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以孝老愛親、盡孝講和、孝行天下為主要內容,弘揚孝德文化,倡導孝道風尚,既是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更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孝德文化活動要開展得更深入、更感人、更有影響力、更具傳播性,必須堅持群眾性,體現創新性,在活動的組織形式、結合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一要探索幹部、職工、教師、學生、市民、農民參與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途徑。組織動員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部隊官兵、城市居民、農村農民,按照自願自主原則確定「我的盡孝日」,填報相關信息,建立專門檔案,以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學校企業、部隊軍營、街道社區、鄉鎮村組為單位,實行歸口備案管理,日前溫馨提示,日後記錄情況,推動上下共創「人人有盡孝日,日日有人盡孝」的生動局面,形成人人講孝德、天天行孝道的濃厚風氣。二要探索機關團體、企事單位、社會名流、商界精英、私營業主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激勵社會各界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辦法,對出力支持、出資贊助的單位和個人,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精神獎勵。在全市上下營造社會各界合力共建孝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圍,從而推動孝德文化活動持續開展。三要探索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慈善文化、廉政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商業文化活動與孝德文化活動的結合方式。孝感轄區的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劇院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既要體現自身特點,也要突出孝德文化內容,使孝德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活動的精彩亮點。
Ⅸ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9)孝德文化道德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Ⅹ 什麼是「德孝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孝德文化是以人本為內核,以事親行孝為特徵, 強調良知與責任的倫理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孝德文化包括父慈子孝的責任理念;感恩戴德的人生信條;事親行孝的為人之本;報效祖國的神聖孝道等內涵。
孝德是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與根本。孝德中的愛、敬、忠、順、誠、義等,為「立人之本」與「天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