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標定了
Ⅰ 自由和法治的關系在初中哪冊書上
自由和法治的關系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政治書上。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力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Ⅱ 為什麼資本主義國家都確立了法治,5點以上
1時間長。英國自1688確立資本主義,美國也有200多年歷史,法制建設已經較長時間調整。
2偉大人物的推動,如:孟德斯鳩
3早期的殖民掠奪。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法制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
4無產階級的反抗。其使得生產關系進行內部調整,工人通過斗爭維護自己的權利,促進法制建設。
5人民素質的提高。其需要良好的生活秩序。
Ⅲ 通過憲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使依法治國成為一項最高法律效力的什麼
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進一步把我們黨關於依法治國的政治主張和人民關於政治建設的普遍訴求統一起來,通過憲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使依法治國成為一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原則。
法治是安邦固國的基石,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為了托舉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八大把「法治」定位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繪就了全面依法治國新藍圖,為法治中國建設標定了新的里程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把依法治國同自身建設、人民當家作主一道置於政治建設的首要地位。
1、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2、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進一步把我們黨關於依法治國的政治主張和人民關於政治建設的普遍訴求統一起來,通過憲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使依法治國成為一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原則。
3、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任務。
4、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將建立一個更加公正,以法律為基礎的法治體系。
Ⅳ 黨的哪一次會議用法治代替法制提出了法治目標
「七五」普法決議「法治」替代「法制」提出了法治目標,2016年4月28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
一、要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
「七五」普法規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都明確把領導幹部作為重點對象。
在學法方面,近日印發的《關於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健全完善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制度,完善日常學法制度,要求各級黨委(黨組)書記作為學法用法第一責任人,帶頭講法治課。同時要制定年度學法計劃,對於學法計劃的執行情況定期檢查、抽查,制定學法考勤制度,制定學法情況通報制度等。要求把憲法和法律列為黨校、幹部學院、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和其他一些培訓機構的必修課,必須保證學習的課時和質量。
在用法方面,要求必須嚴格依法決策,必須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辦事,法律授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要落實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要求各級政府推動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要求黨政機關和各人民團體普遍建立公職律師制度,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公司律師制度,這就有利於保證領導機關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保證了企業領導者依法經營。同時,建立重大決策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
為了確保上述措施的落實,要求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在年終考核時要進行述法,把法律的觀念、法律的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德才情況的一個重要考核內容。
二、新一輪普法繼續加大檢查監督力度。
在回答推進普法責任制落實的問題時,劉振宇指出,法治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的決議特別強調了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普法體系,就是形成一個法治宣傳教育的大格局。
為了把這個大格局落到實處,提出國家機關要建立「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制。
為了使法治宣傳教育取得實效、落到實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以及律師以案說法制度,在案件審判、行政執法、糾紛調處、法律服務的過程中,讓這些法律人士來宣傳法治、弘揚法治精神。同時,將建立定期發布正反兩方面典型案例的制度,要求司法、執法機關編篡典型案例,定期向社會公布。
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部門行業特點,向特定群體進行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富有實效的法治教育。比如環保法,就用環保的案例、事例進行法治教育。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宣傳,使得宣傳方式更加喜聞樂見,宣傳效果更加富有實效。
建立並落實好媒體公益普法制度。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發揮這些媒體的作用,在重要版面、重要時間段來刊登法治公益廣告,製作、播放法治節目和開設法治講堂。下一步還將運用新媒體進行法治宣傳,引領社會法治風尚。
新一輪的普法還要繼續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切實把部門責任落到實處,把法律的力量真正體現出來。針對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性,不僅會在「七五」普法中期和結束後分別進行評估,平時還有不定期的督察、檢查。
三、一字之差體現出建設法治國家內涵。
在「七五」普法決議里,用「法治宣傳」替代了「法制宣傳」,這一字之差背後的深意:
從依據上說,這是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關於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完善法治宣傳教育制度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這個總要求的變化。
「制,指具體的法律制度,治,包括治理,外延更加寬泛,內涵更加豐富,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治理。所以,我國的法治宣傳教育也要適應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內涵的要求。
Ⅳ 從法制到法治的變化,反映了我們怎樣的認識變化
法治與法治的區別
「法治」與「法治」是我們共同的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兩個詞,人們有時會亂用。事實上,「法治」與「法治」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內容是不完全一樣的兩個詞。與「法治」,「法治」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對產品的某一階段。其中,「法治」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在「法治」是一種相應的治理理論,原則,理念和社會的方法「人治」的。總之,法律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法律文化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是法律文化的層面的概念。當地規則或法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治是一個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律和人治的法治是反對兩個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在法律規則的形式)的普遍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它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意識,主動性和變性的權利。雖然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法律不拒絕人的主觀能動性,但發展規律,實施規則,按照法律本身必須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能在發揮作用限制由法律規定,而不是凌駕於法律之上,這是固有的法律訴求的規則的性質。法律和人治的
規則都有過在古希臘社會治理共存的理念。柏拉圖曾經的「政治哲人」的熱心倡導者實際上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比人治更好。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是不是哲學家統治者,法比人治好的規則。然而,法治只能被稱為「二等好」政治,畢竟不如一個良好的政治聖人。亞里士多德建立法治的人對批評柏拉圖的理論規則的基礎上。他明確指出:「法治是比一個人應該排除。」應該說,法律在西方社會的傳統規則發軔於法律對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然而,法治與現代西方社會中,奴隸制亞里士多德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甚至沒有人身自由,更談不上法律和奴隸主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對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經典定義英國的家庭戴雪法則:「首先,任何專制權力的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之外還包括范圍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包括政府;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遵守普遍實行在普通法院的法系國家;三,權力不是基於抽象的憲制性文件,但在實際的法院判決,「很明顯,這個規則只是因為啟蒙運動不斷發展。
產生的法律面前,當然,沒有法治,法律沒有規定,條例,限制人們的社會行為是習俗,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類社會的規則。只有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在國家出現後,法律已經產生。然而,產生的法律制度,法治並不意味著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並不必然排斥人治,法治只能與法治相結合,它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治和人結合法律權威的規則是第二個,政府機關(在封建社會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服務於人治的觀念。目前,國家政府機關的主要監管機構的行為規范的私人行為,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的權威只能起到補充和輔助作用。當法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超越一切權威,包括政府機關,道德權威,包括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和個人行為。其中,政府機構的法律權威,服從法律的權威,道德權威只能起到補充和支持作用。法治,從廣大身份的法律界「合法性」的成員得到法律的權威。所謂合法性,是人們對法律或制定規則或制度,其權力的態度,以確定生產或有關規則的規則。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說,「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德義務的遵守時,有可能符合法律規定的法律。」因此,法治是法治不僅是一種意識和法制結合的產品也常常民主相結合的產物。
Ⅵ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是自由的「保護神」,離開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自由可言。
法治的首要功能是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英國政治家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自然狀態,實質上就是社會失序的狀態,即人和人之間普遍存在戰爭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看起來人人都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人人都不自由,因為每個人的自由都沒有邊界,從而必然侵犯他人的自由。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通過法治明確人們行使自由權利的邊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法治的又一個重要功能,是讓合法行為的結果可以預期並得到保障,避免非法干涉損害人們的行動自由。
社會主義事業要不斷得到發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不斷得到發揮,就必須使人們的合法行為得到法律保障、不受非法干涉。只有這樣,自由才是可靠的,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就會「煙波浩渺信難求」。因此,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機統一的系統思維全面理解社會主義自由,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自由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平等與自由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天生高人一等。這既是原則,更要使之成為現實,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其實現的基礎。社會主義平等與自由是有機統一的,這主要包括兩方面涵義:一是人人享有同等的自由。我國公民只要未被依法剝奪公民權利,不論年齡、性別、民族,也不分貧富與職業,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享有同等內涵的自由。二是只有相互平等的自由,沒有行使特權、歧視與壓迫他人的自由。
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追求平等的自由,但無人擁有追求特權、成為歧視與壓迫他人的特殊公民的自由。如果說資本主義不過是以「平等的自由」自我標榜,名實難副,那麼,社會主義根據其性質,就必須真正落實「平等的自由」。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諶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機統一
Ⅶ 十八大對法治政府的基本定位進一步凸顯了法治在國家總體布局中的地位
這句話是對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一開篇就明確指出,這次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個判斷,深刻揭示了黨的十八大的重大意義。
從取得的重大成果看,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7)法治標定了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
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Ⅷ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是「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享有自由須守法治底線。自由是法治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表現:
1、一方面,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
2、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損害。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能享自由。
Ⅸ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什麼重大論斷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許多新論斷、新觀點、新舉措,標定了法治中國的新方位。這里依據公報,對其中的新論斷、新觀點、新舉措作初步的梳理。
●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目標,要求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個子體系,這對於加快法治中國建設具有劃時代意義。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同於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它意味著法律不僅要制定出來,還要遵守和落實。從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邁進,一字之差,標志著黨治國理政理念的重大飛躍和治國理政方式的重大轉型,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闡明了「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的內涵
全會提出,「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各級
領導幹部„„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堅決查處執法犯法、違法用權等行為」。
這些相對具體的要求,指向明確,就是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
Ⅹ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自由是法治來產生和發自展的前提和基礎。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盡管自由是法律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追求,但法律本身並不是自由,它是保障自由的社會形式。柏拉圖言:「法律是自由的保姆。」在民主的社會中,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護和擴大人們的自由,使大多數人擺脫不合理的奴役和壓迫,能夠獨立、自主地從事一定的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
法律對國家權力的調整和限制,是法律保障和維護自由的重要方面。然而,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
(10)法治標定了擴展閱讀:
自由的行使必須體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統一,應當有利於或至少無害於社會、集體和國家。例如,我國現行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在法律與自由關系問題上,孟德斯鳩為我們做了一個經典性的總結:「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