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福報
㈠ 道德經做人的道理
道德經做人的道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美好的品質就像水一樣,它能滋潤萬物生長,又能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於道了。
做人此亦如此,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要積極地去行善積德,為自己多積累福報,這也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同時,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啊!
㈡ 如果想要得到福報,若想有福報在生活中要避免說哪些話呢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出了人際交往的真諦: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一個人誇誇其談的結果,容易暴露個人的弱點;倒不如,做一個沉默穩重的人,反而能夠避免言多必失的尷尬,給大家留下好印象。
語言,是一門交流的工具,在人際中,具備神奇的魔力。
有的人擅長言辭,一開口就會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不過,對於這些朋友來說,他們多半有著足夠多的社會歷練,也具備設身處地的情商;甚至,為了提升說話的技巧,刻意進行過訓練。
人際交往,是一名充滿智慧的學問。
若是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成功獲得大家的認可,那麼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里,就容易遇到貴人的支持、伯樂的提攜,從而讓處境變得更加順心。
如果,因為自己的言語,遭人冷落了,很容易讓一個人,陷入尷尬的境地。
做一個真正的聰明人,在人際中不說那些傷人的話,有助於一個人保持形象,少一些質疑,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福報,希望你能明白。
㈢ 《道德經》為什麼會被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成陰謀論
老子被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學者在內,看成一個陰謀家,他們認為《道德經》是一部陰謀論著作。在他們看來,老子的後其身,不過是為了讓自己身先;老子的外其身,不過是為了讓自己身存;老子的謙和對人,不過是為了讓人為自己所用。
按照他們的說法,《道德經》越看越讓人毛骨悚然,自然無為的面具下,原來竟隱藏著極度自私自利的目的;慈眉善目的老子,原來不過是一個陰險到了極點的卑鄙小人。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諸葛亮不過一介平民百姓而已,不求聞達於諸侯,卻能在民間擁有偌大的名聲;只想保全性命於亂世,卻能引來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任軍師位高權重。這的確很難讓那些一門心思投機鑽營之輩想得通。
按照他們的理解:這些人太奸詐、太能裝了。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不求財而財自來、不求名而名滿天下、不求權而眾人擁戴這種成功模式。因為在他們的思維定式里,求仁得仁,求義得義,什麼也不求,就是不仁不義。
㈣ 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行善積德是什麼意思
「行善」: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 「積德」:是行善的結果,「德」者得也。你會得到良好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福被子孫後代
㈤ 老子的道德經中,蘊含著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才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㈥ 《太上感應篇》中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德經》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無關嘛!前者說因果自造,自負自責。後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極,萬物與其而言都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