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行政立法分類

行政立法分類

發布時間: 2022-06-18 06:18:54

A.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概念】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的特徵】一是行政立法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的組織;二是行政立法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而言,具有從屬性;三是行政立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多樣性。

【行政立法的分類】是指依照不同標准對行政立法所作的劃分。如依照行政立法的權力來源,行政立法可分為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依照行政立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立法和上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的關系,行政立法可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等。

【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職權進行的立法活動。職權立法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如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

【授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或有關決定授權而進行的立法活動。授權立法不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而是行政機關依據組織法以外的法律或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授權取得的。如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條例的決定》對國務院的授權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對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授權。

【執行性立法】是指為了執行法律或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執行性立法不創設新的法律規范,而只是將法律、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具體化,以便執行和實施。

【補充性立法】是指為補充法律、法規和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補充性立法一般需創設新的法律規范,必須得到有權機關的授權。

【自主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履行法律規定的行政職權而對管理事項創設一定法律規范的立法活動。自主性立法不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化或補充,而是對法律、法規未規定事項自主地創設新的法律規范。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指有權進行行政立法的主體,包括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以及制定經濟特區規章的主體。

【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即國務院。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分兩種情況,一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對國務院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二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依法對尚未制定法律的法定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主要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國務院組成部門根據憲法和組織法可以制定部門規章;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根據立法也可制定部門規章。此外,有些事業單位經授權也可制定規章,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可以制定有關證券市場監督管理方面的規章。

【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是指經國務院批准享有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的市。國務院曾分別於1984年12月15日、1988年3月5日、1992年7月25日和1993年4月22日批准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重慶(後為直轄市),寧波,淄博、邯鄲、本溪,蘇州、徐州等19個市為「較大的市」。這些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規,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方式和步驟。

【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行政法規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項目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國務院法制機構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行政法規的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由國務院組織。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由國務院的一個或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要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起草部門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規定,應與其他部門協商一致,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應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行政法規的審查】行政法規送審稿的審查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是否符合憲法、法律和國家方針政策,是否符合起草要求,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等方面進行審查。

【行政法規的決定】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者由國務院審批。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建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行政法規草案時,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或者起草部門作說明。

【行政法規的公布】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行政法規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並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行政法規的施行】行政法規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法規的備案】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制定規章的程序】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規章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規章的項目列入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規章的起草】部門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組織起草;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起草規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有關機關、組織或公民對其有重大意見分歧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起草部門規章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其他部門的意見。

【規章的審查】規章送審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

【規章的決定】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審議規章草案時,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作說明,也可以由起草單位作說明。

【規章的公布】根據有關會議對規章草案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規章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報請本部門首長或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全國范圍內發行的有關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規章的施行】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規章的備案】規章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向有關機關備案。

【規章的清理、修改和廢止】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應當經常對規章進行清理,發現與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的,或者與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觸的,應當及時修改或廢止。修改、廢止規章的程序,參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B. 以行政法規范的性質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

以行政法規范的性質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三大類:

1、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

2、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

3、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行政立法分類擴展閱讀:

行政法基本原則分為實體性基本原則和程序性基本原則。

一、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越權無效原則;

4、信賴保護原則;

5、比例原則。

二、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行政公開原則;

3、行政公正原則;

4、行政公平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C. 行政法有哪些特點是什麼行政法可劃分為哪些類別

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

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

①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

②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

③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一般行政法與部門行政法。

①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

②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

基本原則:

  1. 合法行政。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3.程序正當。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4.高效便民。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

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

6.權責統一。

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行政處罰實施的條件是:一切違反相關法律的行為。

(3)行政立法分類擴展閱讀:

行政立法的體制:

(1)國務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規)。

(2) 國務院各部、委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3)國務院直屬機構立法(制定部門規章)。

(4)地方行政機關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規章)。

(5) 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

D.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根據行政行為的性質及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分為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司法行為。
(4)行政立法分類擴展閱讀: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的行為。它是國家行政機關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為,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故稱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徵:
1.從屬性
行政立法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在法律體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從屬於憲法、法律,不得與它們相抵觸。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基於憲法、法律的規定或有權機關的授權,以國家名義制定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行為規則的活動。因此屬於立法活動。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從本質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通過制定法律規范來調整行政管理事務,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因此屬於行政活動。
(二)行政立法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國家行政立法機關的體系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我國行政立法體制與權力機關立法體制一樣,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每一級又包括若干個不同的立法層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
(1)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2) 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制定的行政規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區、宣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的活動。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稱為地方行政規章或政府規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國立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規章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其效力適用於本行政區域網。
三、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適用於特定的對象和事務,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的主要行政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和對象的特定性
行政執法主體是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授權的組織,行使著行政權力。執法對象也是特定的、具體的相對人或事務,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換也不可選擇。
2.內容的法律性
行政執法的內容是直接對特定的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處置。這種處置表現為對相對人或設定權利,或規定義務;或取消權利,免除義務。相對人無權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時行政執法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必須具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3.形式的多樣性
行政執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行政機關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適當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執法形式:
(一)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申請,依法賦予相對人從事某種法律禁止事項的權利和資格的行為。
1.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都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和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重要制度。兩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解除相對人法律禁止的行為,同時賦予相對人具有從事該項一般禁止活動的權利和資格。使之能夠進行某項活動。行政確認是行政機關對特定的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進行認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賦予作為的權利,所以行政確認不屬於設權行為。特定的法律關系一經行政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權機關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許可的種類
行政許可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取的一種法律制度,適用於中分廣泛的領域。根據不同標准,行政許可可做多種分類。
(1)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2)以許可是否加義務為標准,分為權利性許可和義務的許可。
(3)以許可的享有程度為標准,分為獨占許可和共同許可。
3.行政許可的效力
行政許可的效力一般體現在許可證或執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現為:
(1)證明力。許可證或執照的持有人憑證照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權利是依法取得的,所從事的活動是有關機關依法允許的。
(2)確定力。許可證和執照所確定的內容、范圍,行政機關或證照持有人均不得隨意變更,任何變更事項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3)拘束力。許可證或執照對證照持有人和行政機關都有法律約束力。證照持有人負有在證、照規定范圍內從事活動的義務。超出證照范圍的活動,不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負有保護證照持有人在證照范圍內行使權利的職責。

E. 行政立法的分類

(1)依行政立法權的來源不同,可分為一般授權立法與特別授權立法。
(2)依行政立法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行政立法的內容、目的不同,可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

F. 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

(1)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

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

(2)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

(3)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

(1)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

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

(2)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6)行政立法分類擴展閱讀: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G. 簡述行政立法的種類

法律分析:(1)依行政立法權的來源不同,可分為一般授權行政立法與特別授權行政立法。(2)依行政立法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3)依行政立法的內容、目的不同,可分為執行性、補充性、試驗性立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H. 六種行政行為是哪些

一、六種行政行為是哪些
1、六種行政行為具體如下:
(1)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2)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3)依申請的行政行為和依職權的行政行為;
(4)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
(5)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與行政司法行為;
(6)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
【撤銷判決和重作判決】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第七十一條
【重作判決對被告的限制】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二、行政行為的具體分類有哪些
行政行為的具體分類具體如下:
1、依職權的和須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
2、羈束的和裁量的具體行政行為;
3、授益的和負擔的具體行政行為;
4、要式的與不要式的具體行政行為。

I. 抽象行政立法是如何分類的

在我國,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立法和其它行政主體發布規范性文件的行為。版
按抽象行政行權為規范程度合效力等級為標准,分為行政立法和其他抽象行政行為。

行政立法的種類

1.一般授權立法和特別授權立法

(1) 一般授權立法

(2) 特別授權立法

2.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 中央行政立法

(2) 地方行政立法

3.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

(1) 執行性立法

(2) 補充性立法

(3) 自主性立法

(4) 試驗性立法

J. 什麼是行政立法行為

1�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第二,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所為的行為。這是行政立法同其他行政行為 的顯著區別。行政立法必須經過起草、徵求意見、討論、通過和公布等立法程序,這就使得 它與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由行政機關單方面作出決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同。

第三,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抽象行政行為。從行為的結果看,行 政立法的結果是產生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這些規范性文件並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 人或具體的事,而是普遍適用。

2�行政立法的特點

我國的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質和立法性質的有機結合。它既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 行為,又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准立法行為。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②行政立法所調 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 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創制 法律規范的活動;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 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③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二)行政立法的分類

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行政立法作不同的分類。

1�一般授權立法和特別授權立法

行政立法依其立法權力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授權立法和特別授權立法。

(1)一般授權立法

所謂一般授權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直接依照憲法和有關組織法規定的職權制定行政法規 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2)特別授權立法

所謂特別授權立法,是指依據特定法律、法規授權或者依據國家權力機關或上級國家行政機 關通過專門決議的委託,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行為。特別授權立法通常有以下特點:

①特別授權立法是單向的,即只能由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進行立法授權,或者上級行政 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立法授權。

②特別授權立法的授權方和承受方,都必須是憲法和組織法賦予有立法權的機關。
③特別授權立法的 「 立法權 」 基於法律、法規授權或委託決議而取得,因此,承受機關取得 代理權的,可以超出該機關原職責范圍內的立法權,而代行授權方機關的立法權力。

④對特別授權立法的程序、內容、范圍、時間必須有所限制。

⑤特別授權立法不能同憲法、法律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定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依據行使行政立法權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中央行政立法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各部門制定部門規章的活動稱為中央行政立法。

(2)地方行政立法

地方行政立法是指一定層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

3�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

依據行政立法內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將行政立法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 法。

(1)執行性立法。它是指為了執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規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而 作出具體規定,以便於更切合實際情況的行政立法活動。

(2)補充性立法。它是為了補充已經發布的法律、法規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3)試驗性立法。它是指行政機關基於有權機關或法律的特別授權,對本應由法律規定的事 項,在條件尚不充分、經驗尚未成熟或社會關系尚未定型的情況下,先由行政機關作出有關 規定,經過一段試驗期以後,再總結經驗,由法律正式規定下來。

(三)行政立法的主體及其許可權

1�行政立法的主體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 根據我國憲法、組織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行政立法的主體為:

(1)國務院。國務院是我國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既有依職權立法的權力,又有依最高國家 權力機關和法律授權立法的權力。

(2)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這類行政立法主體,在其許可權內可以依法律授權立法。

(3)國務院直屬機構。它們的行政立法權來源於單項的法律、法規的授權,它們享有不完整 的規章制定權,即制定的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後才能作為行政規章發布施行。

(4)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從我國組織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來看,省、自治區、直 轄市人民政府在其許可權內可以依法律、法規的授權進行行政立法。

(5)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根據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 地的市人民政府,在其許可權內可以根據法律和法規制定行政規章。

(6)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組織法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 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法規,就其職權范圍內的行政事項制定行政規章。

(7)作為經濟特區的市人民政府。

2�行政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立法主體行使相應立法權力的范圍和程度。它是行政立法的核心問 題,因為它既涉及到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機關之 間的立法許可權。

(1)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憲法》第89條第1款規定,國務院有權 「 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 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 。由此確定了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立法權。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國務院是由各部、各委員會、審計機關和直屬機構組成 的,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 決議、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由此確定了國務院各部委的行政 規章制定權。

(3)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根據《地方組織法》第51條的規定,省、自治區、 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 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另外,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同級權力機關制 定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四)行政立法的原則

行政立法原則是貫穿於行政立法的始終,通過各種行政法律規范所體現的一種基本准則。根 據我國的法律理論,結合我國的行政立法實踐,我們認為下述原則應當作為行政立法的基 本原則。

1�依法立法原則

「 依法 」 中的法主要指憲法和法律,但也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依法立法包含四層含義:(1)依據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許可權立法;(2)依據法律、法規關於 相應問題的規定立法;(3)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立法;(4)行政緊急立法權的行使必須 符合憲法所設定的緊急狀態條件。

2�民主立法原則

民主立法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行政立法時,應通過各種方式聽取各方面的意 見,保證民眾廣泛地參與行政立法。

民主立法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行政立法草案應提前公布,並附以立法說明,以便 讓人 民有充分的時間發表對特定行政立法事項的意見;(2)將聽取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環節和法 定程序;(3)要向人民公布對立法意見的處理結果;(4)要正式公布已通過的行政立法文件, 對直接涉及公民權利義務的行政立法應特別規定實施時間;(5)設置專門的行政立法咨詢機 關和咨詢程序,對特別重要的行政立法進行專門咨詢,並作為必經程序;(6)違反民主立法 原則的行政立法應當視為無效。

3�加強管理與增進權益相協調原則

行政立法一方面要為國家行政管理活動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從而保證行政活動的順利進行 ,維護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當行政立法涉及到對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行 為的管理時,必須注意規定得合理適當,不能不當地限制以至剝奪公民的合法權益,要注意 正確處理好維護行政權力的有效性與保障公民權利之間的關系。

(五)行政立法的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體依法定許可權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所應遵循的步驟、方 式和順序。具體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制定、修改、廢止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活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應由憲法、法律作原則規定,然後再由配套的法規作具體、詳盡的規定。根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結合近年來的立法實踐,行政立法程序可以概括為 :

1�規劃

規劃,是指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制機構,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任務,編 制有指導性的行政立法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在一定時期里行政法規、 規章的擬定、修改、補充、清理等各項工作。

2�起草

起草是指對列入規劃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門分別草擬法案。

3�徵求意見

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最具有實質意義的程序是徵求意見。在起草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過程 中和初稿擬定之後,應當徵求公民、社會各組織的意見。

4�審查

審查是指行政法規、規章草案擬定之後,送交政府主管機構進行審議、核查的制度。

政府法制機構對法規、規章草案審查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法規、規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以及上一層次規范性文件的規定;(3)是否在本 機關的許可權范圍內,是否有越權或濫用職權的現象;(4)法規、規章草案的結構、文字等立 法技術是否規范;(5)是否符合上報手續,以及有關的資料、說明是否齊備等。

5�通過

通過是指法規、規章在起草、審查完畢後,交由主管機關的正式會議討論表決的制度。

6�發布與備案

發布是行政法規、規章生效的必經程序和必要條件。發布的法律意義在於讓人們知曉必須遵 守和執行的行為規則,有利於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正確實施。

(六)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監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既可以是事前監督,也可以是事後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針對 授權立法。權力機關無論是授權行政機關進行創制立法,還是授權行政機關進行執行性立法 ,都應該嚴格規定授權立法的目的、性質和范圍。授權必須是有限制的,不能無限制地授權 。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 行政法規或規章。事後監督既可針對特別授權立法,又可針對一般授權立法。

2�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的監督

上下級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根據行政隸屬關系,上級行政機關不僅有權撤銷下級行政機關違法的行政規章,而且有權撤 銷下級行政機關不適當的規章;不僅有權撤銷下級行政機關違法、不當的規章,而且有權改 變下級行政機關不適當的規章。

3�人民法院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人民法院享有審理行政案件、裁決行政爭議的許可權。由於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裁決行 政爭議時要參照行政規章,因此就要對行政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就要確定行政立法是否合法 有效,是否越權,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過審查,如果認為相應行政規章違法、越 權或違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應行政機關或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人民代表大 會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建議。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規章與憲法、 法律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人民法院雖然沒有撤銷行政法規、規章的權力,但法院對違法 的行政法規、規章不予適用,也是對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形式。

熱點內容
大學作文道德 發布:2025-01-24 19:24:28 瀏覽:433
刑事訴訟法證人強制 發布:2025-01-24 19:13:28 瀏覽:839
最新四川省消防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6 瀏覽:44
民用航空飛行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1 瀏覽:405
別人為我死我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24 17:03:05 瀏覽:244
反恐怖主義法立法宗旨 發布:2025-01-24 16:55:15 瀏覽:518
中國合同法以成文法形式出現 發布:2025-01-24 16:21:33 瀏覽:132
我國立法上關於補強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1-24 16:15:30 瀏覽:440
論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發布:2025-01-24 16:00:55 瀏覽:749
交通法規39條 發布:2025-01-24 15:54:57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