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缺失的現狀
A.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B.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中的道德缺失現象
中央黨校教授宋惠昌說,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曾經發生過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現象,諸如「小悅悅事件」、食品衛生問題、商業欺詐問題等。有人據此認為我們的社會出現了「道德滑坡」。應該說,這些判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說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顯露出了某種悲觀情緒。應該看到,我們的社會中也有像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一個又一個「最美的中國人」接連地涌現,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是我國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實寫照。所以,也有一些積極性的觀點認為,道德問題並不是如有些人說的這樣嚴重,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主流是好的,是在向積極方向發展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的評判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在我看來,有些人思想方法的偏頗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看問題的方法簡單化,孤立地分析某些道德現象。具體來說,就是把某些道德現象作為一個孤立的問題來研究。這樣,人們的思想就會陷入片面性而走向極端,於是,一旦看到了某個惡性不良事件,就會惶恐不已;當然,由於孤立地看問題,有些人對那些惡性不良事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無非是些偶然的個案而已,無須大驚小怪。很顯然,這是另一個思想極端,也是不可取的。 我認為,要擺脫思想上的困境,一個關鍵是改造我們的思想方法。其中一個基本的認識方法,就是不要把目前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看成是一種孤立的社會問題,而應該在現實社會的總體上和歷史的發展中去認真研究它的本質及演變規律。 建立新的道德價值觀念 中國計量學院教授鄧澤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觀。這種新的道德價值觀念,至少應當確立以下三個基本點: 其一,視富強之國與禮儀之邦為同一追求目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傳統道德中,尤其是勞動人民的道德傳統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如勤勞、善良、節儉、刻苦耐勞精神等等。利與善,富裕與文明,並不是截然對立、非此即彼的東西。 其二,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為同等價值砝碼。在道德價值的天平上,以個人利益損害社會利益,或以社會利益否定個人利益,都必然導致這種天平的失衡。這並不是說,當社會利益需要犧牲個人利益的時候,個人就有理由拒絕這種犧牲,因為在凝結著自己個人利益的社會利益的升值過程中,個人利益也意味著同樣的升值;個人道德價值的實現,也不同程度地意味著個人利益的實現。如此來理解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道德價值與社會道德價值的關系,就可能形成一種「我為社會,社會為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 其三,視現實基礎與理想目標為同歸復興之途。如果說理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麼,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並用一個相互聯結的新的現實架起一座通往理想的橋梁。因此,為了實現理想利益的目標,必須重視現實利益的基礎。同樣,沒有理想,就意味著滿足,滿足就會失去動力,其直接的危害,便是對現實基礎的瓦解。
C. 為什麼現在社會人們的道德素質普遍下降
對於當下嚴重的道德問題,應當實事求是的分析、把握其復雜原因,包括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個體原因與群體原因,歷史原因與現實原因,國內原因與國外原因,淺表原因與深層原因等等。
原因之一在於: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包括道德轉型,傳統道德發生裂變,新舊道德激盪碰撞,道德失范現象不可避免。在轉型期內,既有傳統道德的裂變、消亡和新生,也有新興道德的生長、發育和檢驗,二者融為一體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會風氣的破壞和道德氛圍的未建性。
我們對傳統文化缺少一種正確的解讀。由於對傳統文化中所涉及的道德問題,我們必須以一種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在批判古代「三綱五常」的同時,卻忽略了其中積極的影響。對傳統道德尊重不夠、認識不足、取捨不當。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對傳統道德規范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拋棄的多,繼承的少,導致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許多優良美好的傳統道德被忽視、拋棄甚至踐踏了。對傳統道德的良莠不分、取捨不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說明現代人的責任意識在不斷的弱化,一個喪失責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現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於:國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脫節,道德失范代價過低。主要是對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認識不到位,導致在行動上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軟。特別是很多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發生後,由於沒有相關法律,司法機關無法將其繩之以法,公眾和輿論譴責的威懾作用有限,久而久之,道德失范行為不僅增多,而且更加嚴重,並形成不良效應。
我們的法律不能總是當「馬後炮」,不能總是在問題出現後,再去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再去進行約束。俗話說,沒有多少機會可供人去鍛煉,一開始我們就必須學會如何走好。同樣的道理,也沒有多少次能給予法律這樣的機會,讓你在發生了事件之後,再給你提供「素材」讓你去完善法律。
原因之三在於:公德的淡漠。
魯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看客,在魯迅的筆下,那些看客多是冷漠、麻木、自私的人,這些都是國民的劣根性,都是導致公德喪失的重要因素。
冷漠是當前中國最可怕的社會心態。當社會需要正義行動,人們卻無動於衷的時候,冷漠就變成了麻木。這種麻木與魯迅筆下阿Q的麻木毫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半個世紀前,為喚醒民族良知,魯迅棄醫從文,用犀利的筆墨無情的鞭笞國人的冷漠麻木。在今天, 魯迅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導致了我們社會道德的進一步缺失。半個世紀後,一路崛起的新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但是,冷漠依舊,麻木依然!如今的人們只是對自己的家庭、親人、朋友講求道德,一旦進入陌生的環境、進入公共的領域,人們就變得冷漠、不知道關心幫助他人, 對他人的熱情幫助始終持有懷疑的態度。在這里,人們擁有的極端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原因之四在於:世俗化和多元化的沖擊。新興道德建設重視不夠,研究不夠,宣傳不夠,應用不夠。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提出的新興道德如何梳理、清理、揚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如何規劃建設,總體上重視不夠,研究不透,把握不準,缺乏共識。作為「社會人」,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都能感受到,每一個人的變化。我們開始追求品牌,追求享樂,追求更多外在的東西。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肆盛行。人們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顧違背道德。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心平氣和。所謂的社會公平在這里得不到兌現。如今,西方思❤潮在向我們不斷襲來,我們在追求個性❤解放,自由至上的同時,忽略了傳統道德的要求。道德淪喪者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掙脫了某些看似是束縛自由的韁繩。但是,在短暫的隨波逐流之後,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接受西方思❤潮的時候,並不能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
D. 你認為當前中國人在社會公德方面有哪些缺失
第一,中國長時間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盡管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但是跟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成效甚微。
第二,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存在誤區。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每個家庭僅有的一個孩子成了家長們爭相疼愛的對象,許多家長盲目溺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教孩子享樂;身為獨生子女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更不知道謙讓和付出為何物,反而個個霸道、唯我獨尊。
第三,教育制度亟待改進,學校,只抓升學率,忽視道德教育,學習成績變成評判學生好壞的標准。培養出來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甚至不乏有才無德者。
第四,社會體制的真空。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
第五,信仰的缺席。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E. 中國社會公德的現狀
1
中國社會公德的現狀與問題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還是遠遠落後於經濟的發展。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視、破壞公物、破壞環境、破壞公共秩序等損害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社會公德;缺失;原因;對策
一、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社會公德上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社會公德缺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公眾的生活質量,惡化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社會公德的現狀不容樂觀。當代中國社會公德缺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人與人的關繫上,不講文明禮貌,不尊重他人,不誠實守信,不互幫互助。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度被稱為禮儀之邦。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禮治國,從而實現大治。後又有孔子將禮儀之道發揚光大,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義、禮讓。可見,中華民族具有文明禮貌的優良傳統。但是,現代的公民在文明禮貌方面卻屢屢出醜,損害了我國國民的形象。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人民時評——「這樣的提醒讓人汗顏」,文章中談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明確了駐外領事官員的職責,列舉了19種尋求領事保護的常見問題。《指南》提醒我國公民出國時的注意事項,如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不要大聲說話,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場合參與他人的爭吵等。文明禮儀本來是個人修養問題,現在卻要由外交部門發文提醒,實在令人汗顏。近年來,諸如大聲喧嘩、不講衛生、不守秩序、貪小便宜等陋習,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中國形象的問題。有些國家還將「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等中文警示牌擺放在公共場所,深深的刺痛了國人的自尊心。外交部的提醒,毫不留情的展示著我們國民素質的殘缺,慚愧之餘更讓人反思,來自禮儀之邦的「國人」為何給人以「不文明」、「粗魯」的印象?①
2
(二)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公民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普遍,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淡薄。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的公共意識非常淡薄,公德觀念非常缺乏。一方面表現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愛護公共財物,另一方面表現為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的意識淡薄。據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2002年對北京市民社會公德狀況的調查,當問及對毀壞公物行為的反應時,只有23℅的被調查者表示會上前制止。另外,在公共場所不講秩序、大聲喧嘩、高聲謾罵、隨地吐痰、亂闖紅燈等現象不斷在全社會蔓延開來,成為人們生活中時時難以避免、處處防不勝防的生活內容。如對北京市民公交秩序的調查中顯示:「有43.3℅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有47.7℅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機動車搶道亂行;有42℅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行人、騎車人不遵守交通信號燈。」
②
(三)在人與自然地關繫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有些地區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無限制的開采自然資源,致使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嚴重泛濫。有的地區濫砍濫伐,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流沙橫飛,洪水泛濫;有的地區小工廠林立,廢水、廢氣到處亂排,導致當地水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致使人們沒有干凈的水飲用,嚴重疾病大量產生;有的地區小煤窖、小礦場隨處可見,亂挖濫采,導致當地的地質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已看不到當日的青山綠水,看到的是滿面瘡痍的荒山禿嶺。這些都是污染、惡化自然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沉重代價。
二、社會公德為什麼大面積缺失?
回顧我國社會公德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很多,既包括
傳統的,也包括現代的,同時還有社會公德建設自身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封建傳統對社會公德的影響
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寶藏,令後人回味無窮。但是,當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時,就會發現,我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對於公共領域的分化和發展起著巨大的阻礙作用,嚴重的影響了當代社會公德的發展。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使我國的廣大民眾只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活動,公共領域道德的發展缺乏發展的土壤。我國傳統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基層是一種差序結構,人與人之間靠世俗人情建立關系,傳統的仁愛道德本質上是親疏的狹隘的差等之愛,道德選擇僅限於血緣的區域內。傳統道德
② 吳來蘇:「調查——北京人的公德現狀」
F. 為什麼現在社會道德淪喪,人心冷漠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文革徹底顛覆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內體系,而新的道德文化又沒有建立,破容而不立,導致了當代人沒有真正的道德規范。
二是國家在道德引導及建設上流於表面,只會空唱高調,說得冠冕堂皇的政客們卻做的事情卻和嘴上說的截然相反,引導了社會風氣。而原來作為道德建設者的教育界,在學校管理行政化的現狀下,由道德敗壞的政客管理學校,「成功」將學校從道德的傳承者捍衛者轉變成了物慾橫流的賺錢機器。學生從小就成了賺錢工具,這樣的教育體系出來的學生,自我、功利、現實、追求物質享受、缺乏道德底線並不奇怪。而在行政和施法體系中,又有意壓制互助行為,不但多次出現見義勇為者傷殘後痛苦無助甚至流落街頭的的悲劇,且在南京彭宇案後多次的類似案例,都以無法提供有利證據為由,認定可能是見義勇為者為肇事者,導致了助人者人人自危,徹底壓制了社會中向善的行為,雖然偶爾會大力宣揚個別英雄,卻改變不了整體的「揚惡」傾向。
G. 公德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公德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
前道德階段: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
道德認知不守恆。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發展階段論
H.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I. 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分析
大學生是社會新生代,祖國的新血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好壞會直接左右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也影響到社會的前進發展。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則是一個社會道德的風向標。
一、當前大學生道德現狀
1、追求潮流,安逸享樂,缺乏節約意識。
不顧家庭經濟狀況,一味追求名牌生活,一些甚至惹上貸款。喜享樂,學習上不刻苦,生活上圖享受。逃課、曠課家常便飯,掛科習以為常,吃飯外賣、喝水奶茶,時不時出去逛街買東西。生活作風不節約,一件衣服一桶水,洗澡半個小時以上,一邊刷牙一邊放水。 2、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希望擺脫他人對自己的監護,但是非辨別能力不足,自我約束力差。因此,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男女交往中,公共場合行為過於親密,男女感情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喧嘩,出口成臟,排隊加塞等。
3、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
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 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次之;在物質和精神關繫上,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缺乏遠大理想和目標,更缺乏奉獻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
二、形成原因
1、社會因素
社會日新月異,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沒跟上。大學生在學習時不免受到影響,一些低級趣味雜志、網路視頻、音像製品的流傳,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礙,對其自身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
2、學校因素
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片面注重文化知識的灌輸教育,而忽略了 學生的道德教育,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只要成績好就一切都好的錯誤觀念。
3、家庭因素
由於當今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溺愛,放鬆了家 庭教育。且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績而忽略了其人格道德的全面發展。
4、自身因素
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物質等各方面不缺,形成唯我的性格。並且在當前形勢下,許多學生對日趨多元的道德標准有時尚不能加以正確選擇,面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道德、不文明的現象,不能自覺地去身體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規范,有的大學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脫節。
三、特點
1、主體性。
不少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注重個人的參與,強調自我價 值的實現。
2、務實性。
第一,大學生在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方面,越來越考慮個人的發展要求。 現在的大學生首先 選擇一些大城市、 待遇好一些的單位,
3、兼容性。
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並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從價值實現的途徑上看,傾向於既靠自己努力,又爭取別人幫 助。
4、不穩定性。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常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四、建議
1、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遵守法紀和社會公德,通過自主的體驗來感知道德知識,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通過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規范,並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學校:學校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為使大學生的 知識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要樹立開放式德育觀念。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懷,應該把大學生德育的目的、內容、原則同各種載體、媒介相結合,通過更多的形式和渠道廣泛開展育人活動,做好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環境育人工作,形成多維開放的大學生道德意識培養體系。
3、 社會。①使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大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②制定和不斷完善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政策。③建立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所急需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④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能夠感受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
J. 如何看待部分大學生道德缺失問題
部分大學生道德缺失這種事情,是非常常見的,也是見怪不怪的,因為大學生也是正常的人,社會上的人會有道德缺失思想的現象,大學生也會這樣,不過這不是主流沒多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