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社會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6-18 08:31:14

A.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

一、認識道德

(一)道德的定義:所謂道德是指人們的行為准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人類所特有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規則,「德」則是指人們對道有所得於己,自己把握了道就是德。這是就人和自然界的關系而言的,把這一關系推廣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比較全面的道德關系了。其實,道德一詞的含義是很廣泛的,《論語》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里所說的「德」主要指人的品德;「以德報德」則指人的行為;而「為政以德」又指某種思想或思想體系,也包含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意義。《荀子》書中有「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的話,這里的「道德」二字指品質、品德;《禮記》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強調了善惡評價和最高目的;《鹽鐵論》說:「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文王是也,以道德為胄,以仁義為劍,……湯武是也」,這里的道德不但包含有道德准則和規范的意義,而且還包含有道德教化和道德教育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范疇,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其中包含著意識形態方面,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道德現象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用善惡標准去評價的一種社會現象。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人,能夠同禽獸區別開,成為真正的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道德。人們的各種行為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則,人們的行為必須遵守道德,否則要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譴責。

可見,所謂道德,就是以善惡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來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概括地說,道德的調節是以善惡作為評價人與事的標准;它的調節手段是非強制性的;它調整的方向是首先維護整體利益。
(二)道德的作用:
1、道德的社會作用
一個社會的主體道德,對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社會的發展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的結果。道德屬於上層建築,一方面它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另一方面,它對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如建立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基礎之上,要求自由、平等、博愛等道德觀念,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建立過程中和形成之後,都在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包括自由貿易、等價交換、勞動力的自由買賣唱頌歌;同時,它又對封建社會的特權思想、等級觀念、封建專制,進行激烈地批判,這些對於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都發揮過重要作用。

先進道德對於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有促進作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和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活動分不開的,積極性的高低又與道德水準的高低密不可分,道德水平高的科技工作者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業務上精益求精,只有如此,在科學上才會有新發現,技術上才會有創新,進而為社會創造無窮的財富。

道德在階級社會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每一階級的道德都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在階級社會進行階級斗爭,道德就成了對立階級斗爭的工具,如封建社會統治者宣揚忠君思想,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以此確保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而農民則提倡「等貴賤、均貧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的思想。

道德對於調整人際關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同時也產生了各種矛盾和斗爭,而道德可以在矛盾雙方起到調節作用。道德告訴人們行為准則以及評判標准,人們若按統一規范去行動,人際關系就會被理順,矛盾就會減少,社會就會穩定。

2、道德對個體的作用

道德的社會功能是通過其人的個體功能來實現的。道德對個體來說,具有認識、調節、評價和教化的作用。正是由於這些作用,道德才能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們之間關系,從而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和促進社會發展。

(1)道德具有認識作用。道德就是要使人認識到個人在社會、職業和家庭中應擔負的責任,也就是認識到社會、職業和家庭對個人的道德要求。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天生的,如進食、求生、佔有等慾望;社會屬性則是後天的,是漸漸形成的。人需要自然屬性,更需要社會屬性,因為人是不可能脫離於社會存在的。如果人不對自己的自然屬性加以必要的約束、克服,人的社會屬性就不會形成,社會也就不會存在。要使一個人形成社會屬性,對其進行道德塑造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進行道德塑造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到社會對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要求我們在道德范圍內做哪些事情?比如,「八榮八恥」就是社會主義道德觀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我們在道德認知上的參照物。

道德的認識作用還體現在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上。社會對各種角色都有相應的系統的道德規范,如企業家有企業家的道德規范,教師有教師的道德規范……任何一個人只要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就必須遵守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我國公民的社會道德規范,「八榮八恥」使這一道德規范更為具體化和生動。社會道德規范明確了,社會公民都能夠按照其要求去規范自身的角色行為,就會在進行社會行為選擇時認識到對自己的要求,從而能夠按社會道德規范進行道德選擇和行為選擇。

(2)道德的調節作用。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交往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交際關系和多種多樣的利益關系。怎麼交往?用什麼態度交往?用怎樣的責任心去交往?只有通過道德調節,才能協調好各種關系,讓自己的行為更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如果道德調節作用消失了,人們都按照本能去選擇,按照人的自然屬性去解決問題,社會就會變得一團糟,因此,人們必須按社會屬性去交往,道德感就是社會屬性,如果沒有道德感,一切都從本能去選擇就容易犯錯誤。

(3)通過道德的評價而形成社會輿論作用。人的社會屬性要求每個人不僅要關注自我,更要關注社會。關注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情進行善惡評價、道德評價。這些道德評價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變成道德輿論。現在,社會的一個隱患,就是人們在道德上的麻木——對社會上違背道德規范的事情不發言,不表態,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產生道德情感,這是非常危險的趨勢。我們必須要對社會行為進行評價,要分清善惡,明辨是非。如果每個人都來參與道德評價,就能形成一個強大的道德輿論力量,就能使社會道德規范更為完善,也就能充分地發揮出道德的評價作用。

(4)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是後天的,人的道德是可以教化的。道德可以把壞人教育好,可以把不成熟的人教育成熟,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人的自然屬性漸漸縮小和社會屬性漸漸放大,可以把不文明、野蠻變成文明。正是基於道德的可教化性,中央、公務院才幾次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公民、大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意見的文件,以期通過道德教育來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

道德為什麼能規范人的行為和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呢?道德作用的核心是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不僅是個人利益、物質利益或經濟利益,而是多方面的利益和各種層次的利益。比如,個人、他人、整體、單位和社會的利益;眼前和長遠的利益;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有形和無形的利益;經濟、政治、社會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觀,有不同的利益價值判斷與選擇,由此而區分出一般道德標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每時每刻都首先維護他人、整體、社會利益的人,不苛求個人利益,甚至犧牲個人利益,就是很高尚的道德行為;不侵犯他人、整體和社會的利益則是對每—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認識法律
(一)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二)法的作用
1、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
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
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
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
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
教育作用。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2、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維護特定人群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三、法與道德的關系
法和道德雖然都對人的行為發揮規范、制約作用,但它們的作用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區別正是道德作用的特殊性的體現。

首先,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現象,而道德規范則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

其次,法是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所以,任何國家只能有一個法律體系。在階級社會里由於各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它的道德標准也不同,所以有多少階級就有多少個道德體系。法和統治階級道德關系至為密切,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法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標準的體現,法與統治階級道德有著共同的階級本質和共同的目的。

再次,道德規范所調整的范圍要比法調整的范圍廣。法的強制力量不可能消除所有社會生活中的消極現象。有些大家公認的不道德言行,或者有悖於傳統習慣和公眾輿論的壞事,不可能全部用法律、法規來解決。法律、規章制度的作用范圍是有限的,而道德力量卻能管到法律管不到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的作用十分寬泛,它幾乎無處不在,並長期起作用。例如,一個講道德的人背著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從良心上就有內疚的壓力,道德的影子始終跟隨著他。這就是道德規范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法和道德規范的標准不同。法律標準是基礎性的,而道德標准雖然是多層次的,但一般來說更強調高尚性。因此,法律規范的是人的行為底線,是人的行為的最低標准;而道德規范標准要高於法律,高尚的道德標準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

第五,法和道德制約作用的緯度和層次不同。法律是由國家憑借強制力量來實施的,其對人行為的規范制約主要來自於社會制約(雖然個人為了避免犯罪也會自我制約);道德則是通過社會的輿論、風俗習慣、個人良心、自省、教育等方式發揮制約規范作用的。也就是說道德的制約是兩維的,包括社會制約和個人的自我制約。良心、自省是一種自我制約。具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不僅能夠自我制約,而且自我制約會在社會制約下不斷加強,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追求會不斷提升,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可見,道德制約有很強的精神作用。單就這一點來看,道德作用可以延伸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制約。
四、和諧社會中,秩序的維系需要靠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作用
道德的作用更多體現在自我約束和約定俗成,在大眾生活領域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這種約束作用是可以貫穿個人乃至社會生活始終的;但在道德體系崩潰,個人或社會集體無視道德的約束作用時,即可以發揮法律的強製作用。

因此,道德和法律應該起到相互輔助的作用。和諧社會的建構,既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B.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

社會秩序是指動態有序平衡的社會狀態,是社會學范疇。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治」,就表示社會的有序狀態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鞏固,「亂」則表示社會秩序的破壞和社會的無序狀態。16世紀英國哲學家T·霍布斯用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社會秩序的起源: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的混亂狀態,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

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沖突和無序的現象,但把它們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是一種社會秩序。根據社會秩序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分為進步的社會秩序和退步的社會秩序、新的社會秩序和舊的社會秩序。

根據社會秩序的社會性質,可以分為奴隸社會的社會秩序、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和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在同一個社會內部,社會秩序還可以分為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勞動秩序、倫理道德、社會日常生活秩序等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社會秩序是通過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被全體成員自願地維護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秩序則主要是憑借國家權力,通過強制的手段得以維護的。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社會秩序需要大家的維護與執行。

法從屬於社會秩序,社會秩序是法存在和發生的前提。社會秩序分為既定的社會秩序和理想的社會秩序兩類。法律對給定社會秩序而言,是對秩序的描述、強化和發現,對理想社會秩序而言,法是一種創建。立法時必須考慮立法的目的,立法對既有社會秩序的影響。

C.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系是靠法律還是靠道德

正方 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法律
反方 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
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說國家主要靠法律來調節人們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協調運行。
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
第二,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法律的作用:評價作用 最為一種行為標准和尺度,既有判斷、衡量人們的行為的作用。法不僅具有判斷行為合法與否的作用,而且由於法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之上的,所以也能衡量人們的行為是善良的,正確的還是邪惡的、錯誤的。發通過這種評價,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准,從而達到指引人們行為的效果。

首先我必須指出對方所犯的兩個錯誤。第一,國家秩序與社會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現代社會主要標志之一、第二法律並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馬克思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請不要混淆。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們行為規范價值評判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是由國家強制性予以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社會活動相對穩定協調的狀態。
第一,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依據。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判的總和,支配著人們最基本的觀念和立場——是與非、善與惡、公正與偏私、榮譽與恥辱,從而也支配了人類日常最基本的行為。任何社會要想處於穩定協調富於活力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化與規范,否則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社會的災難。同時,道德又常常直面每個人的內心,訴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系提供最本質的動力和理性,使人們自覺服從。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內涵。從《漢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唐律疏議》到方今各國的憲法,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無不與其,各自的道德體系密切相關,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義與公平,正是道德所確立的人類社會水恆主題。我方並不否認在社會秩序的維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無法左右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那又如何產生代表正義的法律?又怎能保證法律的公正?如果一個社會的法律系統不能配合道德的提高與深化,就算它具備各種經典的條文,也終將被廢棄。德國希特勒也曾主張法律的庄嚴與神聖,但沒有起碼的人性與道德,導致30年代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社會秩序

D. 急求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四辯陳詞

尊敬的評委,主席,對方辯友以及各位觀眾大家下午好: 縱觀整場辯論,在對方義憤填膺的措辭中,我發現幾下幾點不妥之處,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點第一點第一點第一點:對方辯友提出法律有強制性,權威性,高效性等優點。但是社會秩序的維護是一個持久性狀態,強制權威的法律也許短期內有很好效果,但是單純地懲治容易產生反效果而且法律存在他律性表面性,又如何能維護社會長久秩序呢?而道德是向善的,自律的,其發揮作用是內在的,自發的,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佳也是主要方式啊! 第二點第二點第二點第二點:對方辯友強調,法律有統一性,客觀性,標准清晰,有章可循,而道德標准不清晰,無章可循。對於這一點我方表示非常遺憾啊。首先,社會中長期發展存在的道德怎麼會是模糊的呢,天朝中國和諧向榮的景象不就是人民清晰明了的道德觀的體現嗎?要說有章可循,胡爺爺的「八榮八恥」還是比較客觀的。其次呢,法律執行的妥協性和失誤後的不可挽救行對社會秩序甚至會產生反作用,而道德是循序漸進的。法律是死的條條框框,道德是活的規范領域,對方辯友是希望生活在硬生生的牢籠之中呢,還是更自由公正的規范領域之中呢? 第三點第三點第三點第三點:對方辯友還很巧地結合實際用現狀說話,現狀是要提倡法制社會,國家是依法而存的。對方辯友的結合現狀我方感到很欣慰!但是呢,首先辯題中的靠法律和法制不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這樣的偷換概念破壞了辯題的公正誤導了觀眾和評委啊。再者,我們也來談談現狀: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律是需要一個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礎,還需要一整套完整公正的法律體系和知法機關體系。那麼人民知法懂法守法,執法者客觀公正不也正是道德的主導嗎?沒有道德這根主心骨,法律的強制輔助作用難以發揮啊! 第第第第四點四點四點四點:我方還認為,道德能滲透社會方方面面,法律的發揮實質上有很大局限性,部分私人生活不適合用法律。我們還是學習對方辯友結合現在來談吧。從大事件來說,救人先要錢的發生,難道需要一部法律要制裁他們,要求償命嗎?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從道德角度其違背了社會道德觀念,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批判和控訴,這樣的精神教育和感化才是治本治根的啊。我是花心的人,做過腳踏兩條船的錯事,導致了我方二辯現在的怨婦可憐模樣。我知道我應該專一一點的。但是如果用法律來制裁我表示憤怒。愛情是自己的事,法律來強制未免太荒唐了!再從小事著眼,上課睡覺,無聊偷拿公共應急箱里的葯品,這些明顯違背道德的壞事自然需要道德來感化教育,難道還需要高高在上的法律來懲治?社會秩序的維護不是需要又細又密的電網,而是需要寬廣的天地加以指路燈的引導啊!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僅是表面的行為限制啊,法律能懲治行為,但是社會的精神家園又如何靠法律維護?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

E. 辯論題目,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維持,正方不主要,反方主要

正方一: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各位嘉賓,大家好!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總是離不開秩序。從小的方面說,出門有交通秩序,上班有工作秩序;從大的方面說,貿易來往有經濟秩序,參政議政有政治秩序。那麼,這些秩序如何維系呢?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說國家主要靠法律來調節人們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協調運行。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第二,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在維系社會秩序上能夠標本兼治。
人們自覺立法來約束自身行為,確定社會秩序的內容與規則,使生活有序化,規范化,條理化;而法律意識深入人心,人人自覺守法護法,更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有序。至於少數害群之馬,法律可以通過外在強制與懲戒,迅速修復局部受損的社會秩序,使社會航船乘風破浪、永往直前。第三,法律具有保護,預防,懲戒王大功能;三足鼎立,穩固地維系著社會秩序。法律是保護神,保護一切人的合法權利,如陽光、空氣、水源,無時無刻不在呵護我們。法律是預防針,可以防患於未然,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懸崖勒馬,雷池止步。法律是無情劍,刀光劍影下邪惡何處立足?鐵面無私中罪行怎能藏身?有道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癌細胞可能會威脅人的生命,一個社會的毒瘤可能會葬送國家的前程。托爾斯泰說得好「行善需要努力,懲惡更需要努力。」所以,懲惡揚善的法律才是社會秩序的根本保障。綜上所述,法律在維系社會秩序時,既可以未雨綢緞,也可以亡羊補牢,既可以懲治罪惡,又可以保護良善。所以說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謝謝各位

反方一: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首先我必須指出對方所犯的兩個錯誤。第一,國家秩序與社會秩序是完
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現代社會主要標志之一、第二法律並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馬克思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請不要混淆。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們行為規范價值評判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是由國家強制性予以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社會活動相對穩定協調的狀態。第一,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依據。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判的總和,支配著人們最基本的觀念和立場——是與非、善與惡、公正與偏私、榮譽與恥辱,從而也支配了人類日常最基本的行為。任何社會要想處於穩定協調富於活力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化與規范,否則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社會的災難。同時,道德又常常直面每個人的內心,訴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系提供最本質的動力和理性,使人們自覺服從。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內涵。從《漢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唐律疏
議》到方今各國的憲法,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無不與其,

各自的道德體系密切相關,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

義與公平,正是道德所確立的人類社會水恆主題。我方

並不否認在社會秩序的維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

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無法左右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那又如

何產生代表正義的法律?又怎能保證法律的公正?如果

一個社會的法律系統不能配合道德的提高與深化,就算

它具備各種經典的條文,也終將被廢棄。德國希特勒也

曾主張法律的庄嚴與神聖,但沒有起碼的人性與道德,導

致30年代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社會秩序。第

三,道德是社會秩序主要的制約力。從西方倫理學的

「德性論」與「幸福論」,到當代倫理學的「感性主義」,

無不強調個人自律與社會制約雙重道德手段。而中央電

視台的「東方的空」弘揚美善、鞭笞邪惡,播出以後推

動問題的迅速解決

正方二:謝謝主席!大家好!首先指出對方辯友犯的兩個錯誤。第

一,對方辯友說法律的核心是道德,可是我們知道,法律

和道德都來源於人類的理性。康德就曾經說過:法律和道

德都是建立在理性命令基礎之上的。對方辯友不要搞混

淆了。第二,對方辯友一再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如果道

德教化真的是這樣神通廣大的話,那我們看—下吧,東郭

先生對狼也循循善誘,仁盡義至,可是結果呢,他還不是

差點讓狼給吃了嗎?下面我將從社會秩序與法律、道德的

關系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

第一,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權威性的行為規則。法律

是由國家制定頒發的文件,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威性。法律

不是嚇唬鳥用的稻草人,它用「和平的暴力」保護人們安

居樂業,真正做到「布大信於天下」。有了法律,社會生

活才能有序化、條理化。而道德是憑借輿論批評、良心譴

責來約束越軌者。但道德無法保護道德,沒有了法律,善

良的人們在邪惡的屠刀下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啊!第二,社

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明確具體的言行准則,而不是含蓄抽

象的精神約定。法律通過具體的規則和程序劃定個人、群

體競爭的跑道,使每個人都有恰當的位置,都有能拼搏奪

冠的機會。一法在手,道路清晰,目標在前。而道德不為

行為圈點劃線,但它能勉勵人自信自強。因此以法為主,

輔之以德,將無堅不摧。第三,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協調

一致的步伐。正是法律把人們行為納入同向一律的軌道

正所謂:「一民之軌莫如法。」法律的統一性還表現在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之分、思想家盧

梭說得好:「法律必須具有普遍性,並在其命令范圍內對

全體人適用。因為它的基礎是理性。」而道德卻存在理解

上的差異性,會影響人們行為的協調一致。「一千個觀眾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觀

念,大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事非不明,社會秩序從何談

起呢?綜上所述,我方認為法律直接維系社會秩序,而道

德勸人向善,間接的有助於社會趨向和調與完滿。謝謝大

家!

反方二: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對方辯友一上來

就引用康德的話,可是別忘了康德還說過:在人類存在

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

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

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

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

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

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

么?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

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對方辯友認為大

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

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

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

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

道是你們的邏輯嗎?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

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

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

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

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

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

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

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

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

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

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

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

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

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總之,道德不僅

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

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

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謝謝各

位!

正方三: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一再說法律就是無形的他律。可

是我們知道,今天世界青年在結百年之好時都不會忘了

先去登記,請間這不是自律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法律是

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對方二辯又說,法律要靠道德來維系

社會秩序。我們都想為國家來招財進寶,可是如果沒有稅

法,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要交給誰?交多少?如何交呢?所

以,對方帶友說的守法美德,其實就是法律的意識深入人

心啊!今天對方辯友給我們說例子,可是說來說去卻找到

了古代社會,這是不是意味著已經承認了在現代社會部

分,對方已經同意我方的觀點呢?好,那麼我們就看在剩

下的那一部分,社會秩序是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來維

系)。第一,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正是法制不斷完善

的進程。從《左傳》記載的「刑鼎」到羅馬《十二銅表

法》,從《人權宣言》到《拿破崙法典》,從英國300

年來的法制傳統,到香港一浪高過一浪的「廉政風暴」,請

對方辯友告訴我們,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代,社會秩序

的維系主要靠道德?貞觀一年唐朝只處死29人,這是法

律約束的結果;新加坡一年中7萬公務員只發現7例犯

罪,這是法律完善的成績。所以說 法正則行順,行順則

國泰,國泰則民安,民安才有社會的秩序。第二,法律是

傘,為我們這風擋雨。《教育法》讓孩子有讀書識字的權

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讓顧客成為真正的上帝,《婚姻

法》「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法律意識「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第三,法律是劍,伸張正義斬妖孽。該賞

不賞是對善的嘲弄和褻瀆,該罰不罰更是對惡的姑息和

慫恿。維系社會秩序當然要選擇信得過,靠得住,強有力

的手段。日本政壇金丸信銀檔入獄,義大利十蘭廉潔運動

如火如荼,法律之劍笑傲於江猢,無往而不勝。道德可以

揭示病痛,而無法繼續療救;道德可以明辨善惡,而無法

制裁惡行。人類社會正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義與不義

的較量中認識到,只有以法為主,輔之以德,才能抑惡揚

善,激濁揚清,使文明的演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謝謝

各位

反方三:謝謝主席!評判,對方辯友。首先必須提出對方同學的

一個錯誤。東郭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狼是不可教化

的」,可沒說「人是不可教化的」啊!(掌聲)按對方同

學的理論,社會秩序包括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法律

呢,就要去維護每個角落的秩序。要是這樣的話,我們

什麼都要去立法了,那麼今天是不是也要立一個「尊敬

主席法」,「尊敬評委法」,否則對方同學站起來時就不會

說「謝謝尊敬的主席」了。(掌聲)法律既然是有這樣強

大的力量,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第二部《婚姻法》頒布以

後,離婚率卻逐步的上升呢?好了,讓我們再從事實和

理論的兩方面來繼續看看我方的觀點吧。第一,古今中

外社會秩序的有效維系都是側重於道德而非法律。從中

國的德政到當前兩個文明的提倡,從古希臘的賢人政治

到當代西方宗教精神,無不體現出道德的主導作用。兩

千多年前,孔夫子先生雖身處亂世,卻心憂天下,發展

出了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倫理

體系,為歷代歷朝所效法,至今,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為什麼古今中外在主要靠道德維

系社會秩序這方面不謀而台呢?這是因為,在任何的社

會,道德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范圍比法律遠要廣泛得多,它

深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第二,秩序社會的維系主要

靠道德教化。古今中外,一個秩序社會無不將道德教化

作為維系社會穩定的首要方法,因為道德教化具有強大

的社會誘導作用,它能在社會後代身上形成社會所倡導

的思想品行。中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香港的德、智、

體全面多方教育,不正是不同社會在基礎教育中重視道

德教化的最好例證嗎?4位優秀的南京大學同學,該不會

忘記「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是什麼吧!而80年代末,

西方中小學廢除體罰、由品性教學取而代之的運動再一

次說明:不同國家都意識到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只能是

人們發自內心的約束。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動盪和誘

因,社會秩序才能得以維系。因此,在維系社會秩序上

法律只是一個副作用,而道德才是起主導作用的。謝謝

大家!

F. 社會安定主要靠道德維持

主要框架:
正方一:維持社會安定當然要靠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先決條件,沒有道德則沒有法律,道德是每一個人本性中最重要的因素,道德對社會安定的影響力也最大最根本,所以我方認為維持社會安定主要靠道德。
反方一:正如正方所說維持社會安定要靠道德和法律,講道德是對社會中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遇到不講道德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光靠道德怎麼能夠解決不講道德的情況,沒有法律如何杜絕影響社會安定的犯罪案件的發生?沒有法律的制裁和威懾,社會將永不安定,永遠處於混亂動盪之中,所以我方認為維持社會安定主要得靠法律。
正方二:社會的安定主要靠道德來維系,法律的制裁和威懾作用乃是道德的根本要求,是道德維系社會安定的輔助手段而已,沒有道德哪來的法律?法律從制定到使用任何一個環節都脫離不開道德的約束,道德影響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反方二:法律的制定和使用明顯表明道德對社會的影響力尚沒有達到維系社會安定的目的,而法律應時而生,對社會的安定起到的最明顯最主要的作用,如果道德能夠起到制裁和威懾犯罪的作用還要法律幹嘛?法律之所以為法律就不是道德能夠起到的作用相代替的,我們都知道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誰聽說過要用道德來治國治家?
正方三:法律是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看得見的手,而道德則是那隻看不見的手。事物我們看得見摸得到,而其中的規律規則我們卻看不見摸不到,這規律規則就是看不見的手,是上帝之手,這看不見的手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法律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制定和運用正是在道德這只看不見得手的指揮和作用下才得以讓我們看見,說到底法律乃是道德的具體表現,是道德在指揮操縱法律的運作,維持社會的安定最終依靠的還是道德。
反方三:法律的產生起源於聖經十條誡命,正是因為人類不能遵守道德的要求,所以才要用誡命用法律來規范人類的行為。道德作為人類不能遵守的准則已經不足以起到維持安定社會的作用,這才有了法律,用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用法律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不遵守道德不會引起社會動盪,不守法律卻會影響社會安定從而引起法律的嚴厲制裁,可見維持社會安定主要依靠的是法律。
正方四:德國思想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件事使我越來越感到害怕:第一是當我抬頭看見滿天的繁星,第二是低頭發現我心裡有一個我自己——良心。不法的事情之所以使人們的切齒痛恨、怒不可遏,正是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律的真實反映。法律的制裁正是人們通過道德律對不法之事做出現實的反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是法律的原則、是法律的根本,是人們維系社會安定的基石。
反方四: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范、規則、常規、模範、秩序,《呂氏春秋》中說「治國無法則亂」。國家的穩定繁榮、社會的安定進步要靠法律來治理,社會的公平正義要依靠法律來實現,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所以社會安定主要依靠法律來維持。

G.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但是也要知道德來輔助,人類之所在文明,離不開這兩樣法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秩序的維系要靠道德規范來引導,使人們心中有對與錯,是與非的價值觀。而法律是作為社會秩序維護的堅實後盾,猶如雷池不可逾越一步,是維持社會秩序保護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法寶。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H.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是靠道德還是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8)社會的維系主要靠道德擴展閱讀: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與道德之關系,只是法律之性質問題的一個方面。此外,對法律之性質的看法,蘊含於所有對法律發展的解釋之中。當今關於法律之性質的討論,即將被關於法律之目的或目標的考慮所取代。同樣,以往關於法律和道德的討論,即將被並入關於法律在整個社會控制過程中的地位這一更廣泛的考慮之中。

有關法律史的解釋,爭論也不再以那種假設為基礎,即存在某種單一的理念,憑此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解釋所有關於法律和法律史的現象。但19世紀的討論絕未因此而喪失其重要性。我們的工作離不開已有的法律材料和法學工具,惟有批判地研究昨日的法學思想,才能把握那些材料及其潛在價值,以及那些工具的潛在價值

I.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

一辯開場陳詞
各位評委,同學:
晚上好!首先我要指出剛才對方一辯陳詞中的兩點錯誤:一是對方辯友說他們的法律是理性的法律.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法律也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嗎?二是對方辯友說道德有階級的烙印.對方辯友請不要忽略法律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難道法律就沒有階級的烙印嗎?
我方認為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原因如下:
第一,德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動的准則和規范,是全體人民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以此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保證社會的社會健康發展.眾觀歷史,統治者在立法時總是努力把一個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挑選出來,通過立法的程序上升為法律,道德不僅僅是立法的基本原則,法律規范也是由道德規范轉化而來的.因此,法律就是具有強制性道德.
第二,何為德治?德治包括要求國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員必須是有道德的人,要求統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重視道德威,羞恥心,才能從內心構築起抵禦一切誘惑的堅固防線.
第三,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傳與規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工整守法的自覺.法的創始人猛德斯鳩曾經說過:」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道德.」失去了道德的支撐,將出現有法不可依,執法無法嚴;失去了道德的支撐,知法犯法,知法犯法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多,失去了道德的支撐,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徒有虛名.
以德治國是時代的呼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倡修身.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希望大家明白,法律只是維護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而道德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的發展主以德治,治療輔以法治.

J.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持主要依靠道德

法制與道德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安定元素,那麼社會的秩序主要是靠法律來維持,還是主要靠道德來維持呢?就這一主題,在五一期間,我校學子在蓮花北村舉行了一場主題辯論賽,用辯論這種形式 為社區居民宣傳了道德觀、法制觀。 正方: 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來維持 反方: 社會秩序主要是靠法律來維持 正方: 1、社會秩序是指:社會運行過程所表現出的有條不紊的客觀狀態。2、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以善惡為標准並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來維持,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3、維持是指保護、維護與支持。 首先道德對社會秩序的調整相較法律更廣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對價值合理性的追求,並滲透到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農民兄弟,他們無法讀懂那些晦澀深奧的法律條文,但他們卻靠著祖祖輩輩世代相傳道德約束著自己的行為。 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從而又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維持社會秩序。對於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培養和樹立良好的的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是其正確執法和司法的先決條件,對於公民個人而言,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嚴格約束自己言行舉止,做文明合格公民。 其三,道德教導人向善,法律僅僅起到威懾和懲罰的作用。如何使一個犯罪分子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重新貢獻社會,這還需要道德的教化與熏陶。道德促進人的不斷自我完善,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促使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反方: 對方辯友說法律滲透面小,可我們看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娛樂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保障公民的利益,打擊違法犯罪。對方辯友只看到法律懲戒的滯後性,卻沒有看到它在教育方面的超前性,即法律可以使人們預先估計到他們的行為將會產生的法律後果,且在調整人們的行為時,對受制裁人的影響。對企圖違法者的威懾和對一般人行為的示範。 先明確幾個定義: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首先,法律在維持社會秩序時具有時效性。法律的重要目是預防犯罪,它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使人們在實踐中容易把握,是相對穩定的;法律在生效期間是反復適用的,同樣情況同樣適用,這些性質保證了直接作用於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本身,及時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而道德則要通過抽象的間接地作用才能對社會秩序進行維持。實施法律是一種直接的社會調控方式,其調整的過程和結果達到了時間和效果的統一,具有時效性。其次,法律的實施具有強制性,它能保障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它要求國家機關的一切職權根源於法律,並要依法行使;一切政黨、組織和公民個人均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這根本上保證了公民權利得到切實維護,保證違法犯罪行為被依法追究,從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熱點內容
最新四川省消防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6 瀏覽:44
民用航空飛行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1 瀏覽:405
別人為我死我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24 17:03:05 瀏覽:244
反恐怖主義法立法宗旨 發布:2025-01-24 16:55:15 瀏覽:518
中國合同法以成文法形式出現 發布:2025-01-24 16:21:33 瀏覽:132
我國立法上關於補強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1-24 16:15:30 瀏覽:440
論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發布:2025-01-24 16:00:55 瀏覽:749
交通法規39條 發布:2025-01-24 15:54:57 瀏覽:536
勞動合同法對中小型企業的影響 發布:2025-01-24 15:48:18 瀏覽:928
勞動法自動離職給工資嗎 發布:2025-01-24 15:32:51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