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牙齒

道德的牙齒

發布時間: 2022-06-18 10:15:28

㈠ 什麼才是道德

「什麼叫道呢?道是宇宙之間自然的規則,稱之為道,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大宇宙在太空當中運行,它有秩序,它有規則,所以古聖先賢他們教學的根在哪裡呢?根就是從這里生的。人生活在世間,一定要隨順自然的規則,這叫道啊。中國人常常說的天人合一,自古以來所謂是天地人三才,天地人是一體的,人要能體天心。什麼叫天心呢?就是自然的法則,叫天心,自然的規律。在人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個人與人之間關系,這是天然的法則,不是制度,不是學說,如果人能夠合乎天然的法則,這叫行道。行道有得於心,有得於身,這叫德。德是日常行為當中局部的標准,局部的規律,但是這個標准規律跟大道、大自然的規律一定相應,古聖先賢教育的根是從這來的。」
[凈空老法師接受中國公益文化教育網站-「中華養正文化網」及「中華王逸夫網」之邀,進行了一段有關青少年教育及重建道德的專訪]。

遵守五倫十義就是有道德之人。

㈡ 牙齒的問題

專業回答:
1.不會重新生長,牙髓一旦感染是不可逆的,必須抽掉,做完善的根管治療,不然以後炎症會越來越重,到最後甚至會導致頜骨骨髓炎甚至面頰部間隙感染。
2.沒有影響
3.不要輕易拔牙,根管治療成功後包烤瓷牙套或先打樁再包烤瓷套,這應該說對你母親的這顆牙齒是最好的治療方案,首先自己的牙根保住了,這樣受力時對牙槽骨有生理性刺激牙槽骨不會萎縮;第二,拔掉以後鑲牙有3種方法:1,活動牙,功能太差,及不舒適,用的時間短;2,固定橋修復,磨小缺失牙處的前後兩顆好牙,套上牙套,這樣才能把缺的那顆牙鑲回來,就是說缺一顆牙要鑲三顆,既破壞了好牙,又花了三倍的價錢;3,種植牙,費用昂貴不說,沒必要把自己的牙根拔掉再種個金屬的牙根到骨頭里,是不?
4,樹脂你用肉眼是很難分別好壞的,建議你去正規醫院或診所治療,那裡的醫生應該會遵守起碼的職業道德。另外,沒有神經營養的牙齒很脆,吃硬東西容易劈裂,要想遠期效果也比較好,如果牙體組織缺損不大樹脂充填後包烤瓷套,牙體組織缺損大的話,先打樁再包套。

㈢ 什麼是道德

看完南懷瑾先生的
如何修證佛法
第二十八講

就明白了

內容提要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塗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課程是最後一次。
這次講課,原則標榜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其中較偏重於修證做功夫方面,行願只略為提到一兩句。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里,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陞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裡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只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凈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面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裡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面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盡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拚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拚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比如學道家的人講,學道成仙有五類(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羅金仙,相當於大阿羅漢)。道家認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練氣脈,做身體上功夫,而認為這是道,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說「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什麼叫善行?以道家標准,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准,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盡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論出家在家,以後學佛修持之路,應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當中的瑜伽地,這裡麵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紅、白、花、黃教的基本理論,修氣脈、修止觀的原則,也都告訴我們了,這點順便提及。
比如我們曉得學聲聞,要學八關齋戒,其中一條戒雲:沙彌不準坐高廣大床。為什麼?高廣大床就是上座、上位。為什麼沙彌不能坐?是先要養成謙虛的德性,叫你不要處處自我傲慢,動輒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個樣子,就是要我們學謙虛。我們看了這條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謙虛,做到了謙虛沒有?據我了解,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我們學佛同樣也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覺得: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一樣的道理,不肯謙虛。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鍾,同一剎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裡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於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裡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乾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裡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裡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里,袁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袁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袁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袁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
至於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 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 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裡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於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系,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鍾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鍾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鍾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們的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比如剛才一個同學在講,打坐腿子發麻,生理不好,煩惱來了。這個煩惱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生理影響,所以生理完全轉了,變成絕對的清凈,修道的基礎、定的基礎才算有了。所以氣脈對於這一方面很重要。
氣脈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系,你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煩惱,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點善,能夠這樣做到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因為煩惱。煩惱里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比如我們坐在那裡,覺得心境很清凈,這是意識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們在清靜這一剎那中間,隱藏了多少罪惡煩惱,能不能檢查得出來?假定有人說大話:在這一念清靜當中,我絕對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罪惡。那麼這個人不要談修行了,他根本就沒有見地嘛!我們在這一念清凈當中,煩惱與罪惡的根根,有八萬四千之多,這是假定數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就有八萬四千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
剛才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一到空的境界,或空靈境界一來,就起恐怖?非常怕,這很奇怪。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幾點來談。
第一點,佛說墮落久了的人,見到空性,哈哈大笑,歡喜無比;墮落輕的人,見到了空性,會恐怖、大哭。
第二點,另外一種說法,見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當知是人,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學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淺的人,真的空來了就害怕,無法面對現實,去接受這個空。原因在哪裡?因為執著,所以人生來總要抓住一個東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沒有東西可抓的時候,你害怕起來了。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會起恐懼。
第三點,當空境來時,忽然有恐懼心,這就說明你心裡頭已經有個恐懼,並不是空了,是有個恐懼占進來了,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愛執著,愛抓一個東西,就抓住了這個恐懼。
這么一點東西,有那麼復雜的心理因素。我們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當中,隱藏了許多煩惱、許多罪惡?有沒有檢查出來?這都是修行當中看起來很空洞的理論,但卻是非常實際的話。尤其是年輕同學們,閉起眼睛,覺得有一點清凈,認為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起來,腦子進入半休息的狀態,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經也沒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識當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識的記憶習慣上,呈現一個類似空的景象而已。而這個景象前面,還是黑茫茫的,然後在這里頭忙起哲學來了,玩起話頭來了,然後覺得自己都懂了,還認為自己是一箭破三關呢!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養好了一點,脾氣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關情慾就來了,也就是男女間的愛欲就強了。這點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沒話說,功夫一做好了,男女愛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壓迫就來了。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貪欲的第一個根本無明馬上就爆發了。沒有這個來,氣脈也不可能打通;來了以後,慾念又引起。這個中間的行——心行、行門,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對治過來?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調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麼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麼來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這里頭是個很大的關鍵。至於老年人以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陽挽回到東面來,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話,第一關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根本煩惱。
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准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製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功夫做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行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至於說證道,或證到空性,卻不一定。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更難。
這三身成就,也就是禪宗所講的三關,真正的三關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禪宗祖師門,或其他許多人,雖然談空說有,比如上次提過的雪岩欽禪師,道不可謂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們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變化過來,有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我個人幾十年來投身在這里頭,也在試驗求證階段。沒什麼功夫,也沒什麼修養。在沒有到達那個絕對的求證以前,不要隨便給自己定一個范圍,下一個定義,一下就錯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鍾頭,心裡清清凈凈。那是你在那裡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么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裡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註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

㈣ 古人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牙齒和臉一樣,是一個人的「門面」,對牙齒不好看的,不平整者被稱為「齷」,咬合不齊者被稱為「齪」。「齷齪」本是形容一個人的牙齒不好看,最後引申為道德品質低下。可見,古人對「門面」的在意程度。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6-7億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我國達到牙齒健康標準的人不足1%,人均有2個齲齒以上。口腔健康問題已如舊時王謝堂前燕一般,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古人護齒妙招第二招,剔牙。使用牙簽,比徒手剔牙要文明的多而且更加衛生,有利於去除積塞在牙縫中的食物殘渣。如何剔牙,古人頗有講究,《禮記·曲禮上》記載:「毋絮羹,毋刺齒」。這里講的「毋刺齒」就是指不要當眾剔牙,可見古人還是很講餐桌禮儀的。東漢末三國時牙簽的使用就很常見了。《陸士龍集·與兄平原書》記載,西晉人陸士龍在鄴城時,曾親眼看到曹操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並且他還從「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齒纖一個,今送以見兄。」可見,三國奸雄曹操也有剔牙的習慣。元代趙孟在《老態》一詩中也有「食肉先尋剔牙簽」的句子,看來古人頗知食肉一時爽,塞牙很痛苦。

㈤ 有關於道德的名言

關於道德的名言

1、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2、遵照道德准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亞里士多德

3、愛國主義也和其它道德感與信念一樣,使人趨於高尚,使他愈來愈能了解並愛好真正美麗的東西,從對於美麗東西的知覺中體驗到快樂,並且用盡一切方法使美麗的東西體現在行動中。——凱洛夫

4、愛勞動是共產主義道德主要成分之一。但只有在工人階級獲得勝利以後,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勞動,才不會是沉重而可恥的負擔,而成為榮譽和英勇的事業。——加里寧

5、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

6、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貝多芬

7、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蒙森

8、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托馬斯·曼

9、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望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10、道德當身,不以物惑。——(春秋)管仲

11、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芥川龍之介

12、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於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萊

13、道德對人的約束,要根據他所屬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陽光照耀各地情況不同,於是產生了我們贊嘆不止的四季。同樣,道德也使社會義務與每人的等級地位相吻合。士兵犯的小過失,如果出在將軍身上,就是重大罪行。反之亦然。一個收獲莊稼的農家姑娘,一個日賺十五個蘇發女工,一個零售小商人的女兒,一個年輕的布爾喬亞女子,一個富商大戶人家的女孩,一個貴族之家的年輕女繼承人,一個德埃斯特家族的女兒,要遵守的戒律是各不相同的。——巴爾扎克

14、道德方面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始終不渝的愛,對敵人不可磨滅的恨。——萊辛

15、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配的神明。——莎士比亞

16、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洛克

17、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蘇霍姆林斯基

18、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著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著未來,關注著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條漫長的道路。——蘇霍姆林斯基

19、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對人們積極的愛。這種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從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其滿足於身體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要素,則有待於學校教育。教師對兒童也應當具有父子般的愛,並把學校融化於大家庭之中。——裴斯泰洛齊

20、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庫申

21、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列寧

22、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爾巴特

23、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馬克吐溫

24、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普盧塔克

25、道德是真理之花。——雨果

26、道德是自由的保衛者。——斯米茨

27、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章炳麟

28、道德心的功能是叫人區別好壞,讓人們隨心所欲地挑選一樣來做。可是從這里他可以得到些什麼好處呢?他不斷地挑選,而十有八九他倒寧可挑選壞的。世界上不應該有什麼壞事情;沒有了道德心,就不會再有什麼壞事情。然而人是那麼一種不懂道德的動物,他們沒法看到:應是因為有了道德心,他們才落到生物的最底層去。誰具有了它,誰就墮落。——馬克吐溫

29、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誇美紐斯

30、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布夫勒

31、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雪萊

32、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自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蘇霍姆林斯基

33、對父母和同志,對集體和社會,對人民和祖國的義務感,要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麼是義務和缺乏義務感,就談不上人的道德,也談不上集體。——蘇霍姆林斯基

34、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西塞羅

35、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36、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中。——凱洛夫

37、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追求美的理想這兩者常常統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周揚

38、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標准,向社會大眾負責及不施壓力威脅的態度——這些事讓你終有所獲。——李奧貝納

39、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胡志明

40、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瀾《古謠諺》

41、即使不考慮道德因素,不誠實的廣告也被證實無利可圖。——李奧貝納

42、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培根

43、驕傲道德導致豐盈,然後導致貧困,最後導致聲譽掃地。——富蘭克林

44、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於信念,對邪念不妥協的人。——(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

45、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爾巴特

46、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蘇霍姆林斯基

47、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丑。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魏晉)嵇康

48、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爾

49、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還在於,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對事業的無私熱愛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同志的志願。——蘇霍姆林斯基

50、勞動卻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拉·喬乃尼奧里

51、勞動使一個人的道德變得高尚,使他習慣於小心地對待勞動的工具、器械和產品,重視書籍及其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仇視那些寄生蟲和剝削者、二流子、怯懦者和懶漢。——凱洛夫

52、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烏申斯基

53、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杜威

54、勞動最大的益處還在於道德和精神上的發展。這種精神發展是由和諧的勞動產生的,它應當構成無產階級社會公民區別於資產階級社會公民的那種人的特質。——馬卡連柯

55、老鼠正在房子里扒牆穿洞,但是他們不去檢查貓的牙齒和腳爪,而要研究的卻只是它是不是一隻聖潔的貓,如果客觀存在是一隻虔誠的貓道德的貓,那就行了,決不計較它有沒有別的才能,別的才能倒是不關緊要的。——馬克·吐溫

56、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駱賓王《螢火賦》

57、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機智,數學使人精細,哲學使人深邃,道德使人嚴肅,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Bacon,Francis

58、歷史使人賢明,詩造成氣質高雅的人,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於爭論。——培根

59、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烏申斯基

60、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61、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諺語

62、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

63、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朴、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道德。——蘇霍姆林斯基

64、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些喝酒上了癮的,是因為做了錯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責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葯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妓女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爾斯泰

65、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66、美德對於每個人,都是善;不道德對於每個人,都是惡。——莎甫慈伯利

67、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伏爾泰

68、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蘇霍姆林斯基

69、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70、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71、你們卑鄙的人類就是這樣——老是扯謊,老是自以為具有那些實在不具備的美德,卻否認那些較高等動物具有它們(其實只有它們才具備)。野獸從來沒有干過一樁殘酷的事情——這是有道德的動物的專利。一隻野獸叫旁的東西受痛苦是出於無意的,這就沒什麼不對,因為對它來說,根本就漢有「不對」的事情,它叫旁的東西受苦痛,並不是出於高興——只有人才這么干。這就是受了人那種亂七八糟的道德心的鼓舞。——馬克吐溫

72、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

73、人類的食糧大半是謊言,真理只有極少的一點。人的精神非常軟弱,擔當不起純粹的真理;必須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詩人、藝術家,在真理之外包上一層謊言。——佚名

74、人類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級的階段,就是當我們認識到應當用理智控制思想時。——查爾斯·達爾文

75、人類最不道德訂戶,是不誠實與懦弱。——高爾基

76、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面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蘇格拉底

77、人類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拿破崙

78、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羅曼·羅蘭

79、人生就是那麼回事,跟廚房一樣腥臭。要撈油水不能怕弄臟手,只消事後干凈,今日所謂道德,不過是這么一點。——巴爾扎克

80、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武者小路實篤

81、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的感官上,而最強烈,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佚名

82、人要正直,因為在其中有雄辯和德行的秘訣,有道德的影響力。——阿米爾

83、人應當頭腦清楚,道德純潔,身體干凈。——契訶夫

84、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凈的。——契訶夫

85、仁義為友,道德為師。——史襄哉

86、忍耐——肉體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氣的混合。——哈代

87、如果不去加強並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88、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89、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德謨克里特

90、如果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烏申斯基

91、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結《自箴》

92、商人不言商是不道德的。——佚名

93、社會和自然的區別就在於,社會是有一定道德目標的。——赫胥黎

94、聖人不是如同蘑菇,經一陣雷雨之後,就能從山土裡鑽出來的。也不是可以經一班門徒或和一系一派一黨的人,於短促的時間所能捧起來的。聖人縱有超凡脫俗的個性,有出眾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養,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與精神。又須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輔佐與繼成之力。——老宣

95、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康德

96、誰能從道德敗壞的地方脫出來,還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最偉大的功德。——顯克微支

97、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康德

98、所謂惡人,無論有過多麼善良的過去,也已滑向墮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謂善人,即使有過道德上不堪提及的過去,但他還是向著善良前進的人。——杜威

99、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蘇霍姆林斯基

100、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末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101、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毛澤東

102、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03、托爾斯泰的思想也許是最高尚的哲學,最偉大的利他主義,不過這種思想對生活來說卻不適用。有成千累萬的事例表明人們必須用侮辱來回報侮辱,不能不這樣回報。到處都得有為個人的神聖權利的奮斗;如果不要這種奮斗,那就是不道德。——契訶夫

104、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朱光潛

105、我的主要辦法,首先是通過孩子們對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覺和在發展他們初步的能力上,使他們產生姊妹兄弟般的友愛,把整個團體融化於一種大的家庭的朴實精神中;並且就在這種基礎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情感中,鼓舞他們一般的義務感和道德感。——裴斯泰洛齊

106、我們不得不適應這一現實:歷史乃是萬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動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懲惡又不報善。因為它不是根據正義而是根據力量。它總是把勝利分配給有權勢者,任其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一般說來,在世俗事務上它總是替為非作歹者撐腰。——茨威格

107、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

108、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羅素

109、我們有無產階級道德,我們應該發展它,鞏固它,並且以這種無產階級道德教育未來的一代。——加里寧

110、我認為,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有道德,雖然我不喜歡問。我知道我有。但我寧可天天教別人道德,而不願自己實踐道德。「把道德交給別人去吧」,這是我的座右銘。把道德送完了。你就永遠用不著了。——馬克吐溫

111、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培根(英國)

112、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弗蘭西斯·培根

113、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雪萊

114、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車爾尼雪夫斯基

115、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116、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17、許多道德家都曾談到,人的諸種惡行中,驕傲為最,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出現,而又在極其繁復的偽裝下隱匿,那種偽裝好似掩蓋月光的那層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輝,又是月亮的陰影,它雖可以把月亮藏匿起來,叫我們看不見,又因藏匿得不徹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撒繆爾約翰遜

118、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愛默生

119、心靈美就是精神的美與道德的美。——庫申

120、享有特權而無力量的人是廢物。受過教育而無影響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過教養,但沒有成為社會上行善的積極力量,這些人就對不起為培育和供養他們而花費的代價。如果他們也算是基督徒,他們就犯了因偽裝而受尊敬的罪。他們本應成為世上的鹽,而鹽的首要責任應當有鹽味。——亨利·范·戴克

121、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布萊希特

122、無聊,對於道德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人類的罪過半數以上都是源於對它的恐懼。——羅素

123、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鳩

124、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盧梭

125、我認為,與制度結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和道德並存,而且還須臾缺不了它們。——伯克

126、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種「尋求快樂的本性」,那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軀都要受過它的支配,好像毫無辦法的海草都要跟著潮水的漲落而擺動一般,這種力量不是議論社會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哈代

127、一清如水的生活,誠實不斯的性格,在無論哪個階層里,即使心術最壞的人也會對之肅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顆大鑽石或珍奇的寶物一樣受人欣賞。——巴爾扎克

128、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作社會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為他的學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裴斯泰洛齊

㈥ 關於牙齒

我覺得你最好不要做四顆牙齒,那樣對牙齒傷害太大了,醫生自然是圖他做我效果,現在的牙醫道德水準不一樣,說法不一,牙科遍地開花,為治牙齒散盡錢財的有的是,常有做烤瓷牙把原來完好的牙齒損傷了。日後發炎疼痛不止完全壞掉的現象,你去別的醫院再做治療,可能又另有辦法,現在的科枝是不容否認的,找個好牙醫保住自己的好牙才是重點!

㈦ 孔子見老子看了牙和舌頭明白什麼道理了

從《史記》的某些篇章里,我們可以推測出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老子要長於孔子幾十歲.在眾多的歷史記載中,對老子的壽終年齡有兩種說法:一說160歲,二說200多歲,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老子長壽.
就在老子100多歲的時候,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只是張開嘴向孔子伸了伸舌頭.孔子十分不解,再次問道.老子長時間不發話,孔子繼續洗耳恭聽.老子拗不過孔子,最後又張開了嘴,讓孔子看他已經脫落不在的牙齒.
這個時候孔子頓悟.
兩個世界級的思想大師的對話就是這樣在伸舌頭和張嘴的肢體對話中結束,但裡面的寓意卻值得我們深思.
老子告訴孔子的是:舌柔齒堅,但最後的結果是牙先掉了,舌頭卻仍然健在.
其實,老子在他的《道德經》里多次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這一次他是再次給孔子一次強調.
一個人從年輕到年邁,思想是不斷成熟的,在老子的老年時期他再次論道柔弱和剛強的關系,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何為柔,何為剛,究竟誰能勝誰?
《道德經》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裡面的例子用的是水的例子.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所以,真正的厲害是以柔克剛,綿里藏針,而絕非性格方正,鋒芒畢露.

㈧ 關於牙齒的名句

殘忍長著鋒利的牙齒。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 莎士比亞
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 牙齒名言滿族歌手 齊秦
像牙齒一樣,作家也有切牙和血牙之分。英國實業家 白哲特
所有的人的牙齒都怕酸的,法官的牙齒確實最受不得甜的。波斯詩人 薩迪 《薔薇園》
牙齒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牙齒不痛的人。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貪食者消化不食,貪甜者牙齒易壞,貪利者靈魂會腐,貪功者人格變歪。 關於牙齒的名言
只有像你這樣不懂事的人,才會因為大自然給狼一口氣尖利的牙齒而生狼的氣。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契訶夫
笑的確可以說是人面上的電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間閃爍著牙齒的光芒。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鍾書 《圍城》
沒出息的人:日日網上罵名人,天天社會被人罵。惡心的人:流著眼淚認兄弟,咬著牙齒害朋友。虛偽的人:譴責的是夢中的嚮往,怒罵的是心靈的渴望。高尚的人:用成功證明了能力,用付出體現了價值。海派清口創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
老鼠正在房子里扒牆穿洞,但是他們不去檢查貓的牙齒和腳爪,而要研究的卻只是它是不是一隻聖潔的貓,如果客觀存在是一隻虔誠的貓道德的貓,那就行了,決不計較它有沒有別的才能,別的才能倒是不關緊要的。 牙齒名言美國作家 馬克·吐溫
心地純潔的人,睡眠總是甜美的。半開的嘴唇露出一副好看的牙齒;散開的披肩,讓你大印花紗衫的褶襇底下注意到她可愛的胸部,而並不妨礙她的端莊。總之,這相貌完全表露出她童貞的靈魂多麼純潔,尤其因為沒有別的表情困擾,令人看得格外清楚。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
你爸爸,曾得到了姑奶奶的允許,預先潛伏到電影院里,親眼看到了王小倜與姑奶奶手拉著手走進來,王小倜的座位與你爸爸緊靠著。他後來對我們描繪過王小倜:身高一米七五,也許一米七六,白凈麵皮,瘦長臉,眼睛不大但很有精神。牙齒整齊、潔白、閃閃發光。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 莫言 《蛙》
蘇小姐領了個二十左右的嬌小女孩子出來,介紹道:「這是我表妹唐曉芙。」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饞,彷彿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古典學者看她說笑時露出的好牙齒,會詫異為什麼古今中外詩人,都甘心變成女人頭插的釵,腰束的帶,身體睡的席,甚至腳下踐踏的鞋,可是從沒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頭發沒燙,眉毛不鑷,口紅也沒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彌補造化的缺陷。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鍾書 《圍城》

㈨ 道德經中講舌齒的句子

道德經全書未出現舌頭和牙齒之類的描述。有關舌齒的故事是:老子的老師常樅問老子自己的舌頭在不在,老子答在;他又問牙齒,老子答沒有了。常樅問李耳這樣答的理由,李耳回答說:"老師您年紀大了,舌頭還在,是因為它柔軟;而牙齒掉了,是因為它剛強。"
道德經中多章都體現了這個觀點: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曲則全...;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另唇亡齒寒源自左傳。

㈩ 請問有關老子的「牙齒比舌頭堅硬」這句話的出處及原書名稱

我記得好象是莊子的.
若真是老子說的,老子就一部 道德經.

熱點內容
合租道德 發布:2025-01-24 14:49:53 瀏覽:234
重慶產檢勞動法 發布:2025-01-24 14:48:23 瀏覽:252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