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萌芽
① 道德和法律都萌芽於人類的原始社會階段對嗎
道德和法律確實都是萌芽於人類的原始社會階段的。
因為道德和法律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和規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基本關系。這些關系都只有在人類的原始社會階段才開始產生和出現。
② 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2)道德萌芽擴展閱讀:
道德的分類有: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社會學概念)
③ 中國革命道德的萌芽,發端和形成於什麼時候
中國革命道德萌芽於五四運動前後,發端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蓬勃發展的偉大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並不斷發揚光大。
弘揚中國革命道德,要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革命道德得淵源之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沒有中華傳統美德的長期發展和豐厚積淀,就不可能有中國道德得形成和發展。
中國革命道德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摒棄了傳統道德得糟粕,是中國優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發展,是超越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種嶄新的道德。
(3)道德萌芽擴展閱讀:
發揚光大中國革命道德。
中國革命道德內容豐富、歷久彌新,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大力弘揚中國革命道德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利於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一個思想空虛、精神萎靡的人,難免要被各種錯誤思想和觀點牽著鼻子引入邪路。如果沒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甚至會造成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既要正視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不斷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又要進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決不能使人們陷入只知謀取私利的誤區之中。
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有利於樹立和培24養入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有利於建設一個消滅34213剝2341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 有利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213。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革命道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④ 3歲出現萌芽狀態的道德感是因為
3 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 歲後,隨著兒 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 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
__俺跗詼牡賴賂瀉芊羥場⒁妝?,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 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准,會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 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 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他們對好與壞、行為 的對與錯,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⑤ 中國革命道德萌芽於什麼前後
中國革命道德萌芽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
發端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蓬蓬勃勃的偉大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並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革命道德目的:
中國革命道德,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為最終目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高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旗幟,形成了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革命精神。中國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重要體現。
⑥ 什麼研究表明,3-6歲幼兒正是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
日本學者的研究 第一個時期是道德意識的萌芽期。 第二個時期是依據周圍的道德而行動的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從權威道德時代向自律道德時代的過渡期。 第四個時期是開始決定自律動機的時期。 第五個時期重視客觀的道德理想、經常依據自己的人格自主地決定道德動機的時期。 無道德階段(1歲-3歲) 懂得依據大人的同意...和否認而行動的階段(3歲-5、6歲) 依據同伴的規約而行動的階段(6歲左右) 口頭道德的階段(10歲-14、5歲) 矛盾道德的階段(14、5歲—18、9歲)
⑦ 道德起源的客觀條件是什麼
道德起源產生的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的形成。而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⑧ 中國革命道德的萌芽,發端和形成於什麼時候
革命道德萌芽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發端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蓬蓬勃勃的偉大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逐漸形成的。
革命道德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的,她歸屬於共產主義道德體系,與古代傳統道德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中國革命道德既根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又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這是道德發展的邏輯所使然。
中國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發展的新階段,它的產生和形成是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變革,標志著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義道德體系的終結;
中國革命道德的產生和形成又是道德進步規律使然,它同古代傳統道德既有聯系又有本質上的區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是在對古代傳統道德揚棄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時代性成果。
(8)道德萌芽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道德產生和形成的歷史背景:
1、近代以來,鴉片戰爭的炮火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
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敗,特別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傳入,傳統的倫理道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舊倫理思想發生了激烈沖突。人們在憂憤之中不能不對「孔孟之道」進行反思。
2、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洪仁玕,對封建禮教持批評態度,也接觸到西方某些倫理思想,主張轉變社會道德風尚。
他們試圖將西方某些宗教道德嫁接至傳統倫理道德之上,終究未能擺脫封建道德的藩籬。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左宗棠等,面對中外民族矛盾和中西文化沖突的現實;
在注重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同時,初步認識到株守封建禮教沒有出路,必須加以「變通」,革除其中某些陳腐的教條。
⑨ 科學的道德起源觀
科學的道德起源論(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道德起源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相互間的交往關系是不穩定的,經過兩性基礎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會性的大分工以後,人們之間形成了較為廣泛和穩定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不,即社會關系。隨著勞動的日益深化和社會關系的日漸發展,個人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也日漸突出,調整這類關系並且對個人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規范性要求,便成為客觀的需要。否則便會威脅到整個氏族的生存和發展並進而影響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說,社會關系的形成為道德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在人口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中,婦女對於貞操的意識逐漸產生了,而正是這種意識成為了道德觀念產生的主觀條件。隨著人們頭腦中意識的逐漸發展、擴散,如何做、做什麼「有利」、做什麼「有害」(實質上是初的善惡觀念),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漸以觀念、意識的形式被固定下來,並終成為道德規范。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就是初的道德規范。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統一的社會條件:
在生產實踐中,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創造了人對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促進了人的觀念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從而為道德的產生創造出了主客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勞動中出現了分工(自然分工)與協作,多次重復的分工與協作使人們之間逐步形成了某種穩定的習慣和明確的秩序,人們也逐漸接受這些習慣和秩序的規范與制約,進而促使這些規范以風俗習慣的形式更加穩固下來,就成為初的道德。後來的社會性分工更是產生了個人利益和與之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產生了調節各種利益矛盾以維持一定社會秩序的要性,於是,原始的道德禁忌就逐漸形成了,這就成為道德規范的初形式。因此說,道德從萌芽到生成離不開社會分工這一重要條件。
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最深層的本質是利益關系。道德與利益的真實關系,當然還可以進一步討論,但這種提法至少表明,道德本質上是要以人的現實社會關系為載體的。
要在人的各種現實社會關系中展開的,是要合理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現實社會關系的。因此,道德所涉及的人的自由問題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由如何在現實社會關系中實現的問題,它主要不是一個觀念自由的問題,而是一個實在自由的問題。實在自由必然是受外物限制的自由,人要實現這些自由,首先要學會約束自己。
僅僅從一種工具價值的角度來講:
道德其實只不過是人們獲得其他諸多自由的必要條件,因為人若不尊重他人、不協調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他就很難實現自己的諸多願望和利益,在成熟的合作社會尤其如此。
其實,處理好人際利益關系的關鍵是學會兼顧別人的利益,也就是使自己的利益實現形式具有某種普遍性。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道德的任務就是在個人獨特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對普遍利益的追求。這也就意味著,道德主體不僅要成為特殊的個體,而且要成為普遍的個體;不僅要實現個人的特殊利益,也要實現大家的普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