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法治論文
❶ 論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的1000多字論文
您好,九品文化為您解答,希望能幫助到您,有需要可以通過頭像找到我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和諧校園
[內容摘要] 高等學校是人才薈萃、知識集中的地方,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生力軍和重要基地。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把思想活躍、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建設成為和諧的「高地」,成為和諧社會中的「首善之區」,是一個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新課題。
[關鍵詞] 創建和諧校園 依法治校,校園環境 安全穩定
黨的第十六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高等學校是人才薈萃、知識集中的地方,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生力軍和重要基地。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實現了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面對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利益格局急劇調整、社會矛盾日趨復雜的新形勢,如何把思想活躍、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建設成為和諧的「高地」,成為和諧社會中的「首善之區」,是一個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新課題。
一、科學發展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根本。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要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確定思路、做出決策、安排工作等各個環節,都要以師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師的發展上,樹立教師是學校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為他們創造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學生的培養上,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質量觀,給少數智商發展水平高的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也要樹立大眾化的質量觀,給大多數學生提供成長成才的空間。
二、法律和制度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只有依法治校,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協調、平衡各種關系,促進校園和諧。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規范辦學行為,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范學生管理,服務學生成才;修訂和完善校內各項規章制度,使之與法律法規相銜接,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從而在校園營造一個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校園安定的和諧環境。要健全溝通機制,如建立學生議事會制度、校長信箱、校領導接待日、黨員接待日、學生事務申訴中心等;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等的作用,使學生社團組織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要把提高青年學生的法律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納入教育的整體規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間受到法治的熏陶。以抓「學風」、「考風」為突破口,加強誠信教育,規范學生行為。廣大教師要言傳身教,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貫徹法治精神,促進自身法律素質的提高。要通過法制教育,使廣大師生遵紀守法,自覺維護校園和諧與穩定。
三、濃厚的學術空氣是和諧校園不可缺少的條件。當前,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路文化、簡訊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類語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傳播中,消極因素的影響成為校園中不和諧的音符。學校要加大投入,把學生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設施,美化校園景觀,充實文化標志,改善公寓環境建設,增強藝術感,提升文化品位;辦好學生公寓文化宣傳主題板報、報紙和主題網站,形成公寓文化的系統化、主題化,如文化月、藝術月、衛生月、安全月、讀書月、節約月等。在公寓社區內設置「文化牆」或開辟「文化走廊」,增添文化氛圍。通過公寓文化建設,必將增強學生自我控制的"「軟約束"」,樹立集體和"「家園」"意識,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增強學校文化競爭力,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學生的侵蝕和影響。
四、校園平安是和諧校園的保障。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性工作。在學校周邊,網吧多、出租房多、無證攤點多、娛樂場所多、交通隱患多。如果校園周邊矛盾激化、秩序混亂,師生就難以安心教書和勤奮學習。所以,學校要始終把確保校園穩定作為頭等大事。定期開展創建"「平安校園"」的活動,加強學校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選配好高素質的學生輔導員隊伍、建立輔導員日查寢制度、輔導員談話制度、思想政治工作進網路、建立輔導員工作室、黨團活動室、社團活動室、心理咨詢室、校領導值班制度、校園110報警求助系統等。都是為和諧校園的建設、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都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條件。
五、做好貧困生的助學幫困和畢業生就業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設立獎助學金、建立經濟困難大學生認定製度、設立助學基金、做好助學貸款等工作,建立多渠道資助體系;通過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把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月活動,優化就業服務環境,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確保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六、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前提。我校處在城郊結合部,相關設施沒有完全配套,部分教師工作、學習、生活還存在諸多不便。所以,就要提升服務質量,努力使校園成為師生溫馨的家園。要從師生最急、最盼、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把師生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急師生之所急、想師生之所想、辦師生之所盼、解師生之所怨,認真研究解決事關師生切身利益的問題。
《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強調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繼承、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決定》精神,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建湖南女大和諧校園扎實工作,努力奮斗.
和諧校園建設視野下高校團建工作探析
[內容提要] 和諧校園建設是時代進步和高校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共青團組織應從團學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出發,緊緊圍繞和諧校園建設的實踐,積極圍繞學校改革發展的中心工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和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注重分析市場經濟的發展、擴招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群體利益訴求多樣化、繳費上學和就業壓力增大、學制和學分制的改革、網路媒體的快速崛起等方面給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的挑戰和機遇,進一步扎實推進共青團的各項工作,使高校團建工作上層次,上水平,努力消除校園建設中的不穩定、不和諧因素。高校團組織必須正視當前變化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站在和諧校園建設的高度努力解決高校團建工作中面臨這些矛盾,在工作中積極創新理念、准確定位、創新模式、深化提高、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營造氛圍、拓寬渠道、規范管理、提升層次,不斷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和共青團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實踐中的影響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關鍵詞] 團組織;共青團工作;和諧校園建設
大學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諧社會建設培養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基地,是引領社會文明與發展的機構,理應擔負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建設和諧校園。高校團組織緊緊圍繞和諧校園建設,始終以科學發展觀和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中心工作,進一步扎實推進共青團的各項工作,使高校團建工作呈現出了上層次,團干能力有提高的大好局面。但也不可否認,在建設和諧校園的過程中,高校共青團工作中也存在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
一、和諧校園建設中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1.處於轉型期,市場經濟的發展給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新課題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運作模式的逐步成熟,校園中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人生追求也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現在大學生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伴隨著中國20年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他們,和以往的大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中存在著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不夠、誠信意識和人際關系緊張、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價值取向物質化、缺乏艱苦奮斗意識、貪圖安逸、對人生和工作過於現實、急功近利等特點,使得他們潛意識中的理想與現實、奉獻與索取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激烈。如何引導他們在開放務實的現實中更好地實現其自身的價值,使其走好自己的成長成才之路,是高校共青組織和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2.受擴招的影響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對象進一步多元化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民辦高等教育的異軍突起,高等教育在經歷了1999年以來擴招之後,大眾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高校校園內學生的數量驟然增加,學生及學生家庭的成分日益復雜,而高校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卻沒有太大和有效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夠強、保證監督措施不力等等,使得高校共青團工作對象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復雜特點。無形中使高校共青團工作走入了誤區,出現了偏差,不利於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和諧校園建設中盡快成長成才。
3.各學生群體利益訴求多樣化,已成為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重要而急迫問題
和諧人際關系是和諧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際和諧的根本是利益訴求的和諧。雖然在校園內,各學生群體的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標與學校是一致的,但在共青團工作中各學生群體的具體利益訴求關系確實不盡相同。如在某些具體的利益訴求中出現的個別利益「對立」。因此,作為高校的共青團組織,如何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高雅文娛活動引導學生各群體利益訴求與學校建設發展趨於一致,建立健全各學生群體利益訴求機制,協調兼顧各學生群體之間的利益,讓每個群體都感到自己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分子,自己的勞動得到尊重和回報,從而積極主動地為和諧校園建設而努力奮斗是擺在高校團組織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新問題,也是對其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水平的考驗。
4.繳費上學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對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繳費上學」、「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概念已逐漸被社會、家庭和學生接受。而每年數百萬的高校畢業生確實是一個令社會和政府頭痛的問題。近幾年來就業壓力的也逐漸增大。僅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達到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大學生就業:期待社會共同推進》,《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5日)。如何應對就業壓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如何有效引導在校生,疏導因「交費上學」和「就業壓力」而產生的矛盾、恐懼、失落心理,使其能更好地面對求學和就業的嚴峻考驗,進一步轉變大學生就業思想,做好人生的職業規劃,深入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及每個家庭和個人在考慮教育投入與回報關系時也開始對學校的生活、學習和發展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作為消費者,只會以是否有利於自身素質的提升,是否有利於將來的就業,是否有利於以後的成長成才等來衡量高校團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含金量,衡量學校的教學、管理,以此來確定是否參與各種活動。
5.學制和學分制的改革,使高校共青團工作組織模式不適應,工作難度進一步增大在彈性學制和學分制下,以班為單位、以宿舍為單位的建制都將受到影響,班級、宿舍的概念會進一步弱化。同時,《高等教育學校管理規定》對在校學生實行本科不超過8年,專科不超過6年的彈性規定,使學生個人的自主性得到了體現、而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參與意識將會更加淡漠。這都使得高校共青團原有的組織形式與長期形成的院系、班級或宿舍為單位開展活動的傳統組織體系不相適應,使團組織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受到極大影響,也進一步增強了團組織在實踐中有針對性開展各種活動的難度。
6.網路媒體的快速崛起對高校共青團工作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最近十年來,隨著電子產品和通訊網路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迅速崛起,其滲透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是對伴隨著手機媒體出現的新生代來講,其表現形式和作用方式已經對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特殊群體——在校大學生和高校共青團組織產生深遠而特殊的影響。但是,網路上的信息的魚龍混雜,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及宗教仇視、種族歧視等文化垃圾,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個性心理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網路的虛擬性、封閉型也大大增強了人們之間感情的隔閡,使得一些青年的政治意識、階級意識、甚至國家民族大局意識淡化。這就要求高校的共青團組織必須建立信息化工作機制,牢固佔領網路工作陣地,主動推進團組織的信息化建設,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適應青年學生發展的需求(陳卓武:《高校團工作信息化建設》,《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第45頁)。
二、和諧校園建設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高校是全社會的晴雨表,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一些影響校園穩定建設的不和諧因素(馬德秀:《和諧校園與高校黨建》,《光明日報》,2007年1月31日)。高校團組織必須正視它們,把圍繞和諧校園建設作為戰略任務納入到學校的建設發展規劃中去的工作中心,努力解決高校團建工作中面臨的不斷提升高校共青團組織自身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問題。
1.高校共青團的工作要創新理念,准確定位,樹立共青團工作的價值取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團組織要主動去適應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競爭性、創造性、盲目性、自發性、投機性、逐利性的特點,將其納入到時代與社會不斷前進和學校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探討,要深刻認識和諧校園建設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全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同發展的人才。和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關鍵在於「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這就要求校園建設必須有必要的張力,而不是絕對的無排斥的整合。高校共青團組織要緊密結合教書育人這一中心任務,創新理念,准確定位。以育人為本,樹立高校共青團工作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取向,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高校共青團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原則,按照黨對青年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和諧校園的精神支柱,不斷在正確的價值理念上取得共識,竭誠服務於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新形勢下,實現和諧校園建設,要求高校共青團組織把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在知識方面,堅持追求真理,崇尚科學而成長成才;在行為上,致力於奉獻社會,服務社會辦學理念的實現;在精神上,提倡學術自由,思想解放,追求理想;在校園文化活動上,從實踐中全面提升能力,增長才幹,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團組織還要按照「三貼近」原則,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盡可能在思想、學習、生活、擇業等具體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具體困難和實際問題。因此,有了這樣的共識,我們創新了工作理念,樹立新了新價值取向,才能使高校共青團工作更好地服務於和諧校園建設。
2.高校共青團的工作要創新模式,深化提高,加強共青團的自身建設
胡錦濤同志指出,共青團工作要在工作思路上創新,工作方式上創新,自身建設上創新。這為新世紀新階段共青團工作指明了方向(廖飛:《新團務管理的科學內涵與主要任務》,《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第22頁)。高校共青團自身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自身管理機制建設、自身組織建設和自身作風建設。團的自身管理機制建設是前提,自身組織建設是保障,自身作風建設是關鍵。(1)共青團自身管理機制的和諧建設。建設和諧校園,必然對高校的共青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在反思共青團事務的管理機制問題,深入研究共青團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建設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管理意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始終把團自身管理機制的和諧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放在重要位置上來抓,大力推進共青團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自身管理機制上創新,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為此,首先就要抓好團組織自身建設理念的樹立;其次是抓團組織自身的管理機制運作;再者是提高團組織自身的管理效率和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第四是抓團組織管理人員的素質,力求通過管理突破瓶頸,尋求共青團自身管理機制的創新和和諧校園建設核心競爭力的突破。(2)共青團自身組織的和諧建設。一所大學,院(系)、班級是共青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諧校園實現共青團自身組織的和諧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院(系)、班級的基層團組織的協調共處、協調配合。實現共青團自身組織建設的和諧,關鍵存在於嚴格按照團的章程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充分相信學生,充分依賴學生,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宗旨,強化團的目標考核和項目運作機制,不斷增強團的工作覆蓋面,提高團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和諧校園建設營造良好氛圍。(3)共青團自身作風的和諧建設。作風是校風的導向,滲透於師生員工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行為往往容易成為教師與學生的效仿、評論的對象,自覺不自覺地對教師與學生的行為產生導向作用。作風能滋養好的學風,培養出好的教風。團組織自身作風建設主要通過各級團組織的團幹部來體現。目前團幹部教育、培養的內容和方式都迫切要求在實踐中得以提高,以改善團幹部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團務管理重在提高把知識運用於新的環境和情景的職業操作能力,目的使團幹部迅速適應新的工作,拓展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斷加強和改進團組織機關和服務部門的工作作風,切實提高工作效率。要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上狠下功夫,努力改進工作作風中存在的問題(賽雲秀:《加強「三風」建設提高育人質量》,《光明日報》2007年4月9日)。要不求「過得去」,力求「過得硬」為廣大師生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使高校團組織的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更好的適應和諧校園建設的需要,豐富校園里的團學活動。
3.高校共青團的工作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抓好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各學生組織建設高校共青團工作基本上是「一體兩翼」的工作局面,即以共青團組織為主體,以學生會、學生社團為兩翼,圍繞學校的中心任務來開展工作(李忠偉、姚遠、孫德剛:《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1期,第52頁)。學生會、學生社團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學生組織,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職能上的延伸,其作用是無以替代的。充分發揮各級團組織的優勢,根據各級團組織自身特點和活動規律進行引導和管理,指導他們獨立自主地按照各自地章程開展工作,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與提供充足的保障,以保證活動開展的豐富而有教育意義。
除此之外,切實加強團學幹部的培訓力度。要積極探索團學幹部培訓的新體制,更新培訓理念,豐富培訓方法,將團學幹部的能力本位培訓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相結合,用先進理論武裝團學幹部頭腦,以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包括黨建帶團建工程、在學生社團中設團支部等,逐步形成團組織工作的長效機制。
加強團學幹部理論武裝。基層團學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築強大精神支柱。要持之以恆地學習理論,在系統上下功夫,堅持理論學習與把握青年工作規律相結合、與指導工作實踐相結合、與提高工作能力相結合,自覺把學習成果運用於工作時間,要加大對團學幹部學習的檢查、考核工作能力,抓好時間、內容、人員和效果的「四落實」。
增強團學幹部服務意識。基層團學幹部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牢固樹立服務大局、服務同學、服務集體的意識。按照「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精幹高效」的要求,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把同學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准。
4.高校共青團的工作要營造氛圍,拓寬渠道,加強共青團的信息化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路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央16號文件,2004年8月26日)這是推進團學工作信息化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共青團工作信息化就是為了充分利用、組織網路系統和信息網路系統,進一步促進和豐富共青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更好地在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創新等方面對學生開展教育,提供有效服務。鞏固共青團網路宣傳陣地。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在以往團刊、廣播、櫥窗等傳統的宣傳陣地基礎上,拓展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新空間、新渠道。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網路資源,開展和建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網路信息平台,實踐以組織建設上網、校園文化上網、社會實踐上網、志願服務行動上網等主要內容的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進網路工程。要建立共青團組織的專業網站,加強基層團組織的思想建設與組織建設,促進組織創新與教育創新。
利用網路信息化的開放性,使團的活動不再受校園和人數的限制,將活動在不同地點同時展開,提高活動的覆蓋面和學生的參與面。共青團的網路信息化資源,將共青團的工作從流水作業變為分布式作業,使分工合作得到更好的協調統一,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網路的及時性,明晰團的工作思路,使團的工作與廣大團員青年及時交流、反饋,促進學生對團組織及學校有關部門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設網上團幹部隊伍,加強其理論學習、計算機技能、人文修養的多方面培訓,發揮團組織在網路建設中的思想優勢。二是積極開設網上校園,嘗試建立網上團支部,採用在線交流來開拓工作思路,採用自定義的工作方式來豐富工作內容,採用整體協作來提高工作效率,逐漸形成完善開放的工作體系。三是營造大學生情感歸屬的網路空間。要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深入分析研究,因勢利導,建設有特色、有內容、有教育意義的網路來引導潮流,將青年學生牢牢團結在團組織周圍。
5.高校共青團的工作要規范管理,提升層次,倡導開展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是拓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共青團工作和和諧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注重活動的科技性、內涵性,多注重不同層次學生對文化生活的需要,多注重活動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審美情趣,提升和諧校園的文化品位。(1)以社會實踐和青年志願服務為內容,堅持服務社會,提升能力,培養青年學生在實踐中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實踐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大課堂,是建設新時期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
❷ 大學生如何增強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論文
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應該是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我們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做一個健全的人。
營造良好的環境。
如果想要讓同學們把法治思維重視起來,就要先營造一個具有法治思維的校園氛圍。學校可以在宣傳欄上面多發表一些有關法治思維的文章,或者是舉辦一些法治知識問答活動,一邊鼓勵一邊獎勵同學們踴躍參與,讓同學問在潛移默化當中重視法律。
❸ 大學生如何增強法律觀念的論文
大學生提高法制觀念的方法:
1、解決大學生法制觀念的缺失問題,讓法律得內到尊重;
2、增強大容學生的法制觀念維護法律權威性;
3、加大宣傳力度、培養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
4、身為大學生,要做法律的忠實踐行者;01
首先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定要知法懂法,即使不是學的法律專業,都需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樹立好榜樣。
02
要了解法律知識,可以上網查一些常見的法律知識,也可以看一些法制類的節目,增強法律意識。
03
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關於法律知識的辯論賽,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可以開展一些有關法律的講座或者宣傳活動。
04
除此之外,法律意識不強也有一定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主流人物,總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還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
❹ 大學生如何培養法治思維能力論文
培養法治思維能力需要懂法律,把法律運用到實際現實生活中.以法為本,靈活運用,
❺ 結合大學生活,談談當代大學生該自覺維護法律權威(議論文1200字左右)
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❻ 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修養2000字論文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最後打個廣告
【晨星成長計劃,為在校大學生提供3到30萬的成長資金,解決考研學費、出國費用、創業資金等問題,可登陸官網查詢】
❼ 大學生應如何培養法治思維論文
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養成守法習慣、守住法律底線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提高法治思維能力,培養法治思維方式。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
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
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
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守住法律底線。大學生應當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底線思維,嚴守法律底線,帶頭遵守法律。
❽ 大學生應如何樹立法制意識為題寫2000字論文
近些年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屢有發生。並明顯地呈上升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高等院校必須將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列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大學生較完備的法制觀念。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認識,系統規劃,全面實施
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識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並不是生來俱有的,需要社會組織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由於一個國家法律體系所構成的內容繁多,並總是處於補充、完善之中,因此,學習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長期義務,甚至是終身義務。高等學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她的畢業生理應具備高於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質。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隻局限於教學計劃中的法律課設置,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表現在在校期間的一段時間,學習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掌握的程度僅僅表現在期末的考卷上。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只將學生法律學習作為一兩門課來對待,而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個人素質的培養。而這種素質恰恰又是法制社會最為需要的。國家法律體系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全面、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就需要學校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明確提出總的培養目標,即學生畢業時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掌握程度。並依據這個目標確定要達到此目標至少要進行的工作,繼而將這些工作按學年或學期分成若干個階段,以及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使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深入,最終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二、加大法律課力度,強化案例教學
從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課開課情況看,大多不到100學時,與繁多法律律內容相比,顯然偏少。在這么少的時間里講授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介紹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無法進一步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課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要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高素質的人才,高等學校根據這一客觀要求,有必要重新審核教學計劃,增加法律課的時數,並將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對現行的法律課教材也有必要重新進行編排,使其與課程體系的內容相應,並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從法律課的特點看,它是共同性很強的一門課,不論是文科學校,還是理科學校,對法律課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大學生,不論其學習何種專業,都有一個法律素質的培養問題。有這個共同性,若干所學校可以共同商討法律課的改革問題,制訂出共同的教學計劃,編寫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學生計算機過級那樣對待高等學校的法律課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如果沒有了公民的法律實踐,法律學習對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不應僅表現在能背多少條法規,而應該表現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法律武器解決法律糾紛。從這一要求出發,高等院校的法律課應更多地接觸實際。從現有的條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課接觸實際的可行方法就是強化案例教學,即在講解法律條文時,盡可能多地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使法律知識由抽象到具體,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法律課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實踐意識,使其不僅從案例中懂得了學法的重要意義,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識。一些大學生往往只注重大學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然而,在法治社會中,公民的活動毫無例外地要受到各種法律的約束,只要你處在現實社會中,你的行為每天都要面對法律,受到具體的法律條款的衡量,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日益復雜化,公民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帶來的結果將是各自不同的,這些結果有些會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結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們的大學生僅僅在課堂上熟知了法律條文,而缺乏在社會實踐中依法辦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觸犯法律。強化案例教學,使在校生間接地接觸了實際,有助於較高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
三、法制觀念指導高校的各項工作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圍,法制觀念也不例外。高校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她的各項工作理應順應法制社會的要求,從表面上看,高校內部管理的大部分內容在現行法律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條款。但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學校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在自身范圍內也具有法律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各項工作都應在一定的制度規范之下,將管理由靠人的管理變為制度管理,具有統一性和強制性,以防止人為隨意現象的發生。這樣學校的整體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條理。處於制度范圍的人員,能夠從各項規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若不按制度辦事將會受到哪些處罰。一所學校,其教職員工和學生總有幾千號人,這些人每天都要進行各種各樣的事務,從學生入學、上課,課外活動,到教師的授課及其他活動,如果沒有一整體統一、規范的制度,後果可想而知。現代社會,其成員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每個人均有自己的需要,這些需要有很多是要妨礙他人的,如果每個人都是自行其事,按自己的標准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那麼這個社會將無法維持。為了群體的共同利益,人類很早就開始確立共同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演變到今天,對國家而言是法律,對小的群體而言便是規章制度。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小范圍的法律,只是強製程度和處罰方式不同而已。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懂得在人群中生活就需要遵從群體規則,走向社會以後自然也就本能地去注意按法律的要求決定自己的行為。學校要做到每項工作都有制度可循,並且一經制定即嚴格執行。不能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印象,即制度有時是可以變通的,以致對法律也採取同樣的態度。高等學校應該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學生從入校起,就能時時感到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和依據規章制度辦事的氣氛,並在這種氣氛中建立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大學生綜合素質中形成較好的法律素質。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進行法制教育,應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將法律知識融會貫通。如開展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有獎答卷活動,形成較濃厚的法制教育氣氛,使學生有更多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促進法制觀念的形成。
總之,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做很多具體工作,這些工作雖然繁雜、長久,但社會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也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❾ 公安大學生如何樹立「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 以此為題寫一篇論文1000字以上
你可以參考以下內容,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完善,希望能夠幫到你!
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獲得生命。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者與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與主要依靠,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對法治事業的熱心擁護,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最終將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有序展開。
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是培育法治信仰的前提。
沒有知,談何愛?!只有認知法律,理解法律內涵,掌握法律精髓,才能信奉、運用、捍衛法律,最終樹立法律權威。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思維的形成、立法宗旨的明確等方面都屬於法律認知的范疇。在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的過程中,應對我國法律體系中各個法律部門的重要條文進行具體闡釋介紹,擴充大學生法律基礎理論知識;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邏輯思維的培養,提升其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明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增強大學生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普法成效。一方面,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傳輸、普及法律基礎性知識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還應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與法學專業課的有效銜接,形成漸進、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課堂內容力求全面准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以及法治建設的豐富實踐,同時注重吸收引薦外國優秀法治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第一,推進法律名著與普法讀物的賞析。組織開展「悅讀法治經典」主題活動,推薦一批主題鮮明、通俗易懂的法治普及讀物,起到「雅俗共賞」的實效。第二,有效憑借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系列輔助教學平台。通過平台及時傳遞法治新聞、最新案例,以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方式來傳授法律知識。第三,以學生為主導,有效開展翻轉課堂。促使學生通過課堂素材的收集、內容的講授、問題的探討深入領會法治的內涵及精髓。
健全宣傳機制,營造法治氛圍。一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弘揚法治精神。有效利用傳統媒介與新興技術開展法治宣傳。既要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優勢,又應激發網路、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傳播潛能。通過「時時更新、處處可得」的網路情境空間,提高法治宣傳的實效,實現「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的新型普法工作模式。有效憑借人文影院、舞台劇目、書法展示、演講比賽等藝術形式和文藝創作來表現法治文化,促使法治宣傳由靜態向動態轉變,打造聲色俱全的普法平台。另一方面,把握宣傳規律,探索長效機制。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宣傳實效。結合其個性特徵、專業特色、學習需求、價值觀念等,確定宣傳主題,准備宣傳素材,有效把握輿論導向,提高法治宣傳的針對性與吸引力。堅持持久推進,形成長效機制。要有「抓鐵留痕,踩石留印」的狠勁,要有「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確保法治宣傳的常態化。
強化大學生法治認同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關鍵。
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是強化法治認同的客觀前提。道德與法律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手段,兩者相輔相成。沒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將陷於癱瘓。沒有法律的保障,道德也將蒼白無力。人民的法治信仰源於對其內蘊的道德標准、價值取向的認同。法治只有契合人的真實情感,反映人的道德准則,符合人的價值追求,才能被人民認可、信任、敬畏與支持。所以,應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的諸多環節中,強化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目標,以此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立法時,應以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准則為指導,做到科學立法,使法律反映人民對善惡是非的基本態度,符合公平與正義的道德要求,達成以道德滋養法律,以良法獲取信任、以良法促進善治的美好願景。在執法中,應嚴格遵循程序正當、及時有效、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要求,做到忠於職守、公平公正、執法為民,彰顯法治人文關懷。在司法中,應做到忠於事實、忠於法律,忠於立法宗旨,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等法則,因為「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所以,司法人員應秉公辦案、不偏不倚,為實現公平與正義,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而奮斗,以此弘揚社會正氣,堅定人民的法治信仰,最終樹立法治權威。
提升大學生法律情感是強化法治認同的主觀保障。一方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理論授課、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方式,促使「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有責任感、正義感與榮辱感的青年群體。另一方面,展示法治魅力,激發情感共鳴。通過電影、紀錄片、人物傳記等方式,介紹執法、司法等先進典型,展現其為權利而奮斗、為公平正義而努力的鍥而不舍、剛正不阿、求真求實的法治精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大學生對法律信賴、熱愛與尊崇的真實情感,培養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認同,促進法治理念在其內心落地生根。
推進大學生法治實踐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抓手。
法律只有被實踐,才能獲得實效。倡導大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法律在定紛止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實現公平正義中所展現的巨大魅力,法治實踐利於堅定法治信仰,反過來,法治信仰又利於推進法治實踐。法治實踐既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抓手,又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最終願景,應通過各種方式、載體、途徑來促成大學生用法律視角看待問題、法律思維分析問題、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促使法治成為大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一種行事態度、一種生活理念,實現法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紙面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法治社會實踐。注重與法律實務部門開展合作,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立法機關、行政執法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參觀體驗,了解熟悉立法、執法、司法、訴訟等法律活動,通過實踐強化法治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法治精髓。
精心打造專兼結合的法學專業教師隊伍。扎實推進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聘理論功底深厚和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選送高校法學專業骨幹教師到政法部門掛職鍛煉,鼓勵擁有法律職業資格的法學教師到律師事務所兼職工作,形成一支理論功底深厚、業務精良、德才兼備、熟悉中國國情的法律教師隊伍,為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提供專業指導。
有效推進模擬法庭教學法的開展與應用。挑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難易適當且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角色分工,指導學生按照庭審要求及程序做好各項准備。通過庭審實戰,提高學生用法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庭審實戰,讓學生真切認識到法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好地體會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❿ 有關大學生與法律的論文
大學生與法律
「法律基礎」課是黨中央確定的一門在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課,必修課,在大學生中普及法律常識,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是加強高校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大學生知法,懂法,護法。在高校學生中也經常發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制觀念淡薄。
傳統觀念一般會認為,學歷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大學生或更高學歷的人即使犯罪,也是和計算機智能化聯系在一起的。但有一位有關人事指出,這種觀點與事實相差甚遠——「學歷與素質不成比例」。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人數逐年上升,而且以盜竊、故意傷害人為主。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區分局副局長金志海說:「校園里的浮躁讓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面對物質誘惑容易迷失,其中,以不正當,甚至違法犯罪的手段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迷失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的是屢見不鮮,就本校區而說,在剛開學不久,就有好幾次同學的手機被盜,存摺、現金被偷,有的甚至連別人剛買回的新衣物也不問自「取」。可見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很難與大學生掛鉤起來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那些低學歷,很早就出到社會混的人或是那些外來的民工才會干這些見不得光的事。但這事卻恰恰發生在大學生群中,而且經過校領導多次強調:這是違法行為,是不應發生在大學生上身上的。但校領導的重視,而學生卻不屑一顧,依然我行我素。
小市民的思想在大學生群中滋生著,不是大學生不懂法,因為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這課也有講到其中的細節,但這類事卻屢次發生,可見一個重要原因不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是因為法制觀念淡薄。其中有這樣一則這樣的報道:小文成績優異,順利考入某知名學府法律系就讀,曾經是父母引以為傲的掌上明珠。2005年,她卻因為盜取同學的筆記本電腦被刑事拘留。小文的家境條件非常好,但父母家教嚴格,以為筆記本電腦、MP3什麼的都是奢侈品,不允許小文買,可是周圍的同學一個比個 「現代化」,手機、筆記電腦、MP4、MP3樣樣俱全。最終,小文抵擋不住誘惑,把同學的筆記本電腦抱回家,一個讀法律系的學生可不能再說她不懂法了吧,但在面對誘人的物質時,她就迷失其中,急功近利,偏離了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小文她懂法,並且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但物質的誘惑使她失去控制,從而變成一個法制觀念淡薄的大學生。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不是大學生不懂法,而是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面對大學生頻頻出現犯罪的現象,一方面要求大學生提高法律的觀念 ,考入高校後逐漸接觸社會,要提高和加強社會經驗和判斷能力,遇事要冷靜,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預防大學生犯罪是一項長期並且系統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各個環節的配合,高校更是義不容辭。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科學學科。《法律基礎》是法學中的「法律入門」,它使我們充分認識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同時教導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安守本分,循規蹈矩,不做那些違法犯罪的事就等於懂得了法律。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當家做主。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人民是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又不允許人民超越法律法規之外,常言: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的監督,我們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又怎能持續繁榮下去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天子犯法也應與庶民同罪。
學習《法律基礎》使我受益匪淺,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法律法規都教導我如何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法律基礎》中對法學的有關原理和法律規定進行了概略敘述。其中很多東西都要記,死記硬背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在這里我介紹一種簡單輕松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看新聞和報紙,這些媒體傳播的消息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現實生活中,其中的一些有關法律的案件如果我們能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法律知識來加以分析和研究,必定會加深我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用找借口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與其把時間花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上,倒不如每天花上半個鍾細細閱讀一份有價值的報紙更有意義多了。
我們一定要從維護社會穩定,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去認識學習「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性,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四有」新人。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要有「大志向,大學問,大紀律,大修養」,學習法律知識就是我們向這「四大」中的「大紀律」邁進一個台階。為此,首先要明確法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學科。其中《法律基礎》是對法學有關原理和法規規定進行概述。學習它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正確樹立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能正確地行使公民權利,嚴格履行公民義務,自學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依法律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專門人才。其中,了解法的本質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所以法就具備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它能夠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評價,預測,也能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對外方面發揮作用。成為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