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怎麼產生的
①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
道德的產生是和發展與人類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步的,它的產生是人類在生活實踐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感悟而產生的。
②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③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這個是在氏族社會產生的,其標準是:是否符合大眾的利益。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
④ 道德是怎麼產生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⑤ 「道德」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你對道德的理解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具體時間是不可追究的,好像從人類有意識和文化以來道德就伴隨著人類,並且成為了約束人類的一種精神樞紐。每個人對於道德的理解都是不一樣,有些人認為道德就是一種公德和私德,應該做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而有些人認為道德是應該獲得社會上大部分人的認同,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道德。
不必對他人的做法進行評價,也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道德綁架別人。就好像坐公交車一樣,給別人讓位是一種情分,而不讓位也是一種本分。
⑥ 道德是怎樣演化出來的
答:
道德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的群體主義是氏族社會人們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礎.血緣氏族意識是這時的道德關系的基礎.這種道德意識反映在道德關繫上,就是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並造成了一系列優良的道德品質,如正直,無私,誠實,剛毅,勇敢,頑強等等,其中特別是勇敢,頑強更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現在:第一,直觀性.第二,狹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狀況及其局限性,原始社會生活狀況。
2、奴隸社會道德
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春秋犧尊殷墟,我國奴隸社會的典型標志.奴隸社會的道德狀況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奴隸社會中社會聯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屈從,就成為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中,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男尊女卑,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等等,占著主要的地位,它們具體地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原則.在奴隸社會,盡管由於奴隸主壟斷了精神生產的一切條件,歷史文獻中很少看到關於奴隸道德的記載,但是,義大利的俗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卻深刻地表明反對奴隸主的暴虐,野蠻統治,爭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的道德原則.
3、封建社會道德
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等級關系為紐帶的"金字塔".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一切封建道德觀念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忠君,孝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規范.
農民階級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農民的道德不僅通過對封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規范作出自己的解釋而表現出來,而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觀念.封建社會道德狀況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終於,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它被公開宣布為是指引人們活動和一切聯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後動力.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系.金錢萬能是資產階級奉行的道德規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霍布斯語).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迂迴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道德發展的動力
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⑦ 道德的起源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要麼是主觀唯心主義,要麼是客觀唯心主義,要麼是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分析,均無法正確揭示道德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的起源問題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一實際出發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動物的本能行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勞動在創造人的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勞動的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日漸清晰,包含自由、責任等內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確認。
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第二,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可以說正是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調節各種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第三,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意識是道德產生的思想認識前提,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意識到自我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集體不同的利益關系,並由此產生調節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是道德才得以產生。
⑧ 你覺得道德是怎麼形成的
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實則認為萬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備於人的本性之內,只需將它們發現、發揮出來即可。而人之性向善,「四端」內在於自覺心,若「盡性」修養出浩然之氣,使得「四端」被擴充與發揮,便能成德。換言之,孟子認為道德根源來自於人性先天的向善,當達「萬物皆備於我」之境,從而進行道德實踐,方可致天人合一。
⑨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9)道德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⑩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經中的闡述,道襲德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10)道德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