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法學
① 劉知幾的史學成就,詳細的
劉知幾 (661-721) 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707)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史通》目錄(明刻本) 劉知幾不滿於當時史館制度的混亂和監修貴臣對修史工作的橫加干涉﹐於景龍二年(708)辭去史職﹐「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史通》包括內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內篇的《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前已佚﹐全書今存四十九篇。內篇為全書的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採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並雜評史家得失。《史通》總結了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在編纂上的特點和得失﹐認為這兩種體裁不可偏廢﹐而在此基礎上的斷代為史則是今後史書編纂的主要形式。它對紀傳體史書的各部分體例﹐如本紀﹑世家﹑列傳﹑表歷﹑書志﹑論贊﹑序例﹑題目等﹐作了全面而詳盡的分析﹐對編寫史書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論述﹐這在中國史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它認為﹐「徵求異說﹐採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主張對當時各種「雜史」應分別其短長而有所選擇﹐對以往各種記載中存在的「異辭疑事﹐學者宜善思之」。關於作史原則﹐《史通》鮮明地提出堅持直書﹐反對曲筆﹔其《直書》﹑《曲筆》兩篇﹐在認識上把中國史學的直筆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簡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敘述歷代史書源流﹐間或也有一些評論﹔《疑古》﹑《惑經》承王充《論衡》的《問孔》﹑《刺孟》之餘緒﹐對古代史事和儒家經典提出一些疑問﹐反映了作者對於歷史的嚴肅態度和批判精神﹔《雜說》等篇本是讀史札記﹐涉及到以往史家﹑史書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學思想上的見解和傾向。 《史通》對史學工作也有一些論述。如它把史學家的工作分為三個等第﹕一是敢於奮筆直書﹐彰善貶惡﹐如董狐﹑南史﹔二是善於編次史書﹐傳為不朽﹐如左丘明﹑司馬遷﹔三是具有高才博學﹐名重一時﹐如周代的史佚﹑楚國的倚相。劉知幾第一次提出了史學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的論點。史學﹐是歷史知識﹔史識﹐是歷史見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長」必須兼備﹐而史識又是最重要的。史識的核心是忠於歷史事實﹐秉筆直書。史有「三長」之說﹐被時人稱為篤論﹐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 《史通》是中國史學史上最早的從理論上和方法上著重闡述史書編纂體裁體例的專書﹐是對中國唐初以前的史學編纂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史學家從撰述歷史發展到評論史家﹑史書和史學工作的開創性著作。唐人徐堅認為﹐為史者應將《史通》置於座右。明﹑清以來﹐《史通》流傳漸廣﹐注﹑釋﹑評﹑續者往往有之﹐現代史學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論著。它是8世紀初中國史壇和世界史壇上的一部重要的史學評論著作。《史通》也是有缺點的。它對史書體裁的看法﹐僅僅局限於對過往的總結﹐未能提出新的設想﹔它說的史書編纂超不出編年﹑紀傳二途﹐亦不夠全面。它過分強調史書體例的整齊劃一﹐以致要求以生動的客觀歷史去適應體例的模式﹐因而對已往史書的批評亦往往失於偏頗。 唐末柳璨著有《史通析微》﹐說明《史通》在唐代已經流傳。《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見﹐流傳至今的最早本子系明刻宋本﹐如萬曆五年(1577)的張之象刻本。萬曆三十年的張鼎思刻本﹐源於嘉靖十四年(1535)的陸深刻本﹐也是較早的本子。李維楨在張鼎思刻本的基礎上進行評論﹐乃有《史通評釋》刻本。此後續有郭孔延《史通評釋》﹑王維儉《史通訓詁》﹑清朝黃叔琳《史通訓詁補》等。浦起龍將明清各種版本疏而匯之﹐予以互正﹐撰《史通通釋》﹐刻於乾隆十七年(1752)﹐此即求放心齋刻本﹐流傳較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華校點《史通通釋》﹐有詳細校勘﹐並改正許多引書上的錯誤﹐書末附錄陳漢章《史通補釋》﹑楊明照《史通通釋補》﹑羅常培《史通增釋序》﹐是為目前之通行本。
② 求:牛年劉姓學字輩男孩名字
姓名,傳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蘊含了人的精、氣、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人體符號,而且對人的情緒、智力、婚戀、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給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領和方法,還是自己起為好,因為只有你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們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說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個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過,另一方面,古語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膚發父母所賜,故為人子,應懷感恩之心。",雖然現在我們一般不說這個了,但
做為父母的我們,孩子的名字還是自己起更加有意義:
一.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我感覺重要的幾點):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後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後,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並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我想了幾個有意義的,好聽的名字,供您參考:
劉學瑾(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劉學逸(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飄逸,靈動)
劉學睿(「睿」是智慧的意思)
劉學佑(受上天庇佑的孩子)
劉學俊(有個成語:俊才星馳,希望您的孩子將來有知識有修養,出人頭地)
劉學昕(昕:明亮的樣子)
劉學祺( 祺 :吉祥)
劉學澤 (澤:廣博的水源)
劉學瑞 (瑞:吉祥)
劉學騫 (騫:高舉,飛起 )
劉學軒 (軒:氣度不凡 )
劉學傑(英俊傑出)
劉學懿 (懿:美好)
劉學修(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劉學熠 (熠:光耀 )
恩,只想了這么多,祝你們家庭美滿,你們的孩子能出人頭地。
③ 劉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起
劉起?(1917~),字錚皆,男,安化仙溪鎮人,九三學社社員,知名民主人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現居於南京養老院,晚年生活凄慘。
?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獲碩士學位。主要致力於歷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曾主持整理清末至民國期間的歷史檔案數百萬件及檔案目錄400多冊。編輯出版了《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中國現代政治史料匯編》、《五四運動檔案史料匯編》、《西藏歷史資料匯編》等書籍。其工作成果《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曾予以報道。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工作獎。1962年協助顧頡剛先生負責《尚書》整理翻譯工作,合寫了《尚書校釋譯論》一書,著《禹貢地理叢考》一書,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其出版的著作還有《顧頡剛先生學述》、《尚書源流及傳本考》、《尚書評述》、《中國佚名哲學名著評述》、《尚書學史》、《史記譯注》、《古史續辨》等。
④ 北京京城國醫堂劉長乘治療積水權威么
真實雍乾清宮御醫劉裕鐸傳人-----
劉長乘---劉氏消水法
劉長乘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
劉氏御醫傳承人
北京積液積水類疾病專家
中國中醫葯葯協會會員,
北京京城國醫堂研究院院長,學術帶頭人,
1976年畢業於遼寧中醫學院,畢業後就職於大石橋市中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四十餘年,重點研究中醫葯在日常病症及疑難病綜合治療中的作用,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的規律。率先在中國從事患者證型的研究,證明中醫辨證論治在慢性病治療中的
中國中醫醫葯協會高級醫葯顧問。多次應邀赴新、馬、泰、菲、印尼、日本、美國等國及香港地區為當地知名人士治病,以其學術淵博、中西匯通、經驗豐富、療效卓著而享譽海內外,著名的中醫葯學專家,世代祖傳中醫的出身。
正是由於有此家學淵源和個人從醫數十年的時間積累,劉長乘主任幾乎擅長治療各類疑難病,認真研習醫學經典及祖上所修《醫宗金鑒》中的組方秘方,再結合劉氏御醫及劉氏中醫傳承的劉氏秘方,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劉老年近古稀,臨床經驗豐富,懸壺近幾十載,以劉老院長為核心的北京疑難病研究院專家組,對各類疑難雜症的治療亦較有成效,醫術全面精湛,幾乎涵蓋全科病種 。其中最為擅長的是運用劉氏(培土)消水法,治療各類積水類疾病,效果非常顯著,包括胸水(胸腔積液)、肺積水,腹水(腹腔積液), 肝硬化腹水,各類水腫浮腫、腫瘤癌症導致的胸腔積液,腹腔積液 ,腹腔感染,心衰,心包積液,惡性胸腔積液等各類積水,效果可靠。
⑤ 劉學在的研究成果
1、《代表人訴訟之裁判效力擴張的幾個程序問題》,載《法學》1999年第2期;
2、《試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3期,與趙鋼教授合作;
3、《從法律文化背景看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選擇》,載《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與趙鋼教授合作;
4、《略論訴之預備合並》,載《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0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論代位權訴訟》,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6期,與趙鋼教授合作;
6、《我國民事訴訟處分原則之檢討》,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
7、《論財產保全范圍的完善》,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8期;
8、《督促程序的適用現狀及其立法完善》,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7期;
9、《財產保全之管轄制度的缺陷與完善》,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0、《民事裁定上訴審程序之檢討》,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6期;
11、《民事訴訟法學研究述評》,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與張新寶教授合作;
12、《有益的探索——評浙江省高院〈執行改革探索與實踐〉》,載2002年4月30日《人民法院報》;
13、《婚姻無效之訴與撤銷婚姻之訴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23卷,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與趙鋼教授合作;
14、《我國法院企業化傾向之檢討》,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雲南法學)》200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3年第1期全文轉載;
15、《論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十大區別》,載《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略論民事訴訟中的訴訟系屬》,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6期;
17、《我國法院行政化、企業化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訴訟為切入點》,載《訴訟法論叢》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與趙鋼教授合作;
18、《訴訟中抵銷的程序應予以完善》,載2003年1月16日《法制日報》;
19、《我國法院行政化傾向之成因探析》,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1期;
20、《論訴訟中的抵銷》(上、下),載《法學評論》2003年第3、4期;
21、《督促程序的立法完善》,載《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22、《既判力論在中國的困境探析》,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3期;
23、《中國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闡釋與重塑》,載《訴訟法學研究》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與江偉教授合作;
24、《略論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25、《美國民事訴訟中的反訴、交叉訴訟與引入訴訟介評》,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26、《「執行」與「履行」用語辨析》,載2003年11月23日《人民法院報》;
27、《實務性注釋與學理性批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初步研習之心得》,載《珞珈法學論壇》第3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與趙鋼教授合作;
28、《間接否認與抗辯對舉證責任分配的影響》,載2004年1月13日《人民法院報》;
29、《關於修訂<民事訴訟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法學評論》2004年第2期,與趙鋼教授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4年第7期全文轉載;
30、《從本案看確立「競合權利之確認訴訟」制度的必要性》,載2004年2月17日《人民法院報》;
31、《台灣民事訴訟中合意選擇法官制度透視》,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32、《辯論主義的根據》,載《法學研究》2005年第4期;
33、《是否構成親子關系應當允許推定》,載2005年7月27日《人民法院報》;
34、《論擬制的自認》,載《法學評論》2005年第5期;
35、《訴訟時效的舉證責任之分配》,載2006年3月22日《人民法院報》。
36、《參與分配若干疑難問題之處理》,載2006年12月7日《人民法院報》。與梁焱合作。獲「錢塘杯」執行工作新方法有獎徵文三等獎。
37、《論任意的訴訟擔當》,江偉教授執教五十周年慶典活動籌備組編:《民事訴訟法學前沿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8、《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所涉疑難訴訟問題初探》,載《法學評論》2006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39、《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當事人適格問題研究》,載《法學評論》2007年第6期;
40、《論訴訟信託》,載《珞珈法學論壇》(第六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1.《案外人異議制度的廢棄與執行異議之訴的構建》(與朱建敏合作),載《法學評論》2008年第6期;
42、《改革開放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的建立》,載黃進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43、《證據裁判之下的自由裁量權》,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8月19日第5版;
44、《執行異議之訴若干問題探析》(與朱建敏合作),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9月19日第6版;
45、《<民事訴訟法>新修訂條文之初步評析》,載齊樹潔主編:《東南司法評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6、《民事抗訴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完善》,載《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47、《團體訴訟制度概念辨析》,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1期。 1、《法治與文明》,撰寫第八章,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2、《國家司法考試應試教程》,撰寫民事訴訟法部分的第一、二、十七、十九章以及仲裁法部分,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撰寫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4、《證據法學》,撰寫第十、十一章,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民事訴訟法學》(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撰寫第二、三、十二、十三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撰寫第一、五章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7、《民事訴訟法專論》(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撰寫第一、四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撰寫第四、八、九章(約7.2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1、齊樹潔主編:《民事訴訟法》,劉老師撰寫第3、8、9、18、19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2、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典專家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劉老師撰寫第5章),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益訴訟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