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監督機制
① 如何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
憲法的核心精神是權力制約。為了提高憲法的權威,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監督制度,來保證現行憲法的全面貫徹實施。如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如何行使憲法監督權,怎樣處理違憲事件;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損害,在一般法律沒有規定救濟措施的情況下,如何得到憲法救濟等,都應有一些具體制度和法律規定[5]。鑒於我國目前體制上的弊端和困難,筆者認為應盡快制定《監督法》等法律以明確其具體職責及工作程序,從而使憲法監督進一步專業化、制度化、法律化。
(一)制定監督法律。比如制定《監督法》等相關憲法監督的法律,以明確其具體職責及工作程序,使憲法監督實施進一步規范化、法律化。在近幾屆全國人大的歷次會議上,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曾提出制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的議案。2002年 8 月的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了監督法草案。因此,為了使憲法監督活動具有權威和有效實施,我們要加快研究制定並出台監督法,對憲法監督專門機關的組成、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和監督內容、監督程序等進行規定,從而使憲法監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設立專門機構。也就是建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關,從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憲法監督職能。國外實施憲法監督的機構,有普通法院、憲法法院、憲法委員會等。我國設立一個什麼機構監督憲法的實施?我國不是三權分立的體制,最高人民法院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最高人民法院不能同時是憲法監督機關。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也不能在全國人大之外、之上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構。因此,筆者認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下設憲法委員會專施憲法監督之責。因為設立憲法委員會有憲法的依據,它協助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實施也符合憲法規定的精神。憲法委員會與目前存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一樣,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憲法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專門負責調查、研究憲法實施的狀況,並就憲法實施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對法律、行政性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進行初步審查,確定其是否與憲法或法律相一致,並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報告意見;監督國務院及其所屬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執法活動是否符合憲法精神;裁決有關國家機關的許可權爭議;解釋憲法,等等。憲法委員會這一專任憲法監督機關的設立,將會進一步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能,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憲法監督的作用。
(三)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憲法訴訟是公民的憲法權利受到非法的或不當的侵害後,能向有關機關申訴,消除侵害,並請求給予救濟的訴訟制度。憲法訴訟是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並解決爭議的活動。憲法訴訟與同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憲法權利通常能成為民法、刑法、行政法所保護的對象。但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往往是不完備的,而且法律也不可能完全囊括和體現憲法的全部權利,總會有一些憲法權利得不到部門法的具體保護,這樣就在公民權利的法律保護方面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如果不給予填補,法律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就是不全面的。我國的現行憲法相對來說比較簡括和原則,我國的法律也還談不上達到了完備無缺的程度。因此,建立相應的憲法訴訟制度是必要的。當然,由於憲法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憲法訴訟應是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這種憲法訴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凡是有部門法具體保護的權利,一律由部門法加以保護。這就是憲法訴訟的有限性。但是當窮盡部門法而對憲法規定的權利無法給予救濟和保護時,就可以通過憲法訴訟來加以解決。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是增強憲法權威、維護和完善憲法監督制度不可缺少的環節。
(四)完善領導機制。為了保證憲法的實施,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一方面,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建立憲法實施保障制度的重要政治保證和前提條件。因為黨在憲法監督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是由黨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在我國,無論是建立憲法監督制度,還是加強憲法監督工作,都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任何企圖消弱或者擺脫黨的領導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又必須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特別是依憲治國的統一。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就要求黨必須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我們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監督制度,黨又領導人民遵守、執行憲法監督制度,黨自己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嚴格遵守、執行憲法監督制度,按照憲法監督制度辦事。另外,憲法監督制度的建立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代表工人階級實施政治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因此,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憲法監督制度的改革,是我黨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需要,更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需要。
(五)建立違憲審查制度。所謂「違憲」是直接違反了憲法的一種形態,它是指一國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決議、決定、命令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職權職責行為與憲法的原則、內容及精神直接相違背。所謂「違憲審查監督制度」,是指通過對一國的立法和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予以糾正和制裁,以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6]。違憲審查既可以作為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也可以作為對多數人利益的警告,對多數人行為的警告、限制,讓多數人在立法時必須考慮到少數人的利益。違憲審查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糾正機制,保障憲法的真正貫徹與實施;通過對違憲行為的審查處理來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實現,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憲法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因此,筆者認為,違憲審查制度是一個比較成型的制度,要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必須把違憲審查置於首要的地位來進行考慮,唯有如此,才能維護我國法制的統一與尊嚴,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
② 為什麼要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
A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維護憲法權威、加強憲法實施、弘揚憲法精神作出精闢闡述,提出明確要求,必將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決定》指出:「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要充分認識憲法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增強遵守和維護憲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1、憲法是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現行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2、憲法是人民民主權利和意願的直接反映。憲法的形成發展過程,就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反映民主意願的過程,就是高度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共識的過程。要充分認識憲法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發展的,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最真實的體現。
3、憲法是全社會必須嚴格遵守的最高行為准則。要始終堅持憲法至上,充分認識憲法作為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必須充分尊重、堅決維護。
二、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憲法的力量不僅因其地位崇高,更源於其有效實施。堅持不懈加強憲法實施,確保憲法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統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認真履行憲法使命,共同致力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憲法規定了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性質和根本制度,明確了國家未來建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總的目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
2、始終恪守憲法原則,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決定》再次強調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要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要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3、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體現和貫穿於依法治國的全過程。憲法精神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決定》強調,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這是憲法正確統一實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憲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所包含的規范國家權力和實現公民權利等基本精神,既需要通過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加以細化,更需要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所有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自覺遵守來落實。
4、切實維護憲法權威,堅決追究和糾正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決定》強調,「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要制定完善違憲追究制度,對違憲構成要件、違憲責任、違憲追究措施和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並嚴格落實,使違反憲法的行為及時被制止和糾正,使憲法的最高權威切實得到尊重和維護。
5、堅持黨的領導,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這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我們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深化,也是以人民主權、基本人權、權力制約和社會主義法治為主要內容的憲法原則的根本體現,是憲法實施的關鍵所在。
三、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切實增強憲法監督實效
憲法監督是保證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的重要制度形式。憲法實施離不開憲法監督。
1、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決定》強調「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既突出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具有最高的憲法監督權,又指明了推進憲法監督制度化的努力方向。
2、充分發揮憲法解釋作用。依據憲法精神對憲法規定的內容、含義和界限作出解釋,對於保證和監督憲法全面貫徹實施至關重要。《決定》強調,「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要建立完善憲法解釋制度,明確憲法解釋提請的條件、憲法解釋請求的提起和受理以及憲法解釋案的審議、通過和公布等具體規定,保證憲法解釋貫徹落實,同憲法修改等優勢互補,與法律解釋等同步推進,使我國憲法在保持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不斷與時俱進。
3、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進行備案審查,是憲法監督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決定》強調,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要健全完善備案審查機制,提高制度執行力和約束力,加強立法監督機構相互合作,建立健全協調溝通機制,切實提升備案審查能力,增強備案審查的實際效能,維護憲法和法律統一。
4、引導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憲法監督。我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對包括憲法實施本身,每個公民都既有自覺尊重和維護的責任,又有參與監督的權利與義務。
四、憲法的根基在於內心擁護,憲法的偉力源自真誠信仰
憲法只有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眾,才能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要增強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和運用憲法的自覺意識,樹立起對憲法的信仰和敬畏。
1、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要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決定》將我國現行憲法公布施行的12月4日明確為每年的「國家憲法日」,通過憲法教育,讓全體人民都認識到憲法既是必須遵守的最高行為規范,也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最有力武器,充分相信憲法、主動運用憲法,成為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2、黨員幹部要帶頭維護憲法尊嚴。黨員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遵守和維護憲法中具有重要引領和示範作用。
3、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決定》明確提出,「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憲法宣誓儀式通過莊重的形式強化憲法精神,有助於增強對憲法的敬畏感,銘記對憲法所作出的庄嚴承諾;有助於提高憲法意識,培育憲法信仰。
③ 憲法監督制度
法律分析:憲法監督制度指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據特定的程序,審查和裁決法律、法規和行政命令等憲法行為是否符合憲法,以維護憲法權威 ,保證憲法實施和保障公民憲法權利的制度。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④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的內涵,基本方略及偉大意義
2014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主要從下面五點來分析:
1. 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全一致。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和各種法律,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實現黨的主張、國家法律與人民意志的統一。這樣就把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方式的重大發展,也是黨更加成熟的表現。
2. 實行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制將人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來,並確保其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受破壞和損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實現,保證全國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實行依法治國,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有利於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有序進行。
3. 實現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體系的維系,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與國之間約定的法則和國際慣例辦事。實行依法治國,就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
4. 實現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從封建專制國家,到資產階級民主法制國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實現依法治國,是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5. 實現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人民安定團結是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需要幾代人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的偉大事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前進的道路上也必然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就必須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各種破壞、犯罪活動能受到有力打擊和有效控制,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能得到正確有效地處理。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最靠得住的辦法就是實行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進行。
一、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民主
(二)法制完備
(三)樹立憲法法律權威
二、"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依法治國理念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即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郡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第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這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和尊嚴;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
第三,嚴格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嚴格依法辦事,就是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要求必須做到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國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與法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權,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同時,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確認、規范,並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其次,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比較完備的法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顯得更加緊迫。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出現不少混亂現象,如失信毀約、制假販假、偷稅漏稅、欺行霸市等,破壞了市場秩序,干擾了國家建設,損害了群眾利益。這些都與我們相關法律不夠健全以及執法不力有直接關系。
再次,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技術進步、文化教育發展。比如,我國的民法通則、婚姻法、收養法等法律,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把道德義務轉化為公民的法律義務,從而增加了道德規范的約束力,這無疑有助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和改善。又如,我國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把嚴重破壞精神文明建設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或行政違法行為,並對違反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制裁和處罰,直接保證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
最後,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可靠保障。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比較突出。這就要求我們要依靠法治來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還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宏大的系統工程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多方面努力。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現在,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所處環境和隊伍結構已經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些重大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黨對國家的領導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帶頭遵守並維護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法辦事。
為什麼要依法治國 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秩序之中,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生活在封建秩序之下,那時已經有了許多的法律條文,但它們大多都是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所有的大權都在君主的手中,君主容易憑一時的好惡來決斷國策,隨意按自己的意志制定與修改法律,造成政策上的反復法律成為統治階級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而造成了社會混亂,乃至崩潰。這一點從我國封建社會不斷的更換便可以看出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個人的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利控製法律。而統治階級的行為得不到約束。即使是出現一時的"明君"什麼的,也只是一時的現象,因為利用統治者自己約束是不現實的,在我國建國初期,雖然制定了憲法,卻並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制約領導人的權力,在文革時期甚至出現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權威思想,領導人的權威大於法的權威,林彪,四人幫正是利用人治的政治運作機制,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歷史的進步總是建立在災難上,文革證實了人治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78年,社會主義法制的確立,使中國慢慢開始了法制的建設,1997年黨中央又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政策,依法治國與依法制國有什麼區別呢?法治不是簡單的執行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更重要的是其法律的運行方式,程度和過程。它包括了法律的至上權威性,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等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以法律來約束統治者,對權力的限制。只有在法治的條件下,才能對權力的執行者實行著有效的監督及懲罰手段。法制是法治的基本條件,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法制的卻不足以表達法治的實質。法制的焦點是秩序,而法治的重點則在有效的制約和合理的運用權力,也就是說法制是用來規定國家的秩序的而法治通過對權力的制約與合理利用使法律真正能夠得到應用與發揮。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的建設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來規范和保證,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來規范市場經濟活動,引導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實現 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與管理,並確保社會公正,沒有法制市場經濟是難以運轉與發展的,但有了法制並不代表市場經濟能夠建立與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法治,法治並不單純的強調市場經濟,而且還調整各種市場行為使其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確立了合法的原則,法在市場經濟中有著最高的權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依法治國的主體便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這表明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緊密相連的,回望歷史文革便是由於沒有將黨內民主以及國家社會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黨內的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滋長,也就使黨難以防止與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與發展。因此發展民主的時候還要注意法在其中的作用,通過法治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加強的同時法律也會有了穩定性,不會因領導人看法與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民主又可以保正法治的行之久遠。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體系的完整與否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健全與否的前提,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立法時要做到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社會主義法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法的生命力與優越性之所在。要經由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制定,這是保障法律科學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礎。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有助於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立法,廣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單純受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驅使,或者完全依領導人個人的意志而立法。要講究立法技術,注意借鑒歷史上的和國外的立法經驗,更要注意總結自己的立法經驗。
健全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要切實做到: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權力的配置,包括中央與地方、領導者個人和領導集體、執政黨和國家機構、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關系,都要充分體現民主原則。人民應能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當家作主,進行重大決策,管理國家大事。司法與執法體制和程序的各個環節,也都要貫徹民主原則,保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民主制度相連的是監督制度。我國當前應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包括輿論監督)。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就難以保證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完全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也很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要繼續加強嚴格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公正的司法制度。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法定程序實施,嚴格依法行政;行政權力不得濫用,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濫用行政權力造成的損害必須經過法定程序予以救濟。同時,還應建立對行政違法責任人的追究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對受到侵害的人民權利給予補救的關鍵一環,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關。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機關依法享有的地位應當得到保障;要有公正的審判制度,保證案件的審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嚴明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要繼續培養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我們必須建設一支數量足、素養高的執法隊伍,包括公務員隊伍、行政執法隊伍、法官隊伍、檢察官隊伍。同時,還要建立從事高質量法律服務的律師、公證員隊伍。所謂素養高,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要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和具有以身殉法的精神;二是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避免一些庸才濫竽充數;三是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不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做出更大的努力,從而朝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目標前進。
⑤ 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於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於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
(5)依法治國監督機制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憲法確立了國家治理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機制,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依憲治國,就是要用憲法約束公權力,把公權力關進憲法制度的籠子。
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習近平同志指出,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要保障憲法的實施,就必須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為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加強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憲法解釋和憲法監督職能,建立承擔憲法監督職能的具體機構,明確憲法監督的具體程序,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⑥ 論述我國憲法的監督制度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國的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的法律地位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國現行的1982年憲法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同時也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制定得最好的一部憲法。為了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必須對憲法實施實行有效的監督。
一、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建立
綜觀我國憲法發展的歷史,中國的憲法監督和解釋制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1954年憲法規定為代表。根據1954年憲法,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法律」以及「撤銷國務院的同憲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觸的決議和命令」。雖然1954年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但卻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法律解釋權,此處「解釋法律」權應理解為立法解釋。實踐中,當時的立法解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憲法解釋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行使立法解釋權對憲法中的存疑問題作出了解釋和回答。因此,從憲法規定精神和內容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均行使憲法實施的監督權。因此,可以說1954年憲法確立了以立法解釋為表現形式的憲法監督制度。但是該部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憲法解釋制度,未形成一個很完善的憲法監督體系。
第二個階段以1978年憲法規定為代表。1978年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和法律,制定法令」以及「改變或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不適當的決議」。由此可以看出,在憲法解釋問題上,1978年憲法明確建立了憲法解釋制度,比1954年憲法有所進步。但1978年憲法只是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改變或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不適當的決議」,而沒有像1954年憲法那樣明確提及「同憲法……相抵觸」,且針對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決議」而非1954年憲法規定的「國務院的違憲法令和命令」。因此,可以說1978年憲法建立了以憲法解釋為表現形式的憲法監督制度,但沒有將憲法解釋和憲法監督這兩個職能分開,實際上也是沒法行使這一權力。
第三個階段以1982年憲法規定為代表。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有權「解釋法律」;「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1982年憲法通過憲法解釋權制度與違憲法規等的撤銷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已經形成比較完整意義上的違憲審查制度。但是1982年憲法仍然沒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違反憲法的法律的撤銷與審查問題。因此,中國現行憲法監督制度仍然還不健全。憲法監督制度首先應當包括違憲立法審查權和撤銷權。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違憲問題,在現行憲法監督制度下是難以解決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兩個機構監督憲法的實施,但這兩個機構沒有辦法監督其本身。在憲法之下的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這兩個層次,都沒有被監督。所以,嚴格來講,憲法監督制度在我國實際上並未真正建立起來。
二、我國憲法監督的現狀
我國現行憲法在總結我國憲法監督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發展需要,同時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憲法監督的有益做法,對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作出了新的規定,使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現行憲法對憲法監督制度的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明確宣布了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序言最後一段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二)規定了憲法監督的總的原則。第5條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三)明確了憲法監督機關,擴大了憲法監督機關的范圍。現行《憲法》第62條和第67條分別規定了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監督憲法實施的職權,從而明確了我國的憲法監督機關。現行憲法增加全國人大常委會同為憲法監督機關的規定,彌補了前幾部憲法只規定全國人大為憲法監督機關所造成的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憲法監督機關缺位的不足,使憲法監督活動更具經常性和規范性。不僅如此,現行憲法第70條和第71條還規定了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和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協助全國人大及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憲法實施的功能。
(四)建立了逐級監督和保證憲法實施的監督體系。現行憲法規定:(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2)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3)國務院有權改變和撤銷各部委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4)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5)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撤銷下一級人大的不適當的決議;(6)縣級以上的地方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此外,我國現行憲法還規定,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省或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五)規定了事先審查和事後審查相結合的監督方法。現行《憲法》規定的「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省或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批准後生效」和「備案」顯然是一種事先審查的監督方法。現行憲法規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撤銷」顯然是一種事後審查的監督方法。
三、我國憲法監督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看到,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程度的違憲現象仍然存在,憲法監督制度還存在許多不完備的地方,憲法監督有待進一步專業化、制度化、法律化。
(一)缺乏專任的憲法監督機關。雖然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負責監督憲法實施的專門機關,但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並不是專任憲法監督實施的專任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按照《憲法》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有15項之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有21項之多。憲法監督只是這些職權中的一項職權。在全國的憲法監督體制中,相對於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來說,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憲法監督專門機關。但就它們的法律地位和職權來說,並不是專任監督憲法實施的機關。在它們的輔助性機構中,包括法律委員會,也不是專任憲法監督的。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也不是只有在處理違憲問題的情況下才成立的。因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我國憲法監督的專門機關,但不是專任機關。專門機關要求它們主持憲法監督和全權處理違憲問題,而非專任機關又使它們不能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專注於憲法監督工作。由於上述原因,致使目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缺乏完善的憲法監督程序及相關規定。現行憲法雖然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但這種監督權具體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具體行使、程序如何,《憲法》都未作出具體規定。2000年制定的《立法法》對違憲審查程序作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這對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提高憲法的權威,保證憲法的有效實施,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但從憲法監督的實踐角度來看,我國的憲法監督程序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監督內容不全面,監督方式相對單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我國憲法序言和憲法第5條雖然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第62和67條雖然也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之一是「監督憲法的實施」,但就憲法規定的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具體監督內容來看,主要是側重於對法律、法規的合憲性監督,而對其他具體行為的合憲性監督則不夠明確具體;並且這種監督只是側重於對國家機關的監督,而對「各政黨、各社會團體和各企業事業組織」等其他憲法主體特別是執政黨的監督則缺乏明確的規定。
(四)違憲制裁措施的制裁性或懲罰性不夠強,使得憲法監督還缺乏應有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憲法監督的權威。從制裁角度來說,無論是撤銷違憲法律、法規,還是不批准違憲法律、法規,都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制裁性。雖然罷免具有一定的制裁性,但它本身不是一項專門的違憲制裁措施,因而在對違憲責任者的制裁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大。
(五)立法機關進行憲法監督的制度實質上是排除了法律的違憲及其審查,因而是一種不完全的憲法監督制度。在立法機關審查制下,法律的合憲性,主要是通過立法機關對法律的立、改、廢來保證的。在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和監督中,實際上也是將法律違憲的可能性排除在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的實施,實際上只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憲性審查,並不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在當今世界憲法監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中,法律的合憲性已成為憲法監督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現行憲法也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因此,法律違憲的可能性及其補救措施,理當在為完善我國法律監督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我國,大量的立法工作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承擔的,而由其來裁決自己通過的法律違反憲法,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在現行的憲法監督體制下,通過增設憲法監督的專門委員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違憲性審查,卻難以解決法律的合憲性審查問題。
四、完善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理論思考
為了提高憲法的權威,保證現行憲法的全面貫徹實施,必須進一步完善憲法監督制度。目前,我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建立專任的憲法監督機關,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憲法監督職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憲法確定的我國憲法監督機關。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最根本的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強化最高權力機關的憲法監督職能。為此,可考慮在全國人大現有的體制內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憲法監督的機關——憲法委員會。憲法委員會與目前存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一樣,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憲法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研究憲法實施的狀況,並就憲法實施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法律、行政性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進行初步審查,確定其是否與憲法或法律相一致,並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正式的報告意見;監督國務院及其所屬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活動是否符合憲法;裁決有關國家機關的許可權爭議,主要是中央國家機關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許可權爭議;解釋憲法,等等。憲法委員會這一專任憲法監督機關的建立,將會進一步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能,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憲法監督的作用。
(二)制定有關憲法監督的法律,使憲法監督實施進一步規范化、法律化。為了使憲法監督活動具有權威和有效實施,必須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製定有關憲法監督的具體法律,如《監督法》《政黨法》等,對憲法監督專門機關的組成、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和監督內容、監督程序等進行規定,從而使憲法監督有章可循。
(三)在現有的國家體制內,建立有限的憲法訴訟制度。憲法訴訟是公民的憲法權利受到非法的或不當的侵害後,能向有關機關申訴,消除侵害,並請求給予救濟的訴訟制度。憲法訴訟與同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憲法權利通常能成為民法、刑法、行政法所保護的對象。但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往往是不完備的,而且法律也不可能完全囊括和體現憲法的全部權利,總會有一些憲法權利得不到部門法的具體保護,這樣就在公民權利的法律保護方面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如果不給予填補,法律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就是不全面的。我國的現行憲法相對來說比較簡括和原則,我國的法律也還談不上達到了完備無缺的程度。因此,建立相應的憲法訴訟制度是必要的。當然,由於憲法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憲法訴訟應是一種特殊的訴訟。這種憲法訴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凡是有部門法具體保護的權利,一律由部門法加以保護。這就是憲法訴訟的有限性。但是當窮盡部門法而對憲法規定的權利無法給予救濟和保護時,就可以通過憲法訴訟來加以解決。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是增強憲法權威、完善憲法監督制度不可缺少的環節。
(四)加強和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黨在憲法監督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是由黨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在我國,無論是建立憲法監督制度,還是加強憲法監督工作,都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任何企圖消弱或者擺脫黨的領導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須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特別是依憲治國的統一。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就要求黨必須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要求必須消除一些黨的組織和黨員不尊重及違反憲法和法律的現象,從而切實保證「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規定得到貫徹落實。
(五)應該在《憲法》中明確規定違憲審查制度。所謂「違憲」,是指一國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決議、決定、命令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職權職責行為與憲法的原則、內容及精神直接相違背。所謂「違憲審查監督制度」,是指通過對一國的立法和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予以糾正和制裁,以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違憲審查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糾正機制,保障憲法的真正貫徹與實施;通過對違憲行為的審查處理來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實現,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憲法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如前所述,目前我國憲法審查范圍過窄,只規定了對立法的違憲審查而沒有規定對其他違憲行為的審查,也沒有規定全國人大是否可以對自己的立法進行違憲審查。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必須把違憲審查置於首要的地位。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如果缺乏有效的違憲審查制度,違憲 行為不能及時予以糾正,不僅會破壞法制的統一與尊嚴,不利於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而且也會危及我國改革與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和社會的穩定。
⑦ 黨內法規與依法治國的法與治
一、黨內法規的含義及黨規與國法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對黨內法規所下的定義是: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由此定義可知,其一,黨內法規的制定主體包括中央、中央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其二,黨內法規的具體調整范圍包括:黨的組織建設、黨的工作與活動;黨員的行為;對黨組織和黨員、黨的領導幹部的監督和問責。
黨內法規屬於廣義層面上的「法」,即「法」是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規則,並非必然與「國家」相聯系。黨內法規既具有軟法的性質也具有硬法的性質。黨內法規與國法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其一,黨規在憲法、法律之下,不能與憲法、法律抵觸。這是黨規與國法關系的基本定位。其二,某些黨規可先於國法,其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可轉化為國法。其三,某些黨規可嚴於國法。「嚴於」是指黨規對黨員提出比法律更高的要求,但是「嚴於」也是有一定的法律界限的,即黨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黨規不能減損黨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不能增加黨員作為公民的義務。其四,一般黨規只適用於黨內而不適用黨外。其五,某些黨規既適用於黨內也適用於黨外。因為由於中國共產黨不是一般的政黨,也不是一般的執政黨,而是領導整個國家事務的執政黨,所以它不僅運用黨規規范黨內事務,它有時也會運用黨規同時調整國家事務。
二、黨內法規在依法治國中作用的領域
黨內法規作用於依法治國的領域主要有三:一是執政黨自身領域;二是執政黨直接行使相關國家公權力的領域;三是執政黨領導國家的領域。
具體而言,黨內法規在依法治國中作用的領域包括:其一,規范執政黨的行為,建設法治執政黨,通過法治執政黨領導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其二,規范執政黨直接行使相關國家公權力,為執政黨黨管幹部、黨管軍隊、黨管意識形態等執政行為直接提供「法」的依據,保證執政黨依法執政。其三,為實現執政黨領導國家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對一定國家事務作出規定,或以與政府聯合發文的形式就一定國家事務作出規定,推動國家相應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
因此,黨內法規對於依法治國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的發揮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賴於一定條件的保障。具體而言,黨內法規作用正確發揮的保障條件包括:其一,確保黨內法規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其二,確保黨規與國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其三,健全黨內法規的實施和監督機制。其四,提高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
⑧ 簡述各政治主體分別應該如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
從「法制」到「法治」,從「人治」到「依法治國」,我國開辟出了一個新的民主法制化的時代。那麼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採取什麼樣的基本措施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必須建立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括政治立法、經濟立法、文化立法等方面。
政治立法:它是以憲法為依據,但憲法又不能包括政治立法,除憲法外,還有選舉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結社法、政黨法、監督法等,我國政治生活的許多領域尚無法可依。
經濟立法: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它包括:(1)市場主體法,市場主體是指依法在市場上從事經營的企業活動和個人;(2)市場主體的行為規則,為了使市場主體的行為更加規范合理,必須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例如物權法、債權法、合同法、票據法證券法、擔保法、信託法、運輸法,海商法、知識產權法等;(3)市場秩序法:即規定市場平等競爭秩序的法律,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4)市場宏觀調控法,我國實現的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國家必須實行宏觀調控,例如投資法、計劃法、預演算法、銀行法、信貸法、物價法、稅法、國有資產法等;(5)社會保障法:市場經濟體制既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帶來了風險,市場的激勵競爭,優勝劣汰,也帶來了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必須對勞動者提供社會保障,例如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資法、養老保險法等。此外,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文化方面的立法,例如新聞法、出版法、教育法、科技、,廣播法、電影電視法、體育法等。
第二,必須實現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
民主和法制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是統一的,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缺一,不可偏廢……但就二者的相互關系而言,則社會主義民主是目的,社會主義法制是保衛社會主義的手段。民主法制化,是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各個方面都要用社會主義法律加以規定,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社會主義法律保障民主的實現。在想民主化邁進的過程中,要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樹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威,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監督「一府兩院」嚴格依法辦事,要定期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管理工作與執法工作進行評議和質詢。
法制民主化,是指法律與相關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制度都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在進行立法時,要廣泛徵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使制定出的法律真正能代表人民的意見。在執法司法方面,要增加執法、司法的透明度,讓公民及時了解執法、司法的重大情況。總之,讓人民群眾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齊心協力地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第三,必須建立公正廉潔的行政執法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據法律的規定,行使行政權利,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由於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展和濫用的傾向,往往容易造成對公民合法權利侵害,因此對行政權力的行使要進行監督和控制,以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要克服行政機關之間互相爭奪管轄權、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的現象,以維護行政執法的嚴肅性。要在嚴格內部監督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行政程序的外部監督機制,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如果違法,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要進行行政賠償。
第四,必須建立公證、嚴明的司法制度保證法律的切實貫徹執行。
司法是法律實施的最後一道關卡和屏障,有無公證、嚴明的司法制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法治國家的標志之一。要認真貫徹司法獨立的原則。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立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司法獨立原則,是平等公正執法的需要,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需要,是建立法治國家的要求。貫徹這一原則,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要讓檢察院和法院有相對的獨立性,不至於受制當地政府,檢察機關要以垂直領為主,有獨立的編制,獨立的人事權與才權,才能有效地行使法律監督權,法院要有獨立的審判權,人事權和財權,不能讓法院變成為地方政府服務的工具,實施地方報復主義與部門保護主義,破壞法制的統一。要做到依法司法,不但要執行實體法,而且要執行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程序法。
第五,必須建立一支廉潔奉公的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和司法隊伍。
公務員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出現的,它使人身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科學化的 。採用公開競爭,擇優錄取, 嚴格考核, 升級的辦法建立公務員隊伍,要切實保證國家公務員隊伍的優化、精幹、廉政和穩定以便卓有成效地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保證國家法律的貫徹實施,必須有一支德才兼備的司法隊伍,它包括法官,檢查官,公證員,警官等,要清除司法隊伍中的腐敗現象,保證司法隊伍的純潔性,以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保證法制的統一。加強和發展法學教育事業不但是科教興國的需要,也好實施依法治國的需要。
第六,必須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水平,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水平。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心理觀點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法律意識對行使依法治國,建立治國家據有關部門具有的作用,法律意識具有認同功能,它使人們能夠接受,認同法律的權威;它具有指引功能,法律意識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它能指引公民或去做某種行為或不做某種行為。要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意識,做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凡是法律規定的必須嚴格執行,任何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執行,毫不例外。要提高法律意識水平,必須大力開展全民普法教育,我國已開展「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教育,收到了顯著成效。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就是為依法治國,建立社會法治國家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條件。
「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完整的提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方略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最終目標。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同過去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我們黨要「法治」不要「人治」的民主法制理論認識的深化,是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我黨依法治國、厲行法治、堅定信心的表現。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根本上解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一歷史課題。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應該看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20年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確立了依法行政制度,健全了現代司法機關,開展了民主監督工作,廣泛地宣傳了法律知識,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方面取得新的發展,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做出更大的努力,從而朝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目標前進。
⑨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什麼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1、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一些法律規范不協調、不一致、體系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為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重點難點,加強法治實施能力建設,以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
3、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效制約和監督,才能確保公權力的行使永遠體現黨和人民意志,始終為人民服務。近年來,我們黨堅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構建結實的制度籠子,努力使權力運行處於陽光之下,一套集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於一體,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沒有法治保障體系作為動力和規范,全面依法治國的「火車頭」就開不動、跑不快甚至跑偏、脫軌。需要看到,構建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亟須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系統梳理和逐一解決。例如,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5、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成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徑與保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