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道德陳大力
㈠ 如何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如何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1、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方略重要意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然要求。要注意防止和糾正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誤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錯誤傾向。強調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也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而是要使二者協調配合、共同發展。以為重視依法治國就可以忽視思想道德建設,重視以德治國就可以忽視民主法制建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和片面的。
2、著力構建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體系。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綱領,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要緊密結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和群眾實際生活,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不同群體的特點和要求統一起來;把理想信念與群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實踐性統一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教育群眾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建設。
一切大眾傳媒、一切文化場所、一切精神產品,都要成為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斗爭,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要高度重視黨員幹部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示範和導向作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原則,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帶頭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努力成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表率。要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在全社會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3、切實加強依法治國進程。
推進依法治國,一是在法律的價值方面,要形成以權利為基礎的新格局。法治社會要求法律建築在尊重人類的人格、尊嚴、自由、合理願望、進取精神和財產權利的基礎之上。
二是在法律的地位方面,要確立法律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中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在國家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法治社會的顯著特徵,法律的權威性要求任何政黨、團體、國家機關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就是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權力,形成法律支配權力的權力運行秩序。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法律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使制定大量的法律,也是沒有意義的。
三是在法律的運行方面,要形成獨立的、合理的法律運行機制。在法治社會中,法律要實現其合理組織社會的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獨立的合理的運行機制。如果沒有獨立的法律運行機制,就根本談不上法律在社會中的保障地位。司法機關要相對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依法獨立地行使職權。惟有如此,才能構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格局,形成全體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自覺依法辦事的局面,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法制化。
㈡ 人類社會中道德和法制哪個更重要有何依據
我認為兩者應該同等重要,並不存在哪個更重要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是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
兩者應該處於同一位置。
很多人總是在爭論道德和法治兩種到底哪一個更重要,但是我始終認為兩者無論在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處於同一個位置的。道德與法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好比如月亮與太陽都是同時存在的。哪怕消失任何一個人類都無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道德與法治對於社會的穩定而言也同樣如此。道德是法律的底線,法治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制約人的行為。一個遵守法律的人不一定會去遵守道德,畢竟兩者在很多方面都還存在著局限性。因此不存在哪一個更重要的學說。
㈢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3)法治與道德陳大力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㈣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4)法治與道德陳大力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㈤ 道德與法治 上面一個叫陳大力一個叫巧珍的是什麼
女的真名好像叫漆子美
㈥ 道德與法治區別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 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 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 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 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 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㈦ 法治和道德的關系
道德是社會人員最基本最低層的行為規范與准則,每個國家與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規范與准則。法治就必須依靠制定法律來執行,而法律的來源就是道德。所以法治就離不開道德,道德離不開法律的保證。
㈧ 結合我國實際,談談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如何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版經濟發展的社權會主義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律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8)法治與道德陳大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規范功能。即通過科學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文化道德、生態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㈨ 淺談如何加強法治與德治建設
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堅持公正司法、加強檢察監督,更好守護公平正義、弘內揚美德善行。在司法辦案活容動中,各級檢察機關既要嚴格以明確的法律規范為遵循、為依據,又要深入領會和准確把握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內涵,充分考慮司法行為的社會效果,使司法活動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要把維護公共道德作為司法辦案的重要價值追求,加大對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行為的司法保護力度,使執法辦案過程成為懲惡揚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