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破譯道德經密碼

破譯道德經密碼

發布時間: 2022-06-18 21:41:06

①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破譯道德經密碼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② 《破玄:老子的密碼》最新txt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rMm0VSk9l1KnyO8XiqwEg

提取碼:5pqb
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告訴我們:長久以來歷代學者對《老子》的認識是錯誤百出的。《老子》一書不是《道德經》,而是《德道經》。拿《道德經》講老子,就好比拿一張拼錯的地圖給人指路,結果就是把人給繞糊塗了。現在的人,兜兜轉轉、大造名相之後,才明白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的重要性,甚至致命性。比如,曉得了聽山歌要聽原生態的;買蔬果還是有機的好;做菜呢,能清蒸就別油炸;健身,能在自然環境就別在室內……。王扉的《破玄:老子的密碼》,正是從原生態、有機的、清蒸的老子德道經入手,不擺pose,不避實就虛,不故弄玄虛,故能帶讀者走進「入德之門」,體悟大道真義。

③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

《道德經》的根,或說其目標,在於追求宇宙之本原,就是無形大道。
《道德經》的脈絡,或說其哲學線路,就在於宇宙天地萬物之來路與歸路,這就是:觀無形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者,觀萬物復歸於一,一復歸於無,皆宇宙能量之波動耳。
《道德經》的魂,或言其宻訣,就是"玄德"。或言其樞,就是"至虛極,守中篤。“又及,"穀神不死,是謂天地之根"。又及,"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又及,知"不我"者,鮮矣。

巜道德經》中,我中華文化基因,就是"穀神“(或稱之"不智""不我")。《道德經》中,我中華之宇宙密碼,就是無形大道,就是那無窮盡的宇宙能量。得之者生,失之者亡。《道德經》中,文化基因如何溝通宇宙宻碼呢?或由無,走生生之路;或由萬,走復歸之路。皆可通之。
此問也,猶如問人之根脈魂。人之根,是先天之腎。人之魂,是元神。人之脈,是寸關尺。此比,可否?《道德經》之根者,是宇宙之本原。《道德經》之魂者,是穀神。《道德經》之脈者,是萬物之生及萬物之復,亦即宇宙能量之波動。

④ 成功密鑰——《道德經》成功密碼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成功密鑰——《道德經》成功密碼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專點擊免費下載:屬

內容預覽:
《道德經》的九類排序
《道德經》的通用版本共有九九八十一章,我們在閱讀中常會感到這八十一章的次序比較亂,有些章節之間沒有相應的邏輯聯系。幸好《道德經》中的每一章、甚至是每一句都可以獨成一體,供人們學習研究,所以通行的版本依然流傳久遠。然而,學習的目的在於開拓創新,我們要抱著向深處挖掘,向廣處拓展的學習態度,才能更好地發揮《道德經》的學術價值。為更便於學習,在此將《道德經》的次序按內容分類,歸結排列為九個類別,這樣歸為內容相近的九個部分後,對每個部分的學習都將更加簡明有趣。
一九:談道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

⑤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②,能如嬰兒乎③?滌除玄鑒④,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⑤?天門開闔⑥,能為雌乎⑦?明白四達,能無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⑩。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聾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馳騁⑦畋獵⑧,令人心發狂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⑩;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繩繩兮⑧不可名,復歸於無物⑨。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⑿。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猶兮⑤若畏四鄰⑥;儼兮⑦其若客⑧;渙兮其若凌釋⑨;敦兮其若朴⑩;曠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濁⑿;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譯文]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①,有仁義;智慧出②,有大偽;六親不和③,有孝慈④;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朴⑤,少私寡慾;絕學無憂⑥。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第二十章
【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俗譯】
斷絕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則可以免除世俗之憂,也就是與世俗的「憂」隔絕開來。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丑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涌;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⑾。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⑿。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④;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於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獨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⑥,強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遠,遠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⑥ 內在小孩解道德經

《內在小孩解道德經》
★ 這本書不是經典注釋類的作品,而是一把幫助我們找到生命本元的鑰匙
★ 作者系《道醫學》一書責編,並得熊春錦先生真傳
★ 作者參道二十餘載,出入佛老,慧性大開,與胡因夢的悟道因緣有驚人的相似

●基本信息
作者:韓金英 繪著
出版:團結出版社 定價:41.00元
版次:2010年3月第1版 書號:ISBN 978-7-5126-0001-0

●讀者對象 對探索生命真相感興趣的讀者
●建議陳列類別 道家•靈性•生命教育

●內容簡介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和德是人體先天部分,物和勢是人體後天部分。本書作者用13萬字的文字篇幅和50幅彩色畫作,為我們展示了生命的先天部分即道和德,人類繪畫史上從未有過的,肉眼不能慧眼所見先天元氣在人體運作的生命圖景:真我、元神、元精、元氣、內丹等長生不老的真相。一部書就是一座廟,先天的至清能量,通過視覺直指每位讀者內在的小孩,接引宇宙大元氣溝通每個人的小元氣,讓日益消耗走向衰亡的人生曲線V型反轉,走向自由掌控生命的生生不已之長生路。
●作者簡介
韓金英,1961年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文化部《中國文化報》任記者5年,之後在出版社工作至今。編輯、作家、畫家。25年來編輯出版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上千種。參悟《道德經》20餘年,慧性大開,創作了《生命禪》、《易經中的生命密碼》、《住宅健康場》等有關禪道、易學的暢銷書。天命之年,返璞歸真,心想事成。母親的離世,讓她突然看到生育萬物的大道,此時但感文字局限,拿起畫筆,作品形成《道德經》藝術館,展示老子長生的奧秘,被高度評價為新道學的成就。

《內在小孩解道德經》代 序

回到生命本元之家

韓金英女士參禪悟道二十餘年,終於找到了來時的路徑,回到了久違的自我老家——生命本源之家!看望過乾父坤母之後,遂返歸紅塵,並在新浪網建起了自己的家廟——韓金英博客廟!

「有道無德,廟中之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韓氏博客廟則遵道而貴德,啟用慈悲航船,接引廣大眾生,劃起陰陽雙槳,乘著智慧春風,渡過煩惱中流,直駛銀河彼岸,回歸生命老家,問候乾父坤母,並匯報自己在地球村中工作、生活的一切,是否因碌碌無為而羞恥,虛度年華而悔恨……。即使如此,也不打緊,念一念「回頭是岸」的心咒即行。

「回頭是岸,岸在哪裡?」勿須回頭,當下即是!如果你仍然找不到北,圖上的機靈小姑娘會給你指明方向!

心中的小孩

多麼天真靈秀又憨態可掬的韓金英女士的本我——她心中的小孩!靈氣四射,慧光照人:照射俗人,俗氣頓消;照射貪官,貪官汗顏;照射壞人,立放屠刀;照射志士,宏願生起;照射道者,豁然開悟——迴光返照自己心中的小孩!

韓廟主人自述,歷經二十餘年的清凈無為生活,才見到這個天真靈秀的她——本來面目!或曰內我,本我,真我,我的我。她的學名叫做天命元神,乃是道的代表或特派員,亦即修真悟道者明心見性之性,超凡入聖之聖,無極之子,太極真身:秋水為神玉為質,道鄉走來小憨妹,大耳豎聽天外音,雙辮長垂春風醉。

韓金英女士認為,老子《道德經》五千言,言道,言德,言自然,言嬰兒,就是要叫你喚醒內心的小孩——道之驕子!

柳華陽師祖說,父母,妻子,丈夫,兒女,可因夙世因緣而遇,而道則不然,須經艱苦修煉才得——誰修誰得!韓金英女士花了二十年功夫,其初衷不過是求得工作有成,生活安寧,並未追求成仙做佛。而她的仙佛種子卻不期而至,不求而得!就因為不求而得,所以得來才真,真而且靈,靈而且妙,妙而入道!

請聽內心的小孩讀道德經

「道猶路也通天路,一條心路各自悟。鴻蒙未判懸太空,天地辟後在何處?」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心中之心——就是各人心中的小孩!

「丹經道書多假(借之)話,假話背後藏玄機。老子妙道無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請你像韓金英女士心中的小孩那樣,握固《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動一靜道之機」這付拐杖,沿著老子五千言建造的通天靈梯,拾級而上,勇猛精進,直奔那沒有究竟的究竟境界而去,定能親見老家的本地風光。有詩為證:虛心實腹懷上胎,荷葉獨坐小乖乖。登上天梯塵環望,欲嘗道果上梯來!

「耐得寂寞與凄寒,無味饅頭啃不完;無味中有味中味,味中味藏甜上甜。」世間讀道,寫道,問道,求道者,遍及地球村的各處,華夏村的研道者尤多。對這部道家祖經啃來嚼去,各味甘苦;註解詮釋,各盡其妙。然而大多數人只是在名相上下功夫,或僅憑主觀想像猜測,不免隔靴搔癢,難以通透道經三昧。

韓金英女士則獨辟蹊徑,遵循心悟之路,首先喚醒她心中的小孩——與道祖心靈相通的聖嬰:「無私也」——沒有主觀意願,「無為也」——不曾起心動念,「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與道心相通。把道祖金口言說的「假(借之)話」,用小孩童言無忌的口吻,自然而然的表述出來,使我們得以了知道祖老子的五千言到底說的是什麼。

下面且聽韓金英女士心中的小孩慢慢道來!

存誠子 曾慶余

2010年元旦

⑦ 求 老子道德經的密碼

本人研究了很久,如果你是閑著沒事真想知道的話,那我就告訴你吧:

老子道德經的密碼就是:LAO ZI DAO DE JING

⑧ 如何快速記憶道德經

如果本來對《道德經》不熟,那麼要用一天半的時間來熟讀,當然如果能手抄一遍更好,因為裡面太多「夫唯,是以、故,夫,矣,是謂、謂之」等這樣的字,還有些比較像的及同樣一句話用在不同章節等等這樣一些情況容易混淆及錯亂。

熟讀之後就可以根據以上方法記憶,我用了三天時間。當然這是我自己的記憶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各位可以參考再自己可根據自己更加喜歡的聯想方式再記憶編形象故事,聯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節、自己容易記住並且積極正面,最好能盡量向書面願意靠近,這只是記憶的一個過程,《道德經》的記憶我用了: 數字密碼法,抽象的形象聯想法、諧音法、串聯法,字頭濃縮法及關鍵字法等這樣一些綜合方法,當然在形象記憶的聯想故事裡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記憶,只要記住了再理解的機會會很多,不用擔心這種記憶方法會誤導原意,完全不會的,相反如果記不住,甚至不太清楚《道德經》是寫什麼內容的就很難去要理解了,當然我們的理解要理解老子所講的道還是很深,一般所謂的理解也是理解某人對此的書面註解,我相信只要自己對道德經的內容有所掌握,真正的道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去悟。

(以下用到的定位樁也許與你自己定義的樁子不同,沒關系,這里是參考,也可以用你的樁子)

第一章

大樹上座著陳道明,他有兩個朋友叫無名跟有名,無名看寺廟,有名做花轎,兩個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天地之母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第二章

美麗善良的鴨子相親6次後以無為、不言、不辭的方式功成弗居而再也不去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

故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做焉而不辭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米老鼠考試不上線錯過了難得的機會,所以很虛心的,沒有其他慾望,也不敢有其他行為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智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沖進吉普車,開向深淵時站了起來,都不知道車

⑨ 記憶道德經最好的81個樁子

熟讀之後就可以根據以上方法記憶,用了三天時間。

當然這是自己的記憶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各位可以參考再自己可根據自己更加喜歡的聯想方式再記憶編形象故事,聯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節、自己容易記住並且積極正面,最好能盡量向書面願意靠近,這只是記憶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的記憶用了: 數字密碼法,抽象的形象聯想法、諧音法、串聯法,字頭濃縮法及關鍵字法等這樣一些綜合方法,當然在形象記憶的聯想故事裡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記憶。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

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故此處勝跡又稱樓觀台,在這里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⑩ 破玄老子的密碼by王扉txt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rMm0VSk9l1KnyO8XiqwEg


提取碼:5pqb
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告訴我們:長久以來歷代學者對《老子》的認識是錯誤百出的。《老子》一書不是《道德經》,而是《德道經》。拿《道德經》講老子,就好比拿一張拼錯的地圖給人指路,結果就是把人給繞糊塗了。現在的人,兜兜轉轉、大造名相之後,才明白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的重要性,甚至致命性。比如,曉得了聽山歌要聽原生態的;買蔬果還是有機的好;做菜呢,能清蒸就別油炸;健身,能在自然環境就別在室內……。王扉的《破玄:老子的密碼》,正是從原生態、有機的、清蒸的老子德道經入手,不擺pose,不避實就虛,不故弄玄虛,故能帶讀者走進「入德之門」,體悟大道真義。

熱點內容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