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社會治理

法治社會治理

發布時間: 2022-06-19 03:23:11

Ⅰ 法律和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在中國社會 法律完善 卻無人實施 所以治理上沒有起到多大效果 但還是要說 有進步的 最起碼比清朝好了許多 道德對社會起很大作用 可惜現在沒人講道德

Ⅱ 如何理解"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理論來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自,社會治理具有主體多元化特徵,國家權力、地方力量、社會組織、廣大民眾等在其中相互交叉、彼此影響。對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而法治就是最有效的規范和調整手段之一。法治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穩定性,沒有法治就沒有善治。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公共事務日趨復雜,社會建設任務繁重艱巨,社會治理創新十分緊迫。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藉助法治力量、運用法治方式。為此,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Ⅲ 社會治理的特徵是什麼

社會治理的特徵如下:

1、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台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通過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社區治理體系,將形成發展合力,保障人民權益,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2、時間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新時代的新型社會治理,是基於當前社會治理理念、制度、體制、機制等現狀的科學抉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合作共治、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取向。

是應對社會問題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保障治理主體平等權利、確保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思想基礎。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

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環境不斷發生變化,迫切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3、空間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開展的波瀾壯闊的社會治理新舉措。由於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環境復雜等因素,各地區各部門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決策部署。

緊緊圍繞社會治理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社會治理制度和機制,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和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4、創新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通過推進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化社會治理設施的軟硬體建設,推動治理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共享障礙,確保治理過程隱私安全,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5、秩序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強調各治理主體相互關系、資源優化與互動方式的有序化,實現動態、和諧、有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要充分發揮黨委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同時強化各級政府抓好社會治理的責任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公眾積極性,引領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優模式,也是秩序的基礎性保障。

加強法治保障體系建設既要以法治思維審視社會問題,構建科學正義的制度體系;又要用法治方式處理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還要以法治模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形成良法善治的法治環境。

6、功能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手段和工具,是多元主體共建社會治理平台、共治社會治理事務、共享社會治理成果的載體。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基本功能。

應著力構建社會共治機制,包括平等協商對話機制、社會利益均衡整合機制、輿情引導機制等內容。同時,還需要從不同層面測量和評價社會治理效能,使之成為制定和調整治理政策、改進治理工作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7、資源維度: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必須從加強頂層設計、體系構建、技術支撐、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採取措施,綜合施策,形成合力。這既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不斷優化配置的過程。

也是信息、數據、網路等新形態資源培育的重要平台。同時,社會治理專業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社會治理專業化要求加強社會治理各類專業人才培養,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建立專業人才保障制度,健全各類激勵機制。



(3)法治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維護國家安全,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社會安全涉及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在新時代背景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深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研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總的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打造社會事業的平台,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

Ⅳ 國家和社會治理僅僅只靠法治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是,除法治之外,還需要道德約束及個人社會修養的提高。法治是最後手段,道德觀念和個人修養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Ⅳ 為什麼法治社會比人治社會更好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

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

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5)法治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歸納起來,人治論者的基本假設大致有以下幾點:

1、社會決策中為了法治所需付出的溝通成本高於個人決策的風險成本。

2、社會和國家的統治說到底最終要通過個別人來進行,特別是賢人和智者。

3、社會中會產生這樣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智慧的人。

4、社會應當有而且確實有辦法將這些賢人智者選拔出來,賦予他們以決斷事物的最終權力。

人治論者從經驗中看到,人的智力和遠見事實上是有差別的,人的道德水平和責任感也是不同的。人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一些賢人智者來指路,並且人們也往往非常信賴、高度尊敬這些賢人智者。賢人智者的判斷往往確實比常人的判斷更好,更可能正確。

此外,這種決策方式往往可以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省去了其他許多麻煩。社會治理盡管需要法律、規章,但是任何完備的法律總是會存在許多照顧不到的地方,因此僅僅有法律,即使是好法律也不能保證結果就好,還必須有賢人和能人來運用法律。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在人治論者看來,是賢人的政治。事實上,人治論者並不完全否定法律規則的重要性,例如,被列為中國「人治論」的代表人物的孔子就非常強調「禮治」,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實際就是強調遵循規則、制度和法律。

但是,所有的規章制度,最終還必須通過人來治理。「徒法不足以自行」。最極端的人治論者可能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但他的基本假定是可能培養或發現一個無所不知、通曉一切的哲學王來治理國家;其實,他強調的是知識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治

Ⅵ 社會治理的內涵

1、首先,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勢必嚴重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2、其次,社會治理體系內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系統,必須科學設計,既不能簡單拼湊,也不能抱殘守缺。

3、社會治理體系與其他治理體系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必須瞻前顧後,相互配套。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治理目標

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治理的行動主體是人民,受益的主體同樣是人民。在「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中,社會治理要突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價值取向,是相較於過去更加公平、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受益,是實現更高更優的治理目標的價值升華。

基層社會治理所涉及的都是和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目的是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社會治理中,要堅持民生優先,落實好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確保如期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Ⅶ 社會治理的根本宗旨是什麼

社會治理的根本宗旨就是不斷適應人民群眾不斷發展變化的生活需求和需要,群眾需求的變化是絕對的。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服務管理,根本宗旨在於對人權和公民權的保障,必須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抓住民生領域實際問題做好法治應對和權利保障,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主體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

社會治理的意義:

一、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目標是建設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目標是實現法治政府。

建成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同時,形成法治社會。在市域層面,這些工作既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必須融合發展、共同推進,才能構成市域社會治理最亮麗的法治底色。

二、是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共同推進。要把法治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依法辦事作為基本要求,堅持教育引導、典型引領、實踐養成相結合,努力使廣大幹部群眾把法治內植於心、外踐於行。

三、是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隊伍建設共同推進。平安建設是基礎,法治建設是保障,隊伍建設是支撐。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大力推進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

四、是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共同推進。法治只有與政治、德治、自治和智治系統融合起來,才能實現市域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

用政治增強社會治理的凝聚力,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各項工作,把黨建優勢持續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切實把政治引領貫穿於市域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

Ⅷ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是什麼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如下:

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之間的關系

1.法治國家與法治政府的關系: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

2.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

3.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保障,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二、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1.法治國家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推進一體建設指明了方向。

2.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3.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有助於解決社會治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對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基礎性、長遠性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建設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人民網-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Ⅸ 法治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依法治國的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Ⅹ 依法治理在當今社會是如何體現的

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公布,提出到2022年,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執法質量明顯提高,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6月15日,人民日報)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社會治理,促進改革穩定發展、化解矛盾風險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必須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黨的領導、明確政府責任的有效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黨委領導是關鍵,各級政府是主導。強化黨委領導,明確政府責,都要依法進行。治國先治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紀嚴於國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黨風的好轉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風氣好轉;要提高統籌協調能力,抓好社會治理重大工作的總體布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要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領域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社會治理的主體,除了黨委和政府外,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解決這些矛盾越需要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合作。目前社會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政府幹了掌舵、劃槳、服務等一攬子工作,其他治理主體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政府還存在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並存的現象,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合作的機制運行還不夠順暢。解決這些問題,助推社會多元治理,必須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約束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依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奏響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國家治亂興衰的關鍵,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的優勢,有利於疏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於公平化解社會矛盾,有利於公平配置社會資源。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社會治理的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依法處理不同群體、個體的利益紛爭,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各個方面都能接受。要依法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保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法者,治之端也。只有把法治貫穿在社會治理各個方面,才能促進政府和社會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實現社會善治。

熱點內容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