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江平一生法治

江平一生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6-19 05:46:23

① 清華博士的維權戰勝利了嗎

政治學博士後、哲學博士王賈薄律師致清華大學王進文碩士的公開信王碩士進文同學:你好!首先,請原諒我在你綁架了清華、綁架了博士、綁架了法律、綁架了民意、綁架了網路而維私權酣戰之時冒昧打擾。之所以沒有像你在致濰坊市長的公開信開頭那樣使用「尊敬的」敬語,是因為就學歷而言,你是碩士,我是博士;就閱歷言,我比你早10年入學吉林大學,吾之師弟顯忠、師妹張姝曾是你老師,我乃你師叔也,且你在清華讀碩士時,我曾以專家身份講學清華,與你似有師生之分;從年齡看,我已年近四旬,屬於你的叔伯輩,長幼尊卑宜有分別;就法學知識言,我是執業十餘年的律師,而你雖研習法律十餘年至今仍未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法學知識難說精湛。因此在無法對你的道德學識作出客觀公正准確的評價之前,出於文俗和禮節,我覺得「你好」二字是比較禮貌、貼切的。稱你為同學,亦非你的文盲崇拜者(前信中稱你同等學力,你的追星族認為吾跟你一樣寫別字,看看崇拜你的都是什麼文化層次)所理解的同學,是老師對學生的禮貌稱謂。你在寫給濰坊市長以及山東省長乃至國務院總理的公開信開頭,有句話帶有明顯語病,連小學生都能看出,即「我也服務於政府工作部門過」,規范漢語應為「我也曾服務於政府工作部門」或「我也在政府部門工作(或服務)過」,出此低級錯誤似與你自稱的「博士」學歷不符。且你僅在法制出版社是一職員,此乃事業單位,非政府部門。雖然你對村民、親友多次吹噓自己在國務院工作,是處級幹部,說總理去清華選了三名學生其中就有你,最高法院肖揚院長也要你而你不想去,雖然你母親李玉敏多次對村幹部說「小文是處級幹部,你們要常找他請教問題、匯報工作」,可這畢竟是捕風捉影之事,是你的幻覺和臆想。從下文「也在接受博士階段的教育」,與信的題目《法學博士……》相矛盾,你今年9月才考取博士研究生,還有兩年才能畢業,而你卻以博士自居甚為不妥,你能否獲得博士學位,要看你在今後能否完成學業、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德智體諸方面表現是否符合學位條例及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授予相關規定,如果你被除名或通不過答辯,就獲不了博士學位,你之言行可有違學位條例規定。接下,「『我們就是沒有素質!』事實上他們的表現也無愧於這句話,我覺得與您溝通會比較融洽。」此語缺乏過渡,前言與後語沒有必然聯系,既然你在開頭即說對市長毫不了解,而在此又覺得與其溝通會比較融洽,有自相矛盾之處。「我與您素不相識,從無瓜葛,就像我與國家主席雖屬校友,但關系如同你我」。此語有向市長、省長、總理等人炫耀與國家主席校友關系之嫌,不知你字後之意欲何為,能否告知,「有以教我」?你如果炫耀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是鄰國公民關系且名中有一字同,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同是地球村村民,興許能引起國際轟動,比綁架國家主席的影響更大。畢竟中國國家主席也得依法行事,不可能因與你是校友關系,就違背國法黨規拿市長、省長、總理是問!雖然你對村民說什麼「我岳父是中將,女朋友是農業部副廳級幹部;我家的房子是狀元樓,風水寶地,以後會成為名勝古跡!」可你也只是普通一民。你也坦承「我離家十年,求學京華,並非您治下的百姓」,雖然「父母與村裡的人生活在您所負責的行政區域之內」,但從行政管理及行政訴訟關系的角度,你不具備行政行為主體、訴訟主體資格,作為北京市民,為何用網路大字報發難濰坊市長?「我以及委託我的村民並非是在向您乞求,而是在要求——要求您運用選民授予您的權力去為他們的權利服務。」,請問哪些村民委託你了?全村527戶526戶已經拆遷,你接受誰的委託了?你是律師嗎?開展法律服務業務,沒有律師執業資格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資格,是違反律師法及相關規定的。自稱委託人,而沒有被委託人,似有綁架民意之嫌。「我無意於也無能力去做農運主席或工運領袖」,學弟此言似乎太高抬自己了,事實上你只代表你一家私利,怎麼能將此維私權行為與老一輩革命家領導工農群眾進行革命運動相比呢?比喻欠妥且乏自知之明,革命前輩出生入死發動工農運動,是為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而你是為了維護自家私權!「投身維權運動是非常崇高的事業」,此話過於絕對,要看你維的是什麼權。如果你像革命前輩那樣維護的是人民公權,那確實是崇高的;可你維的是你一家之私權,就難說是崇高了。「以這種方式向我表明了什麼是濰坊式的斯文掃地」,你一家能否代表整個濰坊市?而將個人之境遇冠以濰坊式,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你冠以「中國式」是否更能起到綁架民意、製造轟動效應的效果?「竟然還有鞭炮聲大作,某一群體正在慶祝勝利」,據媒體及諸多村民反映,所說的「某一群體」是全村527戶村民中的526戶!少數服從多數,群眾意見必須尊重,這是黨和政府一貫的政策。「從村民給我的電話中我可以聽出恐懼」,這個村民應該是你父親吧?怎麼不直接稱「家父」呢?當時就你一家還沒有簽訂拆遷協議,其他村民還沒有閑極無聊到給你這無關之人打電話的地步。「11月2日晚上,我家的玻璃全部被砸碎,無人負責。當然,我身在北京,沒有親眼見到,所聞可能異辭」,你字里行間全是「沒有親眼見到」「所聞」「聽說」,作為學法之人,要務求證據確鑿,言之有據。「比起前不久復旦大學我的那位失去親人的博士來說」,你作為在讀博士生應該懂得復旦那位也跟你一樣,不是博士而是博士生,學歷是碩士或學士。「自知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不會造次」,作為學法之人如此說可有不實之處,因為地方政府拆遷行為依據的《土地管理法》和《房屋拆遷條例》以及省市相關法規性文件,你怎麼說沒有法律依據呢?「如果這一切是不明身份的人乾的,基於目前的行政責任及分工,那麼您守土有責」,地方治安應由公安部門負責,市長不可能事無巨細。「畢竟我的選票決定不了什麼」,進文同學又犯了錯誤,信開頭就說不是濰坊市長治下的百姓,你哪來的選舉權?又投的什麼票?「那麼濰坊市的治安與人居環境,與匪區何異?」請問你把禮儀之邦民風善良的濰坊說成匪區,1200餘萬濰坊人民答應嗎?「我及我的家人到目前為止,沒有見到拆遷協議書,沒有見到強制拆遷通知書,沒有見到開發商,沒有見到任何書面文件,沒有見到任何蓋有高於村級別的印章的書面公告。」此言太不實事求是,作為學法之人應懂得,拆遷協議一般由村集體代表村民與開發商及相關部門簽訂,不可能一一與村民簽訂,拆遷公告、通知在市政府網站上早已發布多時,你視而不見,就認為沒有,似乎與你的人品德行及自稱的博士學歷不符。「據聞,此間賬目之混亂多達億元。」你通篇充斥著「據說」「據聞」「聽說」,文風、作風太不嚴謹,學法之人應言之鑿鑿,而不是什麼「據說」「據聞」。「距離引起全國公憤的宜黃強拆自FEN不足一月」,此時你在做什麼呢?據有人親眼目睹,你正與一女(非那位「農業部副廳」)於自清亭前纏綿悱惻,為何沒有義憤填膺、揭網而起?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乃國人傳統價值理念,你雖自稱為「法學博士」,亦不能過高要求於你。「2010年年內,濰坊的法官索賄丟過丑,濰坊有過殺童事件轟傳全國」,此事與你家被拆遷有何必然聯系?余愚鈍不解,望學生示其中奧妙於師長!「一概闕如」,你似有賣弄學問之嫌,作為今人,行文話語卻用此生僻古語,似彰顯不出你之學問,反而讓人感覺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倫不類如吞蒼蠅。「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法律,這些都是應該主動公示公開的,是可以討論、討價還價的,是需要面對面談判的。」作為學法之人應懂得政府制定法律法規是抽象行政行為,有關部門依法執行行政行為,都不是可以討論、討價還價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擁有土地所有權,有徵收土地的權利,拆遷條例賦予政府以行政強拆權利,違法抗拒拆遷徵收者要追究法律責任。「我個人研習法律十年,且決心以法律為業,我無法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拆遷決定。」前文剛剛提到未見到任何通知、文件,現在又說自己無法接受這樣的拆遷決定,那你是從哪裡看到、知道的拆遷決定?下文出現的「據說」又有待你調查核實,否則可有誹謗之嫌。「請恕我無法對這番話予以舉證」,剛才還說誰主張誰舉證,結果半步不出就違背此法則,而對沒有證據和證人證實的傳言,你就公然作為論據,甚為不當。「我們不想看到風箏會會場上的圍堵,令友邦驚詫;不想看到政府公大樓門前的圍攻,令行人駐足;不想看到高樓林立的城市但卻有成百成千成萬腳無立錐頂無片瓦的村民——他們沒有社保,沒有養老金,不是市民,而只是無地的農民。」你似乎要以此種方式煽動你家人對抗政府了,這可有違治安管理處罰法及拆遷條例之嫌。學法之人不相信法律,不遵守法律,不通過法律,而是崇尚、醞釀、策劃使用暴力,似乎與你所受教育相悖,可以說你接受法學教育十餘年是徹底失敗了。「不知者或責有可逭」,此逭字你實有賣弄之嫌,在此運用實詞不達義,文不對題,勸你改為「責無旁貸」,你可能在寫信前剛查字典學會此字,即活學活用,精神可嘉,但不提倡。「參與者應明刑律典」,多有語病,甚不通順,你想表達什麼意思?是說參與者應按照公開的刑律進行懲治,還是參與者應明確刑法等其他法律?吾作為文學碩士竟看不懂你這法學碩士的自造詞語,他人可想而知,實為一種悲哀。建議你向江蘇省一位用文言文書寫高考作文的中學生學習,如果用文言文寫就此信,估計更會振聾發聵,一收奇效。「和光同塵」此成語用在此處,實與隨波逐流、同流合污語義大相徑庭,似顯不出你之學問。「如果拆遷是公平的,就不會有村民採取這種方式維權」,學弟只「據聞」一面,而沒有「聽說」另一面,一些刁民為多佔拆遷集體的一套房子而鬧假離婚,製造槍支彈葯與政府對抗,或星夜建房造牆多貪多佔,或成釘子戶抗拒拆遷,你以偏概全,非此即彼,這種絕對思維要不得。在全國那麼多暴力拆遷事件發生之時,如內蒙的子彈拆遷通知、自FEN抗爭、跳樓拒拆,此時,你在干什麼呢?有沒有出於一名法律人的良知,上書有關部門?有沒有在新聞媒體發過憤慨之言?據聞此間你正與人在紫光大廈觥籌交錯,在東門外某餐館對飲(非你的「中將」准岳父)。你既然有「作為知識分子,整個世界只要有一人不自由,自己便不是自由的。」胸懷天下之心,卻為何此時成了旁觀者、局外人?所以有清華人稱你為「清華敗類」,濰坊人稱你為「濰坊恥辱」,雖言之過激,亦不無道理。「口惠而實不至則有損國家名器」,請你給師叔解釋一下什麼是國家名器?古代漢語中指國家的鼎柱器具,現代漢語則無此詞。「伴隨著推土機與村民眼淚的震耳鞭炮聲」,你此時在京如何見過村民眼淚?想像的還是據說據聞的?526戶村民放鞭炮,眼淚何來?是喜極而悲,還是在你信中「被流淚」?「村民們選擇了上訪,選擇了訴訟,選擇了法律途徑,代表了對我們這個國家、政府和法律的信賴,這也是我作為一個法律研習者與工作者聊以自慰的地方」,連村民都能選擇了法律途徑,自稱法學博士的人怎麼不選擇法律途徑呢?「汽車炸彈與催淚瓦斯……伏屍兩具,血流五步」,你如此煽動暴力,在此和平與發展年代,似乎有不和諧之嫌,有違法犯罪之傾向。我黨的政治保衛工作甚為嚴密,你根本就沒有荊軻刺秦的丁點機會。「目前中國存在的問題,並不是您能解決的,但在您的轄區內發生的問題,卻是您能處理妥當的。」信的開頭就明言「可以理解為給山東省長甚至更高行政首長(總理)的信」,而這個您字就不僅僅是濰坊市長,而是山東省長、國務院總理了,如果省長、總理也解決不了,你大字報反映的問題又如何解決?「應當故意打不準——不把人家打死,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你的所謂「一厘米主權」高論,學長實不敢苟同。軍人與警察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只要其服務的政治主體還沒有倒台,他執行的命令就是合法的,故意打不準是違法的。你之意圖是鼓動中國的軍警專政力量,要學德國警察故意違背黨和政府法令,縱容像你家人這樣的對抗政府行為?有違憲法及刑法相關規定之嫌。「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你把當今中國政府比作路易十四時的法國暴政,沒有可比性,似有不妥。「法律人非常敬重的江平先生對面當下法治的大環境,能做的只是吶喊」,你作為法律人,在全國各地那麼多因強制拆遷而造成的流血事件之時,卻沒能吶喊出一聲,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損之時,才拍案而起,綁架民意,偽造頭銜,進行維護自家私權的殊死戰斗,引得眾多不明真相之網友起而應之,輿論矛頭直指黨和政府,成功地達到了維護你自己私利的根本目的。誠如眾多網友所言,你綁架網路、民意之舉不過是為從政府那裡多要點補償款,從你虛構的138萬元電話一事,可以看出你的要價不過如此,網友要求你公布此電話號碼,他們去查,可你提供不出。濰坊房價與北京房價沒有可比性,138萬在濰坊可買4套100平房子,但你在北京卻買不到像樣房子。於是,聽你小學同學在網上反映你向政府索要300萬,欲在北京買房,遭到了政府的嚴辭拒絕,如對你破此例,那已經拆遷的526戶村民也會不答應的,他們在街道幹部的帶頭下在你考上研究生後為你捐款萬余元,可沒想到你到頭來為了一己私利,就置他們的利益於不顧,讓他們回遷無期,還胡說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給你的獎學金。人之無恥,但沒想到你能到此地步!難怪村民和幹部說你忘恩負義。甚至你的二舅李玉順、村支書表哥李建華都因你為個人私利竟然胡說不認識他們,而氣得說「王進文如果再進北三里,就打斷你的腿!」所以,你現今是騎虎難下如坐針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你騙家鄉政府派去的工作人員說你把老屋已賣給總政同學了,並故意把自擬的協議中「接收人」寫成「接受人」,企圖誘導工作人員簽字以變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賠償協議,但均被工作人員揭穿、識破,連清華法學院領導也批評你出爾反爾、編造謊言。板橋先生的「衙齋卧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道出了濰坊自古以來的官民和諧之傳統,在歷史上濰坊就少有農民起義,唯唐朝唐賽兒女流揭桿而起,共產黨領導人民反抗腐敗的國民政府,抗擊萬惡的日寇侵略者。在全國那麼多的暴力拆遷事件中,山東省算是比較好的,幾乎沒有類似事件發生。可在你筆下卻成了血流成河、村民暴動的壯舉,如果讓你來書寫地方誌,可真糟糕,史貴求實,後人會罵死你的。「磨坊只系傳聞,我沒有親見。」「北京三味書屋親見」,你要明白德國不同於中國,其公民素質要比你及你家人高出數倍,所以其中產階層處於絕對強勢。你家老屋也無法與三味書屋相比,你父親一農民工更與魯迅先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你家的「房子當初建的很堅固,完全可以繼續使用五十年」,亦沒有成為文物古跡之必要,不能與德國磨坊相比,畢竟濰坊官員不是封建國王,他們可以進。「以法定方式正式提交的信息公開申請五個月以來,雖有市發改委等個別部門做肯定之回復,但其餘石沉大海」,發改委等部門已作答復,你還需要什麼信息?濰坊某些官員的態度「大大影響了您在我心目中預定的形象」,與濰坊市長有何直接關系?如果有關系的話,就理當與其上級山東省長、國務院總理亦有關聯。你怎麼不追根溯源,直指源頭,而揪住一個既不是法律法規制定簽署者,又不是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主體的市長不放呢?依師叔之見,進文同學應直接上書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因為法律法規都是他們簽署後公布施行的,全國的大小行政官員都受他們管轄的。「作為一介布衣,恪盡公民責任,所做唯有發聲,唯有呼籲,使的人知道發生過的不公與不義;至於呼籲後的結果,或許更糟,或許好轉,或許難言;我所能做的只是盡我所學所能使之在盡可能多的媒體、網路及政府機關中知曉」,此話語病又犯,「在……中知曉」有明顯語病,應為「使之盡可能多地為媒體、網路及政府機關知曉。」你在吉大法學院時怎麼學的呀?雖然你是大專生,也不至於連如此簡單的漢語語法也不會運用。再有請教,你「恪盡公民責任,發聲,呼籲」是為了誰的利益?從你的字里行間和以往的所作所為,似乎只是維護你自家利益,此有自私自利之嫌,畢竟如你所言,中國社會目前是暴力、流血拆遷事件此起彼伏滋生蔓延,為何只為你自家呼籲、吶喊,而不顧及他人?古人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胸襟,何況是今天的「法學博士」。你「所陳諸項,並無誇張或涉嫌構謗」,可許多都是捕風捉影誇大其詞,或道聽途說或人雲亦雲,沒有一句是證據確鑿,此言行怎會無誇張或涉嫌構謗?「研習法律近十年,希望並不斷呼籲以非暴力方式化解社會戾氣,推進國家漸進式民主之發展,落實法治理念,並對國家前途抱有審慎之樂觀態度。但您治下之行為恰恰與我之努力與預期相反,我甚至懷疑,您所治下之濰坊是不是要以製造一場辛亥革命的方式紀念辛亥革命」,你莫非要學做中山先生?可惜你的品德素養與中山先生相去萬里,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是為了解放天下受苦百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你煽動不明真相網友欲發動暴亂,是為了維護一家之私。依吾之見,如果廣大網友知曉真相,是不會被你無理性地綁架於對抗政府以維護你自家私權的戰車上的。屆時,「當以叛國之名受審」者就不是濰坊市長、山東省長和國務院總理,而是學弟你了。「我可以選擇出國,可以移民,可以用腳投票,可以楚材晉用,可以獲得高薪,也可以隨波逐流」,你既然這么多選擇,可為何非揪住區區私利而不放呢?你曾向你表哥吹噓你一月工資好幾萬,可為何為了比其他村民多得不應多的補償款而不擇手段?甚至威脅說要在美國、台灣等國內外媒體上發抗議信?恐怕是外國也不會收留學弟這種反政府情緒如此濃厚者吧?也不會收留一個法學知識、文學知識如此貧乏低下,卻自以為是的人吧?也不會收留一個吃著中國政府的飯,拿著中國政府的助學金,而痛罵中國政府的學生吧?如果你繼續妄為一意孤行,那麼你的雙手肯定是沒資格投票了,至於腳能否投票,也要看你的行為是否觸犯刑律。「我決不放棄自己的家人、房子和權利。」這一句話道出了你的心聲,你應該把這句最核心最根本的話放在公開信的開頭,或讓其成為標題。你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信條,卻多次引述辛亥革命事例,「苟利自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實在是愧對黃花崗72烈士的在天之靈。可別說你是吉大學士、清華碩士了,這兩所高校會因你而蒙羞!信尾用了古人的結束語,可格式不對,古人是豎書,即使今人仿古語,也應講究格式,文祺二字應在「即頌」下行後四字處。此致(即頌)祝安(文祺)政治學博士後、哲學博士王賈薄律師於2010年12月15日時清華學堂失火後修復數日上海大火妥善處置後數日新中國鎮反後60年鎮壓動亂後21年

② 什麼是檢察院法律意見書

·法律意見書是以專家集體名義出具的,是每個人意見的「集合」,如果每個參與人都不反對,公開似乎並不存在障礙。但公開對事件走向的影響,卻不能不考量
·它可以成為委託人的法律主張,可以反映在代理律師的辯護書中,雖然效果可能不像以專家名義發布或提交那麼顯著,但這才是你的「正當所得」
對於法學專家論證會,筆者關注多年,去年曾在本報發表長文《專家論證會:公正「助推器」,還是法治「絆腳石」?》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法學專家參加專家論證會,行為底線在哪裡?論證意見書該拿來做什麼?這是兩個核心問題。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專家底線是「不收錢」。我倒覺得,底線可以確定為:「不因為收了錢而說違背自己對事件、案件判斷的話。」

今天重點說說後一個問題:論證意見書該拿來做什麼?萬科股權爭奪大戰中,13位法學專家出具專家意見書以及圍繞它發生的爭議,為我們審視這一話題提供了標本。
7月3日,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邀請13位法學專家召開「萬科股權爭議論證會」;7月4日晚間,華潤集團在其官方微信號「華潤」發布了13名專家簽名的法學意見書;7月5日,萬科獨立董事華生發微博稱:華潤發布13位法學大佬全面支持其訴求是受人委託替人消災;參與論證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江平接受媒體采訪表示,「專家論證不應該公開的,也跟我自己本身的發言不完全一樣」,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參與者也表示,「他們很不道德。」
江平教授所說法律意見「跟我自己本身的發言不完全一樣」的問題,有其他參與論證的專家用「多數人意見」作了解釋,不糾纏它了。「專家論證不應該公開」「他們很不道德」,從專家表述看,他們對於法律意見書會被拿來做什麼,也並不很清楚。
專家論證該公開嗎?這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 法律意見書是以專家集體名義出具的,是每個人意見的「集合」,如果每個參與人都不反對,公開似乎並不存在障礙。但公開對事件走向的影響,卻不能不考量。 拿萬科事件來說,鑒於13名專家的權威身份,對他們的意見,任何人都很難做到視而不見。法律意見書的發布,對委託方之外的其他利益方,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如果將來走到訴訟這一步,也不排除專家意見對法庭裁判的影響。江平教授只說「專家論證不應該公開」,至於為什麼不應公開,他沒說。我想,對於公正可能的不利影響,或正是這位一生致力於推進法治的老人所擔心的。

問題在於,對對方的壓力、對法庭的影響,正是一些人追求的,而法律意見書不公開,這些便無從實現。所以,對於「不公開」,委託方恐怕很難接受。這就需要專家愛惜自己的羽毛並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只有這樣,以公開為條件的論證會才會開不成。
在一些案件中,有律師將專家意見書提交給法庭。這么做的,前些年比較多,這幾年少了,也還有。不是證人證言,不是鑒定結論,不是辯護人意見,律師提交、法庭接受,沒有任何道理。
不公開,不提交法庭,有人問了:「花那麼多錢弄份法律意見書,還有什麼用?」有用。 它可以成為委託人的法律主張,可以反映在代理律師的辯護書中,雖然效果可能不像以專家名義發布或提交那麼顯著,但這才是你的「正當所得」。

③ 《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沉浮與枯榮》(江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https://pan..com/s/1TEr7nd2CNhdpRE-WcgxDBA

密碼:0vu8

書名:沉浮與枯榮

作者:江平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9

頁數:497

內容簡介:

《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內容簡介:江平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批準的有突出貢獻、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曾當選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曾擔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等職;曾赴比利時根特大學、香港大學、義大利第二羅馬大學、日本青山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民法、羅馬法、公司法等課程,並獲比利時根特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秘魯天主教大學名譽法學教授等殊榮。現仍然擔任著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國際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北京仲裁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會長等職務。

《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不僅忠實記錄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與枯榮,也涉及其親歷的眾多歷史事件;不僅是江賓士學歷程的全記錄,更是中國法治進程的縮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僅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人生閱歷,更鍛造出一種只向真理低頭、絕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

作者簡介:

江平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批準的有突出貢獻、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曾當選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曾擔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等職;曾赴比利時根特大學、香港大學、義大利第二羅馬大學、日本青山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民法、羅馬法、公司法等課程,並獲比利時根特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秘魯天主教大學名譽法學教授等殊榮。現仍然擔任著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國際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北京仲裁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會長等職務。

④ 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治國中國的歷史進程

從無到有、從有到全
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最明顯的成就,就是立法成績。」談起新中國65年的法治進程,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江平說。
新中國的法治歷程,首先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1949年9月,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頒布。5年後,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審議通過。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挫折,中國的法治再次啟程。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有一句著名的論斷:「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這一「依法治國」戰略的理論起點,直接催生了大規模的「立法潮」。僅1979年7月,就有《刑法》、《刑事訴訟法》等7部重要法律頒布。之後,1982年新憲法的通過,則為新時期的中國法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後,《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破產法》等一批基礎法律的通過,更是在民事、行政、商事等方面共同構築起了中國法治的框架,使改革開放逐漸「有法可依」。201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截至今年3月,我國共有現行有效法律242部,同時有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規劃中。經歷了此前「打地基」、「架樑柱」式的基礎框架立法過程之後,現在的立法與修訂,更加註重食品安全、教育、環保等社會高度關注的立法薄弱環節。

⑤ 中國影響性訴訟2005的作者是誰

《2005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原文作者:冰山之火
2005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
一, 佘祥林案
簡要案情:11年前,佘祥林因涉嫌殺妻被判有期徒刑15年。2005年其妻突然的出現證明佘案是一起冤假錯案。
公眾意見:輿論影響力巨大的佘祥林案是推動我國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個案。該案引發了我們對偵查權邊界、死刑復核程序、證據規則、「沉默權」、「疑罪從無」等司法制度和司法理念的深刻反思。而隨後加速進行的我國死刑復核程序及刑事訴訟法改革,可能就是佘祥林案發生影響力的初步見證。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的影響力就像孫志剛案一樣,表明了我們國家對人權保障問題越來越關注。該案暴露了我們制度中的一些缺陷,正視這些缺陷可以促進我們制度的改善,孫志剛案件促成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佘祥林案也加速了對死刑復核制度、死刑案件二審制度的改革。
姜明安:佘祥林案作為影響性訴訟的第一個案件是很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不在於案件本身,而是通過該案,引發了我們思考如何平衡司法公正與民意要求,思考整個刑法的原則甚至是法治理念,思考對刑法、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修改提議,以及引發我們對疑罪從無、死刑制度的反思。
莫紀宏:該案促使我們反思死刑的功能和死刑適用的范圍。
何海波:這個案件以一種戲劇式的方式揭露了我們刑事追訴制度當中的問題。我認為佘案的意義不僅在於他個人的正義最終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完善,而比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們曾經以一種公開、理性的方式來討論我們制度當中的問題,來反思我們制度當中的問題並且加以改進。
甘功仁:通過佘案,我覺得需要反思的問題是我們整個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的問題,刑事訴訟應該從觀念到制度都進行變革。包括無罪推定原則的貫徹適用問題,證據問題和證據密切相關的口供問題,防止冤假錯案產生機制等問題。
二、中國民間對日索賠案
簡要案情:2005年12月19日,來自山西的原侵華日軍「慰安婦」萬愛花等10名受害者對日訴訟再遇挫折。當天,日本東京高等法院二審判決原告敗訴,駁回她們要求日本政府賠償2億日元並正式謝罪的訴訟請求。理由是「訴訟時效已過」和「個人不能起訴國家」。該案的敗訴成為了中國民間對日訴訟的縮影———十年間,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組織中國律師參與的民間對日索賠訴訟案有25起,主要案件類型有中國「慰安婦」案、中國勞工案、遺留毒氣彈案、南京大屠殺案,這些案件絕大多數都敗訴了,勝訴的很少。
公眾意見:從默默無聞到引起國際廣泛關注,持續十年的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訴訟讓人看到了堅持的力量。通過證據的搜集與公示,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在華所犯下的罪行,讓人時刻警醒戰爭的危害;訴訟把民眾的愛國情緒納入到理性軌道之中;日本友好人士的支持與援助,讓人們看到了部分日本民眾對戰爭罪行的反思,看到了中日友好的希望所在。
專家點評:
於寧:這些案件對我們國內來說,制度層面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觀念影響是巨大的,民間索賠走過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國的進步。這些案件具有極強的教育功能和宣傳功能。所以這個案件的意義,可以說超越了訴訟本身的意義。能夠進入「十大」,說明老百姓還是有眼光的。
姜明安:這個案件,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可以讓日本正視這個歷史。但是我們也需要思考一些法律問題,比如時效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對於這種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不適用時效制度。
江平:從法律的角度探討這些案件,更有利於爭取日本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諸多法律上的問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比如國家賠償與民間索賠的關系,比如時效問題等等。
莫紀宏:我曾經提議能否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可以考慮怎麼樣使我們在保護人權的過程中使我們國民基本人權得到更大范圍的保護,不僅得到我們國內法的保護也要得到國際法的保護,將國內與國際的保護機制結合起來。
三、馬德、韓桂芝、田鳳山連環腐敗案
簡要案情:2005年7月至12月,隨著三位曾在黑龍江省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黑龍江省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黑龍江省政協原主席韓桂芝、國土資源部原部長田鳳山相繼在京受審並被判刑,這一系列驚人的受賄賣官案件終於落下了帷幕。
公眾意見:網民的投票使得馬德、韓桂芝、田鳳山腐敗案入選「2005年十大影響性訴訟」,不僅僅因為該案被媒體稱作「建國以來最大的賣官案」,還在於它反映出我國政府的反腐決心與公眾對於腐敗的痛恨。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有一個很大的特別,就是賣官,這點性質不同。我認為腐敗至少有三個方面的腐敗是最厲害的腐敗,可以威脅國家的命運前途:其一是賣官;其二是司法腐敗;其三是貪污救濟款、扶貧款。賣官可以列為最厲害最根本的腐敗,這樣的腐敗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致命性的。
姜明安:這個案子確實令人深思,腐敗的事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反腐要從制度上進行反思,我認為要遏制腐敗當前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選任監督制度,可以考慮在縣鄉一級進行直選,讓老百姓直接監督腐敗;第二,健全責任體系,讓為政者真正負起責任來;第三,必須進行制度建設,要用制度反腐;第四,完善行政程序制度,用程序來防治腐敗。
甘功仁:為什麼他會賣官,還是因為他說了算,權力放在他的口袋裡面,我認為最大的腐敗是用人的腐敗。
四、顧雛軍案
簡要案情:2005年,顧雛軍這位頗有傳奇色彩的民營企業家在事業幾近巔峰時翻身落馬。海信出資9億元成功收購科龍電器。科龍電器從私有資本控股上市企業又重新轉變為國有控股上市企業。
公眾意見:顧案給企業界、學界乃至公眾帶來的震盪令人吃驚。早在2004年,因顧而起的「郎顧之爭」以及隨之而來的「郎張之爭」就引起了關於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廣泛討論。顧雛軍的落馬似乎印證了專家對於我國資本市場「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判斷。而證監會監管漏洞、獨立董事形同虛設、經濟學界公信力等問題一度成為討論焦點。
專家點評:
江平:該案反映的最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有漏洞。目前公司法和證券法中涉及「資本制度」和「公司治理」的諸多修訂,以及2005年最後一天頒布的《證監會凍結、查封實施辦法》等反映了我國對公司證券制度的逐步反思和完善。
姜明安:顧案凸顯經濟發展的理念問題———經濟發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經濟指標為准。企業家犯罪不完全是制度問題,而往往是理念問題。
莫紀宏:該案引發我們思考國有資產如何保護,如何管理。沒有健全的法制和程序,國有資產肯定會有流失的情況。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最重要的是建立動態、嚴格、有程序性的監管制度。
五、黃靜疑案
簡要案情:兩年前,小學教師黃靜被人發現裸體死於其工作的小學宿舍內,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強奸死亡,鑒定結論成為關鍵的證據,然而,不同的鑒定機構對黃靜進行的5次屍檢,出具的6次死亡鑒定,卻每次都給出了完全不同的鑒定結論。黃靜之死成為一樁疑案。
公眾意見:也許我們可以樂觀地估計,隨著司法鑒定改革的推進,曾讓公眾對我國司法鑒定製度產生空前非議的黃靜案很快會水落石出。也許我們還樂觀不起來,因為現實在於,僅僅有較為完善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仍是遠遠不夠的。
專家點評:
姜明安:制度的設計和對制度的執行都要考慮,建立制度、制定製度的人要從有利於制度執行的角度想問題,司法鑒定的規則應該由人大機關來制定,這件案子也是給了我們一個教訓。
江平:這個案件就算人大常委會再制定一個統一辦法也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因為鑒定結論本身僅僅是證據的一種,並沒有什麼規定要求法官一定要採信某個鑒定結論,鑒定的採納應當由法官來確定,不能說鑒定結論不一樣法官就無法下判了。
甘功仁:我不贊成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即使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在最終決定誰來負有鑒定責任時,是不是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復核性的司法鑒定機構。
六、杜寶良巨額罰單案
簡要案情:外地來京打工的杜寶良2005年5月23日收到一張10500元的罰單,同時交通違章記分210分。他被北京市西城區交管部門認定,交通違法105次。杜寶良隨後將交管部門告上法院。但隨後又撤回了訴訟。
公眾意見:「杜寶良案」的出現反映了政府行政執法部門執法理念中服務意識的不足以及程序意識的缺乏。本案發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北京市交管部門大整頓,使其堪稱「小人物產生大影響」的又一範例。就個案與法治的關系來說,「杜寶良案」的影響還沒有終結,它必將促使有關部門從立法上對這一制度漏洞進行彌補。
專家點評:
姜明安:在執法過程中,一定要看法律的目的、法律的原則和法律的精神。
莫紀宏:案件的關鍵不在於數額,而是105次罰款這一數字。如果交警執法在發現一個人違法時及時通知就不會出現這么多次數了。另一方面也有執法理念的問題,105次罰款是不是都要罰10500元,一張一張罰,實際上法律並沒有這樣規定。
何海波:現有電子眼執法的方式必須改變,解決的途徑是所有的電子眼要通過大眾化的方式公布出來,要堅決廢止用數碼相機偷偷執法的方式。另外,警察要改變工作作風,不能僅僅依靠執法設備,要及時發現違法問題,及時制止,電子警察是幫助執法的,是執法的手段,不能說電子設備是幫助不執法或者可以放任執法行為的,這是不行的。
七、奧拓車撞人案
簡要案情:2004年5月9日20時55分,在北京市菜戶營橋附近,曹志秀夫婦由北向南橫穿主路。劉寰駕駛奧拓車經過,將曹志秀撞死在綠化帶里。2005年12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終審判決,判決劉寰承擔責任共計10.08萬元。
公眾意見:「撞了白撞」還是「撞了不白撞」?關乎有車一族與步行大眾沖突的立法,而引起持續不斷的關注。該案啟示我們———以立法對不同利益進行平衡協調也是一個法治系統工程。
專家點評:
江平:對這個案子的宣傳報道其實並不準確,「撞了白撞」還是「撞了不白撞」的提法,其實忘了兩個前提,第一受害人有沒有過錯,第二司機要不要賠,關鍵要看司機是否盡到了應有的注意責任。籠統說「撞了白撞」與否而沒有正確宣傳法律條款,如果司機確實沒有過錯,那也不是一定要賠,也不符合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平原則。
姜明安:「撞了白撞」和「撞了不白撞」的說法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的。但是新聞仍然抓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解決法律交鋒中如何平衡當事人的利益,有一些人老說司機是強勢群體,老百姓是弱勢群體,其實強勢、弱勢是相對的。
莫紀宏:這其中實際上是有一個法律原則問題,解釋空間應當更大一些。現在按照舉證責任大小來定責任的承擔,在法律上沒有免除司機絕對責任的條款。如果司機和行為人都沒有違反交通規則,比如說司機為了躲避行人,採取了措施,結果導致司機和行為人都死了,難道讓司機家屬向行為人家屬賠錢嗎?
八、福建農民環境污染侵權案
簡要案情:福建屏南縣村民對屏南縣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提起環境污染侵權訴訟,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並賠償原告損失。
公眾意見:當公害侵害大眾利益時,法律程序上應當有怎樣的回應才能滿足公眾維權需要?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中通過法制的進步求解協調、化解利益沖突的理性方式?在更深層面,該案引發人們對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反思。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很具有典型意義,也極具現實意義。在環境受到損害的時候,運用司法程序啟動賠償制度,在現階段要廣泛推廣仍具有相當的難度。
姜明安:環境問題涉及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環境也是一種權利,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以環境權提起訴訟的。環境訴訟首先要建立公益訴訟制度。
莫紀宏:該案讓我們知道如何通過訴訟的方法進一步防止環境污染。該案重點在於侵權、集團訴訟問題。農民權益受到損害,可以通過集團訴訟對受害人進行統一賠償。該案還涉及公益訴訟問題,我們既要對受害者提供民事賠償,還要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治理,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根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九、郝勁松因發票狀告鐵路局案
簡要案情:郝勁松因退火車票時,火車站開具的小票是鐵路系統自己印製的收據,不是正規發票,不能報銷而狀告鐵路局。
公眾意見:公益訴訟是正義之士超越一己之利為公益而尋求司法救濟,因其關乎公共利益、挑戰既得利益,從來都是公眾關注熱點。雖然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公益訴訟制度,但本案卻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專家點評:
江平:郝勁松案主要體現了以私權的訴訟來維護公共利益。我們現在還沒有公共團體來行使公益訴訟的主體權利,民事訴訟法還只是修改,還只是建議,將來消協能不能代表消費者,婦聯能不能代表婦女等等這是另外的問題。實際上,以保護私權的方式提起公益訴訟,達到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姜明安:公益訴訟的范圍有多大?如果公益訴訟無限制擴大,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那麼司法資源有限性就會受到挑戰。這需要思考。
甘功仁:該案很有代表性的,其所涉及的類似問題太多了。應該盡快建立公益訴訟制度。
十、通用大宇訴奇瑞公司案
簡要案情:通用大宇因QQ車缺乏獨立開發應有的原創性,且奇瑞並不具備其所自稱的「獨立開發」的時間和技術條件而起訴奇瑞公司。通用大宇和奇瑞公司知識產權糾紛,歷經三年時間,雙方於2005年11月中旬達成最終的和解協議。
公眾意見:通用大宇與奇瑞的糾紛,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需定位於何處才能與我們的大國崛起戰略相匹配?
專家點評:
江平:該案引發的問題很重要,我們應該創立自己獨立的品牌和專有技術等。
莫紀宏:通過該案,應該說要搞民族工業就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樣我們的民族工業才會有很好的發展。
姜明安:該案反映出了有關知識產權、國家貿易政策制定以及如何遵守國家貿易准則,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何結合等問題。
江平:中國的法治進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動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推動,而輿論是自下而上推動最有力的工具。同時,中國的法治進程不僅要有立法的完善,還要有司法實踐理念的更新。而立法的完善常常是由個案訴訟特別是影響性訴訟引發的。這些影響性訴訟會使我們發現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並在解決這些缺陷和問題過程中,得以完善我們的法治。
姜明安:2005年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將在中國法治進程中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它暴露和凸顯了我國現有法律制度的某些缺陷;二是它引導人們對我國法律制度如何完善進行思考;第三,它可以催生一些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建立;第四,它可能確立一些影響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原則;第五,它可能形成影響我們法律發展進程的法制理念。
莫紀宏:2005年的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代表的面比較廣,在全社會關注影響性訴訟過程中,我相信,我們的法律制度會得到不斷的完善和進步。
甘功仁:我覺得「2005年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將對我們從紙上的法律變成活生生的法律發生重要的影響,希望每年都搞一次這樣有影響性的訴訟評選。
何海波:訴訟曾經被認為是在封閉的法庭之內解決公民的糾紛問題,現在在公民關注和互聯網誕生的時代,訴訟變成了一種公眾的論壇。影響性訴訟這個評選活動非常有意義,每個入選的案子都代表法治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關懷,所有這些案子連在一起以後就成為濃墨重彩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一部巨著。
謝謝閱讀!

⑥ 誰是中國大律師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律師不僅是法治王冠上的一顆寶石,也是民主王冠上的一回顆寶石。律答師作為一個群體理應在中國法治和民主的舞台上扮演更為主動、積極的角色。——江平 《》內容簡介:在作者看來,大律師應該是一種境界。所謂大律師,就是那些有長遠的眼光,有廣闊的視野,能夠不爭一時之輸贏,不計一時之得失,不論案件之大小,不談收費之多少,不看客戶之高下,不問背景之優劣,敢於挑戰體制之弊端,敢於挑戰權貴之陋習,為國家利益而考量,為庶民眾生而憂慮,為未來明天而

⑦ 江平的生平經歷

一個為救國理想和言論自由而犧牲一條腿的青年;一個陋室中為孩子編織毛線衣的父親;一個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導師;一個法律精神的詮釋者佈道者;一個為法治中國建設奔走呼號的社會實踐者,這些符號和形象所代表的歷史含義都很重要。
北京南四環一幢普通民居內,校長江平隱居彼處逾10年。
這里既遠離昌平區的中國政法大學,也避開薊門橋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江平選擇了孤獨但並不沉默的生活。
記者曾數次登門拜訪江平,一條溫順大犬總陪伴身邊,各異仙人掌裝點著桌台。溫和而又剛直,一代法學泰斗性格寓意其中。
滿頭白發稀疏、年到八旬的他精神矍鑠,字正腔圓地向記者滔滔不絕,對法律強烈關注讓這位老人眉宇時皺,他的聲音依舊振聾發聵:「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是退一步進兩步,還是在不斷地前進。當然還要看到,現在有些地方是在倒退。」
江平雖只在1988到1990年間擔任了兩年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職務,但校長的稱呼卻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待遇」在法大歷任校長中並不多見。有1990年法大畢業校友對記者感慨:「江平是永遠的校長,他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精神符號。」
幾年前,江平題寫的「法治天下」流暢大字矗立於薊門橋校園內,這代表了江平終其一生的理想,更成為中國法學人的思想歸宿。
江平凝重地說:「這也正是我的中國夢」。 江平對學生的愛護,讓賀衛方至今念念不忘。
1984年,中國政法大學慶祝成立一周年(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更名),賀衛方等一批研究生對食堂伙食不滿,在校慶時發動罷餐,賀和幾個同學把食堂門口堵住,說服大家加入到罷餐者行列。年輕氣盛的賀在人群中與學校官員辯論,人越聚越多,正口若懸河之際,突然被一隻有力的手拽了出來,抬頭一看,正是江老師。
「衛方,你能不能不要總是以反對派領袖自居?」江平語氣雖然不滿,但眼神里還是一片溫和,「事情都要一步一步解決。這樣的方式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一年後,賀衛方留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有機會聽江平聊起過去:「在談到自己經歷的磨難時,他語氣平緩,反而是一些體現人性美好的細節讓他刻骨銘心,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是江老師品格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
回歸北京政法學院講壇上的江平,憑學識人品聲譽鵲起,用他的話說「在歷史的特殊點上被重用」。
復校的北京政法學院,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和教材缺乏。「文革」這一段,所有人都荒蕪了。老一輩被打成右派的教師年紀很大,不可能再發揮能力;而五六十年代留校學生雖「政治紅」,教學方面卻很差。
曾被錢端升先生譽為「政法二才子之一」的江平成為稀缺資源,「從蘇聯回來的沒幾個人了,而且我在燕京大學學習過,有一定英語基礎,又有一定俄語基礎,還有留學的經驗,學習過比較系統的(法律)課程,這在當時來說是很不錯的。」
江平突破法律禁區,一上來就講《羅馬法》和《西方國家民商法》兩門課,把私權利的觀念引入了國內,讓禁錮多年思想和國際潮流接軌。
賀衛方回憶講壇上的江平,「江老師的課真是一種享受。他站在三尺講台上,器宇軒昂,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悅耳的嗓音,談吐之中洋溢著知識的自信,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典故和精妙學說,滋潤著學生們的心靈。」
這期間,江平主持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則》,這部劃時代意義法律首次肯定中國人的私權,被國外譽為「中國民事權利宣言」。一批民事經濟類單行法陸續出台,市場經濟法律「盲點」陸續補上。
1983年開始江平擔任副院長,親身經歷讓他對人才格外愛惜。文革後第一批學生被重點栽培,留校形成「第一批梯隊」,法學人才在「斷代」後噴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貧窮的法學」,到九十年代「繁榮的法學」,江平視為「一生中在法學教育方面很有獨創的、很蓬勃發展的一段時間」, 「實際上我在學校的主要貢獻也是在這一段時間。」
1990年,主政法大兩年的江平被免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職務。
那年年底,江平60周歲生日。政法畢業生們自發為其操辦生日晚會,大家一致要求江老師表演一個節目。他裝著假肢的一條腿不太靈便,卻步履堅定地走上前,唱了一首美國工會運動的英文歌曲《我們決不動搖》。
去職法大校長整整二十年,一些細節讓江平聊以自慰。
有一年紀念法大校慶時候,主持人念在座校長的名字,恰恰到念到江平的時候,台下開始掌聲不斷,「我非常理解學生對我的感情,我認為這是對一個有正義感校長的支持。」
「只向真理低頭」,「法治天下」,「四年四度軍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吶喊」…… 江平80周歲生日現場,中國政法大學現任校長黃進,將老校長名言倒背如流。 2009年12月28日,江平80周歲生日。
不知是否為寬慰各地趕來的弟子們,江平很樂觀地將活到90歲設定為「下一個目標」,他說:「雖然年輕時失去了22年光陰,如果按60歲退休的話,我再干22年,就可以補回我失去的光陰,我還有兩年就全部補回來了。」
被江平「計較」的22年,凝聚了他刻骨銘心的悲情,也濃縮了中國法律的悲劇。
「從1957年到1978年,我該失去的失去了,不該失去的也失去了,最低谷時,除了這條命,其他所有的都失去了。」
江平的最低谷,出現在1957年。
這一年,在「引蛇出洞」整風下,從莫斯科大學法律系畢業回國任教剛一年的江平,因向北京政法學院坦呈看法,一夜之間被打成右派,從「人民的陣營」劃入「敵人的陣營」,不準許再從事屬於「國家專政工具」的法律專業。
放棄燕京大學新聞系投身革命、並第一批公派到蘇聯的留學生,單純的江平對國內政治情況一無所知。
如今,江平仍夢到被劃為「右派」那驚心動魄場面,醒來後心有餘悸。
「右派」帽子讓時年27歲的江平厄運不斷,在蘇聯相識的新婚妻子迫於政治壓力與他分手。
在北京西山抬鋼管過鐵路,江平累到連火車聲音都沒有聽到,整個人被卷到了火車下,他幸運地活了下來,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
打成右派、離婚、斷腿,接二連三的災難,在江平看來「還是可以忍受」,只是看問題的角度有了些變化,「從火車輪子底下撿回了一條命,我覺得對人生應該有樂觀的態度,多活一天是多美好的事情!」
那之後的歲月,江平在苦難中求生存:1963年開始教俄語,「文革」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北京政法學院正式宣布解散,分配到延慶中學當政治老師,一直呆到1978年北京政法學院復校。
其間,江平再次組織了家庭,妻子的父親是一樣的右派身份。
江平學生曾聽師母回憶當年艱難:在延慶改造勞動的江平單身帶兒子,長城外冬天寒風刺骨,沒錢給兒子買棉衣,他把自己舊大衣給兒子改棉襖,還親手一針一線織毛衣。
江平也曾經對前途悲觀過,「文革」後期,他把省吃儉用從蘇聯帶回來的珍貴法律書籍,絕大部分當成廢紙賣掉了,這令他遺憾至今。
1957年到1979年與法律隔絕,江平經歷了知識分子最苦悶的22年,他視之為「人生最大的遺憾」:「我在能夠為中國法治事業做貢獻的時候,已經五十歲了,人生最黃金的時代,恰恰應該是在三十歲到五十歲這二十年,我喪失了人生最寶貴的時間。」
1979年,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京政法學院時,白發已經爬上了江平的額頭。 一年前,一次中風讓79歲的江平倒下了。
因入院及時,手術最後比較成功。江平住了兩個多月的醫院。其中半個月里,他雖然內心非常清楚但語言表達功能卡殼,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嚇壞了眾多學生。
從來沒有服過老的他,身體雖恢復但大不如前。
「保命第一,真是老了」,江平鮮有的一聲嘆息,讓很多人擔心。
從《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託法》,再到近年來《物權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與頒行,被稱為「中國法學界良心」的江平,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奔走呼喊,扮演著法治「佈道者」的角色。
自1991年招收第一屆博士,迄今已經19年。在這19年的時間里,江平總計培養了近100名民商法博士。這些畢業生已經成為各條戰線上頗具影響力的青年學者、法官、律師。「這都是我非常不錯的學生,但我培養的學生,從事教學科研的比較多,當官的幾乎沒有,當大官的更沒有。」
病癒初愈,江平執拗地起身,以更高頻率現身說法,參與公共法律事件。
去年12月北大五教授上書要求修改《拆遷條例》引發轟動,江平先後在《財經》、《南方周末》等紙媒發表言論,又到鳳凰衛視現身說法,力挺對拆遷條例的修改。
「江校長在與時間賽跑」,他的學生向本刊記者透露,江老對於時間的珍惜於渴望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他一直堅守「只向真理低頭」,既不諛下,也不媚上。
2008年10月25日,一次報告會的提問環節,有聽眾問起他對楊佳案的態度,江平說:「我完全同意上海市高院的二審判決結果。」一位聽眾旋即抓起話筒:「您在楊佳案上的觀點我不同意,假如我手裡有一個雞蛋,我一定會向您扔過去。」
在重慶「釘子戶」事件中,他認為吳蘋一家拒絕拆遷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不能成立,遭致如潮的網路圍攻。在許霆的案上,他也曾有過不順應「民意」的表態。
不過,這絲毫無損江平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他一生捍衛自由民主,卻不贊同民粹主義,「做法律的人要公正,應該關注群眾的利益,但是不是一切都以群眾的感覺作為最高的感受呢?恐怕不行。」
在江平看來,中國真正的復興在於私權真正在人們頭腦中紮根,但過程會遇到艱難險阻, 「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私權和公權的沖突,私權在公權中得到利益保護,這是我最大的希望。」比如我們最近關於拆遷法的研究,如何保證私人財產權在拆遷中的利益。
對山西煤炭行業兼並重組一事,他依舊見解獨立:政府部門用行政強制手段把民營企業並入到國有企業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有違《憲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中對私人財產的保護規定。
「如果這種政策的多變性變成了一種先例的話,可能造成民營企業家人人自危的後果,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中風後遺症讓江平語速變慢,「沒有像過去那麼敏銳」。但八旬翁仍不懈地為私權吶喊,與60年前在燕京大學「輿論報國」理想一致。
2012年12月11日江平教授與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參加在台北舉行的第一節「光華學者論壇」,受到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的接見。

⑧ 86歲高齡的江平教授給廣大律師們說了啥

86歲高齡的江平教授給廣大律師們說了啥?
2016年7月24日下午,現年86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的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江平教授在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南區大禮堂為貴陽廣大律師們作了一次專題講座,本次講座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筆者作為現場聽課的一名普通律師學員,深受啟發,現將江平教授講座的部分內容進行梳理發布,與全國律師同行和法律人一起分享。
這次講座,江平教授緊緊圍繞他提出的「律師興則法治興,律師興則國家興」深入詮釋了律師的職業優勢和作用,勉勵廣大律師積極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做出應有的貢獻。
以下是江教授授課的部分觀點集錦:
一、律師興則法治興,律師興則國家興。
二、律師作為一個職業來說,他的優勢在哪裡?只有弄清楚了職業的優勢,才有權利說「律師興則法治興,律師興則國家興」。如果我說國家興則律師興,那絕對沒有問題,也沒有爭議。那麼為什麼我說律師興就國家興呢,這說明律師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作用,這是別的職業不能夠代替的。
三、律師作為一個職業來說,他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律師是一個更具有權利意識的職業群體;二是律師是一個更具有社會意識的職業群體;三是律師是一個更具有法律意識的職業群體。
四、從職業的情況來看,律師和維權緊密聯系,而且律師的維權和其他職業不一樣,其他一些職業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律師的天職卻是維護他人的利益。律師都是維權的,律師始終應將維權放在第一位。
五、律師本身自己的利益也需要維護,但是律師的職業並不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他的職業使命是維護當事人的利益。
六、警察和律師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不可缺少的兩股力量。維穩是公安的作用,維權是律師的作用。
七、律師的辦案思維和法官、檢察官、公安部門的同志的辦案思維是不同的,律師的思維基本上是無罪思維,在法庭上更多的表現為對控方的對立,根本原因是思維的不同。
八、律師這種權利的觀念是進步的觀念,是一個值得提倡的觀念,律師這種以權利為中心的思考,是為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來考慮,這應該是一種進步的思維。當然這樣的思維也有一些片面,沒有用全局的思維來衡量。
九、律師職業自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律師是靠自力,靠服務,靠信譽贏得市場的尊敬和尊重。
十、律師本身服務的市場就是社會市場的一部分,市場的規律的適用於律師的規律,市場競爭的規律也適用於律師的規律,律師本身就是市場的一份子。
十一、律師本身更貼近民眾,更了解民眾的心聲。律師是民眾權利的維護者,是民眾利益的代言人。
十二、「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都是學法律出身,我們的任務跟國家的治國之道完全一致。
十三、作為法律人要維護法律的精神。
十四、如何處理好治國之道和謀生之道,這個恐怕只有學習法律的人會遇到這個問題,學其他專業的恐怕沒有這個方面的問題。怎麼處理好治國和謀生的矛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法律的理念,法律的理念要牢牢在心中,這個天平的概念,公正、公平、正義要牢記。(江老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語重心長呀,他還用宋世傑幫打官司的案例指引法律人如何處理治國和謀生之道)。
十五、法律人的弱點是什麼?江老借用馬英九父親的一句話:"守經有餘,權變不足"。
十六、對於法律人來說,應該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看作最高理想。
十七、過去造成冤假錯案的原因有四個:一是先入為主,二是證據不足,三是無人辯護,四是缺乏監督。
十八、作為律師應該准確把握公權和私權的界限在哪裡,超出哪個界限就是濫用。
十九、可以把從律師中選拔法官、檢察官作為一項長期的目標。
二十、司法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真正實現司法獨立,法院法官裁判獨立。

⑨ 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術研究

自建校以來,中國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身影。
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中國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託完成了《合夥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在法律思想與法治理念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港、澳、台地區司法制度研究 ,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學人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
國家法治建設放眼於世界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需要建立有比較眼光和能力的科學研究平台,中國政法大學率先開展德國法、美國法、歐盟法、日本法、韓國法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中國國別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的先河,不僅培養了在一批相關領域和相關國家享有盛譽的學者,而且推出了對國家進行跨國法治借鑒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在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領域在全國同樣具有重大影響。 截至2015年1月,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 ,與最高人民法院、 國土資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報社等部門共建的研究中心數十個,各類在編校級科研機構10個、法學類科研機構數十個。2013年,學校主導成立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一批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建設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
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學術論壇
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 、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中國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頂尖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聖經。在這里,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里,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
博聞論壇於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頂尖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於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⑩ 以即要做批判者,又要做建設者寫800字作文

一項活動,四種行為。我們需要如馬雲般的領跑者,也同樣需
要雖不討好卻也至關重要的批判者。而我更希望,我們人人都能保
持冷靜的頭腦,做一個理性的批判者。
因為質疑批評,是使活動朝著正確方向進行的重要保證。我們
對一項活動的質疑和批評能夠引起引領者和追隨者的關注,從而進
行改進,甚至喚醒麻木的心靈,從而改變錯誤的觀念,找尋新的方
向。尼採在黑暗的中世紀高呼「上帝已死」和「重估一切價值」,
喚醒人們對人天性的渴望,從而沉重打擊了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
扭轉世界精神的發展方向。魯迅執筆為劍,直刺國民麻木的心臟。
他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將熱血灑在中國大地上。雖然因個人力量
有限而無法拯救中國,但他仍激起了無數愛國志士投身革命,改變
中國向殖民地發展的軌跡。時至今日,道德滑坡造成了各種食品安
全事件,而一項由無良商家帶頭的不擇手段追逐利益的活動更是引
爆中國。此時,目光堅定且銳利的江平挺身而出,大聲批判不法商
家,高聲呼籲「法治天下」。從古至今,是這樣的冷靜批判者們一
次又一次地將世界拉回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質疑批評,是使活動的本質更好體現的重要「顯影劑」。無論
是從方舟子的論戰還是從網友對「微信紅包」大討論的事情都可以
體現出正是各種各樣的質疑批評才使得一切活動的主題更加突出,
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也使得一些趁機從中獲利的不法之徒原形畢露
。國家決策,需要民眾廣泛參與,提供改善的建議,從而完善智力
支持系統。政府機關發起的活動也有各方各界的人進行監督。質疑
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從質疑聲中找回活動的本質,並確立明
確的目標。
然而,質疑與批評有時過於雜亂,因此反而會引發社會不必要
的驚慌和懷疑。對此,我認為,在提出質疑前一定要先對事件進行
了解,深入分析,最終得到正確的定論,才能做到冷靜的批判。柴
靜主講的《蒼穹之下》和之前的「冰桶挑戰」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由於社會各方的猜疑和批評,雖然使得事件更像真相邁進了一步
,卻也使得活動偏移了本該有的方向,造成社會的不安。

熱點內容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