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的背景

立法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6-19 08:54:08

㈠ 行政強制的立法背景

歷經10年行政強制襲法草案再次被「激活」,從1999年3月開始起草,到今年8月24日第三次提請審議,行政強製法草案歷經10年,跨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政強製法》是繼《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出台之後,又一部旨在約束行政權力的法律。上述三部法律被譽為我國行政立法的「三部曲」。1996年和2003年,中國分別出台了旨在遏制「亂處罰」的《行政處罰法》和終結「濫審批」的《行政許可法》。有關專家指出,《行政強製法》是行政法領域中的支架性法律,它的制定標志著中國向建成完備的行政法體系邁出重要一步,將對推進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履職,保護公民權益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法律案如果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該法律案將終止審議。因此有不少媒體認為,此次三審更多是為了激活這部法律案。對此說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張世誠說,確實到了兩年的大限了,再不審議就廢案了。但他同時強調,這部法經過各個方面多年的深入研究,應當說審議通過這部法具備一定條件了。

㈡ 北京政府進行經濟立法的背景是什麼

我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立法的背景和進程
眾所周知,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常規」的「自然」生成和發育道路,後者一般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自由競爭到壟斷再到國家干預的發展階段,而我國是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條件下,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的。
不僅如此,與有著相似社會制度與經濟體制背景的原蘇聯、東歐國家的市場化改革道路也不相同,後者採取了「大爆炸式」或「休克式」的療法,而中國則採取了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和特殊的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決定了我國經濟立法的特殊進程,也決定了經濟改革和經濟立法有別於「市場失靈——國家干預」的模式的一般特徵。
正如經濟學家研究所指出的那樣,我國傳統的經濟體制是在當時落後的經濟狀況下,為實現國家工業化並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基礎上,通過排斥市場機制,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實施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和剝奪微觀經營單位的自主權而逐步建立起來的。改革前和改革後經濟中出現的問題都源於這種三位一體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體制。
經濟立法的背景,無疑是市場經濟,或者說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近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完善市場經濟立法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我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門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1.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主導法律部門,它是我國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原則等方面法律規范的總和。
2.民法商法。民法商法是規范社會民事和商事活動的基礎性法律。我國採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
3.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4.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大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等方面的法律。
5.社會法。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6.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㈢ 怎樣給''立法背景「下定義立法背景對立法的影響是怎樣的非常希望並感謝給予回答的朋友。

立法背景是對立法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立法背景對立法的影響是:
1立法背景能起突出表達立法的功能的基礎價值作用。
2立法背景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有很大的局限性。立法要克服這種限制性,綜合考慮相關因素的關系,選擇最優組合,才能充分發揮發揮立法的功能.
3背景是為人們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在很大層面上帶子有極大的主觀性。它會隨著人們的不同需要而發生改變。立法要避免背景主觀的因素的負面影響,,以客觀的態度予以處理.

㈣ 民事通則的立法背景

是制定一部系統、完備的民法典,但後來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轉而頒布了既不屬於民法典,也不同於民法典總則的《民法通則》。這種轉變一方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權宜之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立法者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法。與其急於求成,倉促、草率出台民法典,不如先通過《民法通則》對民事活動中一些需要共同遵循的准則作出規定,待時機成熟時再行編纂民法典。
1922年頒布的《蘇俄民法典》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由於該法基本上屬於應急之作,更多地是起宣示作用,在民事活動中的實際功能比較有限。無怪乎根據列寧本人的提議,「司法人民委員會」在該法通過後不久便作出決議,要求在1925年1月1日之前,准備好新的民法典。相比較而言,我國對待制定民法典採取了較為審慎的態度,這就使得我們少走了一些彎路。

㈤ 西漢初年立法與美國新政時立法的相同背景

沒有任何可比性,
兩者之間相隔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
根本不在同一個時間段之內。
西漢王朝立法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專制統治,
而美國新政時期立法是為了緩解經濟危機,
所以兩者立法,相互之間根本不存在可比性。

㈥ 結合實例,論述物權法立法的背景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

一、 物權法起草制定的立法背景

我國准備出台的《民法典》的內容可能包括五大部分:主體編、合同編、物權編、債權編和責任編。物權編是其中的核心基礎性組成部分。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門成立了以粱慧星、王利明為首的兩個課題小組,從事《物權法》的起草工作。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物權法》。這標志著中國民法典向誕生邁出關鍵一步。

1、物權法制定實施的現實背景

①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部法律的起草立法及實施,必然有其內在的多重原因,物權法的制定實施首要地便是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十分關注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人們對自身創造的社會財富有了合法規范的必要。人們對物的權利即物權是特定社會人與人之間對物的佔有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法律確認的主體對物依法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支配權利。法律是現實社會的調整器,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確認人們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財產的歸屬等現實問題,物權法便是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它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等。

②法律完善的需要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完善是逐步推進發展的。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制定頒布的民法通則為基礎起點,20世紀90年代末制定實施的統一合同法,其他有關婚姻家庭繼承的法律制度,知識產權法制度、相關侵權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釋等的相續制定實施,使得物權法律的制定實施顯得尤為迫切,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說是應時而生,應需而來。

③現實法律問題操作的需要

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財產法律關系越來越繁多與復雜,很多涉及到物的所有與佔有等法律關系,迫切需要一部規范完備的物權法律制度。現實存在的諸多涉及到物權法律糾紛急需一部有力的物權法保護合法者的權益,物權法的制定實施解決了諸多現實的法律應用問題。

2、物權法起草制定的學術背景

作為物權法起草的前期准備工作,全國人大法工委分別委託社科院的梁彗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撰寫物權法專家建議稿,全國人大法工委在此基礎上經過增刪修改,於2001年5月形成了提交專家討論的物權法草案;之後,又參酌專家意見,於同年年底完成並於2002年1月發表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

物權法打破了我國立法的記錄,是立法史上審議次數最多的一部法律,是12部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的法律之一,在公開徵求意見過程中,在全國引發了廣泛的爭論,涉及到有關政治問題。有專家認為,物權法草案沒有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原則,違反了憲法。起草小組粱慧星和王利明等民法學專家表達了不同的辯解看法:第一、對合法財產一體承認、平等保護是物權法准則。其二、物權法是民事法律,不是憲法。沒有必要寫明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由是憲法已規定,物權法沒有必要重復;如果重復該規定,易引起誤解。第三、貧富分化是社會現實問題,不是物權法問題。此種辯解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瀝清了人民群眾心中得困惑。物權法的立法進程繼續前行。

正在物權法即將審議通過之際,重慶市九龍坡區「史上最牛的釘子戶」適時出現,所表現的房屋拆遷與「釘子戶」問題在全國引起極大關注。各方法律專家紛紛就此發表各種見解,一場關於物權法與房屋拆遷「釘子戶」的學術爭鳴就此撲天蓋地展開。物權法中「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的法律原則規定,與生活中的現實激烈地碰撞,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一次物權法教育的洗禮。憲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原則和物權法「私人 的物權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㈦ 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背景、法律原則、適用范圍和作用!

一、立法背景 此舉對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規范經營者的行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法律原則 1、國家對消費者特別保護的原則 從法律地位上看,消費者和經營者都屬於平等的民事活動主體。可以實際的生活中,在商品交易以及服務的過程中,消費者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消費者是分散的個體,而經營者多數是有組織的經濟實體,有些甚至是經濟實力非常雄厚的企業,而消費者經濟能力相對較弱又缺乏專業的辨別商品或服務的技術知識。再者,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主要是以滿足其個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為目的,而經營者關心的是能否給其帶來經濟效益,兩者之間利益需求的差異,必然要求給消費者以特別保護。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專章規定了消費者的權利,同時,站在消費者權益的立場上,對經營者設定了明確的義務,也規定了國家機關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職責,同時,在消費爭議的解決、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的救濟問題上,規定了一系列有利於消費者的程序和措施,對消費給予了特別保護。 2、國家保護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世界社會共同的責任。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3、充分、及時、有效保護原則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1)每個消費者的權益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作規定的,受其它法律保護。 (2)每個消費者都享有全面的消費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的九大權利,基本上概括了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應當享有的權利。 (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要求經營者對消費者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的責任,退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的責任,而且還要求經營者承擔人身、財產損害賠償責任,承擔因欺詐行為造成損害的加倍賠償責任。 (4)行政職能機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司機關等。發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應及時立案查處。 4、平等自願、誠實信用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在「消費者的權利」中又明確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尊重權等,在「經營者的義務」中也明確了經營者京戲當誠實信用的一些具體義務,在「法律責任」的規定中,更規定了經營者違反此原則的處罰措施。 5、經營者應當承擔質量責任的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因質量缺陷而遭受損害,可向有直接合同關系或沒有直接合同關系的生產商、銷售商(含批發商與零售商)提出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三、適用范圍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3條和第54條規定了該法的適用范圍。第2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規定的受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這說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於消費者的生活消費。第3條規定: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當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規定的,應當遵守其它法律法規。這說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於經營者的經營行為。第54條規定: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法執行。這是一個特殊的使用范圍,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特殊情況下也適用於生產消費,但是只限於農民,而且只限於農民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消費。 另,目前社會呼籲應該對消費者的范圍重新定義,把購房者、買車者、患者、受教育者(義務教育以外)等明確納入法律規定的消費者中,讓其真正享受到《消法》保護。 四、作用(如樓上所述)

熱點內容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