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法治
㈠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
蘇共二十大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批判個人迷信和斯大林,這也是蘇聯自斯大林時代之後的頭等大事,震驚了世界,也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後果。
在蘇共二十大的正式議程中,批判個人迷信和斯大林並不顯著。赫魯曉夫在宣布大會開幕後還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蘇共十九大後失去了傑出的領袖斯大林」,他甚至還提議代表們為斯大林默哀。其在大會的總結報告中,也只是籠統的批判了個人迷信而沒有直指斯大林。他說,蘇共「堅決反對和馬克思主義不兼容的個人迷信,因為個人迷信把這個或那個活動家變成創造奇跡的英雄,而縮小了黨和群眾的作用,降低了他們的創造積極性。個人迷信流行的結果就是降低了黨的集體領導作用,優勢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然而在1956年2月25日,即蘇共二十大的最後一天凌晨,赫魯曉夫卻突然拋出了一份長達4小時的題為《關於個人迷信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在被緊急召集到會議大廳的代表們的驚愕中,全盤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蘇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負面情況。
《關於個人迷信及其後果》有點像是是赫魯曉夫的「即興之作」,未經蘇共中央討論,所以有點雜亂無章。與其說是一份正規的政治文件,還不如說是一份嚴厲的控訴。但歸結起來,赫魯曉夫主要在報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錯誤:
1、個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傳略》和《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大肆頌揚個人功績,利用頒發「斯大林獎」,樹立「斯大林紀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業和城市來助長個人迷信。赫魯曉夫還提到了列寧於1922年12月給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評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議調動他的總書記職務。他同時還公布了列寧1923年3月5日給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為自己的粗暴行徑向克魯普斯卡婭(列寧的妻子1869-1939)賠禮道歉,否則就和他斷絕關系。
2、破壞法治,發動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實際上首先從鎮壓黨內反對派開始,利用「人民公敵」的罪名,將思想斗爭轉變成對反對派肉體上的消滅。赫魯曉夫列舉諸多材料,證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動階級斗爭並批准違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責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還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後黑手就是斯大林,甚至說斯大林晚年「有一個消滅政治局內老同志的計劃」。
3、在衛國戰爭中的錯誤。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諸多德軍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再加上「大清洗」殘害了很多優秀的蘇軍將領,以至於在戰爭初期遭受慘敗。在初期失利之後,斯大林又完全喪失了信心,認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儀制定作戰計劃」,造成哈爾科夫戰役折損幾十萬士兵。
4、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在衛國戰爭初期,斯大林強行將車臣-印古什、卡爾梅克等幾個民族集體遷徙到遠方,同時取消了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國,這種野蠻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對立。
5、在和南斯拉夫關繫上的錯誤。戰後蘇南兩國發生了嚴重的糾紛並且關系完全破裂,赫魯曉夫指責斯大林在這方面扮演了「可恥的角色」,甚至聲稱「只要我動一動小指頭,鐵托就會完蛋。」
6、在經濟政策方面的錯誤。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農村情況,幾十年不訪問農村。「只是從電影上看農村和農業」,他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了蘇聯的農業落後。
7、實行個人獨裁。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沒有按照黨章規定按時召開黨代表大會,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間相隔了15年。黨的中央全會和政治局會議也很少開,斯大林晚年不僅不開中央全會,連政治局會議也只是偶爾去幾次。 在蘇共二十大的總結報告上,赫魯曉夫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和」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
1、報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當時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現在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將越來越多樣化」。在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完全可以通過「取得議會中穩定的多數,並且將議會從資產階級民主的工具轉變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從而「是現社會根本改造的條件」,不用武裝起義就奪取政權,這就是「和平過渡」。
2、報告指出,列寧關於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的觀點「在那個時期是正確的」,而現在的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具備了防止侵略的物質基礎,因此「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勢下,「只有兩條路:要麼和平共處,要麼發動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爭。第三條路是不存在的。」這就是「和平共處」。
3、報告同時「向資本主義國家領導人建議:『讓我們用實踐來證明哪一種制度更好吧,讓我們進行不打仗的競賽吧。……我們建議的是未提及所有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進行的和平競賽。』」這就是「和平競賽」。
受到蘇共二十大的影響,1956年當年就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死傷上千人。
㈡ 初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初三政治知識點歸納
(一)「標志」
1、 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
2、 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國旗
3、 主權國家的標志和國家威嚴的象徵:國徽
4、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工具
5、 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石制工具
6、 原始社會後期社會生產發展的新水平的標志:包括金屬工具在內的金屬製品和手工業的出現
7、 私有制在社會上確立的標志:土地成為私有財產
8、 奴隸社會形成的標志,也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的標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
9、 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金屬工具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10、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文字的出現
11、 封建社會形成的標志:封建國家的建立
12、 封建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標志:冶鐵技術的發展
13、 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4、 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建立
15、 工業革命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16、 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
17、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18、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的發明和應用
19、 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0、 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開端的標志:五四運動
21、 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的標志: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建立
22、 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
(二)「基礎」
1、 實現權利的基礎:義務
2、 國家機構產生的基礎:人民選舉
3、 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家庭保護
4、 國家和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家領土
5、 人類社會的基礎:生產勞動
6、 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
7、 產生國家的基礎:階級對立
8、 腦力勞動者任何成就歸根到底建立的基礎:廣大體力勞動者的勞動
9、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
10、 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
11、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基礎:小手工業者的分化
12、 資本主義社會大生產的基礎:機器大工業
13、 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14、 資本主義民主的基礎:資本主義私有制
15、 資產階級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基礎:資本主義私有制
16、 中國社會主義建立的基礎:經濟極端落後
17、 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
18、 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經濟建設
19、 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政治基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0、 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商品生產和流通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的:市場
21、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
22、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人民當家作主
23、 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教育和科學
24、 實現現代化,基礎在:教育
25、 「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核心和基礎: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三)「根本」「基本」
1、 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
2、 法律的基本特徵: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3、 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4、 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5、 我國的根本任務: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 履行義務的基本要求和集中體現:守法
7、 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是違反刑法的行為;犯罪是依照法律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8、 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則:(1)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3)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4)教育和保護相結合
9、 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勞動、受教育
10、 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具有強制性的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免費的教育
11、 人民參加國家管理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2、 生產力的基本因素:生產資料、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者)
13、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1)要有大量失去生產資料,又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2)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財富
14、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 盾
15、 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生產過剩
16、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千方百計追逐剩餘價值
17、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18、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19、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0、 我國的最基本國情: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1、 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對外開放……
22、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3、 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2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用鄧小平理論教育人民,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6、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27、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四)「目標」
1、 依法治國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共同的目標: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和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3、 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規劃的具體目標:2000年全國大陸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控制在14億以內;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10‰以下,基本完成人口再生產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化轉變
4、 我國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5、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 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標:實現最高理想
7、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五)「本質」「實質」
1、 犯罪最本質的特徵: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2、 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從事生產勞動
3、 國家的本質:在階級社會,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4、 奴隸制國家的本質:奴隸主階級統治奴隸階級的工具
5、 封建制國家的本質:地主階級統治農民階級的工具
6、 資本主義法律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維護資產階級經濟利益和政治統治的工具
7、 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統治的工具
8、 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
9、 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0、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生產資料公有制
(六)「目的」
1、 人民法院適用刑罰的目的:預防犯罪和減少犯罪
2、 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商品生產的目的:交換
3、 資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4、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千方百計追逐剩餘價值
5、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 改革的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7、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生產目的:滿足全體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七)「制度」
1、 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2、 實現資本主義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議會制度、選舉制度、政治制度
3、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5、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6、 我國的政黨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八)「矛盾」
1、 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
2、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3、 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4、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5、 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社會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6、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7、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階級關繫上表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和斗爭
(九)「核心」
1、 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憲治國
2、 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3、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部分:思想道德建設
4、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核心:為人民服務
(十)「保障」
1、 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國
2、 社會主義道德實現的保障:社會主義法律
3、 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憲法和法律
4、 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十一)「特徵」、「特點」
1、 法律的基本特徵: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 法律最主要的特徵: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3、 我國公民權利和自由的特點:平等、廣泛、真實
4、 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是違反刑法的行為;犯罪是依照法律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5、 犯罪最本質的特徵: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6、 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強制性、普及性、免費
7、 生產勞動的主要特徵:製造工具
8、 採集和漁獵的生產方法的特徵:搜集天然食物
9、 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結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平均分配消費品
10、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並完全佔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完全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創造的產品全部歸奴隸主佔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11、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特點:地主階級佔有絕大部分土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卻沒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土地
12、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地主階級佔有絕大部分土地;地主階級不完全佔有農民,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高利貸等方式,佔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13、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工人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工人不得不受雇於資本家,為資本家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受資本家剝削;資本家佔有大量剩餘價值,工人僅得到維持生活的工資
14、資本主義民主的重要特點:狹隘性和虛偽性
15、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主要特徵:壟斷占統治地位
16、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生產過剩
17、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
18、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徵:生產資料公有制
(十二)「關系」
1、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1)共同點:都是人們的行為規范,都約束人們的行為
(2)不同點:a、表現形式不同。道德通常存在於人們的認識和社會輿論中,道德規范大多是不成文的。法律對人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明確、嚴格和具體的,它通常表現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法令、條例等規范性文件
b、實現方式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們的覺悟,來保證對它的遵守。法律也依靠公民自覺維護和遵守, 但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始終是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c、調整對象和范圍不同。道德所運用的范圍幾乎涉及到人們在社會生活、社會活動中的一切行為,違反道德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動機也會受到輿論的批評。法律則只調整人們的行為,沒有行為表現的思想活動就不屬於法律調整的范圍。
2.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法律的關系
(1)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有著共同的目標――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向前發展。因此,它們有著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的關系。
(2) 社會主義法律,將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加以確認,並規定為人們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保障了道德的實現。
(3) 社會主義法律對道德建設起促進作用。因為法律的強制力一方面表現在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和制裁,可以使人們明確而具體地認識到國家保護什麼,反對什麼;另一方面又表現在對先進行為、對保護人民利益和國家財產做出貢獻的公民進行表彰和獎勵。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榜樣來引導人們行為,弘揚正氣,壓制邪惡,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4) 社會主義道德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人們的道德水準提高了,不但自己會自覺地遒紀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態度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勇於同一切違法現象作斗爭,使一切違法行為在社會輿論中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並得到及時的揭露和有力的抵制。
3、 憲法和普通法律的關系:
(1) 內容不同。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普通法律只規定國家生活某一方面的問題;
(2) 法律效力不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立法的最高原則,普通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否則被視為無效;
(3) 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
4、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
(1) 首先,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人民既是國家的主人,又是國家的建設者,因此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同時承擔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重要職責。
(2) 其次,權利和義務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權利是履行義務的前提,只有保證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和自由,才能調動公民履行義務的積極性;義務是實現權利的基礎,公民只有自覺履行義務,為社會、國家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維護社會穩定,搞好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才能為充分享受權利和自由,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5、一般違法和犯罪的關系:
(1) 一般違法和犯罪是有區別的。犯罪是違法程度達到觸犯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嚴重違法行為。一般違法是違反其他法規,應當受到行政處罰或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
(2) 但違法和犯罪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違法和犯罪只有違法程度的區別,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犯罪往往都是從違法開始的。
6、犯罪和刑罰的關系:
刑罰與犯罪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
7、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平等、團結、互助
8、 生產關系三方面內容之間的關系:
這三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
9、 奴隸主和奴隸的關系:赤裸裸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佔有關系)
10、 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明顯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依附關系)
11、 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隱蔽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僱傭關系)
12、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所必然經歷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階段,兩者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在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後,就必然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13、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互相促進的,兩者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14、 社會主義低級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關系:
(1) 共同點: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本質特徵,都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發展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全體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 不同點:a、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比較發達,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產品極大豐富;b、社會主義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共產主義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c、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階級和階級差別,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和階級差別將最終消亡;d、共產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比,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將有極大的提高
15、 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關系: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實現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備和必經階段。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則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奮斗。共同理想的實現,正是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創造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實現最高理想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必然趨勢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現階段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16、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保證
17、 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關系:
基本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
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
18、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特點,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
(2)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時候,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㈢ 三教九流打一動物
有的說是鼠
三教九流,舊時泛指社會上各階層、各行業的人。
民間傳統說法:
「三教」指儒、釋、道。
在封建社會,人們把「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種。
「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員外六流客,七燒八當九莊田。其中「客」指商客(商人),「燒」是燒鍋(作酒的),「當」是開當鋪的。
「中九流」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鑒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其中「風鑒」就是看風水的陰陽先生,「批」是批八字的即算命的。
「下九流」是:一修腳,二剃頭,三從四班五抹油,六把七娼八戲九吹手。其中「班」是班頭衙役,「抹油」指開飯館的,「把」是江湖賣藝的人!
封建社會把職業分成高低貴賤。我們現在認為只要合理合法任何職業都不分貴賤!
事實上,古代「三教九流」之本意,是指三種宗教和九種學術流派。
「三教」,據記載起於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和上書令闞澤談話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儒家:是古代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以孔子學說,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自漢朝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適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老子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
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法家: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墨家: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上述為『三教九流』的原義。因許多人不明其意……,隨時代更迭、引伸為三、九之貶意。
㈣ 三和(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三和: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世界和平關繫到社會和諧,社會和諧關繫到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和睦制約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卻又關乎到整個世界的和平。古訓道:「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既是一種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標,更是一種清曠豁達的生活境界。恩愛和睦、幸福美滿的家庭,是人生旅途的溫馨驛站,是事業興旺的堅強後盾和力量源泉。家庭和諧的根本在於夫妻恩愛的感情。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相敬相親,同舟共濟、皓首偕老,「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婚姻家庭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理想。當前,我國正處於偉大的社會變革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這為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創造了良好環境。所謂和諧社會,就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按照這樣的標准來衡量,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應當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的協調、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的社會。具體說,就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才是和諧社會。世界和平就是社會和平與發展。總的來說,和平與發展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