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
⑴ 喜歡讀道德經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道德經是祖師老子留下的五千言,他作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寫給尹喜,尹喜是什麼人專?他是一個屬有德行的道者,他能看到紫氣東來,說明有一定道行。要看懂道德經至少要像尹喜這樣對道的追求。所以在現代喜歡道德經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道士,也就是抱道之士。這種人惟道是從,從道為士。
(2)宮觀里的道士,以道士為職業,不得不會道德經,還要跟人說喜歡道德經。
(3)居士,雖然對道德經是真心喜歡的,但沒有人指引,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
(4)學士,以研究文化傳統為目的的學者。
(5)不士,跟風者,也稱裝逼者,道理一套一套的。其實啥也不懂。
以上是個人認為的幾種喜歡道德經的人士,純屬個人見意,請不要對號入座。
⑵ 為什麼普通人不要讀道德經
普通人不要讀道德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1、普通人的閱歷不夠,讀不懂《道德經》。讀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幫助一個人從書中獲得成長,但是只有書籍對一個人來說合適的時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
舉個例子,吃肉類可以幫助孩子長得更快,但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卻不適合吃這些東西,因為這些食物對嬰兒不適用。到最後不僅達不到長身體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
2、普通人所處的年齡段不適合。《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以一種「不佔有」的心態去生活。用《道德經》中的話來講就是: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無為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特殊的品質,而是一個人在經歷過世事滄桑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沒有經歷過年輕時的沖動、憤怒和挫敗,是無法達到《道德經》中無為的境界的。
(2)讀道德經擴展閱讀:
1、《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2、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4、《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道德經
⑶ 為什麼全世界都開始讀《道德經》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哲學啟蒙社:內老子55.1萬 5'9"
一分鍾讀容懂道德經19.1萬 44"
筆走龍蛇:非常道!書法也有「眾妙之門」11.6萬 3'44"
道德經 [dào dé jīng]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2][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3]。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⑷ 讀道德經的感悟。高分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於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於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後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註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恆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裡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裡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麼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徵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徵在大類別裡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裡面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2009年9月3日於廣州白雲山
國學大師誤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對「絕聖棄智」和「不上賢」,普遍的解釋都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還有 「智者」試圖為老子「平反」,而將簡本「絕聖棄智」篡改成「「絕智棄辯」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認為,老子所言「不上賢」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
如何理解 「不上賢,使民不爭」?
草樹先生
何謂「不上賢,使民不爭」?老子為什麼提出「不上賢」的主張?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並不代表社會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實上,人人都是天才,個個都是聖賢。這是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創造,都有自己潛在的,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特長,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種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樣,在保持社會自然生態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價值。
然而,一旦這個社會將個別人的才能、特長,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做法時,就必將導致個人自性的自然需要與內心慾望不一致,以及實際能力與預期能力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必然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產生,而這又必然導致生社會生態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爭就必然會導致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虛榮、欺世盜名等現象的出現。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與人之間互不將對方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標准時,自身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內心的沖突也才會降至最低。這樣,人類的矛盾與紛爭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諧、安定,富足的社會就會實現。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 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這樣就能夠消除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最終避免了社會的矛盾與紛爭。
-----草樹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謂「執大象」「天下往」往哪裡?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對於「執大象」,一般的解釋都是把握規律或法則,我以為此解釋不夠准確。
---------因為,掌握了規律、法則只代表掌握了理論,理論只有在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才會產生價值。
---------譬如,按照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下一階段(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將會產生怎樣不可逆轉的變化,政府如能及時的順應這種變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國民的擁戴,政權也就可以穩固。
---------然而,理論與實際如何才能結合,准確的預測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呢?這就需要對象和數的准確把握了。
---------所謂的「象」也就是現象,而「數」則是對現象的數據化測量、歸納、分析的結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奧秘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五個字:理、象、數、通、變。這其中理、象、數是解開宇宙萬物奧妙的方法,而「通」和「變」則是宇宙的特點。
---------所以,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規律、法則,再通過「數」——對過去和現在的大現象的數據化分析,就能夠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作好准備,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願望,並得到大多數人們的擁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掌握社會發展之「道」——理、象、數、通、變的人大都是專家學者,而不是統治者。但「天下往」,歸順的肯定是統治者,而不是專家學者。
---------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開明的統治者只是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來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執」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規律和法則,而是指大自然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因此,對於「執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那麼制定出來的國家發展和管理政策、方針就能夠順應社會、民心的發展變化需要,也因而能夠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草樹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為德?《道德經》老子如何定義德?
【草樹先生試解】
道、德、仁、義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義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在自然界,道創造萬物潛在本體內涵,德使萬物潛在本體演化為物理世界具體存在的各種事物。
《莊子》:「物得於生,謂之德」。
「有,名萬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並規劃人事目標、方向者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為國家發展做戰略規劃的。
而「大德」則是掌握、組織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使社會發展按照自然規律、民意進行的最高領導人,也包括幫助他人實現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以古今觀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連帝王也對有大學問的人恭敬有加。而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則擁有或掌管著最多的資源,因此稱為「貴」。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貴,貴者未必德。
【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⑸ 怎樣讀《道德經》
如何讀懂老子的《道德經》
欲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必須要先了解老子所處的時代(春秋)的社會情況,從中才能找到老子的思想來源的現實基礎。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繁榮強大的西周和戰亂不息的東周都對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遷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上都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西周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後的中國社會有很大影響。西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范,則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了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
但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因時應地的產物。因此無論它制定時多麼嚴密和規范,隨著時空的易變,如果一成不變,或沒有因時應地進行及時調整,都會從當初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積極作用轉化為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和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真是一語道破人國家興亡天機,一語道盡人間千古愁怨。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頻繁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史稱春秋。「禮崩樂壞」(出自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是對東周時期社會制度逐漸被廢棄的一種形象描述。而「春秋無大義」則是對東周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文思想混亂的形象描述。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上以井田為特徵的公有制土地所有制逐步解體,出現了土地私有化的趨勢。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不再對土地進行分封,並逐步建立起相應私有制土地制度及相應的賦稅制度,如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租等等。
2、政治上強大的諸侯開始建立直屬於君王的郡縣制,行政權力不斷下移,變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些都反映了西周建立的封建制正式向解體。
3、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周天子無力節制分封的諸侯,各諸侯間征戰不已,據史書記載,春秋近三百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4、作為封建制度基礎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長子繼承製度多不能施行,一些諸侯和有權勢的卿大夫在征戰中勢力壯大,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5、春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自由職業者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早先源於來自當時社會的不同職能部門,先天掌握著當時社會的文化知識和典章制度,通曉天文、歷算、地理、宗法禮儀、哲學、軍事等各方面知識。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們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中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⑹ 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版本,是權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
⑺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7)讀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⑻ 道德經怎樣讀
道德經要是「讀」的話很簡單,反復誦讀、根據名家的解釋來看,讀一句看一下解釋;但是道德經的內容不是僅僅靠讀和看別人的解釋就能理解的,經書中好多篇幅都是天、地、人、萬物的認識及其相關規律等等,很多東西都是虛無看不到的,也可以說是用普通方法了解不到的,同時還要通過修道、練功等等來實際印證,由讀經轉化到實踐經文內容,這才是最好的「讀
⑼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修身養性,頓悟人生與自然。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⑽ 讀道德經有感50字
讀了道德經以後,感觸非常深,中華的大地上 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么深奧的智慧。道內德經容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它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一部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