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化管理

法治化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6-19 18:12:09

⑴ 實現治安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摘要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必須走法治化之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法,構建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律部門;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執法,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同時,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與黨的領導、黨的政策的關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引言、正文、結語。正文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執政黨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對執政能力的要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以及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層次矛盾的角度論述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第二、三部分分析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法現狀,對構建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律部門作了闡述。第四部分針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執法現狀,提出了具體措施和對策。第五部分強調了黨的領導、黨的政策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論述了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充分發揮「德治」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作用。

⑵ 探討實物地質資料的法制化管理

鄭力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檔案處,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法律為手段,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的法制化管理。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法制化管理

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運用法制化、規范化手段對實物地質資料實行科學管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統一的規范

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不順,因此導致管理上的混亂,甚至使部分匯交人擔心自身利益受損而拒交資料。一些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章制度也是五花八門,各行其是。

2.匯交行政執法監督不力

從目前地質資料匯交監管體系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監督體制不盡合理,監督部門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力量薄弱,地位偏低,權力不足,權威性差,心有餘而力不足,造成許多空檔;監督制度不夠健全,一些地區、部門的監督工作尚未做到經常化、制度化、具體化,未普遍建立並認真實行監督責任制,監督權責關系未理順;監督不力,懲處不嚴;執法監督手段單一,效果差。

3.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匯交責任淡薄

許多匯交人對匯交地質資料的有關規定不了解,法制觀念淡薄。大多重視前期的勘探開發,忽視地質資料的保管、利用和匯交。致使相當多的實物地質資料散落在企業、基層單位,甚至個人手中。雖然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極為豐富,使用價值非常高,但資料的保存狀況不符合規定的要求,致使大量珍貴的地質資料損毀流失,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4.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低

近年來,社會上對實物地質資料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統計表明,這段時間館藏的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反而降到歷史最低點。據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1)館藏資料得不到及時補充更新

館藏地質資料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需不斷進行補充與更新,既有輸入(收集)又有輸出(剔除)。館藏結構既相對穩定,又是可變的,呈動態的平衡。大部分實物地質資料屬內部資料,只供一定級別的單位或承擔國家地質工作項目者使用。由於大量實物地質資料未匯交,均處於相互封鎖狀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得不到及時更新,長期下來,致使館藏結構不合理。

(2)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手段落後,管理服務水平低

大多數館藏機構保管設施落後,地質資料出現破損、老化等問題卻得不到有效修復;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低;保管機構缺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資料的二次、多次綜合開發利用不到位,不能提供深層次、多方面的服務;缺乏資金,導致庫房設施簡陋,影響到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有的僅是簡單堆積存放,雜亂無序,無法利用。

(3)過多過嚴的保密限制

大量保密的實物地質資料一直封存在館藏機構,不對外開放,再加上各地勘單位的資料封鎖,造成地質工作低水平重復,影響了地礦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礦業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二、用法律作手段,強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

1.修改礦產資源法,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資料管理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協助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十四條規定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和各類礦產儲量的統計資料,實行統一的管理,按照國務院規定匯交或者填報。第二十七條規定礦產資源勘查的原始地質編錄和圖件,岩礦心、測試樣品和其他實物標本資料,各種勘查標志,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護和保存。第二十八條規定礦床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按照國務院規定實行有償使用。現在看來,該法行政執法主體已經發生改變,對如何規范地質資料管理的闡述也比較簡單,對該法的執法監督沒有明確說明,該法中雖然規定了法律義務,但對違反這些條款卻沒有規定相對應的法律責任,因此應對該法盡快修改,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2.貫徹執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施辦法

由國務院頒布施行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管理的專門性法規。該條例界定了地質資料的概念,並明確規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並就地質資料匯交范圍、期限以及匯交人的權利和義務、違反該條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都做出了具體規定。同年國土資源部第七次部務會議通過,自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為條例的貫徹實施做了進一步明確規定,如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制定專門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

要根本解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加快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立法。規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制、管理責任、保管和服務辦法。

1)通過出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法規,以法律手段構建全國性多領域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體系,以國土資源部為執法主體,省(市、自治區)、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物地質資料的形成單位構成網路框架,理順各級、各類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和義務,實現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法制化。

2)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不同領域、行業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細目,並規定匯交方法,以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的質量、數量、連續性和完整性。

3)以法律的手段保護實物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合法權益。公益性地質資料對社會公開,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促進社會利用。充分發揮現有實物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

4)通過法律建立執法監督體系,依法對匯交、保管、利用進行監督。法律、法規的建立是執法監督的根本。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制度,是確保執法監督到位的根本保證。執法監督屬於業務監督的范疇,是保障和促進依法行政的主要方式。完善的執法監督機制要遵循它們的內在規律。主要包括:監督權力配置、監督制度建設、監督活動開展和監督結果運用。在「監督權力配置」上,要著眼於統攬協調,增強監督的權威性。在「監督制度建設」上,要著眼於創新和完善,增強監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監督活動開展」上,要著眼於全過程監督,增強監督的有效性。在執法監督機制中,「監督活動開展」是關鍵,其難點是監督行為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由於監督機制不完善,現有的監督往往表現為事後監督。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建立執法跟蹤監督制度;二是堅持定期檢查制度;三是實行不定期抽查和執法專項整治。在「監督結果運用」上,要著眼於公平、公開與公正,增強監督的科學性。依照相關法律,建立健全執法監督體系是對實物地質資料有序管理的重要保證。

On Legaliz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management

Li Zheng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Archiv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main problems in the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and introces legalmeans tostrengthen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egalizedmanagement

⑶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⑷ 進一步推動國資專業化系統化法治化監管的必要性

摘要 一是持續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更好地促進和保障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進一步理順了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出資關系,鞏固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釐清了出資人代表與監管企業的職責邊界,更加註重通過法人治理結構來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好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

⑸ 為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國制定了什麼法

為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國制定了什麼法?為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國制定了《食品衛生法》,該法指出,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制定本法。
國家實行食品衛生監督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衛生管理工作。
《食品衛生法》第一條
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制定本法。

⑹ 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轉變,是"四五"普法確定和實現的重要目標。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建設法治江蘇,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基礎。只有全民法律素質

的大大提高,法律才能成為人們內在的自我表現需要和自我要求,"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重要基礎
所謂公民法律素質,是指人們對法和法律現象的心理因素和思想觀念形態的全部精神生活現象的總概括,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包括理念層面的,如法律的信仰、意識、知識等,行為層面的,如法律的習慣、行為等。簡單地講,法律素質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以及運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綜合構成。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建設的基礎。在法治化進程中,公民法律素質的問題滲透到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而人民權力的有效行使,必須在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下才能做到,因為行使權利有一個如何正確行使,如何行使到位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不斷提高法律素質,才能保障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依法治國中,人民群眾是主體,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化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彌補我國"政府推進型"法治的不足和缺失,也有賴於法律素質的極大提高。
第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不斷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法治江蘇建設綱要》中指出:"加強地方立法工作,使地方立法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需要相適應"。立法質量是法律體系的生命線。而立法質量的提高,關鍵立法者的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及其對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較高法律素質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創制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的高質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只有廣大公民主動參與,在民主基礎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證"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則是人民群眾關心立法、參與立法的前提。
第三,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做到公正司法、准確執法、嚴格依法辦事。
司法、執法活動是帶有專職性和有序性的,它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強烈的法律意識,較高的法律素質,否則難以正確而忠實地履行好神聖的職責。同時,司法、執法活動也是多方面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是錯綜復雜的,還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在具備良好法律素質條件下,有從實際出發,正確地理解法律的良好素質和能力。這樣,在法律和客觀實際之間,實際上則是由法律素質來起決定因素的。如果說是在有了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律素質要發揮作用,那麼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或沒有法律規定時,法律素質的作用就更加顯得重要和突出。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代表,而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榜樣力量。因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高度的法律素質,不僅可以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水平和辦案質量,它也是全體公民提高法律素質重要的條件和基礎。
第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監督,消除司法腐敗,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
在我國法制建設中,從嚴格意義上講,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監督還很不得力,所以出現"有監無督,雖監難督"的狀況。法律監督不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素質不高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從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監督往往是被動性的而非自覺性的,是滯後性的而非超前性的,是報復性的而非責任性的;從被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對監督往往是逆反性的,視監督為形式,視監督為麻煩。
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權力大、監督權力的力量小;權力多,制約權力的力量少"的狀況,充分發揮監督主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其法律素質,從而提高其法律監督意識和監督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人民群眾普遍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質,懂得了自己作為法律主體的地位,了解了自己的監督權利,就會以較強的積極性、主動性行使監督權,及時有效地揭露和制止各種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強大的嚴格執法、違法必究的社會壓力和輿論氛圍,並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和傳統,這樣,就能夠自覺地監督違法行為和執法不嚴等不良現象。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
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乃是當務之急。如何切實而有效地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呢?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法制宣傳教育的實踐,不僅表現在國家對公民進行法制思想的灌輸,也同時表現為法律自身的教育作用(立法效果),司法實踐活動中具體案例的教育(司法效果)和人們自身意識及其他教育影響(守法效果)等。
一是增加和豐富公民的現代法律知識,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供必要的基礎手段。
法律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對一定的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如前所述,提高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基礎,如果人們普遍法律知識,法律素質不高,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會因為得不到普遍理解和遵守執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虛設。法律知識也是守法的基礎,是養成守法品質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相應的法律知識,才有可能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才能談到提高法律素質。
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廣泛傳播宣傳,使公民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框架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逐步全面的把握,使之知道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應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因此,對於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來說,通過系統的、長期的、有針對性的法制學習教育,仍不失為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二是培養和鞏固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信賴和理性守法的精神,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法制宣傳加強對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教育,可以促進全民形成科學的和現代的法律價值觀,使之在理性上認識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從而為公民評價法律、遵守法律、尋求法律保護創造條件。這也有利於拉近法律與公民社會生活的距離,使公民認識到法律與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公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情感,堅定法律信仰,從而影響公民的法律思想感情和行為模式,促使公民逐漸走向依法辦事的理性自覺。
三是引導全社會養成普遍學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營造廣泛的社會基礎。
法制宣傳教育作為一項政府主導的社會工程,可以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發揮各專業部門在法制宣傳中的職能作用,開展深入持久的專業法宣傳普及,並與專業法的執行活動緊密結合,使各項法律的執行實施被人們所認知認同,同時,法制宣傳還能將法制宣傳教育與動員公民參與相結合,加強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教育,調公民運用法律、參與法律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促進公民形成學法、守法,依法辦法、依法維權和表達自利益訴求的行為習慣。
三、堅持法制宣傳教育創新是實現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目標的關鍵
普法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創舉。20年普法,對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毋庸諱言,其作用僅是啟蒙式的、初步的。就目前公民法律素質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一是法律素質總體上還比較薄弱,缺乏尚法的精神和對法律的信仰,自覺守法和護法的社會風氣尚待形成,"法律工具論"的觀念在整個社會尤其是黨政官員中很普遍。
二是普法教育與法治制度運作差距較大,在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和濫用職權、以權代法、以權亂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又影響了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也直接阻礙了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三是普法教育的受眾面不平衡。特別是對流動人口、下崗職工的法制教育還存在一定的死角。工作半徑大、普法覆蓋面達不到要求,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群體和職業者之間所具備的法律素質存在較大差距。
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思維創新為前提,以拓寬內容為基點,以改進方法為手段,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立足多元化地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求普法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上的有效發展途徑。
(一)創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推動普法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樹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不只是普法職能部門和普法工作者的"專利",其主體是全民。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各級組織、行政機關和司法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說服力的普法。普法的客體也是全民,普法教育對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學習,提高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文化素質,是每個公民必須面對和努力適應的現實。所以,要樹立一種嶄新的普法傳播理念。即:普法不僅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個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單獨是由一群人灌輸給另一群人,而應是一種互動,一種雙向交流和感染。公眾在學法的過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漸確立了法治觀念,提升了法律素質。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與民本精神。我國普法對象眾多,內容廣泛。普法教育要承認和重視不同對象人群的個性特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立足點,滿足和服務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需要,一切以適於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法律素質為標准。普法只有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時,才能持之以恆和深化發展。從人的心理角度來說,當普法符合個人需要時,它就會產生親和力、認同感,從而引導積極的態度,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二)拓展普法內容,重視對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的教育,提升普法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在教育內容上,除了進行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外,應主要進行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在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中,尤應強調現代法律價值觀的教育。現行實體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法律精神的要素,但這種隱藏於法律條文背後的法律精神往往難以系統地為人們所掌握。法制宣傳教育必須立足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法律生活之上,開展對法律價值、權利本位、法律至上、自由平等等等觀念的傳播和滲透,使廣大社會公眾通過對法律制度文化內容和法治精神文化內容的學習,消除過去認識上偏差,認識到只有通過法律和法律生活才能有效實現自身對秩序、安全、正義、自由、平等的追求,認識到法治的理想在於制約權力、保護權利、實現利益,認識到法律應當是最高權威的規范標准和價值尺度。換言之,只有認真對待義務,才能確保權利;只有履行義務,才能實現權利。
(三)豐富普法形式,講究載體的多樣性,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實效
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同於建設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設主 要依靠人們的理性思維,而法律素質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感性。所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僅僅是一種理念、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圍繞提高公民法律素質這個中心,不拘一格的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在培養公民內心自覺的、理性的法律權威和觀念上下功夫。要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培養公民對法律的興趣,對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探索欲。 這其中,要注重普法教育與傳統優秀文化的結合。在普及社會主 義法律的同時,也要倚重對這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將其 傳統道德文明,健康向上的東西融入到普法教育中,形成與中國 傳統優秀文化相融合的現代法治文化,發揮其在提高公民法律素 質中應有的效應。要注重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的結合。法治實踐 是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最佳途徑。要將法律運用到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去,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踐行法治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提高法律素質的過程。應特別重視對廣播、電視傳媒的利用,這 些媒介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具有其他途徑無法比擬的優勢。 應充分利用媒介的這些優勢,引導他們以開展法制教育,提高公 民法律素質為己任,充分發揮其法制宣傳教育功能。

⑺ 如何實現政府經濟管理法治化

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重心和實質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權而非治事

西方國家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歷程為我國提供了某些經驗和借鑒。具體而言,在經濟規制方面,應注重與時俱進地調整規制的內容與范圍,並賦予足夠的強制性和權威性,而且必須依法行使。在確保公平和績效方面,不僅注重形式的公平,更注重結案的公平,樹立 「以結果為本」的管理觀念。在監控體系方面,應注重建立系統、全面監督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行政權力,並確保監督者地位相對獨立。在非強制行政方面,應注重利用非強制行政作為推行政府經濟政策的手段,加強與社會合作,建立夥伴關系,增加公眾對經濟管理工作的參與。

第一,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首先決定於經濟基礎,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和保障,法治化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衡量標准;
第二,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是國家意志在經濟領域的反映,必然要受到政治的直接影響,國家的性質與執政黨的宗旨始終是左右政府經濟管理模式選擇及其實現的重要力量;
第三,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必然在具體的人文環境下、通過特定的人去組織實施,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背景和人的行為模式的影響,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的特點;
第四,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實現,離不開國民對法治的認識,國民的法治價值觀念發展水平和對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影響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進程。因此,為了實現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必須深入研究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等諸多因素與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關系,深入探索和揭示其內在規律性,豐富和發展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行為法治化的理論和經驗。

⑻ 淺談如何積極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⑼ 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項活動、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規范,將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協調手段、行為方式、步驟和程序法律化,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1、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這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根本要求。對於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動,而無須法律授權。但是,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則沒有這種自由,而必須嚴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是行政行為與公民個人行為的最大區別。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機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事務、時間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規定在憲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當成文法規定不明確時,行政法院根據法的一般原則對成文法的規定進行補充和解釋。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自由行動,否則,構成「無許可權」。無許可權行為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在越權之訴中,「無許可權」是行政行為被撤銷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無許可權機關所作出的行為,屬於羈束行為,且該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機關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只能作出同樣的決定,行政法院對這種行為並不撤銷,因為撤銷該行為「並不影響行政決定的結果和當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費訴訟時間。」
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僅要求行政行為的存在須有法律依據,而且進一步要求行政行為的實施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說,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過程必須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對行政行為全程的監督和控制,使行政權在法律所設定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我們不能把行政法治的這一要求,簡單理解為行政機關只能機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則適用於具體事件而沒有任何斟酌選擇的餘地。行政行為有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它們受法律制約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受制於法律這一點是共同的,不可動搖的。根據行政法治原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往往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對行政行為規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條例的咨詢、討論和公布程序,行政處理的說明理由和書面形式等。由於法律規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於保障相對人權利的考慮,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否則行政法院將宣布該行為無效。但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慮,行政法院對於形式違法的行政行為也並不是一概予以撤銷,而是根據形式違法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撤銷、不予撤銷和補正等不同形式的靈活處理。
明確的管轄權與合法的形式共同構成了控制行政權行使的主要條件,無許可權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銷行政決定的最初的兩個理由。在當代的法國,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因為「手續不僅限制每個公務人員的權力,也使每個公務人員受到其他公務人員的制約和補充。」 比如,法國在 1978 年公布實施了《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79 年公布實施了《說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實施了《行政機關與其使用人關系法令》等單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則的重要內容。首先,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不能出於以私人或黨派或者所屬團體的利益。例如,當某家旅館與市長的某個親戚開辦的旅館形成競爭時,該市長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為借口關閉該旅館。其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特別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訴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銷了省長作出的關閉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場的決定,理由是該行為的目的不是法律與規章授予他權力時要保障的目的,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財政部門的利益。
行政行為的目的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是行政法治原則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在法國行政法治進程的初期,只要一種行政行為是由具備法定許可權和資格的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會認定該行為合法,而不問該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隨著行政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行政法院發展了濫用權力的理論,根據該理論,行政法院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如果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符合法律規定,該行為將被行政法院以濫用權力為由予以撤銷,從而使每一項行政行為都處於行政法院的監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目的和動機的審查極大地擴展了行政法治原則的內容,狄驥認為這導致了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域的消失。
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還要求行政決定的內容和法律根據合法。
3. 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積極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法治有兩層含義:消極的行政法治和積極的行政法治。消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方式、程序和目的。積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機關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這是法國行政法治原則的最新擴展。
根據積極行政法治的要求,不僅行政機關拒絕作出實施法律的具體行政處理決定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而且當法律和上級機關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制定條例,而行政機關不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同樣也是違法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持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當制定行政條例為實施某個法律所必要時,行政機關有義務制定這個條例。

⑽ 推進基層檔案管理法治化的路徑思考

近日,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公安局部署檔案管理系統,制定一系列檔案管理規章制度,基本實現檔案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現代化。通過部署專業檔案管理系統加強對檔案工作信息化建設,檔案數據信息的輸入、檢索、利用等工作逐步實現信息化,按照保密要求將檔案按順序排列,將各類資料整理裝訂、入櫃,確保檔案資料有序化管理,做到不丟失、不缺失、易查找。

會博通從1988年開發出我國第一套文檔一體化軟體產品以來,就是我國最早的知識與內容管理軟體開發與供應商。歷經30年,會博通一直潛心研發綜合知識管理系統,打造組織知識生態鏈,已經成為經國家認證雙軟企業,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現在會博通已經在知識管理、文檔管理、檔案管理、證照管理、辦公自動化、人事檔案管理,合同管理等領域走在世界領先水平。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1. 自定義創建檔案管理分類架構: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的知識管理集中統一管理平台,支持檔案管理架構自定義,為黨政機關,企業組織的綜合文檔檔案管理,可根據實際管理需求,實現檔案分類管理。

2. 檔案取卷管理: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可提供從庫房拿取需要數字化的紙質實體案卷,取卷時注意,准確記錄所取案卷的物理存放位置。依次拿取,做到不丟卷,確保案卷完整。

3. 創建檔案自定義: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簡單的理解即是確定檔案的最底層分類的相關屬性,或稱案卷的相關屬性。創建檔案定義即是在系統中進行立卷步驟。

4. 檔案拆卷管理: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拆卷的含義是手工拆除案卷裝訂,如果紙質實體案卷信息已保存在會博通系統中,還應執行取消注冊功能,相當於在會博通中執行拆卷操作。需保證案卷的完整,檢查是否有缺頁、漏頁及其它錯誤,正、副卷標注是否正確。保持案卷的清潔,取掉案卷中的金屬物,註明每卷(包括正、副卷)的頁數及其他的特殊情況。

5. 檔案錄入卷內文件信息管理: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一份案卷,一般都由多份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文件組成,即所謂卷內文件。同時,每份文件都應擁有對應的屬性信息,因為檔案類型多樣性的特點,檔案資料的屬性也不盡相同,會博通則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案卷或檔案分類自定義文件屬性,適用不同的管理需要。

6. 檔案掃描管理:
會博通綜合檔案管理系統對已錄入相關屬性的卷內文件進行掃描,並將掃描結果文件引入(上傳)檔案系統。會博通文檔檔案管理系統的圖片管理器內嵌掃描處理程序,可在錄入卷內文件信息的同時直接調用掃描模塊進行掃描(支持各種掃描儀),用戶亦可使用其它掃描程序掃描文件(但使用會博通提供的圖片管理器更為簡單方便),然後,再通過引入功能將掃描文件引入檔案系統,會博通還提供了專門的批量引入工具。
部署綜合檔案管理系統平台,助力組織實現檔案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現代化。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