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背景下

法治背景下

發布時間: 2022-06-19 19:47:22

⑴ 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法定程序、法定機關批准和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限制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體。
(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國家保護。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權、控告權及其檢舉權。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有休息權利,年老時有獲得生活保障、社會救濟的權利。
(11)國家保護婦女、家庭、婚姻、兒童、老人、華僑、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⑵ 淺談依法治國背景下加強法治公安建設的幾點思考

違法應該處罰但警察也應該依法執法 為什麼有些中國警察就是做不到?例如

2012年開始人大決議 中國法律禁止刑訊逼供 刑訊逼供製造了多少冤假錯案?現在的警察依然變相用這種下三濫的方式刑訊逼供 因為這樣看不到傷 沒有證據 所以刑訊逼供一直都存在 刑訊逼供 何時休?
2017年11月5日我在中國 北京 豐台區 蒲黃榆派出所接受訊問 從早上9點開始 沒飯吃 不給水喝 我55歲了口渴的受不了 求警察給口水喝 就是不給 我在派出所沒有自由 沒辦法只能忍受 直到第二天在拘留所才吃到早餐 這就是所謂的 文明執法 這是 刑訊逼供 濫用職權 非法虐待 執法犯法的行為 這些警察就是變態 虐待狂 沒人性 如果警察違法對社會的傷害會更大 誰為這些警察的違法行為買單呢?他們不想這些 所以這些違法警察的素質極差
後因為尋釁滋事被拘留
我大約晚上23點到的拘留所 先是買生活用品60元 其實那東西20元都不值 自己脫光衣服接受檢查 自己的東西什麼都帶不進去 穿上囚服被押到牢房 裡面約30人只有8張床 沒辦法只能睡地上 基本上就無法休息(這是違法行為) 有的被子是發霉的 就連吃的那點菜湯有些也是發霉的 只能吃饅頭就涼水 有些警察滿嘴臟話 首都北京都是這樣 其它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⑶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們如何依法行政又怎樣依法從業

依法行政,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活動。它要求一切國家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充分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行政職能,作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依法行政的范圍,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進行,其核心是行政執法。因為行政執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國家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權,對管理相對人採取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行為,或者對管理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和履行情況直接進行監督檢查並作出處理結果的行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執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國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督等內容組成。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重點。因為一個國家的整個管理活動,不是靠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而主要是靠各級人民政府進行的。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那麼,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又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大環境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大環境,就根本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裡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⑷ 從依法治國背景下,預防社會矛盾的思路和建議

一是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樹立維穩是第一要務的思想,密切掌握在陽山縣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外宗教組織的動向,切斷其與境內勾聯、資助渠道,依法禁止其在陽山開展活動;要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引導和支持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以平安創建為載體,重點組織開展好省市部署的3+2專項打擊整治行動,打擊詐騙犯罪和涉毒違法犯罪;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各鄉鎮與縣政府對接制定好各項任務時間表和任務表,推動農村綜合改革發展。
二是各級政法機關要嚴格依法辦事,嚴格程序約束,恪守法定職責,規范整治執法司法行為,要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在實踐中要正確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和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的關系,保證司法機關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讓依法辦事成為政法工作的新常態。
三是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打造政治過硬、業務過硬和作風過硬的政法隊伍。要充分發揮黨委政法委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快提高統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水平;要切實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堅持政治建警、從嚴治警,堅持走群眾路線,把群眾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實現群防群治。要加強履職紀律教育培訓,從制度機制上預防和減少「小權大貪」等基層腐敗、不作為的問題。

另參考:從管理到治理:社會矛盾化解的思維轉變
當前我國正處於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該過程中蘊含著一個悖論性困境:改革需要政治社會的穩定,但改革過程本身又是引發不穩定因素的直接原因。群體性事件等社會矛盾沖突的頻頻發生,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破壞、社會財產的損失、社會心理的失衡,甚至導致國家權威受損、執政黨合法性遭受質疑。有鑒於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就成了轉型時期黨政領導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社會矛盾的多發、矛盾化解的低效,很大程度上是領導者與決策者的思維取向問題,即過於強調控製取向的管理,而忽視「治理」(governance)的考量。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發展理念和實踐方式,治理具有以下特徵:第一,當代治理運動的興起是現代社會組織轉型與發展的產物;第二,當代治理的組織載體發生了根本變化,它既包含政府組織,但又不絕對局限在唯一的、單一中心的政府組織;第三,當代治理意味著國家和公民社會關系的重新調整;第四,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形成和社會網路組織體系的構建,是當代治理運動的制度結構和組織的基礎;第五,公民積極參與,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賴與相互合作關系,是當代治理的社會與道德基礎;第六,當代治理不僅表現為一定的制度構造,而且也表現為一定的發展進程;第七,當代治理的基本理念及善治的重要評價標準是參與、公開、透明、回應、公平、責任、合法性等重要原則;第八,各種利益關系進入並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執行過程是治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促使政府的功能及其領導者的行為取向和工作重點發生重要變化。具體到社會矛盾化解過程中,本文將治理的理論取向和實踐展開分解為目標、主體、理念、戰略和方式等五個方面,通過對比分析傳統管理思維與新的治理思維的差異,來確立社會矛盾化解機制改革的目標定位。
一、治理目標:從同一到和諧
管理思維追求的是通過社會控制來保證社會秩序的實現和維持。控制的手段以法律的、行政的乃至暴力的為主,具有強制性特徵。控制的目標在於實現社會秩序即整個社會的組織化與穩定性,以及對於國家權威命令、規則、意識形態的服從。以往政府權威者慣性地認為,要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就必須通過全方位的人身與思想控制來實現。當前,許多地方政府部門以同一性思維為主導,認為社會的異質性必然蘊含著不穩定的隱患,追求一種「剛性穩定」。然而三十多年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打破了我國原有的整體性利益格局,社會利益結構快速分化,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變化促使利益表達的多元化成為現實。同時,單位社會的解體、戶籍制度的松動以及階級身份的廢棄,共同導致社會的異質性不斷增強,我國從一個「總體性社會」逐漸演變為「復調社會」。作為轉型時期矛盾化解的目標取向,對於「和諧」的追求承認社會各群體與階層在經濟、文化、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以求同存異、尊重「他者」的思維來選擇矛盾化解方式,力求將社會矛盾的根源消弭於社會整體的和諧中。在這個過程中,需正確處理共識與異議的關系。從政治決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權威決策還是民主決策,都盡量追求最終結果的代表性,即以決策共識的獲得來彰顯自身的合法性,認為異議的出現是對自身統治地位與合法性的挑戰。對應於政府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就是力求將社會「異質」主體加以壓制或排斥,認為同一的必然是穩定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共識的獲取僅僅是一種「烏托邦」,而通過壓制與排斥所取得的「共識」也是不道德的,合理的選擇應該是通過尊重「他者」來創造出「我們」。在具有高度認同的「我們」之中,是不會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沖突的,從而能夠實現真正的和諧狀態。
二、治理主體:從單一到多元
就社會公共事務的承擔主體而言,包括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三類。市場能夠自發供給某些社會必需品,但存在盲目、滯後等「市場失靈」。政府能夠彌補市場缺陷,但公共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政府的「失靈」同樣存在。社會組織(第三部門)既不依賴政府的強制力,也不採用市場的自由交易機制,而是以其特殊的貼近民眾的教育同化、傾訴發泄、交流溝通、互相幫助、激勵引導等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傳統的管理思維過於倚重政府職能,忽視了市場與社會組織的效用。應該說,即使是在公共治理的理念下,政府主體仍是最為重要的社會矛盾化解主體,其權威性不容質疑。只是在治理實踐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主體了。政府、市場、社會組織都應當納入到矛盾化解的主體范圍之內。鑒於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無法根除,當前應當強調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所實施的民間社會組織「雙重管理體制」,對其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限制。因此,必須對約束性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為第三部門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進一步發揮第三部門的社會整合作用,預防、緩解、化解影響穩定的社會矛盾。總之,公共治理理念強調多中心性,即對於單一中心、單一權威的消解。我們對於我國社會矛盾化解合理的主體格局的預期是,在發揮政府主體主導性作用基礎上的多元互動、協作的動態治理局面。
三、治理理念:從人治到法治
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政治轉型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從人治走向法治。需指出的是,在人治時期並不是沒有法律,但法律僅僅是政府主體管理社會的手段和工具,「法制」的主體還是政府,只不過是通過立法的形式來為自己的施政與管理增加合法性而已。至於「法治」,其主體不是任何現存的組織主體,而只能是法律本身。同時法治所「治」的對象首先就是政府,它要界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邊界,以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法治相對於人治,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上有很大不同:人治把人民群眾作為管理的對象,要求人民群眾按長官意志辦事;法治則要求領導者、管理者按人民意志辦事,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面對轉型期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分化,只有實行法治,社會成員的民主權利才能有制度化、法律化的根本保障,才能引導人民群眾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盡量使用合法的方式和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只有實現法治,通過法律程序和法律手段解決社會糾紛和沖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只有實現法治,堅持依法治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把社會矛盾和沖突的解決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才能避免社會矛盾激化為對抗和沖突,從而保障社會的秩序安定。

⑸ 在當今法治時代背景下,作為未來的執法者,你是如何看待「情與法」的關系的在

法大於情,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把情放在了前面,因為在人情世故面前,是很難做到法大的。

⑹ 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應如何行使法定權利,履行法定義務

大學生正確行使法定的權利,就是接受好自己的教育,好好學習,維護自身人身權利等等,並且自覺履行義務,擔負起社會的責任

⑺ 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處理重要和地方的關系,也要按照法治的原則來進行。

⑻ 在依法治國背景下,怎樣做好企業檔案工作

檔案管理工作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於我國現代企業管理的現狀,吸收和借鑒優秀的檔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斷適應檔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指導我國的檔案管理工作,達到逐步培養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歷史責任感感和使命感,進而激發廣大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工作熱情的目的。 關鍵詞:檔案管理 問題 信息一體化 1 新時期企業檔案管理體制、模式的建構背景 隨著數字化、網路化的不斷深入檔案本身也發生了轉變。首先檔案本身在數字化的沖擊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視記錄識別型轉變依賴機器識別的代碼型(電子檔案)。檔案管理模式也從傳統手工模式不斷發展,歷經單機數據管理模式、網路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識管理模式,並且隨著管理模式的不斷變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以前基於手工的檔案管理流程需要針對電子檔案管理特點相應調整。20世紀對檔案管理理論影響最大的就是檔案生命周期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檔案生命周期理論將檔案形成到銷毀或轉化為檔案看做是一個整體過程、檔案整體運動過程由於檔案價值形態的變化可劃分為若干個階段、不同階段的檔案與服務對象、保存場所和管理方式之間具有內在的對應關系。檔案生命周期理論為檔案的階段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檔案生命周期理論准確揭示了檔案運動階段的前後銜接和相互影響,為實現檔案一體化管理、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2 企業檔案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檔案工作缺乏長期性、連續性的發展規則 企業檔案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進行了檔案的達標升級工作。但達標工作作為一項運動,一次考試在進行,整個過程加班加點,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達標以後,就出現後力不足,沒有長期性和連續性,再由於部分幹部對檔案綜合管理的參與程度不夠,對檔案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不足,甚至有部分還認為檔案室就是資料沒有地方存放了就放的地方,檔案室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廢紙倉庫,造成了檔案工作有領導、無計劃;在任務、無落實;有形式、無效果。檔案工作缺乏應有的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發展規則。 2.2 缺乏運用辦公自動化對檔案管理方法進行更新改造 目前,一般檔案管理都是採用一台微機一套軟體的管理辦法,檔案管理與提供利用遠遠適應不了檔案網路化發展的需要。檔案管理手段的落後,給檔案工作帶來消極後果,主要是落後的檔案管理技術跟不上日益增長的檔案利用需求。造成檔案技術落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部分領導缺乏對檔案工作重要性的足夠認識,財力投入少;二是一些單位雖然購買了不少先進的檔案管理設備,但由於檔案管理人員操作不熟練,導致先進設備沒有起到先進作用。三是,領導重視不夠,雖有微機和檔案網路,但檔案並沒有錄入電腦,還按手工在進行工作。 2.3 檔案工作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 當前企業檔案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一是檔案收集不規范。在收集過程中,制度形同虛設,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檔案收集考核不明確;二是檔案整理不規范。企業近幾年發展較快,新檔案人員不斷進入,檔案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在立卷過程中有的沒有按照卷內文件目錄順序進行排序組卷,卷內目錄與實際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內資料漏失現象比較普遍。此外,在立卷時間上,有時會累積起來一次立卷,既不符合事畢立卷要求,又不利於查找利用;三是檔案綜合管理力度不夠。由於現在綜合檔案管理室以一個班組存在,在行政上無法對各大部進行管理,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向主管領導匯報,但主管領導一般都是兼任,本身的各項工作時間都較緊張,檔案人員要想向領導說明一項工作較為困難,各項工作開展起來也較為困難,現在某些部門自設資料庫,給檔案的綜合管理也造成困難。四是檔案利用不規范。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借閱內松外緊,借出的檔案沒有按期歸還。 3 新時期企業檔案管理體制模式——信息一體化管理模式 3.1 信息一體化管理 信息一體化管理,其實就是指企業的檔案工作、情報工作、圖書工作的一體化。在企業,這種綜合性信息管理機構一般稱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為企業服務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提供歷史的信息和現時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預測性信息的採集、篩選、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檔案史料中的信息編寫反映企業發展歷程、企業文化、科技成果等編研成果,為展現企業的輝煌歷史、提高企業的市場信譽和增強企業的社會效益提供詳實、可靠、生動的憑證;另一方面,還可以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網上採集與企業業務有關的信息,並進行篩選、匯編,為企業的科學決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較高的有價值的信息。這種管理模式便於建立計算機管理系統,實行現代化管理,同時也有利於實現對信息資源的聯合開發利用。 3.2 檔案一體化管理 檔案一體化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的強大功能,遵循文件運動周期理論,對文件從製作、現行使用、暫時保存到永久保存四個階段實行全過程的管理,達到文件與檔案數據資源的最佳管理和利用效果。

⑼ 在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應當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在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應當如何培養法治思維,在當今的法制社會之下,大學生首先要了解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只有在遵守憲法的原則之下,你查能夠在社會上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生活,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⑽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你認為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得到了那些提升

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得到了那些提升的些許方面: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法治觀念,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對於目前正在建設的法治中國具有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重要意義,需要培養一批擁有較高法治素養的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後備力量。本文以廣州市部分高校為對象,調查了廣東地區內一本、二本、專科院校學生,分析了影響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因素,最後從健全法治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法治思維能力、鼓勵大學生參與實踐、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建設、優化社會法治環境等方面提出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對策。

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意義

大學生的法治素養不僅是個人道德思想更高層次的體現,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法治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的利器,以法治為力量構建更加和諧公正的美麗中國。

第一,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了全方位的部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1]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教育不應只包含道德教育,還應該與法治思想結合,尤其是近些年法律問題逐漸突出,大學生更應該加深對法治方面的學習和掌握。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在高校教育下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因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要求不單單是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專業的學科知識,過硬的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當下更重要的是法治素養。通過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爭取做到依法治校,培育及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保證法治校園的建立,保證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與法治教育環境高度一致,形成大學生參與學校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圍,保障高校教育的依法順利實施。

第三,在校大學生是社會力量的主要傳遞者和更替者,他們的法治素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未來公民的法治素養。通過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通過他們對社會作出貢獻與改造社會,實現法治意識的有力有效傳播,真正實現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理應成為知法、守法的表率。從目前來看,大學生法治素養的現狀與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大學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和對法律的敬畏。2015年北大天之驕子弒母案再次讓人匪夷所思、瞠目結舌;2017年4月,泉州女大學生因校園不良網貸,被瘋狂追債後想到輕生;打架斗毆、偷盜財務等事件也常有發生。這些悲劇的發生不禁讓我們思考大學生法治素養不足、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淡薄等深層次的原因。

大學生法律權威意識淡薄與對法律信任度低。法律權威指法律在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全部社會規范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一切國家及社會行為均須以法律為依據,法是唯一權威。據調查發現,僅42.42%的大學生了解到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要負刑事責任。僅大約70%的大學生了解到年滿16周歲的公民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30%左右的大學生表示有一點了解或不了解。可看出大學生法律權威意識淡薄。

大學生的法治信仰,是指大學生對法律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是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公平正義的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產物[2]。據調查發現,有76.36%的大學生對於現在的法治狀況表示一般滿意,認為法治還不夠完善,沒能充分保護底層勞動人民。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現行法律法規的具體了解十分有限,對常有的法律詞語較難理解,而且部分大學生不信任法律能夠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對法律的信任度較低,整體法治素養偏低。

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掌握不到位。法律知識是普法的基礎之一,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所享受的資源是優先的。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知。據調查發現,在選擇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時,25.45%的同學認為缺乏法律知識,63.03%的同學認為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53.33%的同學認為不能很好地理解專業的法律條例,18.18%的同學認為法律知識太過枯燥。

參考:網頁鏈接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