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瑜伽與道德經

瑜伽與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6-19 20:46:47

『壹』 想學瑜伽,各位親覺得玄瑜伽怎麼樣

不管哪種瑜伽,對身體都有益處,初學者可以學習基礎的入門級瑜伽課程。

『貳』 瑜伽體位法練習的幾個原則

1、 松緊適度

要做到緊而不僵,松而不懈。也就是說肢體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但是又不能太僵硬、死板,肌肉在不必要的時候不要過度的緊張,否則會造成氣脈不通暢,肌肉只有在放鬆的時候,氣脈才會通暢,但是又不能過於鬆懈,否則在練動作的時候,容易受傷。道德經里講「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就是說能做到像嬰兒時的那種肢體狀態就可以了;還說「柔弱勝於剛強」,「生於柔弱死天堅強」,所以瑜伽練習者從內心到外形一定要記住一個「柔」字。

2、 平衡

這是宇宙事物正常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萬事萬物都是有個相反的兩方面組成的,人體也不例外,要想不出問題就必須要平衡。首先脊柱一定要中正,因為脊柱是身體的中軸線,脊柱中正是平衡的的基礎,《內經》中說「形不正則氣不順」,身體不平衡了氣機就不順暢,容易練出問題來。其次做動作時,不管是前屈後彎,還是側彎或者扭轉,都必須注意平衡。
3、 舒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逐漸的萎縮,萎縮是衰老的標志,經脈也會出現不通暢,從而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所以瑜伽動作大部分都是大開大合並且注重拉伸,這樣可以和衰老相對抗,打通經脈,避免身體過快老化,還可以增加關節間隙,減少關節磨損。所以動作時身體要內外放鬆,舉手投足要舒展大方,肢體上下左右盡量對拔拉長。

4、 根基

樹如果沒有根,就很不穩固,風一吹就會倒掉,人做動作時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在哪裡,動作做好的基礎就是在根上。要虛實分明,知道重心在那裡。以上幾點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5、自然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關系著瑜伽練習的很多方面。比如,第一,時間問題,黃帝內經講「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也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要想長生,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所以太陽出來時候陽氣上升,人就應該運動了,隨著太陽的下落,陽氣內收,人也應該逐漸減少運動量,晚上就不要再運動了,所以晚上喜歡運動的人就要注意了,不過可以練一些冥想或者呼吸法。第二個強度問題,每次練習多大的強度合適,這點應該因人而異,主要看個人感受,華佗講「五禽戲」時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就是說運動後出一點微汗就可以了,當然出汗多少也有冬夏之分,總之,練習之後,身體感覺輕爽舒服又不是很累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每次都「痛並快樂著」。第三個是堅持的問題,是不是每天都要堅持練習,這也不一定,有時候還是要聽從自己的身體,如果實在感覺太累或太疲乏的時候就可以休息一下,這時候身體正在自我調整,就不要太勉強自己。

6、掌握動作核心

太極拳里講「命意源頭在腰隙",一切動作要懂得從腰部發力。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

『叄』 有誰看了《楞嚴經》和《瑜伽師地論》,《道德經》《

這道德經可不是佛經啊,意義淺顯

『肆』 對老子<<道德經>>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伍』 瑜伽練習遇到瓶頸期不想練怎麼辦

1.像水一樣
《道德經》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無色無味,卻能溶解很多東西。
水沒有形狀,卻能又能變成很多形狀。
在體式練習中,向水一樣,柔順地進入體式,而不是與身體對抗,用你的呼吸,慢慢深入體式。
想像你的練習像海洋一樣,比如在做低位弓步式,吸氣時雙手上舉,呼氣時往前折疊,重復3-5次,想像自己就像海浪一樣,隨著海洋的呼吸,在升起和落下。
2.蒙上眼睛練習
當然,你也可是只是自己關閉眼睛。當眼睛看不見東西,就少了外在的干擾,少了外在的誘惑,同時身體也更難平衡。
此時你需要全神貫注地關注身體的每一部分,去做到體式。
不信你試試單腿樹式,閉上眼睛來做,真的要難很多,而閉上眼睛那一刻,你會關注到你的腿的穩定性,甚至腳趾頭。
3.離開你的舒適區,挑戰自己
如果總是練習你以為是自己水平的練習,你可能用頭腦限制了自己的練習。
不妨試試其他的瑜伽流派,試試「超越自己水平」的練習。
然後再審視你自己以前的練習,你會發現,原來你以為自己做不到的其實是可以做到的,你以為不適合自己的,其實身體是喜歡的。
4.注重練習體式的過程
與其注重體式的最終的樣子,自己做的好不好,到不到位,不如關注你是怎麼進入體式的,怎麼出來體式的,這個體式和那個體式是怎麼連接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能把體式和體式間的連接做到位,說明你的心不急不躁,在做好每一步。
5.冥想
萬事開頭難,特別是冥想。一開始你會有很多的雜念,想東想西,這是正常的。要想把冥想做成習慣,變成自然,是需要練習的,就像瑜伽體式一樣。
體式練習結束後,給自己5分鍾,關閉眼睛,放鬆身體。以後慢慢把時間加長比如10分鍾,20分鍾...

『陸』 瑜伽和太極拳相對比,哪個有著更好的健身效果

瑜伽和太極拳是一種以「有氧代謝」供能為特點的運動。運動量適中,強度較小,多病者更適宜,供氧充足,為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提供了可靠保證。它能加強血液淋巴的循環相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以靜為本。但這個靜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即它們的不同。太極是靜中有剛,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一種動中有靜,靜中寓動

太極和瑜伽作為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國粹,也是兩個國家推崇並且有代表性的運動,如今開革開放,已實現了國際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進步。不能具體說哪一個好。太極的核心思想是道德經的智慧,換句話說是中國智慧。瑜伽的核心思想是瑜伽經的智慧,換句話說是印度智慧!

『柒』 道德經註解

道德經註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道』,可以說出它的大體含義,但不能說出它的具體所指。名稱,是人們給予的,並不是固有不變的。宇宙間的萬物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稱的。有了名稱,人們才逐漸把萬物加以分別。所以,從追究萬物起源,來明白事物的規律。從細化事物的分科分類命名,了解物質更微細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詳細情節。研究事物起源和規律,精細分析細微的不同,這兩者是無止境的,是人們明白一切具體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人們知道了什麼事物美好,才比較出醜陋;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善,才比較出不善。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對應的,對立的事物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聖人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以自己主觀願望強求別人,萬物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認為應該佔有,(即使是自己所創造的)。積極奉獻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們就對他的功績才不會忘記。
第三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 為,則無不治。
註解:不崇尚有學問的人,人們就不會爭名譽;不珍貴稀有難得的貨物,人們就不去千方百計求取;不鼓勵競爭,人們的心就會安定;所以聖人認為,剋制人們的慾望,滿足生活需要,限制競爭慾望,讓人們有健康的身體。經常使人民滿足現實,使少數不滿足的人不敢挑起爭端。只要人們對自己的處境都感到滿足而不爭斗,社會就安定。
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棋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解:『道』不具體指任何事物,但卻包羅萬象,具體應用不會窮盡。『道』包含萬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過激就加以克制,出現矛盾就加以調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這道理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誰創造的,好像是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宇宙、地球對於自然界萬物沒有偏好,同樣對待。聖人對待人民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風箱,空虛但不窮盡,越動風越大。話說得過分,就沒有餘地,不如適可而止。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解:『道』是永恆不滅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斷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現,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解:天地所以會長久存在,是因為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長久。因為聖人隨從民眾的意願所以能領導民眾,做事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長久生存於社會,不就是因為無私而顯示出自己的偉大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上等的愛心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益;甘願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數人所不情願的,所以好像道。選擇適於自己的環境,心胸寬闊。對人有愛心,多與善良的人結交。言語適當講信用,處事公正合理。選擇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只有不與人爭利益,就不會有煩惱。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註解:如端著滿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銳氣,不能永久保持。有了過多的財富,不可能長久守住;如果富貴後就驕橫,那是自己造災禍。取得成功有了榮譽就要主動退隱,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養生修行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形神合一,能無雜念嗎?(道教的閉關、佛教的坐禪及流行於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寧心靜氣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體放鬆。)。靜心至心身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排除雜念,能不以留一點遺漏嗎?愛民治國,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嗎?產生性慾望的時候,能不想到異性嗎?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現的像無知一樣純真嗎?做出了奉獻,生養子女,不是為了自己佔有;做出成績不要自認為有功;身為一方的首腦,不憑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研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註解:車軸有了孔,才能插輻條,才用於製作車輛。製造容器,中間掏空,才能盛東西。蓋房子,開門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無是利和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靜無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各種顏色炫目,使人們看不清真實,久聽各種樂器耳朵會失聰,經常美味佳餚反而淡而無味。縱情狩獵使人心亢奮。稀有難得的物品吸引人們去求取、攀比。所以聖人吃飯是為身體營養所需,不是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聲色犬馬的刺激享樂。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乃真賢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予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註解:得寵和受辱都會令人驚恐,根本原因是為自身著想。什麼是得寵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驚喜,一旦失去就驚慌,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身?因為是為自身著想;如果不為自身著想,就不會因得失而煩惱。所以,把人民大眾的利益當作自己利益,就可以為人民大眾做事。愛人民大眾之所愛的人,就可以把國家的大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不見其首,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看不見的稱作夷,聽不見的稱作希,觸摸不到的稱作微。道是看不見、聽不到、觸摸不到的,在上面沒有光亮,下面沒有陰影。即存在,又沒有實物。是沒有形狀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開始,後面看不到結尾。把自古以來符合事物規律的成功經驗,用於現實環境。明白過去的事物起源和規律,是道的根本原則。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古時候道德修養高的人,處事恰到好處,智慧高超,難以全面認識。只因為不能准確認識,所以勉強形容:小心謹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擔憂做錯事,像敬畏四鄰;態度端莊,像在作客;神態溫和,像冰在融化。純潔,像未經雕刻的玉石。胸懷寬廣,像寬闊山谷。厚道朴實,像是愚笨的樣子。單純和糊塗的恰到好處,渾濁的水靜止不動就逐漸清澈,能保持長久安寧,要動的時候又會逐漸增強。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過滿。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滿,才能加入新的東西。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內心清靜到無雜念,守住空明清靜心。我能看到萬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間萬物有生有滅,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生命是在重復著各自的規律,萬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觀規律,是正常狀態,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是內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規律,不按照事物的規律行事,必然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規律,就會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各種事物的規律相和諧適應就是『道』。適應各種事物的規律就會長久,不會產生危害。
第十七章 猶其貴言,功成事隨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攻成事隨,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們不知道是誰在發揮作用。其次是受到人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人們畏懼。再次,受到人們的唾罵。自己不講誠信,不會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說空話,把事情辦好,人們都認為事情應該如此(順應人民的意願,按民眾的意願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人們不按宇宙自然規律行事(為私慾的惡性競爭),才要求仁愛正義;出現聰明智巧現象,就伴隨虛假、欺詐的事(任何科技進步都會有對人類利和害的兩面性);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才顯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猶。
註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勵智謀競爭,對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導仁愛和正義,人民自然孝敬和慈愛;人們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會去偷盜、搶劫。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準確,可以概括為:放棄奢華,堅守純朴,剋制私慾,道的精神就會持久。
二十章 獨異與人,貴與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與人,而貴食母。
註解:順從與反對,結果差別在那裡呢?善與惡,差別有多少?人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們都來來往往,享樂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觀景。我自己卻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見,單純的像嬰兒,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獨我被遺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聰明,唯有我糊塗!普通人都精明,唯獨我愚鈍。真如飄浮海上,隨波逐流!眾人都有主見,唯有我愚頑、笨拙。我不與他人相同,主要是堅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眾甫之然哉!以此。
註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個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著。包羅萬象,有具體形象,有具體事物,有精細,有真實,又有可以掌握的規律。『道』永遠不會消失,依據道觀察萬物,人們明白各種事物的規律。我也因此認識各種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者,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薪;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見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天下莫能於之爭。故所謂曲則全著,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窪處可以匯集流水,損壞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貪多使人痴迷。所以聖人堅守道,是天下的榜樣。不自以為聰明而明智,不自以為是而被人們尊敬,不自我誇耀而有功勞,不自恃功勞而能長久。唯有不爭名利,才不會有人與自己爭。古語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虛假的!實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於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解:少發指令,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所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所以從事於道的人,事物的規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為伴隨他。邪惡的人隨時有邪惡行為。(一切結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為所造成的。)因為自己沒有誠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著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註解 :踮著腳站不長久,大步跨著走不遠。固執己見不明智,自以為是不會被人們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有功勞,自恃有功的人不長久。在道說來,這些都是多餘的。是人們所厭惡的,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師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謂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有一個東西渾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無形無聲,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這個字命名,強加個名字稱『大』,大到無限就是遙遠無邊,遙遠無邊反歸本源(因為無限,我們所處的任何點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球遵從宇宙的規律,宇宙規律遵從道,道遵從自然規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解:輕飄的東西要用重的東西固定,內心清靜能戰勝煩躁不安。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雖有地位和榮譽,但如同沒有一樣。為什麼作為大國的君主,反而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的事呢?輕浮不自重就會失去臣民的愛戴 ,暴躁會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轍跡,善言不瑕嘀,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隨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於做事的人不會照搬別人方法,善於言辭的人不是挑剔別人,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鎖也難開啟,善結繩的打結少而難解。所以聖人常救助人,而不拋棄任何人;可以利用萬物,而沒有無用之物;這樣才是徹底明智。所以有愛心的人,是無愛心人學習的榜樣,無愛心的人是有愛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愛心的人,對其他的人又沒有愛心,即使是頭腦聰明,也是沒有追求的糊塗人,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治不割。
註解:知道自己具備強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狀態,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堅持道德修養,使自己純凈質朴象嬰兒。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續探索提高),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斷的提高道德修養,提高道德修養是無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獻所得榮耀,但要保持謙遜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這樣得胸懷就像深谷。有寬廣的胸懷,就會有崇高的道德修養,這樣又會純靜質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製成器具。聖人遵守這樣的原則,可以作為一方的領導。這樣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不會破壞。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將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或行或隨,或吸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想奪取天下而實行自己的主張,我認為不得已才去做。政權不是用來強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可以執掌長久。強行自己的主張會失敗,執掌政權會喪失。所以聖人不強行個人的主張,而不會失敗。不把持政權,也不會失去。所以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順應民意,合理的就由其發展,過盛就加以克制,過低就加以抬高。因此聖人不求過分,不求奢侈,不圖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有道的人輔佐君主,不主張用軍力稱霸天下,這樣會有好的結果。發生戰爭的地方,田地荒蕪;戰爭過後,必定有災荒。不得已的戰爭是為取得適當的結果,不能逞強。取得結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驕傲,通過戰爭所取得結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強凌弱。逞強不能長久,必然會衰弱,用兵稱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提早滅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之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民眾都厭惡戰爭,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戰爭。有愛心的人們主張謙遜,但戰爭是追求取勝。戰爭產生災難,不是有愛心的人所願從事。不得已的戰爭,只求適可而止。取得勝利不要高興,如果因為戰爭而高興,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不可能為人們所尊敬。少計算戰爭成績,多考慮戰爭造成的損失。上陣廝殺的將軍處於服從位置,統帥全軍的人為主。發布軍令態度莊重如喪禮。戰場殺人過多,應表現悲哀;戰爭勝利應對死者舉行哀悼儀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解:道常被人們忽視。雖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堅持道的精神,世間萬物都會和諧。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寧。道開始有了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應該讓人們了解意義,明白道的意義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穀和江海。(川穀空虛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清楚地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自己認識自己是明智。勝過別人是有能力,戰勝自己弱點是堅強。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目標是有志氣。不喪失信念能堅持長久,死後仍被人們懷念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解:大道廣泛存在,誰能左右它!萬物按道而發生,道沒有言語表示,事情成功而人們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撫養萬物而不居為私有,沒有自己的慾望,也可以稱作『小』;萬物都歸順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稱為『大』。因為聖人堅持謙遜,所以被人們尊崇。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註解:事物的自身規律決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運行在相互關系之中。互相影響而沒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樂和香味食物,吸引過客止步。講道的精神,人們聽起來平淡無味。看不見具體實物,聽不到具體聲音,用起來又不是具體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闔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解:想關閉嚴密,必須先開大。事情將要衰敗,必然有強盛高峰。將要廢棄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從對方取得利益,必須先給予對方利益。這是明顯的道理。顯示柔弱勝過顯示剛強。魚離開深水就危險,國家的特別戰爭優勢不能輕易顯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解:道是順應事物的規律,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規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間萬物就會和諧相處。如果有不和諧現象出現,就用道去調解。用道調和,不和諧的現象就消除。人們沒有強行作為的慾望就平靜,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榮譽,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榮譽,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是無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憑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上等的仁愛是無私心的人,上等的義士行事固執於自己意志。堅持禮節的人不還之以禮,就會摑人耳光。所以人們不去自覺地按事物的規律行事,才主張善良仁愛;沒有善良仁愛,才提倡懲惡揚善;人們不能懲惡揚善,才要求人們遵守禮法。禮法是因為人們的自然的真誠和愛心不足才建立的,社會的混亂狀態也出現了。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一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厥。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是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綠綠如玉,鉻鉻如石。
註解:古時候能遵從道的精神,天空順從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寧;神符合道而靈驗;深谷符合道而盈滿;萬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順從道天下公正 。如果違背各自的規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開,地不安寧就毀壞,神不靈驗,無人供奉。萬物不生而滅絕。侯王不為人尊敬會被廢。所以受人尊敬,是尊從人們的意願行事的結果。高大的建築,必定從底下的基礎開始。因此侯王自稱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榮譽不追求榮譽,不炫耀的榮譽反而會有永久的榮譽。不做炫目的寶石,寧為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 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道就在於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強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是有物質基礎,基本物質由無產生。

『捌』 為什麼瑜伽冥想腰部挺直時候脊椎有個地方是酸的

我來給你我的意見:
我們需要對瑜伽和冥想作一些理解上的調整,在中國目前瑜伽是以身體瑜伽為主,基本上整個過程是以控制為核心的,對身體的伸展難度、平衡控制,然後對呼吸也是用控制來進行調整。雖然這些對於身體和情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女子健身的很好選擇。但是它對個人的思想觀念沒有很明顯的觸發作用。加上在中國大部分瑜伽其實是套上了商業利益為前提,思想蛻變難於在這種以控制為主的修煉過程中得以突破。真正的瑜伽導師,是以隨緣而為,他的目的是讓想對生命作探索的人能得以洞見宇宙真理,是免費的。
下面再來說說冥想,冥想其實本身就是單獨的一種學術領域,它不屬於任何形成的宗教或養生系統,但卻同時出現在所有宗教和養生系統中,只是深度略有不同。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瑜伽等都存在著冥想。各系統對它作出了一些具體不同的豐滿和附加了一些出發點,豐滿的是身體姿勢,出發點則是與心對應。
佛教,身體以打坐姿勢為主、出發點是往寂靜之地。
道教,其太極拳劍系列佔主要角色,出發點是調整陰陽平衡、達到身體的和諧,其打坐則基本與佛教相同,出發點是悟老子《道德經》里所述的道,本質與佛教的寂靜之地一樣。
以耶和華為主的教系中,對身體姿勢沒有特別具體,基本上只是閉上眼睛進行祈禱,出發點以向主發出感恩之言,或是具體向主具體祈求某種內容。但因為其教系中沒有對冥想體系中作出獨立的豐滿與指引,不知道真正的秘密在於內心,大部分教徒都只是在很淺很短的過程里就完成了冥想。因此只有少部分人在長時間的靜默祈禱中獲得真理而成為奇跡者,大部教徒體會不到真正的與神同在或與神合一。

然而真正的秘密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而不加任何控制,這就是冥想的核心,是真正的冥想。冥想的原意也是「不作任何思想活動」。對於姿勢上,其實可以是任何姿勢,前提是自然,能有利於放鬆及不產生強烈的肌肉神經刺激信號。這對於大腦的真正平靜有重要影響作用。
以打坐姿勢為主的冥想過程,現代人的筋骨相對兒童時期和古代是落後的,古人每日作事均以雙腳雙手完成,但現代人卻飛機輪船大炮,過份追求物質享受,身體則其實處於退化過程中。若硬要在這塊上求其形,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其實適合現代人的冥想姿勢是坐椅姿勢而不是盤坐姿勢,坐椅的時候椅背也能很好的作為腰部的「扶持」,以達到身體沒有任何勉強的產生。然而對於現代人來說,盤坐姿勢有其特別的感覺,總是覺得有「仙味」,這種感覺屬於有利的因素,能促進冥想過程的質量提高。若選擇這種姿勢冥想,則最好在屁股上墊一塊有點厚而半軟的打坐墊,這樣能有利於雙腿的盤坐。

其實冥想的關鍵是內心,只要呼吸不加控制和諧而自然地進行著,剩下來的事便是觀察,觀察點則可以是任何內容,而最直接的便是自己的呼吸氣息的變化,隨著和諧而自然的呼吸,呼吸時的氣息波幅會越來越小,呼與吸之間越來越不明顯,秘密就在這里。呼與吸之間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空間」,平時我們呼吸加速的時候,這個空隙非常小,幾乎不能被察覺和捕捉到,而在冥想中,這個空隙被展露出來,在深度冥想中,呼與吸已經合為一體,剩下的就是這個空隙,而且是無限大,若這個時候意識還在觀察,則會洞見宇宙真理之所在,也就是寂靜之地,能對宇宙的各種振動一覽無遺,獲得智慧,以現代科學來說,這是宇宙全息狀態,能觀察到一切的原因與規律。

所以,若身體任何部分有勉強,則不用這個姿勢或調整一下便是,睡佛也是這樣來的。

祝你好運,一心所向,志在則必得,早日有所參悟為人類服務,行你之光輝人生。

『玖』 瑜伽,禪定,入靜和氣功的淵源(什麼是禪定

禪定起源於古瑜伽,但又完全超越了古瑜伽;靜功源於《道德經》,其具體修持方法是自古以來由無數人完善出來的。最終,自古以來,可以通過一個方式,獲得一種心靈力量的方法,操作性最強的只有佛學禪定

『拾』 佛法承認瑜伽經嗎

承認的。
在《金剛經》里,佛陀曾說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版有差別」,講的就是各權種思想體系相互爭執的本相,也就是說,宗教的本質原本都一樣,但是卻因為創始人(准確的說應該是「發現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成長環境、領悟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所以佛教尊重一切追求事務真理、探索宇宙真相的人或事理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