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倆難
❶ 道德兩難的看法
平常心 不要帶有嫌棄的眼神 語氣溫和 拿出自己的耐心
❷ 道德兩難法是誰提出的
是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教育: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
❸ 道德兩難故事能有最佳解決嗎
道德兩難的故事應該是有最佳的解決方案的,因為正確的道德的標准應該是尊重客觀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❹ 醫學倫理學中的道德兩難是什麼意思
在醫學倫理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疾病需要通過非常規的治療手段,如克專隆技術的應用,往屬往就面臨一些人們無法從倫理上接受的窘境。在人們似乎無法接受的治療手段,但又是治療相應疾病的最佳方法或唯一途徑時,這就涉及到了道德與治療疾病的紛爭,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兩難
❺ 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的情境或問題。 ( )
正確答案:錯
解析: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
❻ 科爾伯德的道德兩難
柯爾伯格採用道德兩難故事,與10~16歲兒童進行道德談話。兩難故事創設了一種道版德兩難情境權,要求兒童作出選擇。人的行動是應該遵從規則和權威,還是應該遵從與此相沖突的他人的需要與利益?經典的兩難故事為:一個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種昂貴的特效葯來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發明並控制這種葯的葯劑師提出先付一半的錢,另一半以後再付,卻遭到葯劑師的拒絕。海因茨為挽救妻子,若偷取葯品就違背了社會「不許偷盜」的規則;若遵守社會規則,就使妻子等死。柯爾伯格依據兒童對遵從規則還是服從需要的行為選擇,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水平一,稱為「前習俗水平」,行為受逃避懲罰和獲得獎賞的需要驅使,兒童主要著眼於自身的具體結果,還沒有發生社會規范的內化。水平二,稱為「習俗水平」,兒童認同於父母,並遵從父母的道德判斷標准,兒童主要滿足社會期望,這時社會規范已開始內化。水平三,稱為「後習俗水平」,兒童主要履行自己選擇的道德准則。此時社會規范已完成內化。
❼ 道德兩難的故事最先由誰提出來的
是科爾伯抄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❽ 道德兩難是什麼教育學
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是他道德階段認知發展理論的基礎,講的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
❾ 什麼是道德兩難問題
關於「道德兩難問題」
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所謂的「道德兩難問題」,即假想在一個場景之下人必須做出他的道德選擇,但是做出任何一個選擇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類問題。
例:假設你與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內,敵人當時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間進行搜查,一個嬰兒突然啼哭起來,問如果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殺死嬰兒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們殺死嬰兒,我們就殺了人,但是卻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們不殺死嬰兒,我們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們沒有殺人。兩種選擇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夾在一個矛盾的境地。
❿ 道德兩難法是教育學哪一章提出的
道德兩難法是教育學道德階段認知發展理論這一章提出的,指的是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是他道德階段認知發展理論的基礎,講的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
科爾伯格把皮亞傑的研究方法改進為道德兩難故事法,他所設計的故事中包含著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故事,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他還設計了相當完備的評價標准體系,以此來測評被試道德發展的水平。
(10)道德倆難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本來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兒童和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的一種研究方法,現在也被人力資源管理者在招聘選拔中用於對人才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採用9個道德價值上互有沖突的兩難故事,讓被試者在兩難推論中作出是非、善惡的判斷並說明理由,科爾伯格對被試的陳述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分出30個不同的道德觀念維度,如是非觀念、權利義務觀念、責任觀念、賞罰觀念、道德動機與行為後果等等。
科爾伯格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結論:0--9歲兒童屬前世俗水平;9--15歲,多屬習俗水平;16歲以後,一部分人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達到的人數很少。科爾伯格認為,這種發展的順序是由低級階段依次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這種順序既不會超越,更不會逆轉。個體在某個發展階段,主要使用某個階段的推理,而同時使用其他幾個階段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