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西立法異同

中西立法異同

發布時間: 2022-06-19 22:47:46

Ⅰ 中國與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異同

一、中國與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點:

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專制制度為主,並且呈現出君主不斷集權的趨勢。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專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徵。君主專即是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掌握著一個國家的行政權、軍事權、立法權等權利。也可以說是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中尤其體現出了權力的專斷,如秦始皇規定:皇權至高無上,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 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軍事大事,最終均由皇帝裁決。稱謂專用。秦王贏政統一全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這就確定了君主至高無上的稱呼。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就發展到了頂峰地步。

與此同時,古代西方雖然多數時期是屬於分裂的時期,但是也出現了許多統一廣闊地區的大帝國,如波斯帝國,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這些帝國都存在著專制制度。就連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稱的雅典,同樣也存在著貴族專制制度。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雖然已經經過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改革」,雖然採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終也出現了蘇拉的獨裁統治。尤其發展到了後期的查理曼帝國時期,君主的權利獲得了極大的膨脹,就連教皇都不得不承認皇帝的權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質而言,任何時期的法律制度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中西方古代社會法律也不能避免這樣的一個本質特性。從中國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國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現了有《湯刑》,這是屬於中國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和壯大,並且最終奪的了政權。這是地主階級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怎樣鞏固自己的政權,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韓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剛好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隨之在各國出現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如魏國的《李悝之法》,楚國的《吳起之法》。這些法律的出現進一步的鞏固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權。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更是頒布了全國性的《秦律》,到後來,法律制度依舊在不斷地完善。始終為鞏固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服務著。而對於西方古代的法律來講,同樣維護統治需要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依舊是法律制定的最基本原則。

西方古代出面的法典、法規有許多,比如古巴比倫《漢莫拉比法典》、烏爾王國《烏爾納姆法典》、羅馬的《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雖然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質,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而《查士丁尼法典》更是直接為了維護統治而制定的。由此可見,中西方法律的制定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只是西方古代法典具有相對意義上的民主性。

二、中國與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不同點:

1、社會基本組織的不同點:

對於社會的基本組織而言,在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差異性。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知道,中國的社會是以家庭結構為基本的社會,而從西方社會來說,主要是以團體結構為主。中國家庭結構的組織形式從很多古詩裡面就有很具體的描述,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話就很具體的表述了中國以家庭組織形式的生活、生產方式。而這一種小家庭形式的組織基本上是延續了幾千年,直到今日。西方的團體結構形式,在西方社會中家庭絕對沒有像在中國那麼重要。過著戰斗生活的游牧民族散布在古代的西方世界。游牧既是生產活動,也是軍事行動。後來,航海業發展,西方的海船上的商人們既做生意,也做海盜。這樣的生活高度軍事化,戰斗化,家庭的地位一定會下降,就像在中國的戰爭年代,投身軍隊的人們常常只能拋開家庭。

在西方的歷史上,戰爭是常態,甚至是謀生手段。並且在中國有古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樣的古訓說明中華民族是很幸運的,幸運到經常有機會可以忘記戰爭,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所以,需要有高人來指點,教導大家不要忘記戰爭。西方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戰爭時時伴隨著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忘記戰爭。西方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之下,家庭的結構形式往往很脆弱,容易被軍事組織,社會團體所代替。這就看出中國一家庭為主。西方以團體為主的社會基本組織形式。

2、政治體制上的不同點:

對於中西方古代的政治而言,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程度上的民主性,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從本質上來講是專制主義制度、是維護君權至上的專制制度。首先談談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從上我們可以知道團體是西方社會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每個團體的發展都要面對其他團體的挑戰。在競爭的環境中,一個團體不是勝利,就是滅亡。一個團體要發展,就要與盡可能多的團體結成聯盟來反對自己的敵人。民主的原則是為了確立團體聯盟中領導者的合法地位而被承認和被推廣的。

比如,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民主政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而中國的政治制度專制性主要是體現在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君權至高無上。雖然中國古代也出現了「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安定的局面。但是在這樣的穩定社會局面之下,人民看似是具有一定的權利的,但是他們同樣是在一種無形的專制主義的壓迫之下生活,因為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是一切整治措施的最終目標。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的專制制度就呈現出了不斷加強的趨勢,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之中。

3、法律形式上的不同點。

從中西上古代法律的不同點來看,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法律有根本上的不同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法律被看作是束縛和控制人的手段,也是維護君主專制,維護社會穩定的手段,這就使得中國古代的法律它不能離開國家、刑罰來處理民事關系,具有一種絕對的權威性。中國古代法律的制定從根本上來講是按照統治階級利益來制定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能夠違背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一般的群眾是基本沒有任何參與制定法律的權利。而對於西方古代的法律制定則是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妥協的結果。

比如西方的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法是在氏族內部斗爭及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從我們可以從古羅馬的法律來分析,在古羅馬社會的早期,主要是依靠祖輩傳承下來的習慣法來調整社會關系。貴族壟斷了立法權並且隨意的曲解法律和欺壓民眾,使得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加劇。後來,羅馬人民經過了一系列的斗爭,才使得《十二銅表法》的最終確定產生了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西方的法律是社會的法律,是社會控制國家的工具;中國的國家主導模式導致了中國的法律是國家的法律,是國家控制社會的工具。這一不同的法律的首要制度表現就是西方的法院是社會的法院,是權利的保護機構;中國的國家主導模式導致了中國的法律是國家的法律,是國家控制社會的工具

4、中西方古代經濟結構上的不同點。

中西方古代的經濟結構最初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但西方大約在15世紀初期開始了資本主義萌芽,並且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最終取代了小農經濟的地位。而在中國古代的明清之際,同樣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在中國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統治階級也嚴格的限制商人,古時「韓非稱「學者」、「言談者」,「帶劍者一、「患御者」和「商工之民」為「五蠹之民。」

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並且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濟結構具有很明顯單一小農經濟的特徵。而西方古代社會則完成了由小農經濟到資本主義經濟的轉變。

Ⅱ 急求!!!中西古代法律文化的異同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法的觀念上。傳統中國的法的觀念主要以「刑」為核心和內容,因此,在傳統上,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刑、律、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是刑法。這種觀念源於中國古代法的特殊形成,並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加強。刑與暴力相聯系,而且最初主要是針對異族的,後逐漸轉化和擴大到在性質上類於異族的所有違犯禮教的人。刑歸根到底是一種血緣集團性的壓迫法,並長期局限在血緣范圍內。西方法的觀念主要以權利為軸心,這是因為古希臘、古羅馬國家與法肇始於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所以,盡管這種法不能不因社會集團力量的消長而偏於一方,也不能不因為它是國家的強制力而具有鎮壓的職能,但它畢竟是用以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並因此獲得一體遵行的效力。
中西法律文化的另一個差異是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麼作為其權利義務的基本單位。在最早的時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擴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聯盟等)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轉換過程中,卻走了兩條日益分離的道路。中國法律走上了一條從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國家/社會的集團本位道路,這可以圖示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國家/社會,其特點是日益集團化。西方的法律本位則經歷了一條從氏族到個人再經上帝/神到個人的道路,圖示為氏族→個人→上帝/神→個人,其特點是日益非集團(個人)化。不過,本世紀以來,中西法律的本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中國,個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愈益提高,而連帶主義、民族主義則對西方法律本位一度產生了非個人化的影響。
從法律文化所體現的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種公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傳統上是一種私法文化。所謂公法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刑事性(刑法化或國家化)的法律體系;私法文化則是一種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體系。中國傳統法律中確有關於民事、婚姻、家庭、訴訟等方面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在性質上都被刑法化了,也即以刑法的規定和方式來理解和處理非刑事問題。西方法律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標志是民法和商法的發達。此外,我們還應看到,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來公法的發展及其私法化現象。
倫理化與宗教性可以說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上最具對極性的差異。傳統中國的法律在西漢以後逐漸為儒家倫理所控制,儒家倫理的精神和原則日益規范著法律的變化和發展,至隋唐終使中國法律完全倫理化,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無變化。儒家倫理使傳統中國的法律成為一種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靈魂。這不僅使傳統中國法律喪失了獨立的品格,也從根本上阻礙了它向現代的轉變。西方法律文化從羅馬開始就受基督教的影響,到中世紀時,基督教逐漸控制了世俗的法律,雖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使政教分離,法律在整體上擺脫了基督教的束縛與控制,但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並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處。
中西法律文化在體系和學術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中華法系」母法的傳統中國法律文化是一個帶有封閉性的體系,而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大陸和英美兩大法系是開放性的。這種不同的結構形態是由它們所屬的社會機制所決定的,並隨著社會本身而變化。傳統中國的法律學術主要表現為對法律進行註解的律學,缺乏西方那種圍繞正義而展開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學。「律學」與「法學」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它是兩種形態的法律文化的反映。
應該承認,同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存在差異與沖突的同時,也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從根本上說,每一文明都有關於理想社會的設計,不同文明的理想自有差異,但都是人類心性的表現,都是人類對生活秩序化和正義性的追求。這提示我們,既不應忽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要關注它們基於人類共性的相通性,並努力在人類文化的差異中尋求各種可能的互補,最終經由理解和化解而達於會通。

Ⅲ 比較中國和美國立法機構的異同

的速度大大是對的打打鬥斗的撒等等2

Ⅳ 中西方的立法思想有什麼區別

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兩個奠基性人物,兩個人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如都有廣博而深邃的思想,都述而不作,幾乎都站在各自文化的源頭,對各自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就法制建設而言,兩個人都對人類社會的早期法律形態進行了深入思考,闡述了豐富的法律思想,分別奠定了中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礎。但是,在對法律的認知態度和接受方式上,兩個人具有明顯不同。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主張民主政治。關於法律問題,蘇氏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從法律是公民的天職、責任和義務。公民與法律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作雅典的公民,就必須接受和尊重雅典的法律,否則你完全可以選擇離開雅典遷到其他城邦。只要你仍留在雅典,就證明你接受了這一契約,因而你必須服從雅典的法律。公元前399年,70歲的蘇格拉底被奴隸主貴族以「慢神」和「腐蝕青年」為由關押起來,並由一些鞋匠、裁縫和不識字的遊民組成的審判人員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弟子們認為這種不正當的法律裁決不應得到尊重和執行,因此買通看守為他安排好了越獄計劃,但蘇格拉底拒絕逃走,他辯駁到:對一個被判有罪的人來說,即使他確信對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難道就正當了?他堅持一個公民必須遵守法律的信條,平靜地在獄中飲下毒酒死去。

所以,蘇格拉底的法律思想是一種契約主義思想,他強調的是社會的公共規則,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維護整個社會的秩序,他倡導的是一種規則化、秩序化的社會,對法治有深深的敬畏和服從。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氏的法律思想,推動西方法律思想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向前發展。到古羅馬時代,西方社會已經有了精巧的立法技術和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並出現了以蓋尤斯等為代表的職業法學家階層,法學相當繁榮。到十六世紀,西方現代法律思想已相當完備,法治民主化、科學化程度很高。

孔子生於前551年,卒於前479年,與蘇格拉底基本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人。在東方大地上,孔子奠定了華夏文化發展的基礎,國學大師柳詒徵稱其為「中華文化的中心」。孔子代表奴隸制貴族的利益,提出以「禮」和「仁」為核心的思想,主張實行禮治,維護宗法等級制度。在法律問題上,孔子不支持法治,主張德主刑輔、以德去刑,貶低法律的作用,認為人治優於法治。孔子認為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關鍵是「禮」,如從維護周禮的立場出發,公開主張父子應互相包庇,父親包庇兒子的罪行,兒子包庇父親的罪行,是最正直的美德。(「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見《論語?子路》),為了維護特權等級制,主張「正名」,以禮為尺度確定等級名份。孔子的法律思想,反映了一種唯心史觀,他極力誇大少數當權者的作用,反對公布成文法,目的使法律能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使他們懲罰奴隸時能任意取捨。所以,與蘇格拉底「契約」主義的法律思想相對應,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種機會主義的思想,其本質是一種自由主義,從根子上存在對法律的蔑視和破壞。茲舉三例:

其一,孔子前517年離開自己的國家魯國,投奔齊國去發展,「仕」齊國3年後,當得知齊國大夫晏嬰等要治自己罪時,孔子沒有如蘇格拉底平靜入獄,而是選擇了逃離,急急忙忙地跑回了魯國。(《史記?孔子世家》)

其二,孔子56歲時到列國游學,中途曾借道蒲國去衛。蒲與衛有隙,要求孔子盟誓,答�%A

Ⅳ 古代東西方法律的異同

相同處: 古代東西方法制的進程中,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無一不走上了法典化之路,從習專慣法到成屬文法。1、這些法典都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原始法或是以民刑為主、雜以他法的古代法。立法技術落後,較野蠻,都存在著同態復仇,都對肉體的刑罰有一定的血淋淋性。2、 自然法思想,依附於神力來號令眾人信服。不同處:1、神力的接受者不同。西方對人力、神力的區別更大。2、西方將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主要法;側重私法:調和平民、貴族間的矛盾;民族色彩較濃,較平等;法律主體為其自己人,不包括被征服者和奴隸;東方將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次要法;強調刑法;注重在大的方面,國家的強治久安;專制的色彩較濃,集權;等級制,法律囊括了所有的人。

Ⅵ 請聯系實際說明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別

政治制度是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人類出於維護共同體的安全和利益,維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對各種政治關系所做的一系列規定,是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的各種政治體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環境中不斷發展,各自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本文從比較的角度,主要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異同。
一、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
中國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實行的,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政府制度、國家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法律、體制、規則和慣例。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作為我國政黨制度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實現和維護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60多年來的事實證明,新中國成立之初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符合我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需要,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二)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兩大類。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君主權力受憲法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民主共和制是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根據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民主共和制又可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議會制以議會為權力核心,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其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閣員和內閣整體對議會負責。總統制民主共和制與議會內閣制相對稱,是由選民分別選舉總統和國會、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同時擔任政府首腦的制度,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並互相制衡。
二、中西政治制度的具體比較淺析
(一)政黨制度不同
(1)建立的經濟基礎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私有制,社會生產資料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我國經濟基礎是公有制,生產資料為全民或集體所有。
(2)政黨制度所服務的政權性質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階級實質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專政。中國的政黨體制則是從根本上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
(3)政黨間的關系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多黨和兩黨間是互相競爭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
(4)政黨行使政權的途徑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對國家事務實行間接干預。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5)政黨執政模式不同。以英美為代表的兩黨輪流執政模式;法德為代表的多黨輪流執政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一黨多元執政模式。民族獨立國家的一黨制仍然存在,是符合非洲特點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代表。中共對民主黨派的領導主要是體現在政治領導方面,不幹涉各民主黨派內部事務。
(6)政黨與軍隊關系比較。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任何政黨都不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都無權也無法控制軍隊;軍隊只忠於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而不忠於任何政黨。當代中國實行共產黨的「黨指揮槍」的原則,即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締造的軍隊擁有絕對的領導權。
(二)政體制度的差異:政體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西方國家多為共和制。中國政體的運作方式、組織活動原則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權分立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
(三)選舉制度差異:選舉制度是國家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的選舉制度,從候選人的提名和醞釀、正式候選人的確定等等,有關法律都離不開了組織、管理的色彩;對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運作和保障,卻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定。
我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由人民選舉出代表來組成代議機關和擔任國家特定公職人員,代表人民行使權力。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在理論上簡單地將選舉權等同於投票權,將被選舉權等同於當選權,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本應具備的一些基本權利形態被忽略,從而使選舉活動失去其本來面目。
(四)國家結構形式差異:中國目前主要實行的是單一制結構形式,而美國則是聯邦制結構形式。
(五)公民權利制度差異:在我國,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公民權利則直接體現著公民個人在國家和社會中的法律地位,對公民權利的確認和保障歷來是各國憲法的核心所在。
在西方,公民權利至少包含三類權利:民權;政治權,具體說,也就是選舉權;社會權利。
三、西方政治制度的利弊及我國所能吸取的經驗教訓淺析
首先中國現在的制度其來源依然是以西方政治理論為基礎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民主這一概念的。我們暫時可以不用討論我們現在的民主制度是否成熟,單就中國的制度設計上來說,其初衷確實是想實現更為廣泛的民主。
1、中國的政黨制度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其它民主黨派也參政,但是畢竟社會影響力有限,而且關系在現實中是不平等的(民主黨派人數是有限制的)。
2、西方政治的核心思想是制衡,這種分權制衡,利益驅動的機制,很容易造成內耗。使國內各派政治勢力的斗爭,而削弱國家的決策效率。
3、中國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體制缺點是缺乏有力的深度的監督力度。
具體說來,國家需在以下幾方面改進:
(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2)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3)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4)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
(5)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6)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7)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8)維護社會穩定。
總之,我們已經知道最完美的社會制度是共產主義。但這是太過於完美的政治體制,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它實現的可實現性,不過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人類的前景必然會更加光明。現在各國的社會制度是在不斷的摸索中進步的,中國亦是如此。道路雖然遙遠,但路就在腳下!

Ⅶ 請問中西司法制度的區別謝謝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依然是21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課題。經驗和科學告訴我們,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構和運作依賴於相應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長必須紮根於相應的法律文化土壤。追本溯源,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建設是在西方法律文化沖擊而與自己固有的法律傳統人為割裂的情況下展開的,因此,百年來一直存在著中西兩種法律文化的沖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法制度改革,可見,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必須依賴於對法律文化的理性分析,而從司法角度對中西法律文化進行分析更是其中的關鍵。
在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異同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法律的形式化象徵,在西方有「司法女神」,在中國有「司法神獸」。司法女神鵰塑在西方法院建築中會經常看到,我們在港劇裡面也能經常看到。司法女神一手執寶劍,一手拿天平,最值得注意的是女神的眼睛是閉著的或是用布蒙著的,所以也叫蒙目女神。寶劍表示力量,天平表示公平,額發表示誠實,閉眼表示「用心靈觀察」。造像背面往往刻著古羅馬法顏:「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中國的「司法神獸」,是一隻像牛或羊的獨角獸。它是中國的司法神,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眼睛不僅睜著,且睜得很大,怒目圓睜。它是中國第一位法官皋陶在辦案時如爭執不下,就將這叫做獬豸獸牽出來,它會用那隻獨角去抵觸真正的罪犯。西方和中國的司法神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司法女神的眼睛是閉著或用布蒙著的,而中國的司法神獸眼睛是怒目圓睜。這一顯著區別體現著中西司法理念的不同,更深一層地看則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
以司法制度為例,下面就來分別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特點。

一、 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司法制度一般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制度,其基本特點是: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實行審判公開制度,訴訟活動的透明度較高;律師辯護和代理制度發達,當事人獲得辯護率較高;推行自由心證和無罪推定原則;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訴訟作為主要的糾紛解決機制,適用率極高。西方司法制度體現了司法獨立性、中立性、終局性等屬性,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司法制度。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完善過程,真正發揮了司法的功效,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西方的司法制度代表著現代化的司法制度。
然而,西方司法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自然存在,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視為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是自治的主體人、目的人,個人價值應當優於社會價值。權利本位是伴隨著個人本位而產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公民,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應優先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及相應權利的取得。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發達的契約關系為自由、平等、權利等法權觀念的生長提供了社會條件。古希臘法與羅馬法所倡導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後來隨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揚而成為西方法律文化的主流,並進一步上升為法律觀念。西方國家的諸多訴訟原則、規則都是對個人本位、權利本位的一種回應。例如,確立了被告人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告人不再是訴訟的客體,不得對其進行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被告人不僅有權就自己無罪、罪輕或減輕、免除刑罰作自行辯護,還有權聘請律師協助辯護或接受法律援助。再如,確定國家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權,尤其是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更多的是強調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和疑罪從無規則。
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也是西方司法制度的重要文化內涵。西方國家向來具有濃厚的法律與民主色彩。這也與他們早期發達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商品經濟講求平等競爭,它是孕育民主的天然土壤。而商品經濟下產生的契約關系則是一種法律關系,它直接推動了法律的發展。今天,法律和民主在西方國家的滲透面更廣。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宗教領域還是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都在推崇民主,追求法治。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同時也成為西方司法制度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體現民主,賦予被告人與原告人同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為了體現民主,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運作向民眾公開,並讓更多的民眾參與。法律至上的觀念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並促成了律師業的極大發展。總之,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使西方的司法制度處於一種民主、有序、理性的運行狀態中。

二、 中國的法律文化
我們現在的制度建設從總體上來說是學習西方的結果,而且是從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中東拼西湊的結果。大體上說來,我們總體上的制度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歐洲大陸的,以及日文版的歐洲大陸的法律傳統。第二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尤其是俄文版的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直到今天,法院的地位低微,檢察院的監督權以及司法權行使方式過程中的所謂的群眾路線,這些東西都跟蘇聯的制度很有關系,對具體審案法官的司法解釋權的剝奪都跟蘇聯的司法制度有很密切的關系。第三方面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我們中國人做事情所喜歡採取的方法,我們的政治文化,我們的法律文化,這些東西也許在我們的表層制度上看不到多少,我們的表層制度都是西方化的,但我們骨子裡的運作過程,我們所遵循的一些准則,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所採取的一些方法,都還是我們兩千年來所一直採取的方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取代了傳統的封建制經濟,而且我們不再閉關自守,而是在經濟、行政、司法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傳統法律文化產生的基礎已不復存在。然而,用中國的手段操作西方的模式,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明顯的一種狀態。例如,法院院長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獨立於地方政府的法官,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下屬,他只是地方權力格局中的—個棋子,下棋的人把他搬到哪兒就是哪兒。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分析我國的法律文化不能光從傳統法律文化分析,而應該分析引進西方法律文化後的中國法律文化所產生的獨特性和沖突。具體體現在:
第一,受家國本位、義務本位價值觀的影響,我國的訴訟目的偏向於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尤其是被告人的權利保障不力。我國引入了辯護制度,賦予被告人辯護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的辯護權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被告人的自行辯護權利受到種種限制,辯護律師沒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權,訴訟權利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法官無視辯護意見,先判後審的現象屢禁不止。另外,法律雖然規定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但又規定被告人應當「如實供述」,「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了盡快查明案件,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的現象也較為常見。比如我們常常能在一些譯製片和港劇中,聽到這樣一句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同樣熟悉的話:「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不同人文精神的差異所在。
第二,等級特權思想仍然存在於不少人尤其是實權人物的觀念里。有些司法人員辦理案件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職務、社會地位為依據;某些高級官員違法犯罪,可以憑借其權勢與地位逃避法律責任;某些權大、官大的所謂「上級人物」可以任意干涉司法活動,強迫司法機關按照他們的意圖辦事,強行更改或拒不執行法院的裁判,甚至憑借特權隨便調離秉公執法的司法人員。等級特權思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等法律原則遭到了嚴重破壞。
第三,雖然我國已實行司法獨立,然而司法行政不分,行政權力過於膨脹的傳統使我國司法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司法機構的改革困難重重。我國的司法機構設置與行政區劃重疊,在機構名稱前均冠以某某省、某某市的名稱。司法人員的級別與行政機關的級別完全相同,也有處級、科級之分。在工作機制上,採用行政化的層層批示制,合議庭報庭長、院長審核、審批,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或者是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這些與行政機關雷同的做法不符合司法工作的特點,也不能滿足司法工作的要求。另外,司法機關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行政化現象,即其財政受制於地方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沒有獨立的經費來源,而是每年由同級政府提供經費。司法經費的不獨立使得司法領域內地方保護主義惡性蔓延,嚴重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性。
第四,受息訟觀念的影響,我國訴訟制度解決糾紛、保障法律實施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發揮。訴訟觀念的淡薄使得我國民眾遇到糾紛時寧願選擇和解或通過民間調解。民間調解雖然在表面上避免了一些糾紛的公開化,但由於它以傳統的倫理道德乃至家法家規為主要依據,因而不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法律的實施。而且和解、民間調解等非訴訟機制的過多適用,限制了訴訟機制功效的發揮,不利於現代司法制度的構建。
第五,人情、地緣關系也是我國司法改革中某些難題的症結所在。因為重人情、重關系,證人不願出庭作證,以免得罪他人,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證人的出庭率極低,作證質量也不高;因為重人情、重關系,很多情況下,打官司成了「打關系」,沒有關系也要找關系、拉關系,所以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重地緣關系,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得異地取證、異地執行難上加難。由此可見,引入的先進司法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理念支持,相反卻受到本土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那麼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異化,在本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綜上可見,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異根本在於兩者法律文化的差別。根源於傳統法律文化的中國司法制度,只是生搬硬套地學習運用西方的司法制度是行不通的。只有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找准中西方在法文化上的共通點,尋找解決兩者文化沖突的方法而又保留和發展我國自身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當然,這也是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Ⅷ 英國法國美國中國主要法律的異同

選A。我也剛學,我認為,他們都是為了掃清資本主義發展上的障礙。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制,法國的大革命,都涉及到了民主,革命後人民都進一步擴大了各方面權益及權力,資產階級不再受壓迫,而是民主起來,因而選(1)(4)。其中只有法國經歷軍事獨裁,法國頒布法律是為了保留革命成果,英國為了限制國王權利,美國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自己寫的!加分)

Ⅸ 中國現代法律與古代法律的異同

一、相同點:都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對社會有一定的約束性。

二、不同點:

(一)成長時間不同

1、中國現代法律成長時間:改革開放40年,我國立法進程不斷加快。我國有效的法律有229件,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

2、古代法律成長時間: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

(二)特徵不同

1、中國現代法律特徵: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本質,由這個國家的法律確立的社會制度的本質所決定。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國情要求。

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如何構成,一般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法律傳統、政治制度和立法體制等因素。

2、古代法律特徵:

(1)國家主義

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專政。他不僅是最高立法者,也是最高法官。

(2)禮法結合

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地位,「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法律規范。

(3)法定特權

中國古代法律賦予貴族官僚各種特權,以維持等級制度。



(9)中西立法異同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法律與古代法律」的其它相關介紹:

中國憲法和法律建立了統一的、多層次的中國特色立法體系,這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在統一性和多層次的結構特徵,既反映了法律體系本身的內在邏輯,又符合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

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Ⅹ 論述東西方法律制度的異同點及其原因

法系不同。

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法國、德國外,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中國也屬於這一法系。
大陸法系的特點:
(1)全面繼承羅馬法:吸收了許多羅馬私法的原則、制度,如賦予某些人的集合體以特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有權的絕對性,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某人享有他人所有物的某些權利;侵權行為與契約制度;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相結合制度等。還接受了羅馬法學家的整套技術方法,如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人法、物法、訴訟法的私法體系,物權與債權的分類,所有與佔有、使用收益權地役權以及思維、推理的方式。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
(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法學創立了法典編纂和立法的理論基礎,如自然法理論、分權學說、民族國家理論等,使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任務由法學家來完成。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
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特點:
(1)以英國為中心,英國普通法為基礎;
(2)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遵循先例;
(3)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向後看」的思維習慣;
(4)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性;
(6)注重程序的「訴訟中心主義」。

兩大法系的比較
首先,法的淵源不同。
其次,法的分類不同。
第三,法典編纂的不同。
第四,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
最後,在法律術語、概念上也有許多差別。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