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幼兒道德典故

幼兒道德典故

發布時間: 2022-06-20 00:49:05

1. 經典中國兒童故事有哪些

經典兒童故事(一):狼來了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大夥兒對放羊娃一面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拚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說明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即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我們應該培養誠懇待人的良好品質。

經典兒童故事(二):三個和尚

山上有座小廟,廟里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觀音菩 薩案桌上的凈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來了個長和尚。他一到廟里,就 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長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但兩個人一次只能抬一隻水桶,怪麻煩的。他們都斤斤計較,而且要求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央,不可以走太快,也不可以走太慢,誰都想占誰的便宜。不過,雖然吵吵鬧鬧,但他們總算每天還是有水喝,有飯吃。

後來,又來了個胖 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沒水。小和尚和長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

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面前的凈水瓶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裡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經典兒童故事(三):小馬過河

小馬和他的媽媽住在綠草茵茵的十分美麗的小河邊。除了媽媽過河給河對岸的村子送糧 食的時候,他總是跟隨在媽媽的身邊寸步不離。 他過的很快樂,時光飛快地過去了。

有一天,媽媽把小馬叫到身邊說:"小馬,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做事了。今天你 把這袋糧食送到河對岸的村子裡去吧。" 小馬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馱著糧食飛快地來到了小河邊。可是河上沒有橋,只能自己 淌過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猶豫中的小馬一抬頭,看見了正在不遠處吃草的牛伯
伯。小馬趕緊跑過去問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裡的水深不深呀?"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體笑著說:"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馬高興地跑回
河邊准備淌過河去。

他剛一邁腿,忽然聽見一個聲音說:"小馬,小馬別下去,這河可深
啦。"小馬低頭一看,原來是小松鼠。小松鼠翹著她的漂亮的尾巴,睜者圓圓的眼睛,很認 真地說:
"前兩天我的一個夥伴不小心掉進了河裡,河水就把他捲走了。"小馬一聽沒主意了。 牛伯伯說河水淺,小松鼠說河水深,這可怎麼辦呀?只好回去問媽媽。

馬媽媽老遠地就看見小馬低著頭馱著糧食又回來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難了,就迎過
去問小馬。小馬哭著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話告訴了媽媽。媽媽安慰小馬說:"沒關系,咱們 一起去看看吧。"
小馬和媽媽又一次來到河邊,媽媽這回讓小馬自己去試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馬小心地 試探著,一步一步地淌過了河。

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麼淺,也沒有小松 鼠說的那麼深。只有自己親自試過才知道。 小馬深情地向媽媽望了一眼,心裡說:"謝謝你了,好媽媽。" 然後他轉頭向村子跑去。

經典兒童故事(四):猴子撈月

一群猴子在森林中各自玩耍時,藍猴抬頭看到了又圓又亮的月亮,夢想擁有它,於是吹了一聲口哨把大夥召來,它們採用接竹竿的形式摘起月亮來,無奈竹竿接再長,月亮仍高高在上。黃猴看到井水中月亮的倒影時,也興奮地吹起口哨召來大夥。

藍猴搔搔腦袋再生一計,大夥又一個接一個倒掛金鉤撈起月亮來,可是月亮果然被撈進葫蘆瓢里時,它們又為誰擁有它打起架來,結果,葫蘆瓢落地,月亮「碎」成一片,真應了「水中撈月一場空」。

經典兒童故事(五):掩耳盜鈴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 幼兒園品德成語故事

幼兒小故事成語故事:千載難逢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歲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後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當時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他聽說有所寺院里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迎牟尼的遺骨,便准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里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加以反對。其中提到,佛教傳人中國後,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
唐憲宗看了這表。十分惱怒,認為韓愈不只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為此,要將韓愈處死,虧得宰相為他說情,才改為貶職,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統治權力日益削弱。憲宗執政後,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權的統治有所加強。被貶到潮州的韓愈,針對這一情況,再次給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極力為憲宗歌功頌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這道表中,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乾坤的中興之主,並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頂築壇祭天稱「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撣」。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曾舉行過這種大典。韓愈這樣建議,是把憲宗當作有傑出貢獻的帝王。
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並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

3. 道德的歷史典故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釋義:
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
詳細解回釋:答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4. 中國古代18個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並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樂善好施:李士謙是北朝魏齊時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堅決拒收。這也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8、張良拜師: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9、崔樞還珠: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個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錢財後來傳為美談。

10、捨身救友: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1、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12、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搞梨來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3、晏子朝總是乘弊車駑馬: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總是乘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14、程門立雪: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1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離別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16、緹索救父: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索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17、孟母三遷: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18、趙柔賣梨: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還是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5. 關於道德的小故事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一: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解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芸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詟為文景之治。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二: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肖看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綠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峧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三: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仙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四:

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伯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可姜肱這是什麼綠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瀲,並且很懊悔,就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五: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6. 兒童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翻譯為白話孔融四歲的時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小的,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孔融讓梨,《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6)幼兒道德典故擴展閱讀:

孔融讓梨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了。孔融讓梨,是指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7. 適合兒童的民間故事

一、選擇最具有民族性的民間故事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點和傳統,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繼承我們的民族傳統。在開展民間文學的課題時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頗具中華民族特徵的故事,讓孩子通過故事了解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接受中國傳統教育。

1、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幫助孩子知道真愛是無敵的,可以與一切的壞勢力斗爭,激發幼兒愛憎的情感,明白愛可以戰勝一切。也讓孩子認識到我們的國家是個充滿愛的國家,人們嚮往真摯的愛情的同時,也企盼人與人之間的真愛,呼喚整個社會的愛。

2、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過年的傳說》、《元宵節的傳說》等等一系列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了解中國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習俗,積極參與節日的慶祝和傳統活動中。在清明節到來時,我們不僅與孩子分享清明節的故事,還與孩子一起去烈士陵園掃墓,孩子在故事中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在實踐中紀念祖國的烈士和自己的家人。

3、龍的傳人,龍的故事。

《龍的傳說》、《巧妹綉龍》、《錦線女龍》等龍的故事,讓孩子知道我們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我們過去的東方的巨龍,現在更是一條越來越強大的龍,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在元宵節到來時,和孩子一起聽故事,一起舞龍,孩子在舞龍時親身感受到龍的威猛和龐大,孩子在一個個活動中,體會著民間故事。

4、名人、名家故事

《花木蘭替父從軍》、《金城公主的故事》等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孩子明白了,為了整個國家的興旺,每個人都會付出自己的力量。每一個人,作為祖國的一員,都會用盡全力去愛自己的國家的。

二、選擇最具有教育性的民間故事。

與孩子分享民間故事的願望就是要通過故事對孩子進行教育,民間故事中的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尊敬師長、團結和睦、立志勤學、謙虛禮讓、律己寬人、公正無私、明理、誠信等良好道德品質對孩子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1、愛的教育

《孔融讓梨》、《木蘭從軍》、《老虎拜師傅》、《三個和尚》、《漁童》等這些故事使孩子明白了要學習故事中的人物,要做一個愛父母、愛老人、愛老師、愛夥伴、愛集體、愛祖國的好孩子。

2、德的教育

《聰明的阿凡提》、《小兔子洛珠》、《狼來了》、《三把斧頭》、《珍珠翡翠白玉湯》、《白頭翁》、《愚公移山》、《鐵杵磨成針》、《魯班學藝》在這些故事中孩子明白了很多道理,像正直、勇敢、誠實、信用、勤學、持之以恆等,為孩子的發展作好了鋪墊。

8. 關於孝德的小故事

1、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

2、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後。

再扶父親上床睡下。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3、綵衣娛親

老萊子,是周朝春秋時的楚國人,他自幼便十分孝順,在他七十歲時,兩老還健在。但兩老看見兒子日漸老去,便有自己已經去日無多的怠慨。

老萊子見狀,便想了一個辦法,老萊子把自己打扮成孩童模樣,蹦蹦跳跳的到了父母面前,一邊嘻嘻哈哈大笑,一邊做出孩童嬉戲的動作。

兩老看到兒子滑稽的動作,樂得呵呵大笑,把煩惱憂悶都忘了!從此,老萊子在父母前絕不提老字,而且還常常扮成孩童模樣,使兩老得到快樂的晚年。

4、孝感動天

黃帝的後裔舜,父親又聾又瞎,性情十分暴躁,母親則十分賢淑,使舜在母親的照料下,幼年過得相當美滿。但後來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自母親去世後,他父親的性情變得更壞。

後來父親聚了繼室,生下了弟弟象。從此父親對繼母更加寵愛,而繼母是一心空狹窄的人,常在父親面前說舜的壞話,使舜常被父親責打。

但孝順的舜沒有因此而心生埋怨,仍然百般孝順。但繼母還是恐怕他會分去大半家業,因此常想把舜除掉。亦一次又一次設計陷害他。

雖然繼母和弟弟的不繼怕害,但舜從不介意,當他二十歲那年,他的孝行傳遍千里,天子堯亦由地方官吏的推薦而得見舜,他亦非常贊賞他的為人。

便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而舜的孝行最終亦感動了繼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終和和樂樂的過日子。而堯亦禪讓給舜。在舜的治理下,國家得以興盛太平。

5、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期,有個人名叫淳於意。曾拜齊國著名的醫師楊慶,學得一手好醫 術。曾出任過齊國的倉令一職。師傅去世後,淳於意開始棄官行醫。

因為個性剛直,在行醫時不小心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自己遭受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叫緹縈,雖然是一介女子,但她不辭辛勞,千里跋涉一同來到長安替父申冤。

她不僅向漢文帝陳述了肉刑的壞處,還力證自己的父親在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只因遭人陷害,但緹縈願代父受刑。漢文帝感於緹縈的孝心,不僅赦免了淳於意,還下詔廢除了肉刑。

9. 歷史上關於道德比學習更重要的個典故

「孔融讓梨」教人友愛謙讓,「囊螢映雪」教人勤奮上進,「張良拜師」教人尊老敬老,「一諾千金」教人重視誠信…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用了什麼顏料,紙上就有怎樣的色彩。中秋節,重溫18個道德典故
不以成績論英雄,但是很多家長在看待孩子的成長上都會走上以學習成績論英雄的誤區。父母的心情常常跟孩子的成績是一致的:成績好時心情就艷陽高照,成績差時心情就烏雲密布,成績如過山車一般忽高忽低時,心情也如過山車一般忽喜忽悲。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在讀書生涯中可以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學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認識到,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行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筆者一些在教育系統工作的朋友或同學,偶爾會在朋友圈分享一些關於教育的理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培養孩子不能只關心成績,而是要綜合考評孩子各方面。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培養孩子不能只將目光全部聚焦在學習成績上,思想素質才是確定孩子成長之路能走多遠。

筆者的孩子剛剛踏入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一年,因為孩子的成績問題,情緒也曾出現過波動,甚至親子關系也受到挑戰,整個人幾乎陷入抑鬱當中,後來經過調整才重新「走出來」。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提醒年輕父母,關注孩子成長是為人父母的職責義務,但是不能過分關注成績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遇到孩子成績未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時,不應責罵孩子、否定孩子,而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從容面對成長中遇到的困難挫折。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