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法律人
① 為什麼說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不是傳統的法律人的法治
有關「理治、法治」論述出自史記,後形成俗語「理治君子,法治小人,鞭桿治驢」,意思是「君子講道理(思想根源是孔子),小人用制度約束」,說「以德治天下,天下安,以理治天下,天下亂,以法治天下,天下平」才是正道,理治並不可取。「理治君子法治百姓」的意思是「君子給他講道理,百姓用制度約束」。
② 法律和法治區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律分析】
區別主要表現在:(1)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制度」的簡稱。(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 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但如果就法律的目的而言,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 法治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在某一社會中,法律具有凌駕一切的地位。所謂「凌駕一切」,指的是不單只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機構的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賦與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輕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③ 法治和法制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
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④ 法治和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法律分析:法治和法律的區別與聯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內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現為統治階級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層次方向發展,就必須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現形式是思想和實踐的循環。法律的表現形式是一種規范和社會關系。法治特別注重思想的醞釀和升華。二者的形態也不一樣。法治的形態是運動式的,是開放式的,是一種謙虛的心態,法律更多是靜止的,是封閉的,是一種驕傲的姿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⑤ 法制與法律有什麼區別
法制:
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3、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方法。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包括憲法、法律(就狹義而言)、法令、行政法規(新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條例、規章、判例、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並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拉丁文jus,法文droit,德文Recht,俄文право,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從「法」的詞源看,雖都喻意公平和正義,但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公平、正義觀,法所體現的,只能是不同統治階級的公平、正義觀。
⑥ 法律和法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⑦ 法制 法治 人治 的理解和區別
在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我們注意到《決定》中強調: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從這一重要表述中我們看到從過去的「法制宣傳教育」到《決定》中提出的「法治宣傳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折射的是法治建設理念的飛躍、內涵的豐富和領域的拓展。
從「一五」普法到現在「六五」普法中期一直統稱為「法制宣傳教育」,普法主管部門也一直延用「普及法律常識領導小組(辦公室)、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稱謂。如今這樣的統稱和稱謂已屬於過去,它將作為歷史載入我國燦爛輝煌的普法史冊。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法制」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
其次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
第三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加快,人們更習慣於把法制理解為更高層次、更廣含義的法治,這個轉變經歷了二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探討與摸索。從「法制」到「法治」的置換,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法治一系列的原則和理念的認可和強調,體現了一種思想和觀念上的進步。法治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和信仰,成為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決定》明確的「法治宣傳教育」,標志著普法工作將加快從法律知識普及向培育法治信仰邁進,它既包括對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宣傳,也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養。
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法治宣傳教育的科學內涵,准確把握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職責和使命, 把法治宣傳教育全面拓展到我區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全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深入。
⑧ 法治法律名人名言
關於法治的名言名句匯總如下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
3、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
4、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5、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
6、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英國奧古斯丁
7、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
8、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9、戰鼓一響,法律無聲。——英國
10、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
11、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奧古斯丁
12、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3、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社會契約論》
14、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柏拉圖
15、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
16、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日蓮《立正安國論》
17、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w
18、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9、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威·厄爾
20、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必須頹敗。——塞內加
21、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
22、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23、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4、陛下雖在萬人之上,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國法諺
25、法律解釋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拉倫茨
⑨ 法律人具備哪些特點
法律人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要有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包括三個層次:良好的法律理論素養;良好的部門法知識素養;熟練的法律實踐經驗。法律實踐經驗是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是對具備的法律知識素養的檢驗,它是法律人法律知識素養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二是,要有明辨審慎的法律判斷能力。法律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事實和法律的兩個方面的判斷活動,就是運用法律判斷事實,通過事實適用法律。法律實踐作為正義之事,法律尤其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惟有如此,才能日漸接近正義,維護正義,伸張正義。
三是,要有理性嚴謹的法律思維技巧。法律的思維不同於日常思維的基本特點是,法律是理性嚴謹的邏輯,而日常生活思維則理性與情感並重。
四是,要有公正嚴明的法律道德操守。法律乃正義的化身,法學乃正義之學。法律人必須具有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這是保證法律公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沒有這樣的道德基礎,法律就會成為不良利益主體為惡的工具。
五是,要有以人為本的法律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考察一切法律活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法律的制度設計乃至程序展開都應當貫「人」的標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學說」;同時法律人也應當把「為了人的發現」和「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和最起碼的人文關懷注入到自身的法律實踐過程中,始終把當事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法律實踐位置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