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有樣
① 有道德的人是什麼樣子的道德是什麼,怎麼樣的人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是自來覺遵守自道德規范的人。
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1、學好科學。道德規范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才能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2、明確規范。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3、見賢思齊。「學習雷鋒,好榜樣。」
4、助人為樂。道德品質的養成需要道德實踐。
② 道德具有哪四個特點
道德的主要特徵:
(1)廣泛性。人們在一切社會活動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要受到道德規范的制約。道德原則、規范規定了人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像一張無形巨網,規定著人們的行為,告訴人們應該這樣做或不應該那樣做。
(2)自律性。在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力量方面,除道德規范外,還有法律規范,但二者在發揮作用時的表現方式不同。法律規范是由國家政權機關制定並依靠強制力量來保證其實現的。而道德作用的發揮則主要是依靠人們內在道德信念的力量來實現的。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自願的。
(3)穩定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法律規范表現出較大的變動性。在一個時期是符合法律的行為,而到另一時期,這一行為則可能失去其法律意義。
而道德則不同,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道德觀念,是這一民族或國家文化傳統的積淀,其表現便是傳統道德觀念成為人與人相處默契的習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總是和民族情緒、社會心理交織在一起的,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 良好道德有哪些
我國儒學大師孔子提出:「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論斷。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從出生到六歲是人生最中要的一個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等,大都要在此打好基礎,如果基礎答好了,那健全的人格,成功的人生也就隨之而來。」這些道理無不證明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在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葉聖陶先生提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所以教育對幼兒來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幼3家3兒童
「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富,習慣養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決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需要我們不失時機的把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去。成人要捕捉各種教育契機,將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放在幼兒起床、盥洗、吃飯睡覺待人待物、整理日常生活用品等生活當中,幫助幼兒領會社會道德的要求與期望。引導幼兒知曉道理,指導他們付諸行動,反復練習,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幼4家4兒童
那麼我們在教育中應當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呢?幼5家5兒童
1、 通過游戲,2、 知行合一。幼6家6兒童
人的道德面貌必須經過一定的道德行為、舉止表現出來。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最重要體現在其道德行為習慣上。在游戲中,通過角色扮演、移情訓練、情感體驗、榜樣示範等方法,幼兒在熱鬧和體驗行為現象的過程中,逐步領會公正、合群、協作、耐勞等社會的道德要求和期望,不斷調整和選擇自身的行為規范,改正缺點和不良習慣。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知行合一,反復練習,持之以恆,就成為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幼兒對游戲的強烈需求和濃厚興趣,成為他們自覺的鞏固正確的道德認識
。在游戲中學到正確的行為標准和道德規范會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有利與幼兒在今後的現實生活中遵循和養成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團結互助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幼7家7兒童
3、 善於發現,4、 抓住契機。幼8家8兒童
孩子的日常生活到處都隱藏著各種契機。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利用這些契機。比如有的幼兒吃飯的時候,把飯菜撒的滿桌滿地。拿點心的時候,在點心盤里挑來挑去,洗手的時候為了搶水龍頭和同伴爭吵……這時老師最容易觀察幼兒的內心世界,也是教育幼兒的最好時機。幼兒能否與同伴團結友愛,能否愛護公物,能否尊重承認的勞動等,都是生活中點滴形成的。幼9家9兒童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我們抓住契機,即使進行隨機教育,就能有針對性的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幼10家10兒童
5、 行為先,6、 不7、 斷實踐。幼11家11兒童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說明陶行知非常重視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好習慣。他主張在做中養成好習慣。他更認為要養成某種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寫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幼12家12兒童
某位教育家說過:「一個人種下去行為,收獲的是習慣。種下去習慣,收獲的是性格。種下去性格,收獲的是命運。」正因為如此出現了違章開頭的一幕。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晚場的,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日積月累才能完成。幼13家13兒童
8、 家庭教育,9、 以行導行。幼14家14兒童
幼兒出生後接觸的第一環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習慣的形成。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教育孩子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要一個良好的家風為根本。才能培養出美好的品德習慣並持之不懈地地促使其成長。家風不好而想使子女心靈好;道德美好,培養不周而想使子女心靈好,道德美好的,培養不周而想使子女身心活潑,猶如投身污泥而望其一塵不染,不事耕耘卻望芽苗成長一樣,簡直是一種奢望。」因此,「對於尚未成熟的幼兒,家風是最好的老師。」幼15家15兒童
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父母的天職,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行異行,為子女作出榜樣。要想給孩子培養出好習慣是不可能的。總之,好習慣是父母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幼16家16兒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一前。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以適當基礎。如果這一時期能初步形成兩好的道德行為規范,那麼將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價值,體驗成功。
④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4)道德有樣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