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學生道德案例

學生道德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6-20 07:05:07

A. 青少年關於道德教育 的例子

討論中首先涉及道德教育與學校現行德育內容的關系。我國多年來在學校中主張廣義的德育,認為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還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針對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關於道德行為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擴大德育涵蓋面,容易削弱德育的效果。因為個人品德的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確立、政治覺悟的提高、法制觀念的明確、心理的發展各屬於人的不同層面,其過程與機制相差甚大,如果將它們一概納入德育學科,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教育,勢必削弱教育效果。同時,我國在學校教育中使用「大德育」概念,也不利於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對話、互補共長,建議對「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內涵作出明確界定。就學校教育中現行的大德育內容而言,道德教育也具有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礎地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李雨村研究員認為,需要高度認識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才能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學校教育中嚴重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現象,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沒有真正地認識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功能。文件中和講話中的認識並不等於對該問題的真正認識,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真正解決認識問題,其次才是學校和教師的教學問題。只要真正認識到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操作環節上解決學校教育中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問題就容易得多。

研討會在充分肯定學校關於青少年道德教育所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天津42中學劉春老師認為,當前各學校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單純用學習成績衡量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重德育灌輸輕德育實踐的現象。道德教育中忽視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過程與情感體驗使之內化,導致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培養其自律品質,甚至出現雙重道德人格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此外。還存在著社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的嚴重現象。

天津商業大學范書生教授認為,大力進行道德養成教育,是學校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和重點。道德養成教育雖然不是現行德育中的全部,但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的本質就是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為根本的養成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中心環節,貫穿於德育的全過程。人的道德結構的發展就是在掌握和運用道德認知、培養和重復道德行為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也是檢驗德育過程成效的最終結果。離開養成教育,德育便會脫離社會與生活的實際而流於空泛的形式。

天津大學劉彥生教授認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道德教育方法較為簡單陳舊。只強調理性知識,沒有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密切結合;習慣於外在灌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要求和情感作用。習慣於德育要求的一刀切,忽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差異性。這種機械、呆板的德育,由於未能尊重和顧及個體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往往造成學生形成雙重道德人格甚至多重道德人格的現象。需要研究和借鑒中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論和經驗,用以加強和改進當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些理念和方法。應當在尊重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方面,體現人文關懷;關注道德情感的培養和行為主體的體驗教育;重視人格培育與提升。

天津科技大學劉陽認為,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應當充分注意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學應用並建立起實效反饋機制。國內關於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得時間較短,導致對道德教育模式的應用過程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道德教育實踐中要科學地應用道德教育模式,處理好某些認識和實踐問題,包括需要透徹了解道德教育模式與受教育者各自的特點;堅持多種模式的兼顧性與某種模式重復性的統一;堅持道德教育模式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同時需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模式科學應用過程中的實效反饋機制。科學的處理道德教育模式應用過程中的環節,將成為調整與改進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內容。

天津師范大學仲崇盛則提出,要高度重視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社會道德環境,以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阻礙進一步發展,甚至破壞改革發展的成果。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是假、惡、丑的問題,或者說一些其他問題和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假、惡、丑問題。真、善、美永遠需要社會重申和張揚。

B. 有關道德的確實事例

例一:某小學生放學歸來,向媽媽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車時,將香煙頭隨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環衛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來,將香煙頭掃進了垃圾箱……媽媽聽了以後,神色凝重地對兒子說,隨地扔香煙頭或別的廢棄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現。看,公共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二:父親讓女兒去家門口的小吃店買冷飲,女兒去了。女兒回來以後,將找回的零錢交給父親。父親認真地加以清點之後告訴女兒缺了5分錢。女兒笑著諷刺父親「摳門兒」,隨後如實解釋說:那5分錢硬幣滾落到地上,我沒有撿起來。父親告訴女兒,5分錢確實是個小數目,但是,熱愛人民幣是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有的公德,如果誰有意毀壞人民幣,還要負刑事責任呢。父親嚴肅地說:「你想過沒有,硬幣上有國徽圖樣,將其扔到地上任人踐踏,對國家是什麼態度?」公德與愛國,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三:兩個同學鬧矛盾,彼此都不冷靜,事後仍然怒氣未消,都講了對方的壞話,其中一位同學還散布了對方的家庭隱私。這話被第三位同學聽到了,悄悄傳給了當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險些鬧出大事,幸被老師及時化解。同學們得知此事以後,有的說傳話的人「嘴太快」,有的說傳話的人「太多事」。老師卻深刻指出:人應當多做促進團結、有利於安定的事;絕不能做挑撥離間、加劇矛盾的事。至於散布別人的隱私,問題的性質就更嚴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現。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隨處可見,都與人的道德品質有關,都很具體。 道德品質,每每被人們視為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家長坦言:孩子的功課是具體的,分數是可視的,而道德則不然。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就很容易「聚焦」於孩子的課業,而忽視事關道德品質的言行,讓本來呈現道德特徵的言行,在人們的眼皮下面滑過去了,該褒揚的沒有褒揚,該批評、制止的未能批評、制止。 講道德,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是調節之間關系的法寶。人與人、人與自然須臾不可離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也都是十分具體的。一般情況下,舊的矛盾解決了,出現了融合;之後又會有新的矛盾和斗爭,待解決之後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復復無窮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著重要作用。講道德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時每刻每個角落每個領域每個人群中存在,它怎麼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體的。 道德是具體的、可視的,道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抓住可資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個瞬間、一件件事。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設計某個場景,出一些題目,讓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動,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實踐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對道德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深切體驗,並且成為自身的一種重要素質,就會一生受益。 道德其實很具體。只是因為我們漠視它才忽視它,其實它實實在在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要學會認識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習慣 習慣,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字眼。「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積習難改」……這些被人們傳講了千百年之久的話,說的都是習慣之偉力。 習慣,是外在影響作用下形成的內動力。 習慣,是人們「不知不覺」的某種行為。說「不知不覺」,未必確切。說深知深覺之後的頓悟與必然,倒是講到了根本處。 我們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看看習慣的力量與重要。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暢談各自走過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學家說,他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慣是在上幼兒園時期養成的,諸如:禮讓、致歉、觀察乃至勤洗手這樣的「小事」。這些良好習慣揮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勞動模範、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橋吊隊隊長許振超說,每逢節假日,他一定要到崗當班,多少年了,已經成了習慣,想改也改不了……他們都稱自己的行為為「習慣」,都說「改不了」。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習慣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習慣。道德是人的一種思維和理念,體現在語言和行為上。語言和行為是可以成習慣的。比如:說臟話,講假話,編謊話,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總算說了句真話,竟是:「我習慣了,張嘴就沒好話……」多麼可悲!而與其相反,說真話,講文明,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也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好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說了一句假話,而且是出於善意,結果話一出口,額頭上的汗珠也出來了,最後只得從實說來。又比如: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除了因為都有熱心於公益事業的美德,還因為都養成了無法擺脫也不想擺脫的道德習慣。有一個從農村來城裡親戚家借讀的孩子,加入到志願者行列。當問他這樣做的初衷時,他回答得也許不算高尚,但卻很真實,那就是:道德習慣使然。

C. 有大學生道德品質高尚的案例嗎急!!!!

12月8日消息(記者左艾甫)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7時47分報道,在湖北咸寧,一對不會游泳的母子失足墜入5、6米深的河中,來自咸寧學院及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的3名大學生不顧河水冰冷,縱身躍入水中施救,最終母子脫險,救完人以後3名大學生悄然離開。

6日下午,咸寧市民李軍沿著淦河邊散步時,忽然發現前面的水面上有一隻手在拚命搖晃,李軍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好,有人落水了」。由於不習水性,李軍一邊趕緊奔向事發的河邊,一邊大聲呼救。李軍的呼救聲很快得到回應,他當時看到好幾個小夥子飛快地往這邊跑過來,前面的兩個小夥子個頭不高,一下子就扎進水裡,往事發水域游過去了;緊接著,又下去了一個小夥子。3名小夥子不顧一切地游向落水者,靠近後才發現落水的是一名中年婦女及一個6、7歲的小男孩。為了救母子倆,三人好不容易才把母子倆人連推帶拉弄到河邊。聚在河邊的其他市民和學生手挽手組成人梯,將他們拉上來。

據被救母親介紹,當時她的兒子不慎掉入河裡,自己情急之下去拉,結果失去重心也掉入河中。3名大學生把人救上岸後就直接離開了。

在岸上目睹了全過程並與3名大學生有過簡短交流的李軍介紹,他們分別是咸寧學院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昨天下午,3名大學生在學校都被找到。當天沒來得及離開現場的吳超的身份也已核實,吳超是咸寧學院動畫設計專業08級學生,黃岡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了尋找隱身的救人的兩名學生,利用廣播台播發尋人啟事,經一名學生「舉報」後,該校財經系09級來自貴州遵義的學生王洪和來自湖北天門的劉康兩位同學才現身。當天兩人上岸後,因渾身都是青苔和泥巴,未多作停留,便步行回到距此約一公里的校區寢室洗澡換衣服。

目前,兩所學院都表示,將對見義勇為的大學生給予相關表彰

D. 校園生活中體現為人民服務道德要求的具體事例

校園生活中體現為人民服務道德要求的具體事例:
1、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
2、同學主動清掃垃圾
3、老師主動幫扶有困難的學生。

E. 請問有什麼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具體事例嗎關於大學生的最好。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具體事例:孟瑞鵬,24歲,是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國教學院一名大三學生。一天下午,兩名兒童在該人工湖邊玩耍,不慎落水正在附近遊玩的孟瑞鵬看到後,脫下衣服跳入水中。最終孩子獲救,他卻再也沒能上來。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由各方面的道德規范構成,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業的具體規范;另一個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低到高存在著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

F. 找5個關於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1、解救奴隸

魯國曾經制定一條規則,如本國人在外國能贖回一名魯國奴隸,魯國將報銷費用且有獎勵。這個制度解救了許多在外的魯國奴隸。

一名道德高尚者解救回一名魯國奴隸後,向魯國國君提出不要報銷費用且不要獎金。國君向孔子提出在全國學習此人,孔子說絕對不可。

國君急問為何?孔子說:如果將此人樹為榜樣,以後有國人在外國遇到魯國奴隸該如何辦呢?花錢贖回奴隸回國後,如向國君報銷費用領取獎金,則道德不夠高尚可能受人鄙視。

大部分人也不會自己負擔全部費用去做此事,最後的結果是可能導致無人再在國外救贖奴隸。

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只有人人能遵守規則將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

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G. 關於大學生與誠信道德的實際案例

大學生的在誠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日常言行缺乏誠信,背信違約。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佔84%,小學生佔51.3%,中學生佔20.1%,大學生佔0.48%。具體表現為:到圖書館借書,拖延不還;;家庭並不困難卻要申請助困補助;有的借錢不還;製造各種假證書……

2、信貸誠信:惡意拖欠貸款、學費,銀行高校處境為難。

為了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 1999年國家推行國家助學貸款,但是此項活動卻遭遇了「誠信危機」的重棒。據教育部門統計,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學校開展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4.5萬名貧困大學生獲得了2.76億助學貸款。然而近有20%的學生在獲得貸款後沒有考慮還款的事宜,中國銀行在某校簽訂國家助學貸款協議的218名97級學生中,截至2001年11月,僅有3名學生畢業後與中行聯系還貸事宜;近幾年來全國許多高校也幾乎是不約而同面臨著嚴重的學生欠費問題。這其中除了一部分學生確實是無力負擔高額的學雜費外,更深層次更本質的原因還應當歸結於大學生的誠信危機。

目前,我國全社會的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這也使得一些大學生鑽了法律的空子。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對大學生的充分信任為前提,是一種依靠人們的信用為「擔保」而發放的貸款,,而現在國家助學貸款推行難,關鍵就在於大學生的信用狀況不能讓銀行放心。如果大學生的信用問題得不到解決,狀況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持續貫徹執行。

3、考試誠信:考試作弊,屢禁不止。

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筆者曾在與學生座談時聽到這樣的聲音:過去作弊者被發現其自身感到羞愧,要承擔很大的輿論壓力,而現在周圍人對作弊者的行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對學生而言,不斷發展的通訊技術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圍學生的看法、輿論的寬容是一個更重要的方面。而當前大學生的作弊現象也由「個別」迅速發展成為「群體」或「團體」作弊。

4、就業誠信:求職履歷,弄虛作假;就業簽約,無故悔約。

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大學畢業面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學生在求職履歷上大做文章,塗改成績、誇大事實、製造假證件、虛構經歷,絞盡腦汁玩手段。在關於就業誠信的調查中,作為一種品質,誠信體現出很強的相對性特徵。歷次調查中,高達60%以上的學生認為求職過程中簡歷的適當修飾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認為就業簽約後再找到自己更滿意的單位然後違約是可以理解的。

5、學術誠信:抄襲成風,瞞天過海

關於學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問題還未引起我國高校的足夠重視。事實上,有關大學生抄襲、剽竊的報道,不絕於報端;大量的「槍手」廣告、論文交易廣告充斥於大學校園和網路;做實驗把實際數據「調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狀態的數據;抄襲他人的作業,從網上下載論文作為自己的論文等,學術腐敗問題已成為一個困擾學術發展的障礙和籠罩在校園象牙塔的陰影。在學術誠信上,學生往往對於教師和他人的要求高,對自己的要求差。這說明當前高校教育體制的確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學生並未確立嚴肅的學術觀,掌握做學問的方法與途徑,「剪刀加漿糊」的學習方式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同。

在如何防止和減少學生學生學術舞弊問題上,我國高校也還基本停留在懲戒的層面上,靠懲罰被發現的學術舞弊行為學生來「殺雞禁猴」,恐怕是難以奏效。對於論文抄襲一類的學術舞弊來說,由於難以被發現和鑒定,其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

H. 大學生道德淪喪 案例

這種例子舉得越朴實越現實越好,不一定要拿大案子來分析,畢竟引起轟動的案例內過於特殊和極端,容不具備普遍的教育意義。你可以舉你身邊的同學或校友的一些不道德的日常行為,分析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其實原因不外乎那麼幾個。大學本身道德教育不到位(包括老師的一些不道德行為誘導了學生,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育機制等)、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差(社會浮躁逐利,傳統道德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學生個人的自知和自律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作為一位道德合格的學生,首先要懂得認知對錯是非,在能分辨是非的前提下嚴格自律,倡導積極向上的道德風氣抵制不道德行為蔚然成風)

I. 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案例

案例1:學校的虛假

在品德上,老師常常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鄉村女教師為了確保山裡的孩子能夠上學,每天一個個地背著學生過河到學校,放學再一個個把他

們背過河送回家的故事。

老師說:「你們看,老師是多麼愛他的學生啊。那說說看,我們應該怎樣愛老師呢?」

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背老師過河!」

剖析:學校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稱為「隱蔽課程」,包括學校風貌、宿舍、教室、圖書館、教學和生活設施、校風校紀、學校的歷史傳統、名譽、師資水平、規章制度、課堂教學、教師和職工的思想品行、學校里舉辦的各種活動等。他們相信,學生在隱蔽課程中獲得的經驗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學校應重視校風建設,並將之作為一門隱蔽課程,具體做法包括加強學校的民主

化管理,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學校工作和活動等。學校也都強調各種學生德育的潛在途徑,比如教師的表率作用、學生之間的關系、班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隱蔽課程所能產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正規課程。

中小學通常採用的方法有:講故事、模擬和角色扮演、討論、個案學習、專題教學、課外閱讀和教師評語等。而學校道德教育,應根據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不僅靈活運用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認知發展法等各種現有的教育方法,還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資訊處理模式。在這種方式中,教師策劃、布置、引導和督促學生的活動,如小組活動、座談會、辯論會、審判、角色扮演、游戲等,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和團體活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滿足感和趣味的學習,從而使這些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心智上、社會上及道德上的需求。

師生關系的和諧首先體現的是心靈的和諧。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學生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好感和愛,可以說是構築師生和諧心靈世界的兩個重要的支點。教師的好感,猶如吹向學生心靈的種子使其復甦的春風,而愛則是讓他們能獲得足夠成長能量的溫暖的陽光。在我看來,要能夠完成這兩個支點的最佳途徑就是教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應講究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學中,教師

熱愛學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並努力學好。

案例2:社會的影子

7月15日,《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學生表現,劃分「上士"、「中士"、「下士」三個等級,「下士"需服侍「上士」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的現實等。此報道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尊。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剖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德育教育的過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環節結合而成的,體驗貫穿於各個環節。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要推行體驗教育就必須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兩個陣地,既重視課堂教育又重視實踐教育,既進行認知教育又進行實踐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中向人民學習,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悟道德,磨煉意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統一。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通過實踐體驗,把創業的意識和道德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質,轉化為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准則,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教育,當前,首要的是把優化社會軟環境和搭建社區教育平台,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緊、抓好。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重視在實踐體驗中培養道德習慣。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並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就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城鄉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老師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老師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里講得好聽,沒有網友們講得到位。這樣,習慣對孩子來說,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對於農村少年兒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信息依舊閉塞,對生活的理解依舊僅僅停留在鄉土上。一些現代生活准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好品德,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

加強德育工作,實效性是根本。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徑。

案例3:家庭的放任

在鄭州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被警方盤問,後得知,其父母是西安的一個電腦商,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金,周遊各地。當孩子的母親到鄭州領人時,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抱怨,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

剖析: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對於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家庭教育是其德育體系的主渠道,應提出「親職教育」的概念,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包括撫養子女,而且還要教養,力求盡早、及時地向他們灌輸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應特別強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家長的作用。在近年來的學校教育重建活動中,家長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決策中去。具體而言,通過雙方的合作可以給孩子提供榜樣,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習動力,密切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關系,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並促進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合作。

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育,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現實看,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也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文明行為、高尚品德的影響和作用更大。

案例4:指導的誤區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麼辦。媽媽答:告訴老師。

結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二是老師不當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

孩子再問媽媽:怎麼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剖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成人們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顧及少年兒童的真實想法,不考慮他們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這樣少年兒童成了被動的受教育者。德育內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識,他們會背會寫會說,卻不會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會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據少年兒童的天性來進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品德培養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兒童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採取易於未成年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法.

熱點內容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