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法治
1. 馮玉軍的代表性項目
1.2008年12月,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論重點項目《宗教活動法律化研究》,經費8.0萬元,立結項時間為2009年12月23日至2010年12月31日,項目編號:08SFB1001
2. 2007年9月,主持2007年度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問題研究:以實證分析與成本效益評估為中心》,經費2.0萬元。
3. 2005年5月20日,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005年一般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的東亞法治問題研究》(05BFX001),經費6.5萬元。
4. 2009年8月,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宗教法律問題研究》(CLS-C0909),批准經費2.0萬元,計劃完成時間是2010年7月。
5. 2009年8月,主持2009年度北京市十一五規劃項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問題及其法律治理研究》(09BaFX057),批准經費5.0萬元,計劃完成時間為2011年7月30日。
6. 2004年1-12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度青年項目《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研究》(2003XJ017)(已結項)。
7.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全球化下的東亞法治和法學研究》亞研字(20040 12)(已結項)。
8. 2005年3月5日,主持國際橫向交流項目(世界銀行第四期技術合作項目《邯鄲市數字化城市建設研究》子課題)《電子政務法制化問題研究》(已結項)。
9. 1998-2000年度,受國際研究獎學財團(日本)的資助,主持完成《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民法律意識調查》課題,實地調查4個省區20多個縣(市),累計行程6000公里,完成中文主課題報告12萬字,英文調查報告110頁,並發表系列論文多篇(已結項)。
10. 2005年12月2日,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青年科研項目的《法經濟學課程體系和案例研究》,經費1萬元。
11. 2005年,與劉文華教授等一起,承擔北京市經濟法學會橫向交流項目《北京市合同監管問題研究》的主要研究和寫作任務。 1. 參加完成朱景文教授主持的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的主要寫作任務。
2. 參加完成孫國華教授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法的形成和運作的原理》的主要寫作任務。
3. 參加完成並實際主持孫國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博士點研究項目《法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03JB820003)。
4. 參加完成孫國華教授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03AFX002)的主要調研和寫作任務。
5. 參加完成劉文華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經濟法學會橫向交流項目《北京市合同監管問題研究》的主要研究寫作任務。
6. 參與完成國家教委「八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經濟法律的經濟學基礎》課題(1999)。
7. 參與完成甘肅省1998年度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與法律促進研究》等。
2. 《民法總則》確立宗教法人制度有何意義
《民法總則》對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的確立,對於加強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和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具有重大意義
法人制度是民事主體制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通過對比《民法總則》和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可以發現,法人制度是其中修改最多、變化最大的部分之一,可以說是《民法總則》有重大突破的領域。
過去,我國《民法通則》根據法人所從事的業務活動,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或歸為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兩大類;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採用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基本分類方法,非營利法人再分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捐助法人,同時對特別法人作出規定。這一分類充分體現了法典化立法的理性考量,摒棄了西方國家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分類方法,轉而採用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的歸類。既滿足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實踐的要求,實現了對《民法通則》法人類型的創新和突破,同時,又保持了我國法人制度在立法上的延續性。其中,《民法總則》第92條第2款對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的確立,對於加強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和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具有重大意義。
在《民法總則》頒布之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宗教法人資格的規定並不完善。僅在《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盡管該條款內容主要涉及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但據此我們仍可以推知宗教團體在依法辦理審批登記手續有成為社會團體法人的可能性。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第6條規定:「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由此可見,《宗教事務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宗教團體應依照社會團體的法人地位。
但是,因多種條件的約束,無論是《民法通則》《物權法》,還是《宗教事務條例》,均未能賦予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宗教活動場所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沒有開展民事活動的「合法身份」,權利和義務十分模糊。由此造成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宗教事務的良性發展。這些負面情況大體歸納如下:一是宗教財產所有權缺乏基本法律的明確規定和保護。宗教財產不限於宗教團體的財產,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並未納入保護的范圍,許多活動場所因沒有房產證、土地證等相關證件,變成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的「非法」場所。二是宗教財產所有權主體不清。由於未對各類宗教財產權屬作出明確規定,且各時期、各宗教確定財產歸屬的標准不一,存在「宗教團體所有」「地方宗教協會所有」「中國教會所有」「寺廟所有」「社會所有」「社會公有」「國家所有」「信教群眾集體所有」等不同規定,形成了事實上的宗教財產歸屬主體多元化的實踐亂象。三是宗教活動場所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由此導致宗教活動場所沒有開展民事活動的「合法身份」,使得其常面臨財產被非法侵佔、不能開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以存放善款、不能以宗教活動場所的名義訂立勞動或經濟合同、不能作為動產和不動產的適格權利主體、不能作為訴訟維權的主體、影響屬靈活動和公益慈善活動的正常開展等問題。四是「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現象普遍。法人地位的不明確亦使得財產使用和收益分配的規范無矩可循,產生了借擴建寺廟之名大搞房地產開發,收取高價門票等種種商業化操作行為,破壞了宗教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面對過去法律規定不完善所產生的實踐問題,《民法總則》對法人制度作出了如下兩方面的創新和完善:
1、關於宗教團體的法人資格。2016年2月修訂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3條規定:「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民法總則》第90條、91條、95條,對社會團體法人制度的基本法律條件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雖未直接提及宗教團體的法人資格概念,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關於《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時特別表示:「《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因此,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77條的規定,仍依社會團體法人確定宗教團體的法律地位,宗教團體法人的設立制度、組織機構、財產管理與分配製度也都可以按照《民法總則》《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宗教事務條例》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調整。
2、關於宗教活動場所的法人資格。《民法總則》第92條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依法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具備法人條件的,可以申請法人登記,取得捐助法人資格。法律、行政法規對宗教活動場所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該條確定了宗教活動場所屬於捐助法人性質,第93條、94條進一步明確了捐助法人的組織機構、財產管理規則。
在《民法總則》時代,如何進一步完善宗教主體的三類法人,成為宗教事務法治化的新課題
根據以上對《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現行有效)》《宗教事務條例》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綜合分析,立法機關通過確立兩類宗教法人制度,使宗教團體法人和宗教活動場所法人依據自身的性質和任務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權利義務,管領和處置不同類別的宗教財產。這一創新思路,必將為《宗教事務條例》的修訂和《民法總則》實施細則的制定提供基本法律指引。
第一,設置「團體+場所」雙重法人制,為宗教組織釐清各自的權利義務和依法財產保護提供了明確有效的法律規范基礎。
作為社會團體法人的各級宗教團體(俗稱「大團體」),通常不直接進行宗教屬靈活動。其作為團結入會宗教人士的協會組織,主要職責是保障宗教人士依法從事宗教活動、維護宗教界合法權益,總結交流宗教工作經驗,組織宗教業務教育和培訓,嚴肅教風和相關戒律的教育監督,開展對內對外交流,調解宗教內部糾紛,從事宗教公益慈善活動,等等。要完成如述職責,其經費應主要來自各入會機構(或個人)的會費和國家財政的適當撥款,並只對作為其工作場所的房產和維持其運轉的其他財產(專項捐贈收入和自營收入等)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
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是指寺、廟、堂、觀等具體的宗教活動場所(俗稱「小團體」),處於宗教活動的前沿,與信眾距離最近、關系最密切。信眾的信教及捐助行為多發生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捐助意願中的捐助對象亦為寺廟堂觀及神靈。它所掌握的財產多寡直接影響著宗教活動的開展,並成為宗教主體性財產的實際擁有者、使用者。宗教活動場所管領的宗教財產不僅有宗教不動產,如寺廟、宮觀、教堂和其他建築物、構築物,還包括許多宗教動產,如佛像、法器、經卷、牲畜、宗教自營收入、所受捐贈、知識產權等。實踐中,也有相應的人員和組織機構來具體管理、使用和經營宗教財產。有鑒於此,依法將宗教活動場所設定為捐助法人,較為符合這類組織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從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性質角度看,宗教活動場所就是寺院、宮觀、教堂等以財產的集合為主要特徵的法人,按照歐洲大陸法系的學理,屬於財團法人性質。《民法總則》雖未採用財團法人的概念,但捐助法人(包含基金會法人和社會服務機構法人)的含義與其基本等同。基於約定俗成和便於社會公眾對法人制度的理解和適用,不用財團法人概念而繼續使用捐助法人及基金會的概念,既符合中國國情,也是更為可取和現實的選擇。
《民法總則》出台前,國務院法制辦在《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中,已考慮建立宗教場所法人:《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第23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符合法人條件的,經宗教團體同意,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同意後,可以辦理法人登記。」第25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對照《民法總則》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的規定,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法人,具有保護宗教財產所有權、提高宗教場所管理水平,促進宗教公益慈善事業等諸多益處。
賦予宗教活動場所捐助法人的地位:(1)有助於使之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和承擔責任,加強對宗教財產的保護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宗教活動場所可依法保護自身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權利,解決各類涉宗教民商事糾紛,並享受免除或減少稅收待遇國家優惠政策。(2)有助於釐清其與宗教團體的關系,解決因相關利益和事務重疊而產生的矛盾。將宗教團體從管理場所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好教務指導、培養教職人員、加強自身建設、辦好宗教院校等活動之上,進而充分發揮自身的橋梁紐帶作用。(3)有助於提升宗教活動場所的自身管理水平,優化和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成立捐助法人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有規范的章程、健全的管理組織(包括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通過賦予宗教活動場所捐助法人資格,可以推動場所建立健全管理組織,完善落實管理制度。(4)有助於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成為法人之後,宗教活動場所開辦的公益慈善機構注冊更為方便,能夠開具抵稅發票等,籌款渠道得以打開,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進而逐步走上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5)有助於解決「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問題。《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中,關於法人名稱權、名譽權等的規定也適用於宗教場所,對解決有關假借和利用宗教活動場所之名行旅遊開發、宗教騙捐之實的問題等,也同樣有積極的影響。監管部門能夠以「與公益目的相違背」為由,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撤銷或取締「被承包」「被上市」等亂象,規范和促進宗教事業發展。
第三,實踐中是否及如何設置雙重法人制,還需尊重宗教傳統和既有規定。
在此要特別提出的是,對於實行教區管理制的天主教(其於2003年由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常務委員會和主教團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天主教教區管理制度》),由於該宗教特殊的教務管理傳統,貫徹《民法總則》不能簡單套用上述「雙重法人制度」。而是尊重該宗教業已完善的教區/團體管理制度,由教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民政事務部門進行社會團體法人登記(《中國天主教教區管理制度》第5條),並由教區管理委員會協助主教做好對神職人員、修女的靈修培養和日常管理,以及教區的經濟、財務管理以及牧靈工作的開展(《中國天主教教區管理制度》第31條)。此外,在主教指導下從事日常牧靈工作的教堂、會所,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核准登記且具備法人條件的,辦理法人登記,但其是否具有支配、管領宗教財產的權利,需征詢和尊重天主教愛國會的意見。
第四,為探索實施宗教院校法人制度開辟了法律空間。
除上述兩類法人主體外,根據《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第14條的規定,宗教院校也可以申請法人登記。
總之,在《民法總則》時代,如何進一步完善宗教主體的三類法人,成為宗教事務法治化的新課題。
(作者馮玉軍 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3.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奧秘是分工,那麼互聯網時代的奧秘則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社會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的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我們要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水平。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國家,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3)馮玉軍法治擴展閱讀
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
一是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只有政府和社會攜起手來,才能建設好安全家園。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
二是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優模式,應該回應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把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執法司法問題加以解決。
三是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直覺、感性思維,習慣於對事物進行模糊的歸納,嚴謹、理性、體系化的實證研究不夠。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導致粗枝大葉、大而化之。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實、推崇理性。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4. 中國政法大學有姓雷的教授嗎
雷磊
教育背景
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研究領域
法哲學、法學方法論
講授課程
法理學導論、法理學原理、法學方法論
代表作
《類比法律論證——以德國學說為出發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學術觀點
堅持包容性學科視野下的規范法學立場
科研項目更多>>
1、國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重點項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項目批准號:11AFX001,主持人馮玉軍教授)。
2、教育部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課題項目「規范、邏輯與法律論證」(項目批准號:11YJC820050,主持人雷磊)。
3、教育部201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法系重構中的若乾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10JZD0028,主持人張生教授)。
4、司法部2009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中青年課題「司法公正的技術標准及方法保障」(批准編號09SFB3004,主持人王夏昊教授,第二順位參與人)。
5、教育部200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第21號「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2004.12-2007.12,主持人徐顯明教授,已結項)。
科研成果更多>>
專著類
1、《規范理論與法律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類比法律論證——以德國學說為出發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3、《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參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法制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參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5月版。
5. 馮玉軍的代表性成果
自1992年參加工作以來,已正式出版學術專著4部,譯著4部,普法類專著2部,主編教材、雜志和論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論重點項目1項(《宗教活動法律化研究》)、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1項(《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問題研究:以實證分析與成本效益評估為中心》),主持完成國際橫向交流課題2項(《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民法律意識調查》和《邯鄲市電子政務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項目1項(《全球化背景下的東亞法治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委託科研課題1項(《東亞法學研究和法治問題初探》)、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度青年科研課題1項(《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青年課題1項(《法經濟學課題體系與案例教學》),參與完成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5項;在《新華文摘》、《中國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法學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國家和省部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參編教材和入選論文集10餘部。 《法經濟學範式》(個人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律與經濟推理:尋找中國問題的解決》(個人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全球化與中國法制的回應》(個人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個人專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朝陽法律評論》第一期(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經濟學應用研究》論文集(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範例》論文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錄本人文章《中國法律碩士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寫作筆談》。
《美國法學經典論文選:以最高引證率為依據)》(編選),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美國法律思想經典》(編選),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公平與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維爾/著 馮玉軍、塗永前/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發展進程中的國家與法律》,【美】安·塞德曼 羅伯特·塞德曼/著 馮玉軍、俞飛/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銀行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證券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保險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概念、體系、結構》論文集,副主編,60萬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前沿研究》論文集(副主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正說明清九大奇案》(個人專著),黃山書社2009年1月版。
《衙門里這些事兒——法律大講堂》(個人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單雙號限行與公民社會中的權利沖突及其解決》,載《法學家》2008年第5期。
2.「中國都市住宅立退問題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載日本國《山梨大學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樂合譯。
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與東亞法治的建構」,載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編《亞洲學術》(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法律與發展的中國經驗」國際研討會綜述,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5.「在改革發展中體現中國特色——法律與發展的中國經驗學術研討會述要」,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年6月30日07版。
6.「西法東漸與學術自覺:中國移植外國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轉載於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9期。
7.「保障人民的表達權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載《青年記者》2008年3月。
8. 「論東亞共通法的建構」,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0.「讓人說話,天不會塌——解析『表達權』」,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年1月30日。
11.「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與物權法的完善」,載《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
12.「公平還是福利?這是一個問題」,載《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1期。
13.「如何走出拆遷糾紛的法律困境」,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
14.「權利、權利與利益的博弈——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的法律與經濟分析」,3萬字,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4期。
15.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法制日報》2007-10-21。
16.「借鑒國際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光明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
17.「如何走出拆遷糾紛的法律困境」,載《光明日報》2007年5月26日。
18.「當代美國法律思想的研究譜系」,載《法學家》2007年第6期。
19. 「歷史」的幻象與超越——「法治」的歷史闡釋及其對亞洲的啟示」,載《中美法律評論》2007年第2期。
20.「政府信息公開尚存幾大盲區」,載《人民政協報》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
21.「奧林匹克標志的知識產權保護初探」,載《法學論壇》2007年第4期。
22.「法律發展理論的論證及其應用」,載《中國法學文檔》第二輯(2006年)。
23.「論體育法與人權保護」,載《華僑大學法學論叢》2006年第1卷。
24.「略論全球化理論的研究語境」,載《法學家》2005年第2期(總第89期)。
25.「法經濟學範式的知識基礎研究」,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6.「論體育法與人權保護」,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7.「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5.11。
28.「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1月5日。
29.「略論法學研究範式的歷史類型」,載《成人高教學刊》2005年第1期。
30.「權利、權利與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法經濟學分析」,載《洪範法律評論》2005年(總第3期)。
31.「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報告:法學理論2005」,編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報告:精品與評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2.「法經濟學範式研究與理論闡釋」,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1期。
33.「法律與全球化的實現途徑芻議」,載《求是學刊》2004年第1期。
34.「主權與知識產權全球化」,弗萊德.H.凱特/著 馮玉軍/譯 周靜/校,收錄《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朱景文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5.「『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收錄《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朱景文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6.「略論法學研究範式的歷史類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4。
37.「法律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回顧」,載呂景勝等主編《法學理論前沿》,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38.「『法治』的歷史闡釋及其對現實的啟示」,載《法學家》2003年第4期(總第79期)。
39.「法律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及其超越」,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7。
40.「世界法的研究進路及其歷史檢討」,載《金陵法學評論》2003年春季卷(總第5期)。
41.「法理情深 終生求索」,載《高校理論戰線》2003年第4期(總第79期)。
42.《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4期。
「『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載《法學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4。
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第6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興學科》2002年第4期。
44.「法律市場論略」,載《煙台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45. 「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五),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46.「世界法的學說史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47.「愛國與守法」,載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理論版)
48. 「法律供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載《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50.「後現代法學理論述評」,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2期。
51.「西部大開發的法制研究視野」,載《發展》2001年第12期。
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過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載《天府新論》2000年第2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
53.「論法律均衡」,《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54. 「法律經濟分析的理論前提」,載《甘肅理論學刊》2000年第3期。
55. 「合同法的經濟學透視」,載《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56.「論西部經濟發展的法制促進」,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57.「物權法的經濟學透視」,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8.「國家法與民間法的經濟分析」,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59.「法律經濟學論略」,原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興學科》1999年第4期。
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導論」,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61.「論西部法律文化與區域法制創建」,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載《天水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63.「論經濟法律效益的實現」,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8年第4期。
64.「論經濟法律成本函數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65.「中國西部社會法律意識變遷及其特徵」,原載《現代法學》1998年第5期,收錄於《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1期。
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緣特徵」,載《發展》1998年第11期。
67. 「『蘭州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的經濟分析」,載《發展》1998年第8期。
68.「中央法與地方法的經濟分析」,載《發展》1998年第7期。
69.「『嚴打』的經濟學分析」,載《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70.「融資租賃的經濟法律分析」,載《發展》1997年第7期。
71.「試論經濟立法與節約交易成本的關系」,載《科學、經濟、社會》1997年第3期。
72. 「論經濟立法中的交易費用規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73.「經濟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載《蘭州學刊》,1997年第6期。
74. 「當前的受賄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載《發展》1997年第3期。
75.「中國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載《發展》1997年第9期。
76. 「市場經濟法制建設與效益法律觀的確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77.「典當業的法律思考」, 《發展》1996年第7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6.7。
78.「法律經濟學方法論研究」,載《蘭州學刊》1996年第3期。
79. 「經濟立法的效益淺論」,載《法律與社會》1995年第6期。
80.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日三國關系評析」,載《奇觀、壯舉、偉業》,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81. 「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特徵分析」,載《挑戰、機遇、改革》,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參編馬長山主編《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
參編朱景文主編:《法理學》(「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兩章。
參編呂世倫主編《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
參編徐孟洲主編:《實用法律基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並擔任電視播講。
參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示範教材《法律基礎》(專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
編寫「法律碩士考試法理學測試題解」,載曾憲義總主編《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自測試題題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編寫「法律碩士考試法理學串講講義」,載曾憲義主編《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考試大串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參編石天傑主編大學用馬列原理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論文「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主權與知識產權全球化」(譯稿),載入朱景文主編《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論文「現代法治的價值追求:公正與效率的最佳結合」(孫國華 馮玉軍),載入曹建明主編《公正與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論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載王文學等編《中國西部開發與法律制度建設》,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論文「論西部發展的法律促進」,載《宏觀經濟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編),2001年1月。
論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日三國關系評析」,載《奇觀、壯舉、偉業》,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論文「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特徵分析」,載《挑戰、機遇、改革》,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