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研究投稿

法治研究投稿

發布時間: 2022-06-20 12:38:30

法治新聞傳播期刊是什麼級別

屬於國家級期刊
《法治新聞傳播》(雙月刊)由檢察日報社主辦,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本以法治新聞為研究方向的新聞學術期刊。
本刊始終專注於新聞與法治研究,確定了「實踐、借鑒、提升」辦刊理念,先後組織法治思維與新聞傳播、新聞敲詐的法律責任、互聯網+與新媒體的法律規制等研討活動,多篇文章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獎項,為國內權威法治新聞媒體采編人員、高校新聞院系知名專家學者和全國檢察機關新聞宣傳人員搭建了專業、便捷、通暢的業務交流渠道,備受業內好評。

㈡ 《法治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好嗎

《法制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目前來說辦刊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當然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要看學術研究的需求了。

(2)法治研究投稿擴展閱讀: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法學會主辦,國內刊號:32-1869/D,於2017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的政法類系列雜志的省級期刊。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收錄與榮譽:

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社下單時間:1個月內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特色:

1、《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稿應資料數據准確、具有科學性。應立論新穎,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法治現代化研究》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次序,接錄稿通知後不改動。

3、《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元,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元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准,不得採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並請詳細註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

6、請勿一稿多投,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評審意見,請作者自留底稿。

㈢ 請問怎樣給最高人民法院網投稿

投 稿:
傳真: 010-85250776
Email:

法制照片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法院新聞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案件大全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法治時評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執行動態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法學研究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司法考試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新聞中心投稿信箱:
(案件傳真欄目要求發法院判決之前的稿件) [email protected]

㈣ 法制嘹望是什麼媒體

《法治瞭望》已匆匆走過三年,這三年,《法治瞭望》在成長,而我作為《法治瞭望》的「粉絲」也在成長。
回想三年前,我還是基層人民法庭的一名審判員,那時法院對法庭有一個綜合考核,其中一項就是宣傳信息和調研工作,庭里根據我的情況讓我負責該項工作,認為我有多年從事審判的閱歷和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一定能擔當此任。雖然幾年的審判實踐,除了書寫裁判文書和與之相關的案例分析、審理報告外,不曾拿起筆寫文章,更談不上在電腦上打字爬格子啦。記得2005年初我和庭長去縣政法委,在政法委辦公室第一次看到了《法治瞭望》這份刊物,政法委的同志見我如此喜愛,便把剛發行的三期給我,並囑咐有時間寫篇稿子投一投,我欣然默應。當時我拿到的幾期《法治瞭望》已過數月,雖屬「舊聞」,但那設計新穎的版面,以及那或辛辣、或優美的文字,那彰顯法制,鞭打丑惡,呼喚公平正義的字里行間,依然讓我痴愛有加。
仔細研讀了幾期《法治瞭望》以後,我便試著結合法院、法庭的工作和辦案實際,開始給《法治瞭望》投稿。記得我投給《法治瞭望》的第一篇稿子是關於我院改革的文章,題目叫《方圓鑄就的前後——記茌平法院設立廉政、審判責任基金制度》。說來好笑,那個時候的我,主要是用筆寫,然後找人給打出來,修改後再找人打,來回幾次。列印出來後,我准備用信封郵寄過去,一位同事說現在誰還用信封寄啊,在電腦上用信箱滑鼠一點就行。最後還是借用別人的信箱發走了我的第一篇稿子。大約過了一段時間,編輯劉繼孟打來電話,認為我寫的稿子不錯,擬發表,要我作進一步的修改,然後再發回,我遵照劉編輯的要求修改後,又從電腦上發過去。很快我的這篇文章《「方圓」規范出來的變化》在2006年《法治瞭望》第 二 期刊發出來。手捧登有自己文章的《法治瞭望》我激動得夜不能寐。
以後的日子裡,我一發不可收,不斷把自己的習作發給《法治瞭望》的各個欄目,同時,並有幸得到主編王長福、孟昭詩和劉繼孟的賞識和提攜,因為有了諸位老師的提攜我的稿子頻頻見諸報端和《法治瞭望》,2006年我成為聊城法學會的會員,作為會員和讀者,我更加鍾愛《法治瞭望》。先後發表了《法官兵媽媽 》、《法官 職業道德 公正》、《由謝覺哉「慎刑少殺」想到的》等十幾篇通訊、文學、新聞、案例和理論調研文章,在聊城法學會主辦的《十五省市自治區地方法學會工作論壇》上,我發表的《構建和諧社會與法院信訪》一文獲得二等獎並收入法學會論文集,2006年被《法治嘹望》評為優秀通訊員。這一年我在《人民法院報》《中國法院網》《山東法制報》《聊城日報》等各大媒體發表的文章也是碩果累累,同時被《山東法制報》(審判周刊)評為優秀通訊員,年終被單位樹為」調研標兵」並嘉獎,今年《法治嘹望》又邀請我為特邀通訊員和兼職評刊員,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
2006年5月,我從基層人民法庭調到法院研究室專職從事宣傳信息調研工作,研究室除日常的文字工作之外,還有理論研究和法制宣傳的任務。從基層法庭到院機關,我知道,除了院領導的垂愛以外,更重要得是多級媒體培養了我,尤其是《法治嘹望》的諸位編輯老師,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法治嘹望》是我成長的平台。現在我不僅用筆寫,也可以在電腦上打字,並且還十分熟練,再也不用著找別人幫忙發稿子了,同時也能編排、編輯、校對,成了信息宣傳的骨幹,這一切都得益於與《法治嘹望》的相識和結緣。
翻開《法治嘹望》,除了重新閱讀一些現在仍覺新鮮的文章之外,翻看自己登在上邊的文章——也叫自我欣賞吧,也算是一大樂趣了。一直以來我堅持每期必讀,從創刊到增刊至今完好保存,對《法治嘹望》的那份情感,猶如陳年老酒一般,愈醇愈濃,每每忙碌一天後,晚上回到家中,沏上一杯清茶,然後斜躺在客廳的沙發,邊品茶邊仔細品讀《法治嘹望》上的每個欄目、每一行文字,那種感覺,如同在和一位老友天南地北的神侃,亦如在聆聽一位情深意厚的師長的教誨…….
《法治嘹望》,我的良師!我的益友!

㈤ 當代法學的投稿要求

文章首頁編排體例
要求作者以電子版形式向我刊投稿,同時提供如下信息:
應為論文主要內容的濃縮,不應使用「本文認為」、「筆者認為」等評價性的語言,用「摘要:」表示,一般為2
00-300字。
應為反映論文最主要內容的專業術語,用「關鍵詞:」表示,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隔,一般每篇文章可選
擇3-8個。
表明論文產出的資助背景,包括基金項目的類別、名稱、批准號。
按下列順序提供作者信息:工作單位、省、城市、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
位,工作單位、職稱、學術兼職。
包括與中文對應的正文標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
注釋和參考文獻體例
《當代法學》實行注釋和參考文獻分離制度。注釋是對正文中的某一特定內容所進行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書目,包括專著、編著、譯著、論文集、學位論文、期刊文章、報紙文章、電子文獻等。
一律採用腳注,每一頁的注釋單獨排序,以圈碼①、②、③等表示。
一律採用章節附註,所有的參考文獻連續排序,以方括弧[1][2][3]等表示,並在正文中具體的引文後註明參考
文獻的具體頁碼,如[1](P10)。
[1]霍存福.權力場[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M].丁小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張文顯.法學理論前沿論壇[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石少俠.檢察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2002.
呂岩峰.論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取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
鄭成良.美國的法治經驗及其啟示[N].人民法院報,2001-09-09(4).
馬明亮.正義的妥協——協商性司法在中國的興起[EB/OL].2004-01-30.
提供作者姓名、論著名稱、出版地、出版機構、出版時間、頁碼

㈥ 《法制與社會》雜志如何投稿

電話我記不清楚了,不過我以前的發的實在曹編輯那裡發的,只記得郵箱了:
[email protected]
你寫上投稿雜志和電話
到時候他會聯系你,你再問他要電話把!

㈦ 不喜歡寫論文的法學博士怎麼辦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論文發表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博士期間第一次發表論文,可能會遭遇四處碰壁的經歷。其實我們的很多老師,早年都有類似的經歷。要知道現在各個高校對於博士生都有發表的要求,少的2篇,多的有3-4篇的,發表的競爭壓力相當大。更何況各大刊物、尤其是CLSCI刊文的主體是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授、副教授、講師,留給博士生們的版面並不寬裕。有時候你可能會很不服氣,我的論文寫得這么好,不比已經發表出來的差,編輯怎麼就不用。有的時候,幸運地過了初審,經過了幾次外審和返修,最後還是沒有被錄用,難免心浮氣躁、憤憤難平。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任何行業都有它的積淀成本問題,入行久者積淀的成本自然更豐厚。作為剛入行的年輕人,博士生的積淀成本基本為零,學術能力尚未得到認可。發表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霍奈特所講的「為承認而斗爭」的過程,要得到刊物和學界的認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後隨著發表越來越多,你就會感覺越來越順暢,這是因為你的積淀成本越來越多。所以,同一篇差不多的論文,名教授能發《法學研究》,而現在的你只能發《法治研究》,因為他站在了比你更高的起點之上。更何況現在很多刊物也有各種評價指標,其中有一項就是引用率。可以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寫的和名教授寫的,引用率能一樣么?所以,在最初開始投稿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准備,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面對挫折不氣餒的毅力。認真對待每一次投稿和每一次修改,如果在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後依然沒有被錄用,那就換一個雜志再投。這個過程並非是一個純粹浪費時間的過程,因為在上一個雜志的初審、外審和修改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會進行完善再投給下一個雜志。你的論文質量會越來越高,相應地,「中標率」也會越來越大。
二、要對研究和發表作整體規劃
研究和發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發表不純粹是為了完成培養計劃的要求,更主要是作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博士期間所發表的論文都應該是最終的博士畢業論文的組成部分。為此,要盡早確定博士期間的研究主題。我們知道,寫博士申請和面試時候的一個重頭戲就是關於你在博士期間的研究計劃。但我們有一些博士並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很多博士寫的是一個計劃,博士期間由於接觸到了新的材料,會更換計劃,甚至到了臨近動筆寫博士論文又換了。其實對於真正有創新的研究來說,三四年時間並不長:如果你想要做的主題已經有比較多的資料了,那麼你閱讀消化這些資料就要花費不短的時間,而要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創新則更難;如果你要做的主題比較新,那麼搜集資料本身就比較困難,可能需要你利用聯培等機會去國外搜集,有的可能還需要進行調研,這都會花費不少時間。所以,時間是很寶貴的。怎麼辦?在攻讀博士之初,就要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研究計劃,結合自己的前期積累、研究興趣和對自身能力的估計確定研究主題,沒有重大原因不要隨意更改。研究過程中困難一定會有,任何一個主題——成熟的也好、不成熟的也好——都會在具體寫作時遇到各種問題,但不能因此就放棄。另外,如果你是碩士畢業生應屆來讀博的,那麼其實從碩士期間有了讀博意願時起,就應該及早確立讀博時的研究主題,最好要使得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有連續性,使得碩士和博士期間成為一個整體。說實話,能在6-7年時間里真正對一個主題有深入的研究,且成為這一主題上的專家,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三、要事先了解不同刊物的風格和傾向
每一個刊物的風格和傾向是不同的,所以「聰明的」投稿應當有一定的針對性,以提高成功率。王人博老師曾在一個著名的演講中對比過《法學研究》《政法論壇》等刊物的風格,比如《法學研究》會比較傾向於刊發「精耕細作」型的教義學色彩較濃的論文,《政法論壇》則會比較傾向於刊發思辨型和基礎研究的論文。但這兩個刊物很少刊發對於國外製度和學說純粹介紹比較的論文,但《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中外法學》則對這類論文比較青睞。再比如說《中外法學》對比篇幅的要求會比較寬松,而像《法學》這樣傾向於「短、平、快」風格和實踐問題導向的刊物則一般會要求篇幅短些。另外,也要了解不同刊物的分工和欄目設置。例如,《當代法學》和《法制與社會發展》都是吉林大學辦的刊物,但有分工:《法制與社會發展》是由法學理論研究中心辦的,主要刊發法理學和法史學的論文(偶然也有部門法學的,特別是部門法理學的),而《當代法學》則一般不發法理學的論文。另外,《法制與社會發展》設有專門的西方法哲學欄目(這在國內期刊中十分罕見),《法律科學》設有法律文化欄目,如果博士生們做的是相關的研究,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投稿。要了解刊物的這些信息,渠道有三個:一個是去看刊物的網站,一個是去查看比較最近幾期的刊物,另一個就是向有經驗者求教。
四、要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
了解一個人需要過程,而與編輯的良好溝通也是很重要的。經歷了最開始的困頓,如果與編輯建立起了良好的溝通渠道,那麼以後就會變得比較順利。除了在投稿過程中與編輯的溝通外,適當參加專業學術活動也是一個渠道。人民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就曾說過,他人生的第一篇《法學研究》就是因為一次會議他做了主題發言,下來後編輯直接向他約的稿。筆者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論文是寫給人看的,在公開的學術場合發表自己的論文觀點,有時也有助於轉化為紙質媒介。當然,這不是鼓勵博士生們去「混圈子」,不作區分地到處參加各種會議不僅會耗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也會因為對不熟悉的主題發表的意見不專業反而會起到反效果。要有所選擇,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主題的會議。除了編輯外,也要與自己的導師保持良好的溝通,隨時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度和寫作狀況。導師不僅可以給出專業的指導,而且由於擁有更大的積淀成本,可以給出針對本專業的投稿建議,甚至推薦投稿。法學論文不像自然科學的論文那樣有通訊作者,有的期刊甚至不鼓勵合作發表,但導師的推薦有時也很重要。不要怕麻煩導師,導師就是用來麻煩的——當然,前提是你的論文質量過關,否則會影響你導師本人的信譽度。即便無法推薦,導師的經驗也畢竟比你更豐富。
最後,還是要多寫多投。寫得多,投得多,摸清楚了路徑,成功率自然就會上來。尤其是要多寫,這個別人沒法幫你。目前大多數高校(包括中國政法大學)規定,法學博士畢業發表論文的要求是2篇,我們有很多博士生也都僅以此為目標。但是鑒於很多博士生以後都要去高校或科研機構,而現在教職和科研崗位競爭的激烈程度,多發表肯定有競爭力。更何況有一些高校(特別是理工類為主的高校)直接規定了比較高的起聘條件。有一次,隔壁一家高校法學院領導來我們法學院調研,談及他們法理學專業缺崗2名教師,但起聘條件是4篇核刊(或者3篇做博士後),問法大有沒有人。但遺憾的是,下來一問,所有預計當年畢業的法理學專業博士都只有2篇。Publishorperish(不發表,就死亡),盡管有點危言聳聽,但也不乏是當下博士生涯的寫照。發表不能決定一切,但卻可以決定你能不能找到教職,從而還有機會去繼續你作為學者的生活——除非你不想干這行了。

㈧ 郭樹理的發表論文

1. 郭樹理、熊瑛子:桑蘭赴美訴訟案的法律問題分析,載《中國審判》2011年第6期。
2. 郭樹理、宋彬齡:論興奮劑案件中雙方的專家證據力量之平衡——以國際體育仲裁院專家證據制度為視角,載《法學評論》2012年第1期。
3. 郭樹理:奧運會仲裁機構及法律精神,載《檢察風雲》2012年第17期。
4. 郭樹理:北京奧運體育仲裁的理論與實踐,載《法治研究》2010年第2期。
5. 郭樹理、李倩:奧運會特別仲裁機制司法化趨勢探討,載《體育科學》2010年第4期。
6. 郭樹理:禁止限制貿易行為理論與職業體育運動中的處罰措施——以加拿大實踐為例,載《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第7期。
7. 郭樹理:世界盃球票銷售的法律問題,載《檢察風雲》2006年第15期。
8. 理查德·H.麥克拉倫、周青山、郭樹理:體育仲裁機構的獨立性,載《仲裁研究》2006年第3期。
9. 郭樹理、黃瑩:美國反興奮劑機構的仲裁製度,載《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0. 郭樹理:足球與法律,載《讀書》2007年第7期。
11. 郭樹理、周青山:南非體育法律制度初探,載《西亞非洲》2007年第7期。
12. 郭樹理:體育判例對美國法律制度發展的促進,載《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13. 郭樹理:日本體育仲裁製度初探,載《浙江體育科學》2008年第1期。
14. 郭樹理、夏驕陽:安全保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關鍵問題,載《中國公共安全(綜合版)》2008年第3期。
15. 郭樹理、王蓉:奧運會體育仲裁中的臨時措施探討,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16. 郭樹理、肖浩:奧運會志願服務法律責任問題初探,載《法學評論》2008年第4期。
17. 郭樹理、周小英:奧運會特別仲裁管轄權問題探討,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18. 郭樹理、夏驕陽:論國際奧委會的國際法主體資格,載《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0期。
19. 郭樹理:國際體育仲裁院與體育糾紛法律救濟機制,載《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0. 郭樹理:體育組織內部紀律處罰與糾紛處理機制的完善——以中國足球協會為例,載《法治論叢》2003年第3期。
21. 郭樹理:義大利體育法律實踐初探,載《浙江體育科學》2003年第4期。
22. 郭樹理:內地澳門繼承製度之法律沖突及其救濟,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3年第3期。
23. 郭樹理:建立中國體育仲裁製度的設想,載《法治論叢》2004年第1期。
24. 郭樹理:CAS體育仲裁若干問題探討,載《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5期。
25. 郭樹理:奧林匹克體育仲裁製度與中國,載《法學》2004年第11期。
26. 郭樹理:不方便法院原則在中國的適用,載《法學雜志》1999年第6期。
27. 郭樹理:國際體育仲裁院體育仲裁製度評述,載《體育與科學》2002年第6期。
28. 郭樹理:《布魯塞爾公約》在德國的實施情況述評,載《德國研究》2002年第2期。
29. 郭樹理:如何利用信息網路研究國際經濟法,載《科技與法律》2002年第1期。
30. 郭樹理、劉冰:輿論監督、新聞炒作與刑事司法,載《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31. 郭樹理:西歐國家晚期仲裁立法改革述評──以英國、比利時、琠典為例,載《中國對外貿易》2002年第2期。
32. 郭樹理、劉進:「依法治市」含義之我見,載《理論與現代化》1999年第3期。
33. 郭樹理:國際民商事管轄權沖突及其救濟——對中國實踐的考察,載《法學》2000年第7期。
34. 郭樹理:民商事仲裁製度: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之妥協,載《學術界》2000年第6期。
35. 肖永平、郭樹理:歐盟統一國際私法的最新發展——民商事司法文書及司法外文書域外送達事項的合作與協調,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2期。
36. 郭樹理:歐盟統一國際破產法運動的最新進展,載《歐洲》2001年第4期。
37. 郭樹理:德國法律文化散論,載《德國研究》2001年第3期。
38. 郭樹理、鄭德成:我國區際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探討,載《政法論叢》2001年第4期。
39. 郭樹理:《海牙民商事司法文書與司法外文書域外送達公約》述評,載《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2期。
40. 史蒂芬R·奧頓、郭樹理:從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到布希訴戈爾案看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兩百年,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3期。
41. 劉進 、郭樹理:《商業銀行法》實施的障礙及其對策,載《改革與理論》1998年第6期。

㈨ 《法學研究》雜志里的論文格式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字體、位置、註解、參考文獻、編排等,盡量一樣的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㈩ 南海法學期刊投稿難嗎

難的。
《南海法學》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出版的海南省的法學類學術期刊(刊號CN46-1086/D),由中共海南省委政法委主管,海南省法學會、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將於2017年3月面向全國正式創刊發行。《南海法學》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輿論導向,反映中國法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和實踐成果,為法學界和法律界提供交流平台,服務法治中國和法治海南建設。本刊特聘海南省法學會執行副會長童光政教授、博導擔任主編,並依託全國多位知名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成員。

熱點內容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