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聞道德有關的新聞
㈠ 新聞道德的介紹
西方產業革命後,新聞傳播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同時也出現了相互矛盾、相互干擾以及不守信用、不擇手段等不良現象。為了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各有關方面的關系,一些新聞機構、團體分別制訂《記者守則》、《報業信條》、《新聞倫理綱領》等作為新聞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准則。1874年瑞典政論傢俱樂部成立後訂有職業守則,作為各報行為指導綱領。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制訂的《新聞規約》,是西方第1 個由新聞同業制訂的自律規約。1954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草擬《國際新聞道德規約》,由聯合國轉發各國記者協會參照執行。新聞道德的范圍從報業擴展到廣播、電視等整個新聞事業。
無產階級新聞道德,是無產階級報刊在實現歷史使命,同資產階級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社會主義國家,稱為社會主義新聞道德。社會主義新聞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體現。社會主義新聞道德體現了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對人民利益的忠誠和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對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責任感、事業心、組織紀律性,以及新聞機構、新聞工作者相互間團結互助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聞道德主要包括: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主義事業;②新聞報道必須完全真實,說真話,堅持真理;③服從黨的領導和人民政府的管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④遵守憲法、法律、革命紀律和社會公德,不以權謀私;⑤新聞機構之間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發揚團結協作精神。
㈡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㈢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㈣ 我需要一些與道德有關的新聞事件,越多越好,謝謝!
你是記者嗎?我有很多事情有苦說不出
㈤ 目前新聞報道中的相關於道德方面的事件有哪些,最新新聞
小悅悅事件。小女孩被車撞路人就當沒看見,沒人施救
㈥ 拜求一些能夠反映道德問題的新聞
實踐為重道德為先 社會實踐不只為了蓋章 暑期即將結束,社區居委、街道辦事處的圖章又開始「吃香」起來。一些忙於應付的學生,紛紛來這里為自己的社會實踐「找門路」。一位居委會主任說,許多明明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學生,也來要求「蓋章」,弄得他們左右為難。長期從事德育工作的陳老師氣憤地說:「這比不參加社會實踐更糟糕,孩子如果從小就學會弄虛作假,將來還有什麼誠信可言?」
社會實踐「走了樣」
每年寒暑假,都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極好時機,滬上許多中小學,都把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假期作業的「重頭戲」,而市教育行政部門出台的相關規定,要求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並取得相應證明,本意也是想通過考核,來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川沙中學堅持多年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通過學生參與為社區或鄰居做一件好事等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思想升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項「假期作業」,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洗禮,同時也作為德育表現而載入學生成長手冊。學生獲得的「證明」,更多意義上是青春的佐證。
不過,目前一些中小學的學生社會實踐卻「走了樣」,其中不少具有弄虛作假的成分。有的明明一次都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卻死磨硬纏居委會主任「發發慈悲」;有的學生象徵性地在社區掃了一刻鍾的地,也要求居委會出示證明;有的家長心疼孩子,竟然充當「替身」,自己做起了社區志願者,最後卻要求將「榮譽」算在孩子頭上。
一位班主任說,新學期開學後,一般學生都會交來大量社會實踐證明。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她明知道那些充滿溢美之詞的所謂「證明」水分很大,但為了學校形象,也只好選擇「眼開眼閉」。
實踐崗位「粥少僧多」
據記者了解,不少學生原本對社會實踐抱有很大期望,也確實聯系過一些單位,但現實情況是崗位太少,一些單位乾脆就不願意接受學生。一位今年升入高二姓李的學生說:「我從暑期一開始就找社會實踐崗位,但找了好多單位都被婉拒。現在暑期快要結束了,我的社會實踐登記表還沒有蓋章,我也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居委會幹部略表同情地說:「有時想想,也不能完全怪學生不誠實,因為本身的供需就存在問題。學生沒有證明圖章,開學後也難以交代。」有的家長建議,孩子在自己住的大樓參加衛生大掃除,或幫助鄰居家老人幼兒,是否也可列入社會實踐的范圍。
實踐為重,道德為先
對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弄虛作假現象,許多德育工作者表示「不能容忍」。閘北區德育室主任芮彭年指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是為了走形式,也不能裝門面,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通過這個社會大課堂,不僅學到本領,而且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實踐為重,道德為先,如果只為弄個假證明,那就完全違背了初衷與本意。他還認為,由於學生社會實踐大多是在暑期,家長成為最直接的見證人,因此,家長對這種現象不能麻木不仁,甚至慫恿孩子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一紙證明。如果說,社會實踐是「埠」,那麼誠信是「閘門」,一旦誠信丟了,一紙證明非但沒有用處,而且會貽害孩子,家長應算清這筆「賬」。
川沙中學校長陳忠新則表示,對學生還是要曉之以理,把道理說清,把要旨說明,通過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學生應該知道弄虛作假的害處。事實上,該校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中,就很少發現「光蓋章不實踐」的現象。
㈦ 新聞熱點與道德與法治教材哪些相關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融入時事新聞熱點的教學實踐。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新聞,也叫消息,同義詞:資訊,是通過報紙、電台、廣播、電視台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一種稱謂。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其廣義而言,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之列,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 ,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讓別人了解。每則新聞一般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必不可少 。寫法上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評論等。新聞是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台,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重要事件。可以通過查看新聞事件、熱點話題、人物動態、產品資訊等,快速了解它們的最新進展。
㈧ 新聞道德的歷史年表
1954年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研究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並在法國波爾多通過了一項關於新聞人員的義務宣言。
1955年泛美廣播人員協會利馬會議上通過了一項道德原則宣言。
1971年11月,歐共體六國新聞人員的工會在慕尼黑通過了一項新聞人員的義務和權利宣言。
1973年11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提出了一項有關職業道德守則的草案。
1977年8月,在阿拉伯聯盟主持下,阿拉伯新聞人員起草了一項阿拉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守則。
要特別一提的是,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1954年在法國波爾多通過的那項關於新聞人員的義務宣言。該宣言即《記者行為原則宣言》,是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宣言》確定了記者職業活動的8項標准。其中第一項標準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眾獲得知識的權利,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責任。第二項標準是,為履行這一責任,新聞記者要維護兩項原則:忠實收集和發表新聞的自由,及公正評論與批評的權利。標准第七項,還特別宣布下列行為為「嚴重的職業罪惡」:抄襲、剽竊;中傷、污衊、誹謗和缺乏根據的指控;因接受賄賂而發表消息或刪除事實。
《多種聲音 一個世界》沒有提到的是《國際新聞道德公約》。《新聞學大詞典》(甘惜分主編)對此的解釋是:公約由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草擬,1954年由聯合國大會頒發各會員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參照執行。規約的主要內容是:一、不歪曲或隱瞞事實;二、不挾私攻訐、誹謗、抄襲,不把謠言當事實,若有報道不確而損人名譽者,應立即更正;三、不因為要滿足讀者好奇心而揭私人隱私;四、報道一個國家的狀況,若要達到公正的程度,須先對這個國家有充分的認識;五、規約由各國記者遵守,不能成為各國政府幹涉管制新聞自由的理由。
發展地區之間、國際之間的合作,是世界的大趨勢。歷史已經證明,制定職業道德自律信條,在若幹道德標准上取得共識,對於加強地區之間、國際之間的新聞合作和交流,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㈨ 有關新聞道德和新聞價值
你問得也太不具體了。
新聞價值是對新聞本質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衡量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聞。新聞的本質是信息,而信息可以測度。
二、新聞價值的客觀性
新聞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
1. 新聞事實是客觀的,它能滿足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種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 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新聞需求也具有客觀性
新聞道德就是指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新聞道德內化於新聞傳播主體的品格、習性和意向之中,又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是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的規范性調節體系。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新聞道德與其他職業道德形態上的根本區別,在於其對新聞報道行為特殊的規范意義。
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分析,只要行為進入社會領域,與他人和社會發生了聯系,那麼這些行為就必然要受到社會的一定行為准則和行為規范的制約,有的具有道德意義,可以對其進行善惡的評價,我們稱之為道德行為;有的不具有道德意義,不能對其進行善惡的評價,我們稱之為非道德行為。具體來說,所謂道德行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亦即主要是出於一定的道德動機並能產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為。
㈩ 體現道德的事 (最近的新聞)
看報紙,裡面都是最新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