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道德
1. 道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歷史類型
文藝復抄興時期,西方襲一些倫理學家曾把道德分為野蠻時期、希臘時期、中世紀時期和資產階級時期四種歷史類型。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根據社會的發展狀況,特別是經濟結構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把道德分為五種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道德、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共產主義社會道德。
(1)中世紀的道德擴展閱讀:
就社會歷史階段而言,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都是公有制基礎上的道德形態。但是由於公有製成熟程度不同,兩種道德體系又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歷史使命。它們與私有制基礎上的幾個道德歷史類型有著本質區別。
具體地分析道德演變的這些歷史類型,揭示各個歷史階段上道德類型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對於批判舊道德,繼承和發揚人類歷史上優良道德傳統,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倫理學家有的不承認道德的歷史演變,有的歪曲道德的歷史類型。例如,古希臘有些倫理學家把當時的奴隸社會的道德,說成是人類歷史的唯一道德。西歐中世紀的神學家把宗教道德看做永恆不變的道德。
2. 中世紀的倫理思想具有什麼色彩
倫理思想一般總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補充,它們相輔相成,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中世紀的倫理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差不多所有的道德問題都與基督教教義聯系在一起。
3. 中世紀思想體系是什麼
中世紀倫理思想(medieval moral thoughts) 指的是歐洲中世紀倫理思想、理論的統稱。主要指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宗教道德理論和封建倫理學說。其特點為:它是一種信仰主義德性論。早期中世紀倫理思想,以奧古斯丁為代表。在奧古斯丁之前,其督教的正宗教義《聖經·新約》已經提出了最初的道德訓戒。它以上帝創世說和人類原罪及救贖說為前提,提出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熱愛、信仰和順從。
基本內容
中期中世紀倫理思想,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他把基督教教義與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調和起來,從而將奧古斯丁以來的神學倫理思想發展成為完整的體系。
晚期中世紀倫理思想,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思想受到唯名論的反對。唯名論者主張區分世俗道德和宗教道德,強調理性、意志自由、道德自律以及自然主義和人道精神。
中世紀倫理思想是古希臘羅馬的理智主義德性論的發展。唯名論者提出的倫理思想,為近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體系的形成作了思想理論利和輿論上的准備。
4. 中世紀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政治思想以神學的形式表現出來
政治思想以神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西歐中世紀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徵.基督教神學思想一直是西歐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中世紀時期的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政治思想以基督教神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時期,政治學的首要問題是教權與俗權的關系問題,是教權與俗權各自的依據、界限等問題.人們很少對政治問題進行單獨的研究,對政治問題的討論,無不從基督教神學教條出發,從《聖經》和神學權威的理論中演繹出政治結論:一些關鍵的政治學概念,如主權、法律、臣民、服從、義務等,都是在神學的體系內得到討論的.
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統治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神學政治觀.神學政治觀致力於維護封建統治,提高和鞏固教會的地位.神學政治觀視《聖經》為信仰的絕對權威,並將其作為判斷是非的惟一標准;以愛「上帝」作為人們首要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主張王權神授,教權高於王權.神學政治觀改變了古代觀察政治問題的立足點,改變了古代的道德倫理觀念.
(2)世俗國家觀念淡薄
世俗國家觀念淡薄是中世紀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徵.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的統治降低了國家的作用.根據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國家只是在教會之旁或教會之下的一個社會組織.教會控制人們生活中最本質、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國家僅僅負責低等級的事務.因此,西歐人的基本觀念是「基督教世界」,各個世俗國家只在人們觀念中處於次要地位.由於中世紀國家以分封和私人佔有為基礎,國王與臣民之間的聯系以分封時的契約為保障;並以此形成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中世紀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國家」概念,中世紀的人不了解國家的獨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國家概念的公民團體基礎和法律基礎.因此,世俗國家觀念的淡薄無疑有利於強化教會統治,樹立教權高於王權的思想意識.
(3)教權派的政治思想佔有重要地位
中世紀西歐形成了獨特的王權與教權二元化的權力體系,中世紀西歐的政教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教權與王權的斗爭中,教權派的政治思想占據上風.教權高於王權,教權至上的思想成為思想的主流.「雙城論」、「日月論」、「兩劍論」,是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在與國王的斗爭中,最早提出並闡述教權至上主張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尼古拉一世是西方教會史上重要人物,他積極主張實現奧古斯丁的政治理想,反對國家干預教會事務,竭力維護教會的獨立.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是教權與王權斗爭中的著名人物,教權派思想在他這里得以發展成熟.他指出,教皇是教會的最高首腦,其權力直接來自上帝.因此,教皇不僅在教會內部事務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且其地位也超過了任何世俗國王.教會從未犯錯誤,也將永遠不會犯錯誤.
(4)政治思想沒有形成獨立系統的理論形式
中世紀時期,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都是實踐需要的直接產物,缺乏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政治思想既體現在國家的政治制度、人們的政治行為中,也體現在宗教儀式和禮儀上.政府和政治家根據實際需要創造和運用政治思想,以法令和官方文告的形式表述政治思想;教會領袖也是根據實際需要對政治思想加以應用.這個時期雖然出現過大量論戰性的著述,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許多新的內容,但卻大多沒有升華為理論形態.所以,中世紀雖然在政治思想上也有不少新的創造,但政治理論基本上顯得非常貧乏,很少產生傑出的政治學著作和論文.
5. 道德起源的四種理論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6. 中世紀時候歐洲道德怎樣
《歐洲道德史》得知,中世紀歐洲禁止洗浴,竟然長達1000餘年。他們認為,「肉體的清潔就是對靈魂的褻瀆」,所以聖亞伯拉罕隱士50年不洗臉、不洗腳。一位著名處女,雖然60歲,卻從來沒有清洗過身體每個部位。一修道院里,只有三條毛巾。這些陋習已經消失,正是徹底告別這一類惡俗,他們才走進文明。
7. 中世紀的道德劇
古板
8.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8)中世紀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9. 歐洲中世紀行會的行會道德准則
行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位,它制定了自己的規章制度,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行會道德准則。主要有:
1.保證產品質,反對弄虛作假
這是行會的道德義務、社會責任和職業榮譽所在。在中世紀,手工勞動不是卑賤的標志,它受到社會的高度尊重,尤其是技術上有創造發明更是如此。這種榮譽是以其向社會提供誠實的勞動博得的。如「硝皮匠、桶匠和鞋匠所製作的東西,必須是『公正』的;手藝工人用的木料、皮革和線,必須是『實在』的;烤的麵包必須『公道』,等等。」(《互助論》第176頁)手工業者都「對貨物質量負責」,「都抱有不賣次貨的雄心」(同上書,第177頁)。因為一旦出現「技術上的缺點和摻假行為」,就會「破壞公眾的信譽」(詹生:《德國民族史》第1卷,第315頁),損害行會利益。
2.會友間平等、民主,以「兄弟姐妹相稱」
如船員行會規定,「所有船上的人,窮人和富人,船主和船員,以及船長和水手,在他們的相互關繫上都承認彼此是平等的」(《互助論》第158頁),是「為了共同的事業」而聯合起來的。若有爭執,都必須交由裁判處理。必須把罰款與資財在上岸時交給海港裁判長去分給窮人。其他人都無權處理。特別是一年一度的聚餐之日,大家都坐在一張桌子上分享同樣的食物;就是行會收容所的人,也與富人同桌用餐。
行會內部實行民主。如在德國有些地方,同一行業的手工業工人「每年要集會一次討論與他們的行業、學徒年限、游歷年數和工資等有關問題;1572年,漢撤同盟的各個城市正式承認各行業有定期召集會議和作出決議之權,只要這些決議不違反城市關於貨物質量的法令。據說,麵包師、鑄造師、五金匠、製革匠、刀劍匠和桶匠都舉行這樣的大會,象漢撒同盟一樣,這些大會是帶有一部分國際性的。(參見《漢撒同盟史錄》(1886)第121頁)另一方面,行會對它的成員也有嚴格的監督,並任命監督來擔任這一工作。
3.互助友愛,「相待如手足」
如法蘭西埃爾市友誼會「誠心宣誓」:在一切有益和忠實的事務中「象兄弟般互相幫助」的條文。義大利韋羅斯市在1303年制定的畫家行會規章(有學者認為是最古老的行會規章)規定,會友間負有互相幫助、善待他人的道德義務:「凡有需要,都給予兄弟般的幫助」;「對路過本城的外地人要殷勤招待,這樣就可獲得你所要知道的消息」;「對病弱人要給予安慰」([英」((19世紀》1590年11月號和1892年8月號)。早期丹麥克努的一個行會規章也規定了類似的責任:如果一個會友的房子被燒了,或船遭了難,或在朝香途中遭遇了不幸,那麼會友們必須幫助他;若一個會友患了重病,就必須有兩個會友護理他,直至脫離危險;他若死了,會友們就必須把他送到教堂的墓地去埋葬,如需要,還要撫養他的子女,其寡妻則往往成為行會的一個姐妹(參見坷伏德?安切爾:《論丹麥古代行會的慶典及其衰落》哥本哈根,1785年。)
會友之間還有互相幫助解決同行會以外的人爭執問題的義務。在這種爭執中,一個會友無論好壞,不管是別人誣告他還是他真的侵害了他人,只要不是暗地裡侵害別人,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報仇或因口角殺人,也必須幫助他和平解決問題。如果受害人的親友要立刻報復,「會友們就給他一匹馬,或者給他一條船、一雙槳、一把刀和一塊打火的鋼,讓他及時逃走。如果他留在城裡,便有12個會友跟隨在身邊保護他」(((互助論》第159一160頁)。如果法庭認為他有罪要處以賠款,會友們也不會讓他因交不出賠款而完全破產或者變為奴隸,大夥會湊錢為他交付賠款。
4.彼此諒解,拋棄舊怨
會友間雖免不了會發生爭吵,但這種爭吵不得演化為仇恨,要「忘掉可能產生的仇恨,並且以麵包和鹽發誓,決不以錯誤的精神看待這種仇恨。(費查:《法蘭克福檔案》第2卷,第245頁)即使有成員確實在言語或行動上侵害了別人,受害者本人和他的親友也都不得進行報復。「他可提出申訴,而加害人將按照推舉為裁判人的12位法官所宣布的裁決進行賠償。如果加害人或被害人經三次警告後仍不服從裁判人的裁決,那麼他將被當作一個壞人和發偽誓的人而驅逐出會。」(《法蘭西國王救令匯編》第12卷,第562頁)船員臨時行會則由大家選出的一位裁判長和四位裁判作自己的法官判決爭端。航行結束,他們便辭去此職;若有人認為判決不得當,「受了委屈.可以向陸地上的裁判長提出申訴,請他在日落以前秉公裁判。」(((法蘭克福檔案》第2卷,第245頁)
5.誠實守信
每個人都應忠實於他的盟友;「無論何人不得拿走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樣東西,或者向他索取財物。」如果發現他有過失,就應按照自己認為是正當的行為對他「進行幫助和提出忠告」(呂謝爾:《法國的城市》,第45一46頁)。但是,一個會友對會友或其他人失信時,就會「被驅逐出會」,被大家看作沒有價值的人(《互助論》第160頁),在商業活動時也要遵守這個准則。
6.敬業樂業,保守技術秘密
行會「每一個人必須對他的工作感到愉快(詹生:《德國民族史》第1卷,弟343頁),都要熱愛自己的行業。而行會對手工技術也有嚴格的要求。為了掌握技術訣竅,徒弟一般必須「經過七年學徒期間,並且以一件成活證明了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之後」,才可成為「師傅」(《互助論》第176一177頁)。許多手工行業是「秘密行業」或「秘傳行業」;不向外人公開技術秘密或技術訣竅,是有關成員應盡的「忠實的義務」。
7.商人行會的特殊准則
最早的行會是正當的,非法的暴利是被禁止的。城市中來自海上的商品必須由商人和海員「立誓說明貨物的最初成本和運費,然後便由該市的市長和兩個老成持重的人訂定貨物的售價,……而不由賣者或買者來確定價格」(((互助論》第169頁)。本地生產的手工業品必須由懂得該產品用多少技巧和勞動的人進行定價,出賣的貨物質量也必須是合格的。為防止貨物和錢財遭到搶劫、封建領主截留和外來人在貿易中發生血族爭斗被殺害,市場受到所有血族特別護衛。當時,市場和教堂一樣神聖,既「不允許攜帶武器」進去,也不準在其中「復仇斗毆」。為保持正常的秩序,「買者與賣者中間如果發生了爭吵」,必須到市場的保護者那裡去「請求裁判」(((互助論》第174頁)。
港口行會或治安行會,它們與商業的需要有密切聯系。商人行會或國際貿易者協會在12世紀、13世紀非常興盛,它除與其他行會有共同的准則外,還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准則。一是買賣商品必須通過市場。在食品和其他煤、木材等必需品未到達市場之前便去購買,或者按別人不能獲得的特殊優厚條件購買,這種「先買權是完全禁止的。每一種東西都必須送到市場上供大家購買」(格拉米:《13一巧世紀符次堡城的制度史和行政史》(1882)第3峨頁)。如一條運煤船到達城市後,在頭八天中只能零售,每一家人都有權購買一定數量的煤。二是價格公道,禁止非法利潤。市場在敲鍾收市以後,或者某種貨物在規定的銷售任務完成後,零售商方可購買那些剩餘的東西。但他的利潤也只能是法定的。
以上這些道德准則,體現了行會寶貴的職業精神,它使行會成員既重視集體經驗,繼承前輩的技術傳統,又發揮個人的積極性,進行自由、自主的創造。中世紀的教堂或公共大廈等宏偉的建築物不是千萬個建築者按照一個人的想像力的支配、大家聽命完成的個人傑作,而是該行會手工業者集體智慧與每個參與者獨創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歐洲今天的藝術與科學技術,是和中世紀行會職業精神指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分不開的。高聳入雲、華麗雄偉的大教堂庄嚴肅穆的氣派,使後人望塵莫及;堅固厚實的碉樓和城門,也表現出想像力之豐富大膽,表明中世紀的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地。貴金屬的鐫雕、鑄造技術,鐵的精煉等也都是當時各種技藝行會的創造,它為後來機械學中的新原理的發現作了准備,奠定了力學和物理學的基礎,也鋪平了機械發明的道路。
10.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愛情觀與其時代道德有何沖突
中世紀的騎士愛情帶有封建形制,講究忠誠,不題其正面積極意義,但就愚忠愛人,捨命效死。比之今日愛情觀,更加少了人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