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政務立法的重點
㈠ 電子政務立法的必要性是什麼
我國的信息立法已取得可觀的成果:關於知識產權、信息保密、計算機系統的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更應看到,我國的信息立法任務還相當繁重,特別是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市場的規范化、隱私權的保護等方面,仍存在許多的空白點,均無相應的法律加以規范。
近20年來,我國先後頒布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計算機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電信條例》、《互聯網服務管理辦法》以及《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電子簽名法》等法律法規。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電子政務法律規范建設仍然明顯滯後於電子政務的發展,許多亟待法律規范的事項並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主要表現為:明確法律地位和效力。電子政府是否與有形政府處於同等法律地位?網路行政行為是否與傳統行政行為具有同樣法律效力?對於這樣一些關乎電子政務根本性質的定位問題,我國法律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完善電子政務立法的首要任務就是明確規定電子政府的法律地位及其電子政務的效力問題。
現代信息概念和意義的誕生,將人們帶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時代,它預示著力學時代的終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必然導致一系列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的產生和原有社會關系的變革,用法律調整由此形成的各種新的社會關系和矛盾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從總體上看,我國信息立法表現出零亂性、無綱領性,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我國信息立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信息法律體系作一系列分析,明確它所應包含的各項法律制度,並由此形成信息法的大體框架,以便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信息法律體系。
要點概括:明確我國在信息立法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基礎上,還存在諸多空白,需要法律加以規范,了解信息社會所帶來的變革要求我國電子政務法制化的逐步進行,其必要性不容置疑,理解中等城市電子政務立法工作在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㈡ 如何理解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立法形式和立法規模式的特殊性
摘要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發展:
㈢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我國當前電子政務的重點工程
(1)建設和整合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
從業務發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出發,電子政務網路由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構成,政務內網與政務外網之間物理隔離,政務外網與互聯網之間邏輯隔離。政務內網主要是副省級以上政務部門的辦公網,與省以下的辦公網物理隔離。要根據決策和業務需求,統一標准,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按照密級與授權對內網進行科學管理。政務外網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進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服務業務和不宜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要統一標准、利用統一平台,促進各個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約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統一的電子政務內外網路平台,在運行中逐步完善。
(2)建設和完善重點業務系統為了提高服務、決策和監管水平,逐步規范政府業務流程,維護社會穩定,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繼續完善以取得初步成效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和金融監管四個工程,促進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啟動和加快建設宏觀經濟管理、金財、金盾、金審、社會保障、金農、金質、金水等八個業務系統工程建設。業務系統建設要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分階段推進。
(3)規劃和開發重要政務信息資源為了滿足對政務信息資源的迫切需求,國家要組織編制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專項規劃,設計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啟動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資料庫的建設。
(4)積極推進部門與地方的公共服務建設要加快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公開政務和政府信息的步伐,在內部業務網路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各級政府開展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近兩年重點建設中央和地方的綜合門戶網站,促進並整合政務公開、行政審批、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境保護、防偽打假、掃黃打非等服務。
(5)基本建立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
要組織制定我國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框架,逐步完善管理體制,建立電子政務信任體系,加強關鍵性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建立應急支援中心和數據災難備份基礎設施。
(6)完善電子政務標准化體系逐步制定電子政務建設所需的標准和規范。今年要優先制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標准,加快建立和健全電子政務標准實施機制。
(7)加強公務員信息化培訓和考核
要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切實有效的開展公務員的電子政務知識與技能培訓,制定考核標准和制度。今年要制定公務員信息技術知識預計能的培訓標准和培訓計劃,編制培訓教材,落實培訓機構。
(8)建立並完善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和制度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規范。加快研究和制定電子簽章、政府信息公開及信息安全、電子政務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基本形成電子政務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㈣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中存在哪些問題
電子政務的發展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因此可以說政務電子化、信息化是政府管理、服務職能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電子政務發展問題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府對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逐漸增多,這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比如:政府領導、IT
行業以及社會公眾。近些年,電子政務的發展如火如荼,但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引發了各種問題的產生,嚴重阻礙了電子政務發展的腳步。因此,如何解決這些現存的問題,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正逐步成為學術界各學者關注的焦點。
一、電子政務的概念、特點及發展現狀
(一)電子政務的概念
電子政務簡而言之就是將政務電子化、信息化。是通過運用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重組政府的工作流程以及組織結構,使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在網路上得到實現。政務電子化、信息化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全面、更優質、更規范的管理與服務。是一項全新的政府運作模式。
(二)電子政務的特點
電子政務與傳統行政方式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是一項全新的政府運作模式。總體來講,電子政務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電子政務實現了政務工作無紙化,即電子政務的出現,變更以往傳統的行政工作方式,全部流程都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來完成。其次,信息傳遞網路化,即是指政府部門與政府部門、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之間的信息交流都可以通過政府建立的獨立的網頁網站來完成,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進一步減少了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流障礙。
最後,電子政務實現了行政法律關系電熱虛擬化。電子政務對政府本身而言不僅強化了其信息服務的職能,實現了政務信息公開化,政府自身也能通過網路獲取資源、信息。對促進政府管理及服務職能的進一步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發展現狀
我國電子政務的開端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從時間上來講,比西方國家電子政務的發展起步要晚得多。究其根本,主要是由於我國的信息化技術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相對滯後,信息化水平偏低。
我國區域電子政務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區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主要是受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目前我國的電子政務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推動"與需求的"拉動"關系之上,因此最開始電子政務是一些行業管理部門建立起來的。近些年,電子政務在我國的發展如火如荼,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整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三金工程"為代表的多項工程取得了重要性突破。
三金工程是指金橋、金關、金卡工程,是我國政府我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實施的計劃。以金橋工程為例,金橋工程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建設,是天網、地網一體化結構,天網即衛星網路,地網即光纖網路。天網與地網互聯互通,具有互操作性,互為補充,互為備用。金橋工程的建立不僅為建設電子信息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使得經濟、社會信息資源共享成為現實,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各個地區網路工程的建設初具規模,在以"三金工程"為代表的多項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全國各區域政府部門都展開了上網工程的建設,在網上建設屬於政府的專門的網站和主頁,通過網站、主頁向社會公眾公開政務信息,提供相關資訊及信息服務,逐步將政務電子化、公開化。有的地區政府部門已經能夠提供在線服務,這是電子政務發展歷程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隨著 2006
年《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的發布,將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推向新的階段,我國重要地區的電子政務的發展隨即進入過渡階段,即從覆蓋政府業務階段向與政府業務全面融合、全面支撐服務型政府建設階段過渡。站在網路的角度來看,電子政務外網的投入以及中央級傳輸骨幹網的聯通,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國內橫向電子政務與縱向電子政務的相互聯通。站在應用的角度來說,各級政府部門建設的專門的網站、網頁對外提供一站式服務,不僅有利於各級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交流與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推動了政府管理、服務職能網路化的實現。各級政府部門建設的政務信息體系,涵蓋了各個領域,對政府部門本身而言,更有利於其的履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經濟調節、公共服務等服務職能。此外,在信息安全方面,近幾年相關政府部門也加大了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建設力度,不僅出台了相關的信息系統等級保護的技術標准及規范,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的技術標准和規范,還逐步健全、完善了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電子政務發展不平衡
導致各區域電子政務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受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總的來說,中央、省級等重要層面的電子政務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縣級以下的電子政務發展速度較慢,政府信息化向"最後一公里"的發展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經濟發達區域與次發達區域的電子政務的發展差距較為明顯。筆者認為要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全面發展,在電子政務發展規劃上,應將重點放在核心數據、重點業務層面上的基礎戰略規劃上。
(二)基礎建設投入力度薄弱
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直接關系著國家電子政務准備度指數的高低。據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數據報告顯示,截止 2014 年 12 月30 日,我國網民規模達
6.49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47.9%.其中,手機旅行預訂以194.6%的年度用戶增長率領跑移動商務類應用,世界排名第 78
位。雖然我國互聯網在整體環境、互聯網應用普及和熱點行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這些成就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標准化、規范化水平低
標准化、規范化是各級政府電子政務得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堅實基礎,我國2005年制定了《電子政務標准體系》及《電子政務標准化指南》,2009
年發布了《電子政務法(專家建議稿)》,從網路建設、工程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以及支撐技術等不同方向為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及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新辦法的確立,表明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正在不斷的建立健全電子政務立法體系及標准化體系,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電子政務標准化、規范化的程度仍然不夠,需進一步細化,進而使電子政務更具操作性。
(四)重建設,輕應用
在電子政務建設的過程中,軟體投入力度薄弱,與整體投入相比低於
30%.在硬體配置上過於追求高性能,與其實際需求不相匹配,形成資源浪費。網路資源利用不充分,當前網路資源利用率低於
5%.各級政府將對電子政務的應用重點大多放在內部事務的處理及自我服務上,政府決策及對社會公眾服務的能力偏低。
(五)規劃不統一,資源無法共享,出現"信息孤島"
在建設電子政務的過程中,有不少地區政府部門都沒有設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及規劃。在建設的過程中也缺乏統一規劃及技術標准作指導,地區與地區之間,政府部門之間構建的網路無法達到資源共享,形成"信息孤島".各級政府部門在電子政務建設時選取的企業、技術、設備、操作系統、資料庫格式、應用軟體等都存在差異,使得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難以共享。據了解,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掌握資料庫達
3000 個,其中有 80%屬於社會資源,但各級政府部門掌握的這些資料庫中能夠做到共享的資源僅30%,嚴重減慢了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步伐。
三、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電子政務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可以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目標及標准化體系進行統一規劃,各級政府部門應嚴格按照規劃、標准,實施具體的項目建設。在建設電子政務的過程中,應以政府整體利益為中心,強化領導各部門信息化工作。健全的管理體制,是個人和集團利益的實現的堅實基礎,各級政府應加強對部門的協調,積極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共同推動電子政務管理體系的建設。
(二)加大電子政務基礎建設力度,廣泛應用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的發展不平衡與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關,但究其根本主要是由於政府對電子政務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薄弱,因此筆者認為,要使電子政務在我國有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各級政府首先應加大電子政務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國互聯網普及程度。此外,在建設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應理性的選擇硬體設施,加大軟體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政府決策及社會公眾服務職能。
(三)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工作
"信息孤島"現象的產生阻礙了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筆者認為要消除此弊端,政府各部門應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工作,包括:政府管理結構的整合、電子技術手段及產品的整合、電子政務框架的整合。通過對資源的整合,提升電子政務的資源共享程度,使電子政務最大限度的發揮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進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相互監督、相互協作,共同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
(四)加強對專業人才培養,建設科學高效的政務隊伍
政府要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專業人才必不可少。如前面分析得知,目前專業人才匱乏,導致政府電子政務總是處於不被群眾認可的狀態。主要原因是電子政務發展太快,相關人才的培養嚴重滯後。針對這一情況,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電子政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對計算機和網路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使其相關專業知識過硬,並且實時的進行培訓新知識以達到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讓電子政務服務能滿足群眾需求。對非電子政務從業人員也要加大電子政務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打破傳統的辦公模式,讓大多數政府人員都能一定程度的應對當前社會對電子政務的需求。
電子政務與傳統行政方式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是一項全新的政府運作模式。經過筆者的研究,筆者認為,要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首先應建立健全電子政務管理體制,其次,加強對電子政務基礎建設力度及應用力度,加強對電子政務的應用。為了使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更為順利,最大限度的使用社會資源,各級政府還應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工作。此外,人才是每個行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還要加強對專業人才培養,建設科學高效的政務隊伍,使電子政務得以健康有序的發展。
㈤ 簡述我國電子政務立法的必要性和指導原則
必要性:
1、為電子政務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促進其規范落實
2、電子政務內是實現服務型政容府,實現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重要途徑,有必要對其設計、實施及發展提供規范
3、電子政務立法是我國實現法治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
指導原則:
1、不折騰
2、易操作
3、全面性
……
㈥ 電子政務的重點是"政務"而非"電子".這一說法正確嗎
是,電子政務就是信息化的政務,將平時的工作信息化。
電子政務平台
推薦優選
雲海中騰oa辦公自動化政務平台方案。
㈦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有哪些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
1、相對於傳統行政方式,電子政務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行政方式的電子化,即行政方式的無紙化、信息傳遞的網路化、行政法律關系的虛擬化等。
2、電子政務使政府工作更公開、更透明 電子政務使政務工作更有效、更精簡 電子政務為企業和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電子政務重構政府、企業、公民之間的關系,使之比以前更協調,便於企業和公民更好地參政議政。
(7)我國電子政務立法的重點擴展閱讀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特點發展:
各個國家推動電子政務,都與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的改革密切結合。在我國推動電子政務,不只是用電子手段履行政府的現存功能,它本質上是一次改革,我們要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這項建設,力爭取得比較扎實的成效。
電子政務是政府機關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內網建設是政府電子政務的關鍵,各級政府信息中心不光要負責具體業務工作,也要承擔起內網安全性的管理工作,要牽頭組建一個電子政務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相關文件。
主要包含內網建設總體原則、實施辦法、具體要求、安全性控制、相關設備采購與管理辦法等,特別是對各接入網安全保密系統建設更要投入一定精力,要與財政部門與集中采購機構協調工作機制。
規定凡涉及到電子政務方面的產品采購,申報計劃時應有電子政務領導小組先期審核,主要是落實推薦目錄要求,防止出現采購的產品有嚴重缺陷、過時與老化、缺乏兼容性等,從而保證主網安全有效運行。
㈧ 我國「十一五」期間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內容
「十一五」對電子政務建設的主要目標和要求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初步建立信息資源公開和共享機制。2008—2010年,政府行業的電子政務網路建設依然是政府信息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圍繞於此,政府門戶網站系統、協同辦公OA系統、網上審批系統、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電子印章系統、應用安全管理系統、電子監察系統已經或者將要陸續上馬,這是目前各地政府行業單位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
㈨ 中國電子政務立法存在什麼問題
1、普及障礙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制約了電子政府的推進和普及。首先是區域和時序發展的多層次性。其次是認知的多層次性和需求的多層次性。
2、無序障礙
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組織影響電子政府的推進。電子政府一站式服務工程是一項方便快捷的系統工程,目前還沒有科學合理、目標明確的發展規劃和職責明晰、協調有力的組織機構。各自為戰、重復建設的現象還比較嚴重,表現為標准不統一、數據不兼容、域名關聯度低、信息共享性差等一系列問題,給政府工作再來新的困難,也損害了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
3、體制障礙
電子政府的推行是行政管理體制的一次革命,對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我國民主化、法制化進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機構改革的任務還很艱巨,電子政府一站式服務只要是來自政府本身,政府的人員可能是推動的動力,也可能是阻力。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審批過多、過濫,政府流程還不夠合理。同時,政務公開的程度還不夠。政府壟斷信息資源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大量本應公開的信息被作為內參或保密文件,工作透明度低、保密文件多,確定為保密信息的內容太多。實際上絕大多數政務信息是可以披露,也是應該披露的。
4、需求障礙
隨著電子政府一站式服務應用的不斷深入,有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突出,必須盡早解決。立法滯後會阻礙電子政府的推進。立法滯後阻礙了電子政府的推進。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綱領性的法規尚未出台,各部門立法尚待加速進行,對於電子政務應立哪些法、如何立、如何評價及立法進程等都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要推進電子政府一站式服務顯然是困難的。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㈩ 如何建設我國電子政務的法制體系
電子政務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的直接成果,技術到一定程度需要靠法制的建設來保障。我國電子政務當前的發展情況從技術層面看,與發達國家並沒有太大的差距,而真正的差距在於軟環境的建設,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設,必須從觀念上樹立起技術是手段,法制是保障的理念,使我國的電子政務走上法制化道路。
我國電子政務法制化現狀及其評價
電子政務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是伴隨著電子政務的發展而展開的,因此我國電子政務的法制化進程也和電子政務的發展進程一樣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電子政務的興起到1999年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我國的電子政務正處於探索和研究階段,且更多關注計算機網路本身的問題而非「政務」。當時陸續頒布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計算機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電信條例》、《無線電管理條例》、《互聯網服務管理辦法》以及《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初步建立起了電信行業管理法律體系、互聯網網路管理法律體系、信息產業促進政策體系以及網路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當時的立法明顯偏重於解決因互聯網產生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且立法階位較低。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0年開始至今的逐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隨著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組建及「十五」規劃目標的提出,我國在電子政務方面的立法也開始出現了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較高階位的相關立法對電子政務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電子簽名法》規范了電子簽名行為,確立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為網路行政行為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行政許可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三條等,都從法律的高度對電子政務的認可和推進。二是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電子政務立法活動很活躍。如新的婚姻登記方式增加了很多與信息化有關的措施;《企業登記程序規定》也在其第六條中做出相關規定;《深圳市政府信息網上公開辦法》、《天津市電子政務管理辦法》等也相繼出台,其中後者比較系統地從電子政務平台建設、資料庫建設、政務信息交換機制、政府信息公開、信息安全、應急處理、知識產權、相關方的責任等幾個方面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是比較全面地規范電子政務的地方性法規,在我國電子政務立法上有相當的意義。
總體看,我國電子政務正逐步走向法制化,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比電子政務本身的發展要求,法律制度明顯滯後於技術發展:
1.沒有明確電子政務的法律地位。電子政務作為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延伸,其本身應具有與傳統行政模式相同的效力,唯有此才能發揮電子政務真正的高效、快捷的優勢。《行政許可法》雖然認可了電子政務,但其規定過於原則,況且並不是一部專門規范電子政務的法律。其他一些單行法雖涉及到了與電子政務相關聯的活動的法律規范,但對電子政務本身的效力、地位等重要問題卻沒有任何規定。由於電子政務本身的法律效力不確定,從政府方面講,就很難通過網路開展一些具有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行為,由於沒有或只有很弱的法律效力,政府部門間容易相互推卸責任,使電子政務最終流於形式。從社會公眾的角度看,因為通過網路進行的申請、確認等行為效力如何,出現錯誤責任如何承擔等實際問題缺少依據,政府行為的公信力就會大打折扣。
2.信息公開是電子政務發展的核心,我國目前缺少信息公開和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實現政務公開和公共信息透明,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政府管理的基本品質。政務公開是政府民主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信息社會對社會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近兩年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也著力於推進政務信息公開。2003年初,廣州市政府率先實施《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湖北、吉林、江蘇、上海、深圳、杭州等省市先後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法規、條例、辦法。在中央部委也進行了促進政務信息公開的嘗試,比如2003年底,商務部討論《商務部政務公開暫行辦法》,2004年5月,國土資源部推出《關於切實加強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網上公開促進依法行政和行政為民的通知》。從全國的發展趨勢看,加快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然而,這些法規、條例都是以部、委或地方政府的名義頒布的,一方面適用的范圍有限,常限於某一行政區劃或某一部門。另一方面,各部門各自製定製度,又沒有統一的更高級別的法律存在,各法規之間的統一性較差,相互間容易出現法律適用的沖突。
3.電子政務仍要貫徹依法行政理念,須加強對電子政務的監督管理和約束。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其核心是對權力進行約束和監督。電子政務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種新模式,並未從根本上改變政府行為的性質,因此通過電子化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同樣要遵守依法行政的要求。現行電子政務的法律法規並未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使電子政務的監督機制缺乏。沒有約束的權力是危險的,這一點同樣適用於電子政務。
4.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標准不統一導致「信息孤島」的出現。重復建設、網路系統不兼容、信息資源無法共享等現象是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技術標準的不統一。由於政府職能部門各自採用不同的技術標准和傳輸協議,跨系統的信息溝通必然出現問題。因此應由法律規定統一的技術標准,以使我國的信息化資源能最充分地利用起來。
我國電子政務法制化建議
電子政務改變了傳統的政府組織形式,使行政程序簡單化、統一化、政府業務電腦化、網路化,從而提高政府的效率。建設這樣的一個政府,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筆者認為應以統一的電子政務法為核心,配合若干相關的單行法規來構建我國電子政務的法律框架。
第一, 制定統一的《電子政務法》作為規范電子政務的基本法。
世界各國有關電子政務的立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分散式立法,即沒有專門的電子政務法,有關電子政務的法律規范散見於相關的網路安全、信息公開、隱私權、電子支付等各個單行法中。二是統一單行法模式,這種模式雖然無法將電子政務的所有法律問題規定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但有一個專門規定電子政務的單行法,對電子政務的基本法律關系及法律效力等問題作出規定。不管何種立法模式,電子政務本身的法律問題是不容迴避的,而我國對此根本性問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筆者建議,首先我國宜採用統一單行法模式制定專門的《電子政務法》。這主要基於兩點理由:(1)分散式立法的普遍缺陷是法律適用復雜;(2)我國特定的社會環境使分散式立法的缺陷更加突出。分散立法在我國大多是部門立法,不但法律階位低,法律法規之間也極易出現沖突。而我國目前電子政務的普及及公眾認知程度都較低,用法律階位相對較高的統一單行法模式顯然能在更高程度上提升電子政務的影響力,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其次在內容上,《電子政務法》應包括電子政務組織法(主要規定電子政務的主管部門及其職權職責)以及電子政務本身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法律對電子虛擬政府是否與傳統有形政府處於同等法律地位、網路行政行為是否與傳統行政行為具有同樣法律效力以及網路行政行為是否應履行特殊的程序等問題應作出明確規定。
第二,建立健全以信息公開、隱私保護、網路安全與網路技術標准、電子政務監督為內容的電子政務相關法律環境。
電子化政府要成為跨越時間、地點、部門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務體,除基本法外,還需要有良好的相關法律環境作保障。結合我國當前的立法現狀,目前應特別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立法:一是建立以信息公開、隱私保護為核心的《信息法》。一個電子化政府,是一個管理透明,政務公開的政府。政府有責任與義務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語言,讓民眾能夠容易地獲得政府的信息。在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中,其他國家也著力打造「陽光下的政府」,制定《陽光下的政府法》、《情報自由法》或《政務公開法》。在倡導政府信息公開的同時,保護網路中公民個人信息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行政行為中公民個人信息尚且被丟失、泄露,網路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就更值得關注。無論是信息公開還是個人信息的保護,我國目前在這兩方面的立法都是欠缺的。加快制定信息公開及隱私保護立法仍是當務之急。二是形成標准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務信息網路平台,逐步實現同層次和上下級政府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地區、部門分割現象嚴重,各級政府及部門普遍成為「信息孤島」。如果這個現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將造成信息資源的巨大浪費和政府效能的成倍降低的嚴重後果。各地政府各自為政,無法實現資源共享,也背離了電子政務追求高效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價值目標。這一切都與電子政務未實現標准化建設有關。因此現階段應盡快制定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的施工、管理、驗收、維護等一系列的技術規范和作業標准,使電子政務建設標准化,並加強與國際信息網路化的建設接軌。三是健全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體系。電子政務中的技術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立法的重點,我國也初步建立起了信息化網路安全規則體系,但偏重於計算機網路技術上的安全保護而忽視了制度上的安全保護。信息安全既涉及國家安全,也涉及個人隱私和個人認證問題,對電子政務的發展影響重大。當前應完善制度層面上的政府部門信息安全法規建設,主要包括信息採集、信息發布、數據保護、信息監管以及相關的程序性法律法規等。四是建立電子政務的監督法律機制。電子政務的大量內容都涉及政府行政行為,為避免行政權的濫用,監督約束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建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回應機制。當民眾可以方便地通過網路參政議事、申請辦理具體行政事務時,通過網路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才有更通暢的途徑。另一方面要制定網路行政行為的法律責任制度。目前對於傳統行政行為都有相應的監督機制,而對於在網上從事行政行為出現錯誤或有侵權現象,以及各部門間網上辦公如出現紕漏如何確定和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這一方面還需要有明確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