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重點對象

依法治國重點對象

發布時間: 2022-06-21 04:45:24

A. 司法宣傳部門對哪些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全國「五五」普法規劃,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在第六次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干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隨後省、市也相繼召開了會議,對「五五」普法作出了統一部署。各街道、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開展「五五」普法的重要意義。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從我區情況看,當前正處於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因征地拆遷、環境保護、收入分配等引發的不穩定因素時有發生,各種刑事犯罪、經濟犯罪等犯罪呈多發態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要調節好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保證社會有序運轉。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才能不斷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依法表達利益訴求,自覺履行義務,依法維護權益;才能不斷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律手段協調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才能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嚴格執法、公正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客觀要求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是我們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提高黨的依法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增強各級黨委、政府法治化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質,不斷推進我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堅持不懈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依法行使權力,依法履行職責,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促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是建設「法治江東」的基礎工程 區委六屆九次全會上作出了建設「法治江東」的決定,這是區委從完善我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江東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江東」,關鍵在人。沒有廣大幹部群眾法律素質的普遍提高,法治建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過20年的普法教育,我區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不斷增強,各項事業和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與建設「法治江東」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法律還沒有真正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遵守。開展「五五」普法,對建設「法治江東」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的作用。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維護法律權威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才能使公民懂法、守法、用法、護法,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推動社會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軌道。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是順利實施我區「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間,我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現代化新中心城區。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靠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同時也要靠完備的法制來保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推進依法治理,有利於促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的形成,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有利於提高政府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市場的能力,提高企業依法經營、依法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進一步營造維護公平競爭、促進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推進市場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弘揚法治文化,把法治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中去,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 總之,各街道、部門一定要把思想進一步統一到省委、市委和區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推動我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五五」普法正當時 今年是「五五」普法啟動年,最近,區委、區政府轉發了《區委宣傳部、區司法局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五五」普法),成為我區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一件大事。 「五五」普法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圍繞「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作用,把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實施「四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五五」普法的主要目標 實現「三增強、三提高」,即:通過深入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制實踐,進一步增強公民法律意識,提高公民法律素質;進一步增強公務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與水平;進一步增強各街道、部門和社會組織依法治理的觀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水平。 「五五」普法的主要任務 主要為七項任務:一是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二是深入學習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三是深入學習宣傳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四是深入學習宣傳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五是深入學習宣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相關法律法規;六是深入學習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七是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主題活動。通過以上七塊任務促進在全區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促進全區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促進社會法治氛圍和環境的全面形成。 「五五」普法的對象 普法期間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其中重點要加強對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被征地人員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幹部、司法和行政執法部門公務員是重中之重。之所以把這幾類對象作為重點對象,是因為:公務員是國家法律法規的主要執行主體,提高公務員隊伍法律素質不僅能切實使國家的法律法規得到貫徹落實,而且更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特別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帶頭學法用法,既是對領導者自身建設的要求,同時也為推動群眾廣泛開展學法用法活動起到示範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使其從小接受法制教育,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事關國家未來;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企業經營者的法制意識,提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尤為迫切。被征地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平時所接受教育包括法制宣傳教育機會相對較少,他們的素質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通過不斷加大對被征地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遵紀守法觀念、依法開展生產和依法維權的觀念;著力培養和增強參與居民自治活動和其它社會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途徑。 「五五」普法的組織領導和保障 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離不開一套完善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運行有序的工作機制。「五五」普法期間更加註重這兩套機制的建設,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政協支持的領導機制。各級黨委、黨工委、黨組要切實加強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健全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完善領導小組定期會議制度、年度工作匯報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要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同時要建立健全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制。明確黨委宣傳部門、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是普法主管機關,負責規劃的組織實施,指導、協調、檢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國家機關各部門、各行業、各社會團體是普法主管部門,承擔著本部門、本行業、本系統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職責,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面向全社會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五五」普法的基本特點 和「四五」普法相比,「五五」普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堅持繼承與創新結合,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普法規劃具體內容的安排,從增強實際效果出發,注意繼承「四五」普法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五五」普法規劃中就提出了普法工作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並重,並把領導幹部學習法律知識、考試結果及學法用法情況,作為其年度考核和任前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還把被征地人員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列為法制宣傳教育重點對象,同時提出法律進機關、法律進社區、法律進學校、法律進企業、法律進單位的「五進」活動,開通「法治江東網」,加強宣傳陣地建設。 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突出量化。與「四五」普法規劃相比,「五五」規劃更加註重定量。在對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的要求上,都提出了明確的量化要求,如區管以上領導幹部每年參加中心組學法或法制報告會不少於4次;公務員學法每年不少於40個小時;青少年學法每年不少於10個小時等。這既有利於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操作,又有利於在考核中評估。 普法工作機制更加明確。規劃對建立健全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製作了詳細規定,明確了普法主管機關和普法主管部門,明確了主要部門的普法職能和責任,使普法工作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政協支持,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普法工作機制,保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B. 論述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試論實行「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徐浩然

一、
什麼是「依法治國」?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這段解釋,明確了「依法治國」的四點含義: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依法治國的對象,即國家的各項事務和各項工作,重點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吏。依法治國所依據之「法」,一方面是對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具有最高權威性和極大穩定性,核心是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黨的領導和執政的基本方式。因此,依法治國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於: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因為首先,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綱領,就是堅決厲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從根本上解決人民掌握國家政權後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問題,以開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通道。其次,法治同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親緣關系。依法治國,包括依法限制國家權力和保障人權,就是對市場經濟需求法治的必然回應。離開了法治,不實現依法治國,市場經濟是無法順利生長、發育並走向成熟的。同時,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方向,是人的尊嚴和人格無條件地被尊重,每個人都有權力追求幸福生活和個性解放,人權得到全面確認和充分保障。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必需依靠法治,在法治的框架內建立合理的人際關系、個人權力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等等。所以,實行法治或依法治國,就成為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尺。還有,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穩定有序,都有賴於法治保障。法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秩序,法治的軌道就是有序化的政治、社會機制,所以,法治也是釋放社會風險,防止和克服社會危機的安全閥。人治可能帶來一時的繁榮昌盛和天下太平,但卻難以保障長治久安,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依法治國和法治,帶來的是「盛世」,代表的是「文明」,標志的是「秩序」。這也是中國人寄託於法治之中的期望。
二、 實行「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方略,只有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從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具體說來,實行「依法治國」的必要性為以下六點:

一,為了堅持黨的領導,把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就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在中國,如果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如果不能堅持貫徹實施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那麼我們國家勢必出現混亂的政治局面和不安定的社會環境,勢必極大的影響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發展,極大的損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顯然,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從法律和制度上保證黨在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從而維護國家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如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民個人都無視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各行其是,那麼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事業的有序發展,勢必損害和影響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為了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正確處理各民族和社會各個階層的關系和利益,從而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增強人民之間的團結,改善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以保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四,為了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懲治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掃除社會丑惡現象,切實做到不狂不縱,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各項合法權益,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五,為了處理好我國與各國及國際社會的對外關系和交往,增強同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從外部創造有利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和平環境,同時依法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促進和保障國內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六,為了在新形勢下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不斷改善黨的領導,使各級黨組織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避免和制止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同時建立和健全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防止濫用職權,不斷消除黨政機關的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三、 從「法制」到「法治」,從「人治」到「依法治國」,我國開辟出了一個新的民主法制化的時代。那麼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採取什麼樣的基本措施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必須建立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括政治立法、經濟立法、文化立法等方面。
政治立法:它是以憲法為依據,但憲法又不能包括政治立法,除憲法外,還有選舉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結社法、政黨法、監督法等,我國政治生活的許多領域尚無法可依。
經濟立法: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它包括:(1)市場主體法,市場主體是指依法在市場上從事經營的企業活動和個人;(2)市場主體的行為規則,為了使市場主體的行為更加規范合理,必須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例如物權法、債權法、合同法、票據法證券法、擔保法、信託法、運輸法,海商法、知識產權法等;(3)市場秩序法:即規定市場平等競爭秩序的法律,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4)市場宏觀調控法,我國實現的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國家必須實行宏觀調控,例如投資法、計劃法、預演算法、銀行法、信貸法、物價法、稅法、國有資產法等;(5)社會保障法:市場經濟體制既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帶來了風險,市場的激勵競爭,優勝劣汰,也帶來了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必須對勞動者提供社會保障,例如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資法、養老保險法等。此外,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文化方面的立法,例如新聞法、出版法、教育法、科技、,廣播法、電影電視法、體育法等。

第二,必須實現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
民主和法制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是統一的,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缺一,不可偏廢……但就二者的相互關系而言,則社會主義民主是目的,社會主義法制是保衛社會主義的手段。民主法制化,是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各個方面都要用社會主義法律加以規定,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社會主義法律保障民主的實現。在想民主化邁進的過程中,要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樹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威,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監督「一府兩院」嚴格依法辦事,要定期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管理工作與執法工作進行評議和質詢。
法制民主化,是指法律與相關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制度都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在進行立法時,要廣泛徵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使制定出的法律真正能代表人民的意見。在執法司法方面,要增加執法、司法的透明度,讓公民及時了解執法、司法的重大情況。總之,讓人民群眾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齊心協力地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第三,必須建立公正廉潔的行政執法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據法律的規定,行使行政權利,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由於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展和濫用的傾向,往往容易造成對公民合法權利侵害,因此對行政權力的行使要進行監督和控制,以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要克服行政機關之間互相爭奪管轄權、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的現象,以維護行政執法的嚴肅性。要在嚴格內部監督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行政程序的外部監督機制,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如果違法,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要進行行政賠償。

第四,必須建立公證、嚴明的司法制度保證法律的切實貫徹執行。
司法是法律實施的最後一道關卡和屏障,有無公證、嚴明的司法制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法治國家的標志之一。要認真貫徹司法獨立的原則。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立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司法獨立原則,是平等公正執法的需要,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需要,是建立法治國家的要求。貫徹這一原則,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要讓檢察院和法院有相對的獨立性,不至於受制當地政府,檢察機關要以垂直領為主,有獨立的編制,獨立的人事權與才權,才能有效地行使法律監督權,法院要有獨立的審判權,人事權和財權,不能讓法院變成為地方政府服務的工具,實施地方報復主義與部門保護主義,破壞法制的統一。要做到依法司法,不但要執行實體法,而且要執行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程序法。

第五,必須建立一支廉潔奉公的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和司法隊伍。
公務員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出現的,它使人身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科學化的 。採用公開競爭,擇優錄取, 嚴格考核, 升級的辦法建立公務員隊伍,要切實保證國家公務員隊伍的優化、精幹、廉政和穩定以便卓有成效地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保證國家法律的貫徹實施,必須有一支德才兼備的司法隊伍,它包括法官,檢查官,公證員,警官等,要清除司法隊伍中的腐敗現象,保證司法隊伍的純潔性,以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保證法制的統一。加強和發展法學教育事業不但是科教興國的需要,也好實施依法治國的需要。

第六,必須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水平,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水平。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心理觀點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法律意識對行使依法治國,建立治國家據有關部門具有的作用,法律意識具有認同功能,它使人們能夠接受,認同法律的權威;它具有指引功能,法律意識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它能指引公民或去做某種行為或不做某種行為。要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意識,做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凡是法律規定的必須嚴格執行,任何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執行,毫不例外。要提高法律意識水平,必須大力開展全民普法教育,我國已開展「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教育,收到了顯著成效。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就是為依法治國,建立社會法治國家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條件。
「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完整的提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方略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最終目標。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同過去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我們黨要「法治」不要「人治」的民主法制理論認識的深化,是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我黨依法治國、厲行法治、堅定信心的表現。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根本上解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一歷史課題。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應該看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20年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確立了依法行政制度,健全了現代司法機關,開展了民主監督工作,廣泛地宣傳了法律知識,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方面取得新的發展,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做出更大的努力,從而朝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目標前進。

C. 「五五」普法的重點對象是領導幹部、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嗎

「五五」普法的重點對象是領導幹部、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
還包括社會主義建設者

D. 我國普法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對幹部普法教育

關於「五五」普法的側重點。

抓重點、促全面,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方法。「四五」普法對重點普法對象和重點普法內容作了要求。實施過程中,我們針對重點對象、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五五」普法規劃,仍然要突出重點普法對象,明確重點普法內容,狠抓重點工作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五五」普法取得積極的和突出的成效。

1、繼續抓好重點對象的普法。
推動依法治國黨政機關領導幹部是關鍵。通過20年的普法,領導幹部法律意識得到增強,法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和推進國家法治化管理的自覺性並不十分強、十分高,尤其是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環境下,能夠做到依法執政,沒有很強的法治意識、很高的法律水準是很難勝任的。近年來,許多違反可持續發展要求,不按科學規律辦事,隨意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十分嚴重,其對法治的破壞及其的惡劣影響,多少年都難以消除。因此,「五五」普法仍然應把領導幹部作為普法的重點,只是普法的目標側重點不是放在提高法律意識,而是放在增強其法治觀念、法律素養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自覺性和實際能力上。
農村普法和流動人口普法是我區普法工作的薄弱點。「五五」普法應當將農村普法流動人口普法作為重點和突破口來抓。最近我們下基層作了一些調查,雖然我們武進在經濟上屬於較發達地區,但從目前了解情況來看,我區農村的普法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自發狀態。大多數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接受法律知識主要是從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獲得的。因此,加強農村和農民群眾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普法教育十分必要,必須採取措施大力加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後備力量。因此青少年應當作為普法的重點並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企業在推進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責任,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普法教育應仍是「五五」普法規劃的重點。

E.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

一、圍繞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構築廣東法治宣傳教育新格局。突出學習宣傳憲法,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學習教育,大力宣傳憲法確立的國體政體、基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落實憲法宣誓制度,組織開展"12.4"國家憲法日集中宣傳活動,教育引導一切組織和個人以憲法為根本活動准則。深入學習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對國家基本法律、行政法規、重要地方性法規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法治廣東建設、公民權益保障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著力宣傳我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生動實踐,在全社會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二、突出重點對象的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民學法守法用法。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抓住重點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宣傳教育。一是堅持國家工作人員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將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嚴格執法作為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健全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將法治教育納入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健全完善國家工作人員日常學法和考核評估機制,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情況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推動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進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切實提高國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堅持法治宣傳教育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完善法治教材體系。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強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基地建設,深入開展法治學校培育和創建活動。加強法治師資隊伍培訓,落實中小學校"法治副校長"工作規范,組建青少年普法志願者和社工隊伍,在全省中小學校持續開展法治教育進校園主題宣傳活動。三是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法治宣傳教育,依託用工單位和社區加強普法教育,著重培育外來務工人員的民主法治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立足群眾工作和生活需求,以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公民主動學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三、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以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樹立法治意識為主旨,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法治文化與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建立和完善學法用法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宣傳表彰制度。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建設,培育法治文化建設示範基地,繁榮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推廣,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為法治廣東建設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四、深入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把法律規定變成引領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范,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區)、依法治校法治示範校等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指導和推動工會、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創建活動,發揮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功能,發揮社會組織對其成員的行為導引、規則約束、權益維護作用。充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五、大力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創新。遵循現代傳播規律,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載體陣地和體制機制等創新,推動建立互動型服務型創新型普法模式,積極打造嶺南普法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積極作用,高度重視新媒體、新技術等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運用,加強法治宣傳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行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以及其他法律服務工作者等以案釋法制度,充分運用典型案例,結合社會熱點,開展生動直觀的法治宣傳教育。積極發揮村(社區)法律顧問的作用,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法律服務中,實現基層普法專業化、常態化、全覆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普法工作,扶持發展法治宣傳教育類社會組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志願者隊伍建設,逐步建立政府購買、市場投入、公眾參與的社會普法運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六進"活動。

F. 安徽省法治宣傳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法治安徽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接受法治宣傳教育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根據各自職責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第三條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對象是擔任領導職務的國家工作人員和青少年。第四條法治宣傳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普及憲法和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實踐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五條法治宣傳教育應當與法治實踐相結合、與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服務群眾;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治宣傳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對法治宣傳教育實行目標管理;將法治宣傳教育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第七條每年12月4日國家憲法日和全國法制宣傳日,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開展憲法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法治宣傳教育日常工作,履行制定並組織實施法治宣傳教育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指導、檢查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總結推廣法治宣傳教育經驗等職責。第九條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法治宣傳教育規劃和年度計劃,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本單位法治宣傳教育計劃,確定人員負責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保障本單位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經費。第十條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建立領導人員集體學法制度,帶頭學法,組織本單位工作人員學習法律知識,落實學法計劃、內容、時間和人員,並向服務對象宣傳相關法律知識。第十一條實行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
任命擔任領導職務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任命法官、檢察官前,任命機關應當對其進行相關的法律知識考試。考試合格,方可任命。
對擬提拔使用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考察,應當將其法治素養和能力納入考察內容。第十二條招錄國家工作人員應當將相關法律知識納入考試內容。
黨校、行政學院等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應當將法律知識列入培訓課程。第十三條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第十四條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及時通過本機關網站和其他媒體,向社會公布法規、規章草案徵求意見稿,開展公民旁聽立法活動,以多種形式對法規、規章的內容進行宣傳、解讀。第十五條司法機關辦理案件、行政執法機關履行執法職權,應當以適當形式向當事人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並建立典型案件發布機制。
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可以通過法律咨詢、典型案例解析等形式向社會進行法治宣傳,依照有關規定開展公民旁聽司法活動、觀摩行政執法活動。第十六條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仲裁員、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應當事人訴求對所辦理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進行說明解釋,宣傳法律知識。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業和信息化、稅務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對市場經營管理人員和經營者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其誠信守法、依法經營管理、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社會組織的主要負責人進行相關法律知識教育,督促其開展對本組織從業人員的法治宣傳教育。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推動開展社會法治實踐活動。

G. 依法治國的對象是什麼

是所有人,是對所有人行為要求和約束的制度,觸碰和超過紅線就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H. 堅持依法治國和黨外監督屬於黨內監督的主要內容嗎

首先,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涵義及相互關系:
監督是權力所有者運用民主與法治的手段,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對權力行使者所形成的限制和約束,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監督的本質要求主要表現為監督主體的獨立性、監督對象的公開性、監督關系的對等性、監督手段的強制性。有效的監督具有督導教育的功能、防錯糾錯的功能、政治參與功能和懲戒功能。
黨內監督是指包括全體黨員和各級黨組織在內的黨內各主體之間,依照黨章和黨內法規相互監察、相互督促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實質是以黨內民主為基礎,以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領導幹部及其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為重點監督對象,以制約和保障權力按照委託者的意志行使為核心,確保黨內生活按照既定的制度規范運行。其特點之一是「同體監督」,即:監督的主體與客體處於同一個統一體中。優點是了解情況,便於監督;缺點是存在利益關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的客觀公正性,這也正是內部監督的客觀局限性所在。特點之二體現為自覺性與強制性的統一。自覺監督是基礎,強制監督和監督處置是保障。
黨外監督是指由黨的統一體外的組織、單位或個人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對黨的組織、黨員或黨員領導幹部的行為所進行的監察督促。黨外監督具有一定的超脫性和公正性,以及監督主體廣泛和監督形式多樣的特點。
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是從不同的視角來對公共權力的運行進行監督,確保公共權力能夠按照權力委託人的意志行使,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以維護權力委託人的利益並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二者也正是基於同一目的才得以統一於整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中,共同構成了對公共權力制約監督的兩根支柱。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與相互促進的關系。
其次,鑒於以上分析,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區別主要在於:
1、監督的主體不同:黨內監督是全體黨員和各級黨組織,而黨外監督的主體是黨的統一體外的組織、單位或個人;
2、在監督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不同。監督有同體與異體的區別。同體監督是指內部監督,監督主體與監督對象同屬一個系統,相互聯系密切。異體監督是指外部監督,監督主體與監督對象來自不同的系統,利害關系較少。黨內監督屬於同體監督,黨外監督屬於異體監督。
3、在整個監督體系中的地位不同。黨內監督在整個監督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黨外監督是外圍和基礎。

I. 我對依法治國的理解300字

(一)必須更新觀念。依法治國是我國在治國方略上的根本轉變,它必然要求我們對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觀念加以更新,尤其是"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30)"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3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與之相適應的高度集權以及主要靠政策、行政命令、長官意志辦事的方式,根深蒂固。在觀念上,亦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如不加以更新,就很難在言行上自覺投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事業中去。對於需要更新的觀念,有些前文已經涉及,如樹立法律至上的原則,就是要改變法律"很不受重視"的觀念等。這里,要著重論述如下幾點:
第一,要改變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法制有"不少是屬於'人治底下的法制',其所制定與實施的法律與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行政權力對社會主體的管理、控制。"(3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由於"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內在要求,治理國家的方式也將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原來多年形成的主要以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為轉移的人治體制,轉變到主要依據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來辦事的體制上。治理國家靠什麼?鄧小平同志認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33)
只有從觀念上、體制上和具體的制度程序上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才能最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兩個文明"建設,切實保障人民民主。
第二,要改變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對推動依法治國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從根本上講,權利是屬於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人民的,但在舊社會,人民的權利被全部或部分地剝奪了,卻要承擔被強加的無數義務。後來,人民通過革命斗爭,奪回了自己的權利。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仍在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在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頭腦中作怪,在實踐中就表現為漠視以至侵犯人民的權利,而對加重人民的義務、負擔,卻習以為常。法治國家一個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要求及其價值取向的重心,是要保障人民的權利,一切非法侵犯人民權利的行為都是法治秩序的大敵。因此,必須樹立權利觀念,享有權利是人民承擔義務的前提。當然,這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要否定義務。馬克思說:"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享受權利就要承擔義務,承擔義務是為了更好地享受權利。
第三,要改變官貴民賤的觀念。官與民是自有國家以來的一對矛盾。官與民的矛盾在舊社會常常表現為尖銳的對立,歷史上"官逼民反"的事件屢見不鮮。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和社會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理論和憲法、法律上,官與民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和慣性的作用,有的幹部、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一講依法治理,就把治理的重點和對象放在老百姓身上,只想讓老百姓嚴格守法,把老百姓管住,而自己則是居高臨下的執法者、管理者。這是官貴民賤觀念餘毒的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官"的地位和權力都是人民給的,"官"的衣食和工作、生活條件都是人民納稅、納糧供給的,民是"官"的衣食父母。推行依法治國的方略,必須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官"要奉公守法,恪守職責,勤政廉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得到民的擁護和愛戴。
第四,要改變道德與法無關的觀念。道德是以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調整人們的相互關系,並由人們的內心驅使和輿論壓力發生作用的社會行為規范。有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社會公共道德和各種職業道德等之分。從觀念形態和行為規范的角度說,它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和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基礎。立法時,人們的道德觀念、意識形態、法律意識等通過立法者的立法活動滲透並且表現到法律中,影響著法律價值的道德取向,使法律呈現出良、惡狀態。良法是實行法治、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之一。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執法主體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使其執法活動和結果合法、合理;執法客體亦須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才能使其行為不越法定界限一步。
第五,要改變無所作為的觀念。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艱巨而困難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全體公民、包括全體公職人員,不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工作,亦不論是在什麼行業、什麼崗位上,都要為實現依法治國盡匹夫之責。現在,我們有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有中央已經確定的、經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有廣大人民群眾以主人翁姿態的熱情支持和參與,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們義無反顧地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打消無所作為的觀念,充滿必勝的信心,努力工作,積極參與,爭取早日實現人民所期望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寧、人民幸福的法治狀態。

熱點內容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
競職條例 發布:2025-01-23 19:22:33 瀏覽:550
文化與道德 發布:2025-01-23 19:09:23 瀏覽:228
熱搜推動司法 發布:2025-01-23 18:50:35 瀏覽:869
陝西司法廳領導班子 發布:2025-01-23 18:48:51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