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道德的含義
⑴ 法律道德是幹嘛用的誰能告訴我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⑵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具體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條標准,道德也是一條標准。如果只是狹隘的認為,只要回不違法,道德標准隨便應對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法律和道德產生了低級的理解。其實人類的文明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標准。試想如果法律的標準是以道德的標准來持平,社會是什麼樣?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違法,這是否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當前的法律的違法的標準是建立在完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沒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標准不違法,就可以隨意的不道德。所以說道德褪盡,法律顯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道德和法律都是對一個人來說的行為准則或者說標准。把法律這個最低標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對社會的進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⑶ 怎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麻煩告訴我
淺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於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僕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於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化革命之後,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准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容,對於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辨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必然產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准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意識形態。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⑷ 道德與法律的各自內涵是什麼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⑸ 道德和法律的定義
道德和法律的定義:
1、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
2、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三條 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 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的含義
法與道德屬於抄上層建築.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是指納道德因素到法律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維護社會穩定,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⑺ 在與道德相比的情況下,法律的含義是什麼
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
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⑻ 什麼叫法律道德
你好 是這樣的:「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⑼ 法律的含義是
你好,
1.法律的含義: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2.法律的特徵:①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
②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③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④法律是以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3.法的本質:① 法是統治階級基本意志的體現
②法是統治階級國家意志的體現
4.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最好是以主觀題來回答。給你幾點建議: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統治階級而言,法律可以維護其統治及利益。法律可以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從而維護社會的安定。法律自身還可以監督執法者不濫用執法權。法律可以約束社會中的各方嚴守自己的職責,使社會更加安定和諧的發展。
5.法律的作用:①指引作用 ② 評價作用 ③預測作用 ④教育作用 ⑤強製作用
6.社會道德也就是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准則。其本身不具有強制力,這是與法律最本質的區別。
學生守則,是由教育部頒發的引導、約束中小學生行為的規范條款。具有指引、評價、預測及教育 作用,但不具有強製作用。
7.這也是一道主觀題,最好是個人發揮。
青少年應當從小學習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通過自身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行為修養,也向身邊的人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等等。
參考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