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傳承
⑴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人類要生存,就需要物質生產,就需要相互合作,就需要建立社會。要使社會有序的運轉,就需要立很多規范。規范一部分表現為硬性的法律制度,一部分則表現為無形的行為規則。其中就有道德規范,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⑵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⑶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重大意義
1、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一個重要目的是用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豐富道德內涵、協調人際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現華夏雄威,促使國家振興、民族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3)道德的傳承擴展閱讀: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科學認識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研究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保持特色不斷創新,主流媒體要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領導幹部要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繼承者、自覺傳播者和帶頭實踐者。
⑷ 評述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傳承和體現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思想的傳統和體現主要是體現在這個儒家方面傳承也是內傳承在這個儒家方面。容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但主要形成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在這新舊制度交替的大變革時代,形成了以「仁」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將「孝」、「悌」、「禮」、「信」等置於其下的,中國最早的道德學說。雖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我們不能接受的內容,但總體上是積極開明的。孔子的道德學說經其弟子,特別是孟子的繼承發揚,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但儒家學說在孔孟在世時並不被統治階級所認可,僅僅以一種學術思想存在著。
⑸ 怎樣看待價值觀和優秀道德的傳承
價值觀是支撐人類復生活制的精神支柱,它決定著人類行為的取向,決定著人們的什麼樣的心態和旨意去開創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對於人類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導引意義。
價值觀作為人對自身生活意義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會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作為社會意識的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有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剛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⑹ 在倫理道德領域,如何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新世紀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堅持傳統美德教育與環境育人結合起來。
再次,學校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制度育人結合起來。將傳統美德教育與活動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一: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立志振興中華
二:勤學好問, 追求真理
三:尊長、知禮、孝敬父母
四:學習改革、發展、創新的獻身精神
五:發揚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
六:追求正義的浩然之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道德的傳承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參考資料:人民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⑺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⑻ 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如何傳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
做法是:
一、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修身自律,保持節操。
二、敬重和感恩無數革命先烈的自我奉獻和其高尚的革命理想。在無數革命先烈推動中國革命實踐發展下,我們才迎來了了新的時代,在新時代下我們要堅持對先烈崇高理想的追求,以人民利益為主,為人民謀福利。
革命道德
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性成果,它的生成和發展是倫理道德領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標志著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體系的終結,開創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具有不可磨滅的劃時代意義。深刻認識和正確評價革命道德,對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⑼ 關於道德的繼承
以下供參考。
1、我們所弘揚的是千百年來承傳下來的道德的東西。這種道德是久經歷史考驗的。我們所「繼承、發展、弘揚」的就是這些優良傳統。
2、這些道德曾經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無數人真實的修持過程都融於了其中。3、我們不能等待,應該努力學習這些優良傳統,並積極實踐。
4、大道至簡至易,根本宗旨不變。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道德這個
根。
5、道德的生命力實際上是旺盛的,只是我們可能將它遺忘。所以如果我們繼
續培植它、弘揚它,那麼我們一定會發現,在不久的將來,道德之花必然會開遍全國、全社會,乃至於全世界。
2007年9月10日發布於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a226e01000b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