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利他主義

道德利他主義

發布時間: 2022-06-21 19:03:21

❶ 利他主義是人類的天性嗎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局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系,而迴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穿耽扁甘壯仿憋濕鉑濺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勸你還是看一下同學的筆記把 每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自己的標准答案。

❷ 利他主義者的利他主義的特點

從某種所謂人的本性,如仁愛心出發,或者為了更有利地實現個人利益而要求關心他人利益,甚至為他人利益犧牲某些個人利益。利他主義一詞,源於拉丁語alter,意為他人的。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明確把它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引進倫理學體系。
在西方倫理思想發展過程中,利他主義曾有過兩種典型的表現形式,即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己的利他主義。中世紀基督教所提出的「愛人如己」的道德訓條,以及所宣揚的不僅要愛親友而且要愛敵人,泛愛一切人的道德說教,是仁愛的利他主義的最初表現。基督教所提倡的利他精神不是從現實生活,而是從神愛一切人的虛幻中引申出來的,它企圖用來世的天堂幸福作為利他人的報賞。這種仁愛的宗教的利他主義受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維爾等人的批判。他們從利己主義的觀點出發,指出宗教的利他主義不過是盼望個人得救的偽裝的利己主義。
A.A.C.沙夫茨伯里、F.哈奇森等人則提出資產階級的仁愛的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對抗。為調和利己主義和仁愛的利他主義的矛盾,D.休謨、J.邊沁、J.S.密爾等人又提出了利己的利他主義。
仁愛的利他主義認為,利他人的仁愛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愛心作為道德的基礎和標准,要求人無私地去利他人和促進人類的共同福利。仁愛心來自神,是神銘刻在人心上的天賦情感。仁愛的利他主義帶有明顯的基督教道德的痕跡,反映出英國資產階級在倫理道德方面向封建勢力的妥協,它後來發展成為一種仁慈主義;在實踐上,它表現為對窮人施行小恩小惠的慈善事業,以掩蓋社會貧困的真實根源。利己的利他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時又有同情心、與人類成為一體的社會情感、利他人的社會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為行為的出發點。由於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終使人以利他人和社會的共同福利作為行為的目標,其行為的結果則使個人利益得以實現。
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己的利他主義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道德原則,它們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利益的和諧一致,人和人之間的普遍同情和相愛,掩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對立,否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利他主義作為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在現實生活中,起著美化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掩飾資產階級損人利己本性的作用。它表面上與利己主義相對立,實質是利己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隱蔽的個人主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反對抽象地談論人的本性利他或利己,而致力於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之所以對立的物質根源,並指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 公有制,才是消滅這種對立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共產主義道德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犧牲精神,並不是從抽象的人的利他心或仁愛的原則中引申出來的,而基於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基於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運動實踐,是集體主義的具體體現。

❸ 利他主義是指什麼

利他行為定義為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任何明顯益處的自覺自願行為。

從利他行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徵:

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

③自願的;

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

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❹ 利他主義的表現是: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幫助自己,具體表現是外在為人做事,例如雷鋒。實則也是提高自己,匯報當解放他的恩典。

❺ 什麼是利他性

利他性指給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報。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願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利他行為分類:

1、利他行為按動機不同,可分為同情性利他和報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於對他人的同情、關心、愛心而產生利他行為;報答性利他是出於對他人或社會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報答而產生的利他行為,或由於自己的過錯使別人蒙受損失,受良心驅使而產生的利他行為。

2、利他行為按發生情境不同,可分為非緊急情境利他和緊急情境利他。

非緊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見的、一般的、可預見的不帶威脅生命財產的情境,如公共車上讓座、幫鄰居照看小孩、打掃公共衛生等。非緊急情境利他不會感到情緒緊張,沒有明顯的心理或環境壓力,不需採取緊急措施。

緊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見的、獨特的、不可預見的帶有威勵生命財產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觸電、發生搶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緊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驚慌失措、躊躇不前,常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利他行為的定義:

從利他行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徵:

1、以幫助他人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3、自願的;4、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

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❻ 利他主義產生的原因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會難於利他。

(4)利他對象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6)道德利他主義擴展閱讀:

一、利他行為特徵

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

③自願的。

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

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會環境對利他行為的影晌

1、旁觀者的數量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許多研究利他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旁觀者的淡漠是特定社會情境下的社會心理現象。我們不要以為緊急情況發生在許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定會有人出來相助。事實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場,越有可能沒人出來相助。

2、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當我們遇到一個件事時,要對這件事的性質進行解釋,即判斷它是否屬於緊急情境,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後才能採取行。

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傾向於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作出判斷,這種種對情境的判斷受他人反應影響的現象,就是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這裡面顯然包括榜樣的作用和社會影響。

❼ 利他主義者的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局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系,而迴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利他主義,不管是在動物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已被許多事實所證明。問題是,為什麼會產生利他主義?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對於一般動物而言,產生利他主義情結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於本能和遺傳,當然也不排除它們通過一些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而導致利他的可能性。從總體上看,動物沒有人類所具有的發達理性和計算能力;所以,動物中的利他主義更多體現為一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但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面,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屬性,所以,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利他主義,並不排除來自本能和遺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類又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人類社會的利他主義,又帶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由於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類利他主義的本質屬性應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屬性方面。
從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看,利益追求是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義的實質在於主體間的利益博弈,並且應是長期利益博弈的一種均衡。

❽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是什麼關系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存在不是純粹或絕對的,極端的利己主義是不能生存和持久的,比如強奸罪、殺人犯、壟斷經濟、侵略戰爭等這些危害他人、損人利己的事物都是短命的。捨己救人、散財救濟危難、無償勞作等這些事物由於它代表著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代表著人們生活的美好願望和社會前進的向前進步方向,盡管英雄本體可能殉身,但其精神永存。
可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於我們的思想和生活當中的,當我們懂事那天起,我們的生存沒有誰是為自己活著的,都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群體、自己的國家而努力勞作和奮斗。否則自己也就不能存在於他們之中了。為此我們每時每刻也在同自己的利己主義斗爭著,也就是親人、群體、國家在則我在,即首先是利他才利我。當然,無我也不會有利他。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取捨二者誰為先罷了。
歷史上資產階級一直追求高額利己利益,追求性和人行為的絕對自由,壓迫和剝削大多數窮人,甚至蒙騙人們發動侵略戰爭,從諸侯王朝到老闆資本家,哪一個不是被共產主義的利他斗爭而最終消滅了,只有利他主義的人民大眾永生,只有共產主義 永存。

❾ 公德和利他主義有什麼關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傾向於自我心理的道德約束,一般在公共場合有人違反了道德底線,這時別人就會責問他,有沒有公德心。而利他主義是純粹的對別人好,像雷鋒式的,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公德是一個人的最低底線,而利他主義要有奉獻精神,比公德的層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達到。

❿ 什麼是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是指那些靠犧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個體生存機會和生殖成功率的行為。有些是表現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徹底的利他行為,即表現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摘自網路

熱點內容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