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制於多多

道德與法制於多多

發布時間: 2022-06-21 22:52:42

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1、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諧的靈魂,道德是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力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思想保證。)
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就是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嗎?而佛教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就是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嗎?老子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不就是和諧社會的依據嗎?可見,構建和諧社會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所以,推進和諧社會,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才產生法律,進而才有法制。我們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律的時間先後互補性,漢代思想家賈誼曾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則在事後.其次,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養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約束因素,它對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內的。而道德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法律的實施要靠人們的自身修養,如果放棄道德那麼人們就不會自覺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強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說服力、勸導力、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法律只是對違法的行為進行懲處,而對「缺德」不違法的行為是不幹涉的;道德則是通過社會輿論對「缺德」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弘揚正氣,抵制歪風,減少犯罪。
由此可以說明,推進和諧社會,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規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標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道德則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寬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會過時,它有它的階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所以,相對於法律而言,道德這種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這樣,又談何而來推進和諧社會呢?)

6、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社會成員的道德能力。沒有全社會成員共同的道德努力,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在最後,我想說的是,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空氣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們血液里靜靜流淌著的精神!

②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2)道德與法制於多多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③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3)道德與法制於多多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④ 道德與法治多多的春天曹總是誰扮演的

野百合也有春天
主 演:丁海峰,王海燕,牛莉,於又川,李崇霄

道德與法治2016演員表專:
邊瀟屬瀟 飾 鄭毓敏
趙聰 飾 宋飛燕
馬文龍 飾 寶琦
賈延龍 飾 寶硯
江健 飾 寶明
孫聰 飾 寶容
王勝緯 飾 寶如
於彥凱 飾 曹大人

⑤ 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 的辯證理由 大哥大姐們幫忙啊獎勵多多

反方好,我覺得反方有利
你可以用馬恩的理論,將來共產主義時法律是要消失的、維系社會秩序靠道德,但那必須要人類素質普遍提高,也就是說人人的素質都非常高。
你想想連馬恩等偉大人物都說國家、階級要消失、社會關系高度和諧,那法律就也會隨之消失,這說明現在的法律維系社會秩序不是本質的,只有道德維系社會秩序才是本質。現在的法律維系社會秩序只能看成是當前歷史時期道德維系社會秩序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法律維系社會秩序是道德維系社會秩序一種特殊表現,只在當前這個歷史時期表現出來。
你可以用道德和法律兩者的產生來說明,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而法律卻先於道德而消失。這說明什麼,說明道德才是本質,法律只是道德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具體分析給你看:原始社會沒形成國家、私有制時,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唯一形式。法律是隨著國家而來,隨著私有制而來。隨著人類社會進步有了私有制才有法律,法律是人類社會進步才有的,但不能說法律比道德先進。因為你再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隨著私有制的消失法律會消失,只有道德會留下來。這說明了只有道德維系社會秩序是本質。法律是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再從法律與道德的包含關系也可得出法律是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道德的范圍大於法律,這也說明法律是道德在當前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一種特殊形式。
那維系社會秩序當然主要靠道德,只是當前這種歷史條件下要靠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法律來主要維系社會秩序,但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法律既然都是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那我們說歷史條件下要靠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法律來主要維系社會秩序也就說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的本質,說法律維系社會秩序也就是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

⑥ 關於《道德與法制》

道德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道德建設已經成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法迴避的難點,說是難點,一是因為我們現在面臨著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二是道德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長期性,三是道德建設不僅僅是道德建設自身的問題,它牽涉到民主法制等多個方面,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道德建設的成效。 我想闡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和諧社會是道德化社會,第二個問題是:怎樣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追求。 先談第一個問題:和諧社會是道德化的社會 戰國時期,司馬錯對秦惠王講:「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要成為強國,只有廣袤的土地,強大的軍隊,富裕的生活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優良的道德,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打牢扎實的社會基礎。下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說明和諧社會是道德化社會。 第一, 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核。 道德屬精神的范疇,不僅表現為民眾的行為規范,而且表現為民眾的價值信仰與精神。很難想像一個缺乏道德精神的人,可以成為一個有利於國家民族的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持,一個民族或國家同樣要有價值理想和精神信仰。缺乏道德精神,就會導致社會成員精神匱乏,就會損害社會公平和正義,影響社會安定和秩序,使民族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導致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沉淪與分裂。這在歷史是有例可鑒的,古羅馬帝國曾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因為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價值理念,國家成為少數人獲取最大利益的工具,道德瓦解,整個社會陷入庸俗、奢侈、內耗中,喪失了進步的動力,最終煙消雲散。 所以我們說,道德是一個國家安定繁榮的保證,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內在精神,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公共財富。 第二,道德對和諧社會發展具有價值取向作用。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經濟體制的轉型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出現了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道德能促使人們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形成與和諧社會發展相適應的、 「內在要求」和「外在准則」。這種由人們共同遵守的「要求」與「准則」主要表現為兩個統一:一是物質利益與精神追求的統一。社會主義道德強調新型義利觀,強調以義統利、義利統一。這種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有利於激發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二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一。在集體主義的內涵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既重視個體的正當利益,維護個人尊嚴和價值,又強調集體利益、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社會主義道德能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為和諧社會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道德環境。 第三,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調控力。 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調控。從社會學角度講,治國的根本在於「治人」,在於通過文化的塑造和道德的調控,使民眾擺脫「本能」的行為狀態,成為具有自覺道德意識的文明人。任何一個社會的有序與協調、凝聚與強盛,都離不開一定道德的引導與約束。人性既有積極光明的一面,也有消極陰暗的一面,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沿著健康的方向調控人性,引導和保護人性的積極方面,限制和打擊人性的消極方面。道德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通過人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風俗影響人們的行動,影響人們的思想素質和是非標准,調整人們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所認同的善惡理念,按照人們所確認的「應當」原則參與社會活動。 第四,道德在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要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經濟行為主體必須實現「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融合。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各種道德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市場經濟的運作,使得市場的交換規律成為支配社會生活的根本規律,由道德問題產生的「市場綜合症」,正影響著市場經濟的良性發育。《貴陽晚報》曾刊登過一篇題為「我們敢吃什麼」的文章,作者列舉了一系列不道德的現象:蔬菜里有大量的農葯殘留,工業酒精被勾兌成白酒,大米用石蠟拋光,白面里有大量的增白劑,饅頭用硫磺薰蒸,豬肉牛肉注水等等,人們的很多行為都已經偏離了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法則。再看看我們身邊,還有多少造假現象?假奶粉製造大頭娃娃、假酒毒人致死、假報警器造成礦難,

⑦ 你認為道德與法制哪個重要

根據哲學的辯證關系來說,互相對立,互相統一,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道德是基礎,法制是保障,道德是一個人做事的最低限度,應該首先從德育入手,然後才能更好的進行法制教育。這個話題經久不衰從很早以前就進行著這樣的討論,法家與儒家的爭鳴,就是最好的說明,但最終是以法家衰敗,儒家逐漸成為正統告終,這也說明了儒家德育是當時各位英明統治者的最終選擇。即使到了今天,爭論仍在繼續,但觀點仍未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法治與道德的完美統一。

⑧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8)道德與法制於多多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⑨ 道德與法治內容: 各方應如何共同努力,確保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首先父母要多多的關心孩子,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學校老師要加上對孩子的思想教育,自己德智體全面發展,國家方面應提供更好的服務,包括教育資源,飲食住行等等,而且加上立法工作。

⑩ 《道德與法制》怎樣才能更好地自主學習呢

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方法。
一、課前自主預習
1.課外書籍的儲備。每個班級的教室角落都有書櫃,要求班主任把有關政治和法律的書籍放在裡面,如《法律的故事》《傑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中國可以說不》《半月談》雜志等書籍,這樣比學生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環節。
2.課本預習方法的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每課都分五個部分,分別是探究園、情境體驗、學海導航、實踐與評價、閱讀與感悟。其中,「學海導航」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該版塊的內容,了解每課內容的線索和重點。然後,對該知識點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過看「探究園」和「閱讀與感悟」裡面的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
二、課堂師生互動模式構建
1.培養學生主動上台講的習慣。講台上講,對學生來說是神聖的、緊張的,有利於對知識的內容的深刻記憶。《道德與法治》課,一個主題都有有關的資料輔助,所以,我基本上,讓一位學生講一個主題。教師要對講的內容進行篩選,那些簡單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學生有一定基礎的的課,讓學生上講台自己進行講解,最後,教師作更深層次的相關知識的補充。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二單元學會交往,第一課,我愛我家課,第2課時:化解「愛的沖突」教學時,因為該課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近,學生可以講的內容比較多,例子也比較好舉。所以,上這課時,我就想通過學生的講親身的實例,來對本課的知識進行理解。一位學生上台講時,他說,他與父母關於上網問題的討論,他父母認為學習最重要,網路不能接觸,網上的東西都是不好。最後,關系緊張。他說:「通過今天本課的化解『愛的沖突,他知道了,需要與父母溝通,向父母闡明網路的好處,網路上也有在線學習,可以提高成績,也可以通過網路了解國家的大事,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同時,要控制好上網的時間,不要瀏覽黃色的網站。通過與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愛的沖突。」這位的學生上台的講話,應該可以說,他已經把課本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對課本的理解更深刻、徹底。
2.課堂問題的優化。問題的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方式的服務,因此,教師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時,需要優化問題的形式,問題的內容要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有關,而且需要學生進行理解、分析和運用,最後,學生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問題的內容要多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一單元1.2融入新集體中「如何建設良好班集體」,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想想自己如何為班集體建設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通過學生對自己班集體的了解,最後,各小組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再結合有關課本的知識進行總結,建設良好的班集體,需要樹立共同目標;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從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來看,都比較好,因為這就是根據自己的在集體中生活的情況,進行總結,而且問題更具體,更符合現實生活。最後,教師進結合教材的觀點,對學生進行總結、歸納達到教與學的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注重材料的運用,通過自主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的知識點,得出結論。
三、課後自主復習
1.播放微視頻。為了讓學生面對的不只是枯燥的課本,而是更好的生動的道德與法治的事實,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微視頻。通過微視頻的播放,學生可以對課本上的知識點,形成具體、生動的形象,加強記憶,形成深刻的印象,從而,記住課本的知識點,為以後的練習打下基礎,從而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有利於他們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的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2.做題方法的訓練。做題方法是多種多樣,學生可以採用各種方法進行訓練,但是,道德與法治的做題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學生掌握自己訓練的方法。道德與法治更加註重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分析問題,多多訓練,從材料中找找關鍵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分析問題的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所以需要學生學習過程中長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練習的習慣。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第八單元8.3「學會防衛和避險」,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來對學生進行做題練習的訓練。如針對「中學生如何行使正當防衛措施」時,我採用三、四個具體案例給學生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當防衛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當防衛的措施。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在生活中要自覺遠離各種不法侵害,但當侵害已經不可避免時,應當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進行正當防衛。通過這樣的做題訓練,老師進行方法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掌握課本知識,對問題的進行徹底的分析、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更好的體現自主學習的效果。因此,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做題方法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學生的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教與學互助,效果會更加明顯。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至關重要。教師的教的方式的改變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具體分析案例,達到學習效果提高的目的。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
路鋼律師 發布:2025-01-23 11:32:00 瀏覽:489
上市公司並購有哪些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11:09:55 瀏覽: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 發布:2025-01-23 10:55:41 瀏覽:504
法院不支持20 發布:2025-01-23 10:40:01 瀏覽:161